-
1 # 黑科技的愛好者
-
2 # 映象宇宙
中國載人登月的具體時間點,最早也是在2030年附近,而美國計劃在這個時間點附近進行載人登火星,因為人家早在50年前就已經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並且成功返回了。為什麼說今天的中國還沒有能力載人登月呢?實際上載人登月需要一個利器,那就是重型火箭,而在這個方面的實力,中國還是比較薄弱的,畢竟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而且投入資金一直不算太多,所以發展至今可以說聰明的中國人是用了最少的錢做了最多的事。
登月到底有沒有必要呢?我時常在想這個問題,畢竟月球已經被別人給探索過了(雖然有人就是不承認美國登月,但是目前看來,美國登月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為什麼能夠在幾十年前就登月呢?其實就是因為別人有錢敢投入啊,為了成功將宇航員送到月球軌道上,他們造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也就是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高度超100米,直徑超過10米,最大推力3408噸,而反觀中國,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記錄被長征五號儲存著,大概是1000噸,可見想要登月,中國還得多加努力才是啊。 -
3 # 紙上的宣仔
結論:以現在中國的航天實力幾乎不可能做到,即便可以實現付出的代價也太大。發展航天首先基於科學的發展觀念,成功率太低,難度太大就意味著不具備可行性,那就是不能實現。要知道,載人登月和月球車是完全兩個概念,主要在於載荷的差異太大了。結合中國目前的運載火箭水平和歷史上登月存在的幾個方案,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嫦娥四號1200公斤,玉兔140公斤,和動輒幾十噸的載人登月的載荷相去甚遠
登月的三種方案登月有三種方案,分別為直接起飛(Direct ascent),月球軌道交會(Lunar Orbit Rendezvous,LOR)和地球軌道交會(Earth Orbit Rendezvous,EOR)。
三種登月方案的示意圖
直接起飛
阿波羅11號登月計劃使用的C-5(土星五號)和直接起飛方案的Nova尺寸對比,可見C-5只有5個F-1發動機,而Nova 用了8個,二者噸位差距巨大
地月軌道交會
月球軌道交會,屬於一種折中方案。它是採用一枚起飛重量較重的運載火箭,將一個主航天器(服務艙+指令艙)和次航天器(登月艙)通過GTO(地球轉移軌道)的近地點加速,進入LTO(地月轉移軌道)脫離地球束縛,飛向月球。在LLO(近月軌道)完成主航天器和次航天器分離,次航天器單獨著陸。完成任務後次航天器起飛在LLO與主航天器對接,加速脫離LLO後重新走LTO返回地球。世人皆知的阿波羅11號登月計劃,就是採用的LOR這一種,這一種方案是整合功率和經濟性為一體的方案。該方案的主航天器為服務艙+指令艙,次航天器為登陸艙,也就是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個飛船。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其實登月艙多了一套和指令艙類似的發動機,用於重返地球。比如阿波羅13號就是在指令艙故障後,宇航員利用登月艙的發動機返回的地球。
阿波羅11號登月-返回路線
阿波羅11號的服務艙+指令艙
指令艙,這是返回地球唯一沒有燒燬的艙室
登月艙與指令艙對接時的狀態
登月艙內部
需要說明的是,阿波羅11號的有效載荷裡,服務艙和指令艙高達30.3噸,登月艙也達到16噸,也就是說運載火箭要有將近50噸的LLO(月球軌道)能力。所以這種登月模式用到的土星五號(Saturn V)仍然是迄今為止人類造出來的最大火箭,其GEO運載能力高達140噸,最大起飛重量達3000多噸。
土星五號和蘇聯N-1火箭的對比,土星五號的LEO為140噸,遠超N-1的95噸。
地球軌道交會
地球軌道交會對火箭的體積要求最小,其方案為火箭僅把飛船發射到近地軌道,不同部分在近地軌道完成飛船交會對接後通過加速飛向地月轉移軌道,飛向月球;這種方案所需的火箭最小,僅為阿波羅11號計劃使用的火星五號火箭的一半起飛重量就可以滿足要求。但是多個部分交會對接難度非常大,安全性和成功率會大大降低。
長征五號載現役重型火箭裡也只是中等水平,和歷史上的巨無霸火箭比起來只能算弟中弟
CZ-9服役後,LEO可以達到140噸,和土星五號並列史上第二高的水平,到那時載人登月就指日可待了
-
4 # 皓月出雲瞰天下
中國目前科技水平達不到載人登月,科學是客觀嚴謹的,不是吹出來的。面對現實我們不能無中生有,如果說可以那也是自欺欺人。我們跟印度不同的是他們沒做到就先吹牛,所以被世人恥笑,我們是做到了才說,所以得到世人尊重並認可。
就目前中國的太空科技可以說才剛剛起步,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前蘇聯在1965年就發射探測器探索月球,1971年已經登陸火星(非載人登陸),美國眾所周知1969年已經實現載人登陸月球,2012年好奇號登陸火星。但是中國航天業發展速度之迅猛是驚人的,成績也是舉世矚目的,目前中國是第五個發射探測器登陸月球的國家,已經走在世界的前沿。
載人航天器最大的技術屏障就是火箭的運載能力,按照地球往返距離(因為載人必須按照往返計算)每增加一千克重量就需要多攜帶大約200公斤左右燃料。載人火箭必須有宇航員的太空艙,用來解決吃喝拉撒以及呼吸和活動空間,這些裝置組合在一起最少也得數噸的重量。火箭本身燃料就佔90%的比例,如果每增加重量也不只是燃料的問題,方方面面的各種難題,都需要萬無一失,所以這不是兒戲,不是逞強好面子的事,在這方面我們不需要急功近利,必須確保宇航員生命的絕對安全,我們才能實行登月計劃。
-
5 # 物原愛牛毛1
嫦娥四號軌道示意圖
上圖為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中國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
該火箭近地軌道運力達70多噸,大於獵鷹重型火箭的63噸,地月轉移能力25噸,用於未來載人月球探測中的環月、登月演示和飛行任務,具有一定的載人登月能力,這樣說起來,2025年中國人就有可能實現能夠安全返回的載人登月。
-
6 #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其實不只是我們,現在的美國和俄羅斯也沒有任何一款運載火箭推力可以和上個世紀的土星五號相媲美,現在美國準備在5年之內重返月球甚至建造月球空間站,其主要工作也是重新設計建造一款新型大推力火箭,考慮到之前美國有設計建造土星五號的經驗,正常情況下5年內美國是可以重返月球的。
中國目前的長征五號還沒有成熟,且運載能力尤其是月球軌道運載能力和土星五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長征五號可以幫助建設空間站或者送月球探測器甚至火星探測器,但用來載人登月還是太勉強了。
科學技術技術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尤其是航天這種高精尖領域,穩紮穩打才是正途,美國當年的阿波羅計劃也有若干次失敗和人員傷亡,前蘇聯用於登月的N1火箭四次發射更是全部失敗。
-
7 # 好孩紙尼可樂斯
美國曾經登陸月球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是美國40年前的產品,但是它依然是截至目前全球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它高達110.6米,起飛重量為3039噸,最大推力340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高達139噸,能將50噸阿波羅飛船運至月球軌道!
我們目前最大推力的火箭是“長征5號”,目前“長征5號”運載火箭時中國現役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箭體長度為56.97米,起飛自重867噸,最大推力為107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超過了25噸。
看來這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月球登陸,還需要更大的火箭才可以。目前我們國家正在加速研製推力為3000噸級的“長征9號”火箭,預計在2028年前後完成首飛,研製火箭不是那麼簡單,是非常燒錢的,為了安全,會反覆試驗,每一次試驗就會報廢所有的試驗品,而這些試驗品,都是經過了成千上萬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繼日研製生產出來的。
中國載人登月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探”、“登”和“駐”,第一步包含“繞、回和落”三步。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步,我們國家對宇宙探索方面,是比較慎重與穩健的,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我們也有這自己的有條不紊的步驟與計劃,並不像其他國家,一屆政府一個計劃,並且計劃沒有變化快,很多計劃都是為了政治而服務。所以很多國家的航天計劃中,不難理解其失敗率也就非常高的原因了。不難看出我們走的是安全第一,穩步前進的方針。所以,在目前的實力,還不能把人送上月球,還需要研製出更大推力的火箭,和配套的安全技術。
-
8 # 大爺來嘛
首先結果,中國有能力!
一群人亂bb,我一個小白都看不下去了,問的是又沒有科技實力,中國完全有,那中國為什麼現在沒有登月呢?
第一點,首先中國明確的知道中國現階段的目標,就是努力提高經濟,脫貧致富,人只有吃飽了才會去想實現夢想,填飽肚子第一步
第二點,美國登月是美蘇爭霸時期的產物,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不然現在的美國也不會幾十年沒有再登月了,因為政治意義已經達到,經濟意義這是一個嚴重虧損的專案,最後把蘇聯拖垮了,我們不能走蘇聯的老路子
第三,到底有沒有能力?有,如果國家像美蘇爭霸時期一樣,不計成本的完成目標,完全有能力,有人說火箭推力小?第一,如果有足夠的財政支援,大推力火箭研發加速,民族目標統一,現在的聰明的學生都不去想著賺錢,都去參與科技產業研發,技術不是問題。
況且,就目前推力火箭也完全足夠,一群人沒有腦子,不會結合實際,我們推力小,完全可以多次發射,完成在軌道組裝,中國已經完成過出倉太空行走,技術儲備都已足夠,一個火箭比不過人家,我們多個不就好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回覆列表
以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絕對不可能把宇航員送上月球,並使之登陸!前面幾位網友回答了詳細的原因在這裡呢,我就不做敘述接下來主要講一下,我們為什麼想要登上月球呢?
在現在似乎人人都想要到月亮上去,在一月份,中國的嫦娥4號機器人探測器攜帶了一臺小型新時期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印度發射的越傳2號,你是該國首次嘗試到達月球表面,就連以色列一,佳小型的非營利性組織今年也嘗試著發射了一個小型機器人到月球,但墜毀了。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包括前述這些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大房子,可能會在月球的表面留下他們的鞋印。中國正採取緩慢而堅定的方針,預計在未來的25年中將有宇航員首次登月,而且歐洲的空間局也提出了國際月球村的概念著演於2050年左右的某個時刻。
為何迴歸登月計劃 現在競相登月的主要動力何在?已經發現月球上有水,特別是太陽照射不到的極地隕坑深處有冰。 對未來訪問月球的宇航員而言,這可能是寶貴的潛在飲用水源,但也可用來分解出氫氣和氧氣。
人們對月球重新產生興趣的關鍵轉折點是在1998年,NASA的小型廉價軌道飛行器月球探勘者(Lunar Prospector)發射升空。曾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工作的行星科學家艾倫·賓德(Alan Binder)認為,月球探勘者是用來追蹤暗影環形山中是否有冰,也是用來演示如何以低廉價格執行太空任務的。
在政府搖擺不定的同時,企業家們開始集思廣益,考慮在月球上進行商業經營的可能性。 2007年,“X獎”基金會宣佈了一項由谷歌資助的2000萬美元大獎,將授予第一個能夠將機器人著陸器送上月球的私資團隊。 參賽隊伍發現這項挑戰在財務和技術上都比預期要困難得多。甚至在最後期限被延長了幾次之後,該獎項直至去年到期時都沒有產生獲獎者。 雖然沒有一家公司能贏得頭獎,但許多公司並沒有放棄把登月變為商機。 登月的回報可能包括從月球土壤中開採的氦-3,這可能是未來聚變反應堆的燃料,儘管實際的聚變反應堆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出現。 將親人骨灰運往月球作為一種悼念的公司可能會有機會。一些私資公司可以為科學研究攜帶載荷。例如,月球遠面可能是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的理想位置,因為那裡不會受到地球的干擾!
有了這些潛在的業務,就算沒有贏家,月球X獎也可能是個成功。 在過去,NASA會設計併發射自己的航天器來完成這些任務。為此該機構已經開始了資源勘探者(Resource Prospector)計劃,這是一輛探測車,可以在土壤中下鑽一碼的深度,提取氫、氦、氮、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 但去年,NASA取消了資源探勘者計劃,轉而向商業公司付費,讓他們把載荷送到那裡。許多企業是前谷歌月球X獎的參賽者,或者是利用這些團隊開發技術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