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有跨不過溝

    發生在宋寧宗朝的“開禧北伐”,是南宋組織起來的最後一次北伐。結果宰相韓侂冑被殺,抗金派成員或死或貶,凋零殆盡,北伐以失敗告終。那麼,這次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宋寧宗時期,在與金朝的關係上,又逐漸趨於緊張。宋寧宗因為不滿金朝蠻橫要求按舊時的禮儀行事,對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滿,因此他也支援韓侂冑對金朝採取強硬的措施。

    一、北伐準備不充足

    金國軍隊在和蒙古人的戰鬥中,迅速提高了戰鬥力。相比之下宋軍則無實戰經驗,南宋當時並無吃掉金國的實力。

    如果南宋能夠加強戰備加強士兵訓練,再多做幾年準備,挑個合適的時機北伐也許會成功。葉適就認為應該先準備充分,等有了牢牢守住國土的實力再去北伐”《上寧宗皇帝札子二》,他建議要先把兩淮、漢水一帶的邊防做好,等這兩地方必須牢不可破防守住,然後再伺機北伐。可是韓侂冑當時急於透過北伐來表現自己掌權合法性,太急於求成。

    武學生華嶽上書,認為此時南宋“將帥庸愚,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認定這次北伐將“師出無功,不戰自敗”。指出了北伐太倉促,準備不足。

    結果華嶽被削去學籍,遭到監禁,在也沒有人反對,但是也埋下了禍根。

    二、判斷失誤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非常有名,被很多人用來說明金朝統治者如何殘暴,金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是如何的盼望“王師”。可是,14年後,也就是1206年,作為“王師”的南宋軍隊終於北伐了,而陸游詩中“淚盡胡塵裡”的“遺民”,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金史》記載當時金國災荒不斷,老百姓賣兒賣女,以至於要國家出面贖買回來。

    鄧友龍出使金國歸來告訴韓侂冑現在金國與蒙古戰爭不斷,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李壁也說金國現在赤地千里,一斗米一萬文錢,經常和蒙古發生戰爭,可能要發生內亂。

    但金國皇帝也多次出錢賑濟災民,並未完全喪失人心。

    宋朝寄希望於金朝的漢人,以為他們會興奮地與宋軍一起抗金,事實證明這只是幻想。漢人的大規模反抗並沒有發生,反而幫助金軍抵禦南宋軍隊的北伐。

    相反的倒是宋在四川的節度使、世代在四川任高官的吳曦公開宣佈降金,被金封為蜀王。由於吳曦手下掌握著7萬士兵,此舉對於宋軍在四川的防禦是一個沉重打擊。發生於1206年12月的吳曦反叛,導致了宋軍西線的全面崩潰。

    而且在金軍的大舉進攻之下,真州(今江蘇儀徵)、揚州相繼被金軍佔領,西路軍事重鎮和尚原與蜀川的門戶大散關也被金軍所佔。

    宋朝的北伐遭受了最沉重的打擊。

    三、戰爭失利,主和派抬頭

    由於宋朝出了叛徒和內部的不和,部署失宜,才使金兵得以侵入淮南,但金朝實際上已不再有繼續作戰的能力,只是對宋朝威脅、訛詐。當時,金朝開出了若稱臣,以江淮之間取中劃界。若稱子,以長江為界。斬元謀奸臣(指韓侂冑等),函首以獻,增加歲幣,出犒師銀,方可議和。

    韓侂冑知道金朝的議和條件,決意再度整兵出戰。宋寧宗也下詔,招募新兵,準備在戰。

    但是宋朝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勢力,史彌遠和楊皇后就是主要的代表。

    楊皇后因當年韓侂冑在宋寧宗選皇后的問題上不傾向於她而懷恨在心,且她也認為北伐過於草率。主和派透過皇子向宋寧宗提出建議主張和談,楊皇后也在旁邊勸說宋寧宗,但宋寧宗很猶豫,一時很難決定。後來楊皇后擔心如果宋寧宗走漏風聲讓韓侂冑知道,就與史彌遠等人密謀暗殺掉韓侂冑。

    韓侂冑畫像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韓侂冑在上朝的路程中被殿帥夏震派出的將士挾持,在玉津園中被殺害了。後來史彌遠立即派人把這一訊息告訴了金朝,並以此作為向金朝求和的籌碼。經過與金朝的談判,按照金朝的要求後韓侂冑的頭顱被送往金朝示眾。1208年,宋朝與金朝簽訂了《嘉定和議》,比以前的《隆興和議》合約的更具屈辱性,也是宋朝的屈辱史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怎麼組裝效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