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年我十八34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句家喻戶曉的民諺。那麼,“捂”該捂哪裡呢?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志恆言》明確指出:“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遺憾的是,在乍暖還寒的春天,一些年輕的女士卻過早穿起了單薄的緊身褲、裙裝或短褲,殊不知,這對身體十分不利。據報道,突尼西亞婦女喜歡一年四季穿裙子,結果患風溼性關節炎的約佔婦女總人數的70%。另據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學者的長期觀察,日本現代青年女性所患的諸多婦科病,大多與感受寒冷有關。所以,在“風度”與“溫度”之間,從健康角度來看,春天還是以遵循後者為好。

  • 2 # 善良需真心真意釀出來

    在東北生活的人都明白“春捂秋凍”的道理!實際上,從人體機理上講也有這道理!人的面板汗毛孔夏天處於開放狀態,進入冬季之前,汗毛孔要關閉上,這不像關門那樣輕鬆,要根據人身體機能慢慢關閉!準確說是適應!相反,春天裡要慢慢開啟,讓身體慢慢適應從高冷到炎熱的氣候環境!另外,東北這還有一說,秋凍肉春凍骨。大地寒氣慢慢釋放中,那種寒冷植入人骨的冷感。秋天來臨和春天將去正好是大地寒氣被壓縮排大地和大地寒氣被釋放出大地!總之,都是大地寒氣一進一出造成的!人體機能逐漸適應環境的過程!所以,東北的春天有倒春寒一說,那種冷更難以接受!說的不對請批評!

  • 3 # 平淡12768

    春季,天氣忽冷忽熱,起伏不定。今兒還豔陽高照,明兒或許就大雪紛飛了。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少人都開始脫掉冬裝,換上了輕便漂亮的春裝,露出腳踝,時尚之時不禁感受到美麗“凍”人。

    “春捂秋凍”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冬去春來,寒氣始退,陽氣升發,氣溫開始慢慢回升,然而人們的機體調節功能卻往往跟不上天氣變化的節奏,稍不注意,風寒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春捂是必須遵循的硬道理。

    “春捂”的原則是過猶不及,不“捂”不行,“捂”過頭也不成,因人而異,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一般年輕人要捂一週,體弱多病的應該捂半個月,身體才能適應。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不適應而受寒,從而誘發疾病。 春捂講究“上薄下厚” 原則,歷來古代醫家都強調“春捂”,也就是“春不忙減衣”。民間所謂的“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春捂”既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養生需要,也是預防各種疾病的有效方法。如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 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後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理。不忙脫衣,“春捂” 得法,將會減少發病的機會。

    那麼要捂住那些部位 ?

    1 腳和腿是重中之重,因為寒從腳下生,膝關節炎也是春季的高發病。特別那些已經得了關節炎的人,受到風寒的侵襲,極易犯病。

    2 手腕~~不能受涼,手上的脈絡通心經,心主血脈,血脈暢通,有利於臟腑功能的正常發揮。

    3 腰部——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腎是人的先天之本,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人就會怕冷、尿頻、腰膝痠軟、精神不振、容易睏倦疲乏,所以不要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早春裡露著腰,以免著涼。

    4 肚臍 ~~肚臍上有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保護這裡。

    5 頸部~~頸部有大椎穴,頸部受涼容易犯頸椎病,肩周炎。

    那麼,春捂要捂到什麼時候?有專家認為,一般來說,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氣溫超過15℃時,即使是老人、孩子也該脫掉厚厚的衣服了,否則就會超出身體的耐熱限度,體溫調節中樞會適應不了,對健康同樣是不利的。

  • 4 # 摩貝視野

    春天要捂一捂是指初春乍暖還寒時候,不要急於脫掉厚厚的冬裝,追求“風度”,要平緩過度,讓身體適應溫度變化。

    不要按天氣預報說的氣溫盲目換衣:

    有時候,大家一看天氣預報說明天十幾二十度,回家趕緊把襖都收起來,衛衣、薄風衣什麼的,趕緊換上,唯恐不能走在潮流前線,殊不知天氣預告報的最高氣溫,其實是這一天中午一段時間的溫度,早晚溫度還是比較低的,如果說不是晴天,陰天或者小雨大風這些天氣,人的體感溫度通常都是要比預告溫度低一些的,這樣就容易受涼感冒了。

    受凍著涼易感染:

    春季為疾病高發期,天氣漸漸回暖,各種病毒病菌開始大量繁殖,這個時候如果不注意防範,過早換上春裝,結果受凍著涼,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就極容易受到感染。

    哪些地方最需要捂:

    中醫認為腳部、腰部、腹部以及脖子,為人體最脆弱的部位,脖子受涼易染風寒,出門記得帶上圍巾,腹部受涼易造成消化系統紊亂,導致脹氣、肚痛、腹瀉等,所以晚上要蓋好被子,切忌貪涼,腰部如果著涼不僅會使腰部痠疼,甚至還會影響腎臟的健康,而腳部的則很容易受到寒氣入侵,很多時候大家著涼都是因為腳受涼了。

  • 5 # 海之聲助聽器荊州中心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 6 # 小幸福

    春捂就是春天到了,厚衣服脫得晚點。

    從冬天到來的春天的氣溫溫差大,特別容易感冒等引起疾病。所以我們這裡都要在清明節後開始脫厚棉衣,換輕薄一點的衣物。五一的時候再換薄一點。

    我的理解就是這樣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溫馨提醒: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假期會有明顯降溫,假期結束再脫也是可以的。活學活用,舒適最重要。

  • 7 # 伯平11

    春悟指春天到了,天氣剛剛轉暖,在冬天穿了幾個月的棉衣,不要在春天剛轉暖時就急於把它脫掉,春天天氣變化快,俗話說“春頭天孩子臉,一天變三變‘,真是窄暖還寒,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所以應適當適時將冬天穿的衣服捂一捂,等氣溫穩定了才適時添減衣服。

  • 8 # 中醫吳蘭貞

    “東風化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立春之後,陽氣始生,但百草尚未回芽,春季就是這樣,氣溫變化最無常,這個時段,經常是剛脫掉秋褲,發現降溫了;重新穿上冬衣,氣溫又回暖了。

    因此,老話有“春捂秋凍,一年無病”的說法,但“捂”的位置很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受春夏秋冬迴圈變化的影響,體內形成了一種生理性散熱和保暖功能。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1、春捂秋凍 到底“捂”多久

      春捂秋凍,“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這是因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2、別“捂”過了頭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另外,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一般來說,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3、怎樣判斷是否“捂”

      “捂”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捂”不到位會遭風寒

      中醫理論有“寒從腳起”一說,因早春時地面溫度較低,雙腳接觸時容易受涼引起感冒。經常搓腳和按摩腳掌心,在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燙腳都能預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女性更要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切忌“只要風度不要溫度”。女性朋友必須懂得痛經是個長期伴隨左右的問題,需要每次經期和日常生活中呵護身體,方能為以後的健康體魄打好基礎。那麼在初春時節女性要做好以下防護工作:

    1、頭頸捂一捂,上身全暖和

      頭頸部容易受風寒,進而引起頭痛、頭暈、頸肩脹痛或感冒、氣管炎等。所以春天外出的時候最好能戴上帽子和圍巾,建議不要過早穿低領或者V領的上衣,頭頸部位保暖了,上身都暖和了。

    2、手腕捂一捂,心臟好舒服

      從頭頸往下,第二個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手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手腕上有一個穴位叫神門穴,此穴位對應我們的心經,也就是說我們體內的元氣迴圈會在這裡經過、停留。

    所以,讓神門穴保暖,就能保證元氣迴圈順暢,我們的心臟就會更加健康。日常可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同時,在這個季節建議不要穿著七分袖與九分袖的衣服,儘量穿長袖毛衣。

    3、腰腹捂一捂,下肢不麻木

      人的腎部是聚集陽氣的地方,一旦有風寒入侵人體,腎中的陽氣就會被困於下部,容易出現下肢麻木,疼痛、腰膝痠軟等問題。

    因此,給腰腹部適當的保暖,可以幫助腰部以下的身體的迴圈,從而減少下肢麻木等問題的出現。平時可用拇指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有很好的護腎作用。

    4、小腿捂一捂,一年少疼痛

    小腿是我們春捂需要保暖的最後一個地方,尤其是小腿外側。古語說“寒從腳起”,小腿若不注意保暖,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每個人都要“捂”嗎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

  • 9 # 奇妙的本草

    春捂對了,倒春寒不生雜病

    想要避免倒春寒帶來的健康威脅,那就要做好預防倒春寒的措施。有句俗話叫“春捂秋凍”,春捂指的是不要過早脫掉厚衣服,可以透過適當捂暖一些關鍵部位來預防倒春寒引來的疾病。

    1.肚臍。善於養生的人都知道,腹部特別是肚臍是不能受寒的,所以倒春寒要特別注意肚臍的保暖,可經常熱敷這個部位。

    2.腰眼。腰關係到腎,腎陽虛時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腰部痠軟、尿頻、易困等。因此,倒春寒可以經常用熱水袋熱敷腰眼來護腎。

    3.手腕。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而心主管全身的血脈,心能透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因此倒春寒捂好手腕,保護心臟的功能。

    4.背部。人的背部與心肺相通,而倒春寒容易讓風寒之邪透過背部侵入,因此這個部位要多加保暖。

    5.小腿。有些人在寒冷天氣容易出現偏頭痛或者小腹痛,在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疼痛跟小腿受寒有關,因此倒春寒需要重點保護好小腿。

    除了在以上部位做好保暖之外,應對倒春寒還需格外注意以下問題,才能更好預防疾病入侵。飲食上,不要吃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寒涼食物。睡眠上,要保持穩定生物鐘,保證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情緒上,要避免焦慮、緊張等壓力情緒。

    雖然倒春寒不可避免,冷空氣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但對溫差多加註意,做好相應的保暖措施,能對倒春寒易發疾病預防起到一定的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的朋友都變得很有錢,而你卻怎麼努力也沒有賺到錢,你會在他們面前怎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