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簷邊聽雨-
-
2 # 歲月如歌之磊2018
對於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我們當然要發揚傳承下去,他們的許多風俗都是從勞動中得來,例如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疼愛子女,但不慣著他們,過年給長輩拜年等等。
-
3 # 未來天際線
具有優良傳統的老風俗需要繼承與發揚,一些不好的老風俗也不提倡。
我們需要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好的老風俗不僅需要發揚,而且還將受到保護。但是一些舊的、違背科學的風俗習慣將不提倡發揚。
老風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內涵與豐富的文化淵源,歷經一代又一代前人共同遵從傳承而來。下面我們就簡單闡述一些需要繼承、發揚與保護的老風俗和一些不提倡發揚的老風俗。
需要繼承與發揚保護的老風俗。
過年與春節比如說,現在年關將近,馬上就要過的年與春節。過年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為隆重與熱鬧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是中華民族在傳承發展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習俗,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春節才算基本結束。從過年到春節,這期間的風俗分別有如我們所熟悉和即將開始籌備的辦年貨、貼對聯、年夜飯、燃放煙花炮竹、壓歲錢、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逛廟會、賞花燈等傳統風俗習慣。
清明節再如我們春祭的重大節日清明節,是我們緬懷祖先、掃墓祭祀、弘揚孝道的一種傳統風俗,透過祭祀,能增進家族之間的凝聚力與認同感。透過對先例的緬懷,能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團結等,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優良風俗習慣。
端午節還有端午節,也是流傳上千年的傳統風俗。由上古時代祭祀龍圖騰演變而來,每逢端午節日,上古先民將進行龍舟競渡祭祀龍祖,寓意大吉。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體現。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稱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秋節最後還有中秋節。始於唐朝的中秋佳節,其風俗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是人們進行團圓聚會的節日,有著月圓人團圓一說。還流傳著美麗的嫦娥仙子居住於月球廣寒宮的美好傳說,訴說著人們對幸福生活和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景。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四大傳統風俗習慣傳承而來的節日,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佳節。這些老風俗是需要傳承與發揚和保護的。
不提倡發揚的老風俗
我們也會在網路上面看到,一些新人結婚,鬧出了不少事情。比如將新郎衣服褲子拔掉,綁在電線杆上長時間進行 “示眾”。又如對新郎用滅火器進行噴灑而導致新郎需要送醫的,以及將新郎直接丟魚塘的。這些不良風俗是不予提倡的,應當適可而止。同時一些違背科學的封建迷信型老風俗也不予提倡。
總而言之,中華民族流傳下來了很多風俗習慣。其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風俗我們需要共同遵從和發揚,一些不良的風俗習慣我們也不予提倡。
回覆列表
看情況吧。
我們總是懷念小時候的日子,那個時候沒有錢,但是很快樂。(不過我現在至今還很窮)快樂這個東西,是建立在精神基礎之上的。當時的中國雖然經濟不是很發達,但是精神狀態卻是朝氣勃勃,無論什麼人的臉上,總是掛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老一輩的風俗一般是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和默默付出。我在一些單位遇到一些年紀大的老人,他們總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不爭功,不搶功。榮譽,似乎與他們無關。我也遇到過一些勤儉的老人,他們很節約,捨不得浪費,在某些場合,似乎成了另類。
能夠流傳下來的並不一定是好的,而是最能適應環境的,風俗也是如此。人終究是世俗的,對一些惡俗的、禁忌的東西總是抱有好奇心和獵奇欲。比如鬧洞房,本意是祛災祈福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了吃豆腐、揩油和無下限的鬧劇,現在人一聽到鬧洞房,頭腦裡出現的就是性騷擾。
再比如一些地區,是我親眼所見,家族械鬥。這種風俗源自於移民,是古代人民因為天災人禍而遷徙到他省的自保方式。因為是移民過去的,所以容易受到當地人的歧視或者排擠,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那麼這些移民會拼出性命為了家族利益而戰,這種情況在中國出現了上千年,甚至現在還有。
傳承老一輩風俗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適應大環境。並不是說,現在日子好了,我們就可以浪費可以好逸惡勞了。現在的社會,很多人給出的評價是浮躁。浮躁這個詞,個人覺得還是比較中肯的,畢竟,很多人不僅把惡俗發揚了,還把好的習俗丟了。默默奉獻的人得不到正確的對待,反倒是喊的最響,最會拍馬屁的人得到的好處最多。
發揚好的,丟棄壞的,是建立在素質基礎和法律基礎上的。就比如酒場,以前最厭惡這個,年會不是喝就是吐。自從出了關於飲酒及酒後事故的責任書之後,你想多喝,還會有人拉著你,勸你少喝,這就是法律的重要性。
發揚好傳統是全民性質的,而全民是每個人組成的。有時候,好的習慣也是會影響其他人的,所謂近朱者赤,做好自己,就是發揚老一輩風俗最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