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後的職場

    相比於遼闊的中原大地,北韓就顯得比較弱小了,但為何中原王朝一直對北韓半島網開一面呢?

    原因有四點:位置偏遠、易守難攻、威脅不大、價值較低。

    第一,位置偏遠

    中國古代的本部核心區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一帶,這也是農耕文明的主要區域。而山海關以北就處於遊牧民族的區域,中原文明很難對其實行有效的管理和開發。最多隻能實行羈縻政策,讓遊牧民族實行自治。

    而北韓雖和中國隔海嚮往,但在古代那個年代,乘船出海風險太大,更不要說是去打仗了。成吉思汗兩次渡海攻打日本失敗,就可以知道在古代海洋完全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北韓唯一與大陸相連的長白山一帶,卻正好處於關外,關外都是中原王朝實行羈縻的區域,那北韓就更加的的偏遠了。

    第二,易守難攻

    北韓作為一個半島,三面環海,另一邊是長白山和鴨綠江,天然的地理阻礙使得攻打北韓異常的艱難。

    隋文帝時期出動三十萬人打了一次高麗王朝就沒成功, 煬帝時代更是舉國之力 動輒百萬大軍, 三徵高麗都以傷亡慘重,戰敗告終。也因此耗盡了隋之國力,導致了隋朝滅亡。唐朝李世民三徵高麗 也是三徵三敗 。

    號稱中國最強盛的兩大朝代七次征伐都無功而反,這也為後世的皇帝提了個醒,不要輕易攻打北韓。

    第三,威脅不大

    漢武帝之所以要開發西域,設立西域四郡?那是為了抵抗匈奴,守護漢中。宋朝為什麼念念不忘奪回燕雲十六州?也是為了使其作為中原腹地的屏障。所以,中原王朝的歷次戰爭都是為了確保中原的安全。

    而北韓封閉式的地理環境,雖然有利於北韓的防守。但正是有長白山以及鴨綠江的自然隔斷,所以也將自己鎖死在了北韓半島很難構成對中原文化的威脅。而歷代北韓政權對中原王朝還算恭敬,所以,中原王朝對半島的牴觸不是太大。

    第四,價值較低

    漢朝大軍曾經進入北韓半島,建立了漢四郡。唐朝從海路出發,也一度拿下了整個北韓,但後面仍然放棄了。為什麼?開發難度太大,投入大,產出低。

    首先是氣候寒冷,北韓半島位於東北亞,氣候寒冷,農作物產量很低。這也是為什麼北韓喜歡泡菜的原因,一是北韓冬季太長,很難有新鮮蔬菜。二是冬季氣溫低,適合泡菜的儲藏。

    第二是山地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0%。平均高度為海拔440米。只有在東海岸,沿著江河下游有較小的平原。這樣的地形很難大面積的農耕。而作為中原王朝,不能大面積耕作的土地就沒有什麼利用價值。

    偏遠的位置、有利的地理、較低的威脅、和相對較低的開發價值。成為了北韓半島的四道護身符,也成了和中國相伴兩千多年的鄰居。

  • 2 # 空間設計9

    在漢武帝時代,漢武帝憑藉幾朝的積累,大規模擴充疆域,北卻匈奴,西伐大宛,南吞百越,東並北韓。那時北韓是屬於中國版圖的 。史記北韓列傳就有記載,是商朝遺民萁子率領部落人口跑到北韓定居,被稱為萁子北韓。是到了南北朝紛爭,中原勢力無暇他顧,才讓它慢慢獨立。隋朝三伐高麗,師老無功,並且因為大規模用兵,造成民不堪重負,隋朝滅亡。唐太宗後,又徵北韓,那時北韓分裂好幾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雖然收復了幾個城池,也是勞師糜響,得不償失,太宗回朝以後,把撲倒的魏徵墓碑扶起,親自祭以少牢之禮,給魏徵平反,說魏徵若活著,肯定諫止我東征。一直到武則天時代,憑藉多年休養生息,國富民強,才把自隋朝以來的遼東之役徹底劃上句號,把北韓劃入我中華版圖。到了天寶末年,出了安史之亂,大唐國力衰退,北韓又慢慢脫離中華大家庭。五代十國連年戰亂,中原狼煙四起,北韓變成化外之地。兩宋時期軍力羸弱,幽雲十六州都無力收回,不用說北韓了,這時北韓獨立日久,語言文化和中央王朝都不通了,這時越南也脫離我中華版圖。從兩宋開始,北韓和越南就從我中華版圖分裂出去。說到底就是兩宋武力不繼,而不是沒興趣收回,以後歷代王朝就默許了北韓和越南的獨立,作為中華的藩屬國存在,一直持續到清末。不知評論的對不,謝謝邀請。

  • 3 # 野球日記

    主要是北韓人沒啥出息,沒對中原王朝產生過實質威脅,沒有威脅又聽話,文化也是照搬中國,於情於理就不弄這個小弟了。

  • 4 # 我才是餘虞魚

    不是網開一面,也不是看不上。。。而是棒子幾千年來也不怎麼主動鬧事,中原各大帝國自然也就沒什麼下定決心去毆打這個東北小國了。。。。除了因為北韓窮,更重要的是因為北韓聽話,而且也是實實在在在掌控之中

    古代的中國,國力雖然無與倫比,也奉行地區霸權主義,滅國無數,但是還真是很少去奉行擴張主義,很少是為了擴張而擴張。。。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肅清周邊的威脅,在外保護自己的絲綢之路,在內安安心心種田。。。比如漢匈戰爭,唐徵突厥,宋遼宋金都是為了搶地種田而打起來的。。。

    而東北那幾個小霸王,除了高句麗,幾乎沒有起過入主中原的歹心,也沒那個實力,平時表現得多聽話,不主動招惹大哥,自然大哥很少找麻煩。。。

    漢代在半島設郡縣直接管理,漢四郡一直到南北朝時中原才丟了,那時候扶余人的高句麗崛起,很強很強,假如隋朝再晚幾年建立,恐怕遇到的可能是就是個跟遼金一樣的巨無霸了。。。

    而隋唐看待北韓半島的視角,並不是單獨看的,而是把整個遼河以東單成一個地方的,那邊是漢四郡的故土,是中原王朝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

    而且隋唐對待周邊還出現了新玩法,建立天朝的朝貢體系,東北的政權也同樣在這裡面,中央王朝有著一套完整的制度去維持這套東西。。。這個體系的大體原則就是,中央帝國不會去攻打藩屬國,會履行宗主國義務,保護藩國不受侵犯,藩國的土地國民包括國王,軍隊,政治全部屬於宗主國,藩國要按時向宗主國進貢,藩國的國王接受宗主國的冊封,替宗主國代為行使對藩國的行政權,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小號的分封制。。。

    這套東西到了明代就變得無比成熟,按照明朝的理論,北韓就是明朝的領土,明朝保護北韓國內政局穩定,保護北韓不受外敵攻擊,北韓王室就是明朝對北韓半島的代理人。。。

    在這套體系下,一直到晚清,中原都是將北韓半島當成自己的領土去看待的,為何要打?為誰而打?袁世凱曾建議清政府參照新疆問題的做法,撤北韓藩國,建立行省,最後李鴻章沒搭理而不了了之。。。甲午戰爭後,中國的高麗北韓民族自治區徹底被分離

  • 5 # 琅琊杜氏

    東北地區直到滿清入關清朝建立才真正納入如今中國版圖,驚不驚喜?這是滿清入住中原的嫁妝,東北一直是女真部落的佔據地。同蒙古是蒙古民族,西藏是吐蕃一樣。

    重點來了:即使攻下整個北韓半島(唐元明清都曾經把部隊開進去過,萬曆直接打倒釜山,北韓半島最南端)。但是對東北地區控制力不強,除了遼東走廊一帶相對穩定,時不時東北就會出現政權完全把控入朝通道,而這時北韓就會歸屬東北地區政權,附屬它們。因此,北韓半島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

  • 6 # 使用者5754282860

    筆者認為,應該說是犯下的戰略錯誤,一共有兩次。

    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大多都在西北的關中平原,對於東北亞的影響力實際上並不大。與北韓半島發生關係最早應該追溯到戰國末期。當時秦滅六國時,燕國末代君王燕王喜為躲避秦軍曾經逃到遼東,秦軍跟蹤追擊,一直追過鴨綠江到達今天的平壤地區才算徹底將其消滅。而燕王喜居然依託遼東與秦軍周旋了四年之久!但是後來秦王朝並沒有對此進行有效統治,算是遺棄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在與匈奴進行戰爭的同時順手滅掉了半島上的衛氏政權,在這裡設立樂浪、臨屯、玄莬、真番四個郡,算是將北韓半島併入漢朝版圖。三國時代,隸屬於曹魏政權的公孫淵割據遼東和北韓半島,被曹魏大將司馬懿滅掉,重新將半島統一起來。但是隨著後來西晉滅亡後的五胡亂華,徹底動搖了漢民族對東北亞的控制,盤踞東北的高句麗於是藉機坐大,至東晉時期建立前一舉吞併了整個北韓半島和遼東的一部分。到了隋朝建立前,高句麗已經成為一個十分強大的政權,不僅對周邊一些親漢民族的少數民族侵擾,同時也威脅到了中原政權,於是,北韓半島對於中國國內穩定的作用開始凸顯。也就成為隋唐兩代近百年對北韓半島的討伐戰爭。

    一開始,因為路途遙遠,短期內無法將其征服,軍隊一撤,高句麗隨即恢復國力繼續侵擾。唐太宗時期,改變戰略戰術,將長驅直入變為侵擾。特別是在農忙時節,部署在邊境的唐軍便衝過去劫掠一番,把當地搞成一片狼藉後揚長而去,到了第二年繼續。這一以毒攻毒的招數果然陰損毒辣,高句麗政權因此由盛轉衰,並且發生分裂。到了唐高宗時期,衰弱不堪的高句麗經不起唐軍的打擊最終滅亡。

    但此時的唐王朝統治者顯然沒有意識到北韓半島對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歷經千辛萬苦打下的北韓半島最終還是撤了出去,留給當地的百濟和新羅政權作為唐王朝的藩屬國來統治半島。

    後來這兩個政權相互殺伐,新羅在唐朝援助下滅掉了百濟,統一了半島的大部分。但是新羅很快背叛唐朝與日本勾結,唐朝於是再次派兵入朝,順道連日本一塊收拾。雖然新羅和日本從此臣服唐朝,但北韓對於唐朝還是藩屬國的關係,並且一直延續下來。

    因此,唐朝時期對於把北韓半島和中原王朝由從屬關係改變為藩屬關係不得不說是弱化了中國對半島的影響力。

    如果說清王朝以前歷朝歷代對於北韓半島和中國的穩定關係還算有著清醒認識外,到了清王朝晚期這種認識居然沒有了。甲午戰爭的第一把戰火就是從北韓半島燒起,很快被日本吞併。從那時起直到新中國成立長達60餘年的時間裡,中國東北完全淪為列強互相廝殺與爭奪的角鬥場,國內版圖也一度碎片化,可謂教訓深刻!

  • 7 # 辰三遊戲

    唐宋以來,北韓一直以番薯國存在,歲歲來朝,年年納貢,但盛唐為什麼沒有搶掠北韓,日本一代呢?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中庸之道治國理政,若非外敵入侵很少攻城拔寨,而且中國統治者以漢族為主,性格醇厚,蠻夷戾氣較輕,一直以來都是靠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召周邊國家,很多窮兵黷武。

    在秦漢時期,多數北韓幾日本民族起源於當時的燕趙等地,所以南北朝及後期把北韓等國一直當做流放民眾,對流放之人莫不關心,中原也比較富足,不缺衣少食,所以對周邊附屬國不感興趣,由於封建統治的固步自封,到近現代才剛剛覺醒,來往密切,但僅限經濟等文化往來。

  • 8 # 星空古路365

    古代的時候因為北韓半島的地理位置太偏遠,中原王朝自古又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封建農耕的經濟貿易能力達不到地理位置過於偏遠的北韓半島。

    可以達到的是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影響力,這主要是以軍事影響力為主。有了軍事影響力,才有了政治影響力。

    唐朝的時候幫助北韓打退了日本。

    元朝的時候北韓半島作為蒙古人東征日本的跳板。

    明朝的時候又幫助北韓打退了日本。

    清朝是最遜色的,但是甲午戰爭,清朝的軍力也投放到了北韓半島。

    共和國建國之初,幫助北韓半島打退了美帝聯合國軍,保住了北韓半壁江山。

    由此可見,中國的軍力可以保護他,政力才可以影響他。但是之所以未能將北韓半島納入版圖,關鍵在於封建農耕社會的經濟貿易能力達不到那個水平啊。

    要佔領並統治北韓半島,就憑北韓半島那偏遠的地理位置,封建農耕經濟要花費多少億萬兩白銀才能維持住一年,兩年,三年的統治?怕是一個月都夠嗆了。

    所以說北韓半島自古只要安靜的做中國的鄰國,不出什麼大事,就是中原王朝對他最好的統治方式了。

  • 9 # eagles華夏

    正好說反!

    在古代就連最疾弱的晚清都在一直統治著北韓,不然哪裡來的迎恩門!?直到北韓日本人佔領為止!

  • 10 # 灤陽誠毅

    其實北韓的情況類似於清代之前的蒙古、西藏,主要是中國的國家軍事擴張並沒有達到這個區域,施加的更多的是文化影響。清末袁世凱駐軍北韓時曾上書朝廷,請求將北韓作為一個省併入中國,但那時中國的國力已經不支援統治北韓了。

    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國的軍事擴張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達到了頂峰,之後的各個朝代均把軍事作為輔助手段來處理中華與周邊國家的問題,主要的手段是文化擴張。

    東亞文化圈之所以在現代仍然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是因為中國這個文化中心對於周邊藩屬國或邊緣國家的向心力。北韓在古代朝貢體系當中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可以這樣講,只要中原王朝是個大一統王朝,北韓必定會朝貢,成為我們泱泱大國的跟班,雖然現代北韓人總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拒絕承認這個歷史,不過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北韓(包括南北韓)正在重新走上這條跟著鄰居老大的步伐前進的道路。至於為什麼不直接吞併北韓?我想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傳統,一種習慣一旦成為傳統,就難以打破。北韓作為藩屬國向中原王朝納貢,接受中原王朝的翼護,這是具有表率作用的行為,會有更多的化外之地效仿的。

    二、北韓歷來都不是中國的核心區域,當初周朝分封“箕子北韓”也是因為箕子是商的後裔,非姬姓封國。而且他對於中原的威脅並不大,同威脅中原安全的北方和東北方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不同,沒有必要浪費軍事力量。

    三,北韓地形多山地,土地貧瘠,在中原王朝看來不能耕作養活更多的人口,一旦佔領需要駐軍就需要中原輸送糧食和人員,消耗太大。從日本入侵北韓的歷次戰爭來看,日本從來也沒有把佔領北韓作為最終目標,終極目標全部都是把它作為入侵中國的跳板。因為大家看的清楚,貧瘠的土地北韓人自己生活都艱難,要是殖民生活豈不是更苦了。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徵發大量本土人口充實東北就是為了殖民,東北的黑土地容納人口能力強,當然是好地方,北韓就算了吧。即便是現代,北北韓的糧食安全也是重要問題,不僅僅是國力不足,土地尤其是耕地不足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南北韓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只不過經濟上的富足暫時掩蓋了土地的貧瘠,他們的水果、蔬菜還主要是從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輸送。

    總之一句話,對於華人北韓半島不必是我們自己的土地,但為了保障我們的安全,必須保證北韓半島穩定、可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稱直徑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