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王晙(653年-732年),滄州景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宰相、名將。

    由爺爺一手撫養大的王晙,生性豪邁曠達、勤勞好學。

    特點:

    既是文臣也是武將。雖然還沒有達到安邦定國的程度,但是文治方面能受到百姓的愛戴和謳歌可見一斑。武功方面,一生戎馬,建樹頗多。

    王晙到桂州當都督時,興建水利,開墾了幾千頃的農田,使百姓擺脫了飢寒交迫的狀態,並且王晙當官清正,所以在他離任的時候,桂州的百姓又刻石立碑來紀念他的功績。

    王晙不只是個文官,還是個將軍。

    吐蕃興兵十萬攻擊臨洮軍,駐軍在大來谷口。王晙帶領部下兩千人在臨洮軍會師,以自己的智謀,輕取吐番大軍。

    不久之後,王晙趁著是黑夜派精兵襲擊敵軍,再次打敗吐蕃軍。與薛訥會和後,王晙乘機追殺吐蕃軍,不斷追到洮水,把吐蕃之前搶走的牧馬全部奪回來。

    王晙還是個深謀遠慮之人,在突厥投降後,就上奏朝廷,建議——無論是用武力要挾,還是以利益引誘,都要把他們趕到黃河的南邊去生活,讓他們漸漸承受漢文明,最後被同化,長久解決吐番問題。

    許州(今河南許昌)刺史王喬的家奴狀告王喬與王晙暗中勾結,意圖謀反,玄宗便命侍中源乾曜、中書令張說進行調查。王晙雖無反意,但玄宗還是以前次違詔為罪名,將他貶為蘄州(今湖北蘄春)刺史。 726年(開元十四年),王晙升為戶部尚書,再次擔任為朔方軍節度使。 732年(開元二十年),王晙去世,終年七十餘歲,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忠烈。

  • 2 # 慣與長夜

    王晙是河北滄縣人,唐朝著名將領,也是一名眾口稱讚的好官。

    桂州顯名

    王晙19歲時考中明經科,被授為清苑縣尉,後任殿中侍御史。王晙擔任桂州(今桂林)都督。此前,由於當地糧餉不繼,當地的駐軍一直依靠衡州、永州等地提供糧餉。王晙到任後,查明原因,於是修築城郭,興修水利,開墾了屯田數千頃,使桂州百姓豐衣足食。後來,王晙要調回家鄉時,桂州百姓一起上書朝廷,請求讓他繼續留任。朝廷聞訊後,專門下詔表彰王晙的功績,繼續讓他留任一年。王晙離開桂州時,當地百姓刻石立碑歌頌他的功德。

    一平吐蕃

    公元714年8月,吐蕃興兵十萬入侵臨洮,王晙以隴右群牧使之職率軍迎敵,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他隨機應變,挑選士兵穿上吐蕃衣服乘機偷襲,並大聲呼喊,造成唐軍主力來到的假象,吐蕃果然上當,自亂陣腳,死傷慘重。此時右羽林將軍薛訥也率軍趕到,王晙趁吐蕃與薛訥軍交戰之際,再次組織精兵偷襲,成功與薛訥會師後,王晙乘勝追殺,一直追到洮水,大破吐蕃。

    再平胡亂

    公元716年,毗伽可汗繼位後,被安置在河曲地區的突厥降戶,逐漸萌生叛唐之意,王晙及時察覺到了狀況並上奏朝廷,不久突厥果然起兵反叛,唐玄宗詔命時任幷州大都督的王晙率軍隊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進軍,輕騎奔襲,趁風雪停止的間隙,率軍急馳,叛軍匆忙中分成兩路逃跑,王晙沿東路追擊,斬首三千餘人。戰後,王晙升任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又改任御史大夫。

    被貶梓州

    720年,蘭池胡人康待賓發動叛亂,攻陷六胡州,進逼夏州(今陝西靖邊東北),唐玄宗命王晙與隴右節度使郭知運一同平叛。王晙考慮叛軍數量,認為不宜興師動眾,只朔方軍便能平叛,因此欲奏請李隆基,讓郭知運返回隴右。誰知還未及上報,郭知運便已趕到,從此二人頓生嫌隙。此後,王晙單兵突進,生擒了叛首康待賓,並因此進爵清源縣公。由於郭知運對他懷恨在心,便故意縱兵攻打已經被王晙招降的叛軍,投降的叛軍以為被王晙出賣,於是再次反叛。郭知運上奏朝廷後,李隆基認為王晙未能平定成功平叛,於是將他貶為梓州(今四川三臺)刺史。

    王晙一生,剛直勇毅,為官則愛民如子、為將則為國盡忠,可算得一個名垂青史的人!

  • 3 # 炎開1

    對這個人物不大熟悉!昨晚上看了資料,覺得也是一位名將!比較具有絕對性的能獨擋一面的將才大都出自民間,涉獵民事生活,瞭解民間百姓生活;非常欣賞這位唐朝前中期的武將其頗能秉持公正據理力爭保護正義無辜之士免受不正當的處罰是其特色!為人樸實無華與士兵同間也為以後軍旅生涯帶去了每戰必勝的基礎,資料介紹其為人豪曠,很恰當!在政事方面也是果斷處理毫不拖延效率之高令人折服,其治民用王道霸道兼用之!治下軍民都比較安定,總之其生活在盛唐時期又當遇明主戰爭規模並不大也是幸運的,壽命還比較長!生活在盛唐造就了一段風光有為的人生!

  • 4 # 君山話史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盛的王朝之一,湧現出許多名將,王晙就是唐玄宗開元時代的重要將領。

    王晙早年讀書刻苦,透過科舉及第,到了唐中宗時,出任桂州都督,在任期間政績突出,受到朝廷的通報表揚。後來出任朔方軍副大總管,兼安北大都護,由此開始嶄露其軍事上的才能。

    1、七百人奇襲吐蕃兵營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與吐蕃戰爭爆發。吐蕃大將坌達延統領十萬大軍進駐大來谷,大唐隴右防禦使薛訥駐紮在武街,與大來谷相距二十里。由於薛訥兵少,朝廷緊急命令太僕少卿王晙率二千人馬增援薛訥。誰都沒想到,這一戰,王晙能一戰成名,跨入盛唐名將之行列。

    王晙的作戰任務,本來是配合薛訥,從側翼襲攏吐蕃大軍。由於人數少,行動隱密,王晙這支小部隊沒有被吐蕃人察覺。觀察戰場態勢後,王晙腦海中出現一個極其大膽的念頭:夜襲吐番兵營。

    這個計劃把所有人嚇壞了,吐番有十萬大軍,王晙只有兩千人,兩千人偷襲十萬人,豈非是以卵擊石,自投羅網麼?然而,王晙卻胸有成竹。原來他早就備有幾百套吐蕃軍裝,只要穿上潛入兵營,黑燈瞎火的,吐蕃人豈能分辨出敵我,勢必會大亂。

    入夜時分,依照計劃,七百名身著吐蕃服裝的敢死隊悄悄地潛入敵營。其餘士卒在距離吐蕃兵營五里之處,擂響大鼓、吹起號角。敢死隊員在敵營中四起活動,大搞破壞,吐蕃兵營大亂,無法制止。

    吐蕃統帥坌達延聽到營中大亂,又聞得遠處鼓角聲大作,只當是唐軍在夜裡發起猛攻了,下令反擊。可是找誰反擊呢?敢死隊一邊搗亂,一邊大聲吆喝,喊完了就跑,吐蕃士兵向喊聲的地方殺去,這些敢死隊早跑沒影了,剩下一群吐蕃士兵自相殘殺。吐蕃人又殺了半天,方才發現都是自己人,這場混亂,造成了一萬人以上的傷亡。

    上兵伐謀,王晙以區區七百人夜襲,換來敵師一萬人傷亡的戰果,可謂驚人矣。

    2、武街之戰,再立勳功

    吐蕃大將坌達延臉上掛不住了,向武封的薛訥兵團發動進攻。武街,又稱為武階谷,是一處險峻的地形,吐蕃仗著人多勢眾,一擁而上。薛訥打得比較謹慎,恃險而守,雙方形成僵局。

    關鍵時候,又是王晙逆轉戰局。

    王晙故計重施,在夜色的掩護下,又一次對吐蕃大軍發起夜襲戰。這次夜襲是不是沿用上次冒充吐蕃士兵的方法呢?史書上沒有詳細紀錄,但這次突擊仍非常成功,令吐蕃後方大亂。

    薛訥兵團的前鋒王海賓發現吐蕃兵營出現混亂,果斷地發起反攻。他身先士卒,率領其部勇闖敵營,吐蕃軍隊腹背受敵,統帥坌達延趕緊下令向洮河方向撤退。王海賓在洮河旁的長城堡追上了吐蕃大軍,吐蕃人回戈反擊,王海賓寡不敵眾,戰死沙場。王海賓雖戰死,為後續唐軍爭取了時間。在王晙等人的追擊下,吐蕃軍再遭重創,陣亡一萬七千人,損失馬匹七萬五千匹,羊牛十四萬頭。

    這是玄宗時代唐軍在西線的第一場大勝仗,王晙是這場勝利的第一功臣,正是他的果敢與智謀,幫助唐軍在劣勢兵力之下取得最後的勝利。

    3、鐵腕鎮守北疆,屢平叛亂

    大唐帝國在西線重創吐蕃後,北線形勢惡化,與後突厥的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王晙調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以應對突厥可能發動的戰爭。

    然而,唐與突厥的戰爭並未爆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突厥的默啜可汗意外被刺身亡,國內大亂。當時有不少突厥人就紛紛逃往大唐,大唐帝國安置了這些降眾。不過,隨著毗伽可汗的上臺,突厥政局得以穩定下來。王晙上書唐玄宗,謹防歸降的突厥人叛變。果然不出王晙所料,突厥人終於叛變。唐玄宗下令王晙率幷州兵團渡河消滅突厥叛變。王晙馬上派兵抄小路,夜以繼日行軍,前往攔截,截殺一千五百餘人,俘虜一千四百餘人。

    王晙的鐵腕手段受到唐玄宗的讚賞,升他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

    開元八年(720年),王晙得到密報,稱僕骨部落首領勺磨,密謀勾結突厥人,攻取朔方軍事基地。王晙當即決定,先下手為強,便密奏唐玄宗,請求誅殺勺磨等人。在得到唐玄宗的同意後,王晙在受降城擺下鴻門宴,假意宴請勺磨等諸部落首領,在酒宴四周暗設伏兵。勺磨等人不知是計,前來赴宴,在宴席過半時,伏兵衝殺出來,將這些喝得醉熏熏的部落首領全部殺死。由此可見王晙雷霆霹靂之手段。

    一年後(公元721年),又是一起胡人叛亂。蘭池州胡人康待賓叛亂,攻陷六州(黃河河套內外的魯、麗、舍、塞、依、契六州),聚眾七萬多人,叛軍聲勢浩大,進逼夏州。康待賓自稱葉護,意欲北投後突厥毗伽可汗。

    朝廷令朔方道大總管王晙、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共同平定叛亂。王晙向來自負,上書稱朔方兵團對付叛軍綽綽有餘,不需要動用隴右的部隊。王晙不愧是盛唐名將,僅憑自己的力量,便大破七萬叛軍,殺敵一萬五千餘人,並生擒康待賓。後來,康待賓被押至長安,處於腰斬之酷刑。

    王晙把戰功都攬在自己身上,令郭知運十分惱怒,遂發兵進攻已經投降王晙的胡兵。這些胡兵以為王晙出爾反爾,再次叛亂。唐玄宗認為王晙剿匪不利,把他貶為梓州刺史。

    不過,王晙總的來說運氣不錯,沒兩年又復出,擔任過許多軍政要職。

    據史書載,王晙“氣貌雄壯,時人謂之有熊虎之狀。然慕義激勵,有古人之風,御下整肅,人吏畏而愛之。”他是大唐名將中難得的文武雙全的將領,唐玄宗稱讚他:“學綜九流,才苞七德,武稱敵國,文乃時宗。”與唐休景、張仁願、薛訥等並列為大唐中期之良將。

  • 5 # 作家恩出

    王晙生於公元653年,去世於732年,享年80歲,在唐玄宗時期任宰相。

    王晙早年失去父親,由祖父撫養成人,勤奮好學,在19歲時考取了中明經科,以卓越戰功不斷升遷。一生為人剛正,不畏權貴和死亡,處事精明,滿腔赤誠皆昭然可見。

    一次魏元忠因戰敗而推卸責任,請求將副將處死,王晙當即上疏申辯,保住了副將的性命。而魏元忠被陷害時,他又保了下來。

    在王晙奉命出鎮桂州時期,桂州兵疲民困,他當即裁減軍隊、開荒種地、興修水利,使桂州在短短几年中逐漸變為了富庶地區。

    唐玄宗主政後,王晙受命披掛上陣,擊敗吐蕃數次入侵,並平定了突厥的叛亂,被用為宰相,後被唐玄宗誤信貶職。

    公元723年再次受重用拜相,並管轄河北、隴石、河西的軍隊,但不久後被人誣告而降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電線燒了還不跳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