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澄懷齋主人
-
2 # 盛行東風帶
膚淺一想,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答的不會答。現在是個網路時代,會打字的甚至僅僅是識字的,都可以上網來高談闊論一番。至於對於問題的理解能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還有表達能力,又是一回事。
第二,話說多了。有的人不能說沒水平,但是喜歡炫耀,話匣子一開啟,離題萬里,到最後自己都忘了在說什麼。還有的也許是僅僅想發通牢騷算完,不想理解別人,只想讓別人理解他。
第三,看的不會看。經常看到這種情況,就是在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後面的評論裡,很多人會質疑為什麼發言人說話意思不明確。固然確實存在發言人故意迴避問題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很少;更多的時候,發言人的話不過是含蓄一點而已,如果加以認真推理,意思是相當明確的,分量十足。但有些人只能理解罵街的藝術,不理解外交藝術。很多人說話,可能喜歡點到為止,那麼當面對這種理解力的時候,就難免被誤解。
-
3 # 偌知小
人的思維亂是因為環境亂,首先各類媒體也亂,人們缺乏有效的引導所致。眼下最重要的是進行法治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法規意識和辯識能力。無論什麼事件都要先從法規和道德的角度切入,直點問題的根源。不能為了抓眼球而製造熱點,更不能在支節問題上糾纏不休。現在的媒體趨利特點明顯,為了熱點的維持而放棄了社會責任,這樣的現狀很難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
4 # Anay
大學畢業出來的知識真正能夠用上場的僅5分之一二,不加以學習或進修,那麼之前所學的知識一還是一文不值,現已有不少華人嚴重缺乏信仰及謙虛,男人的紳士?知識爆炸年代,誰也不是傻,恰恰相反往往精明的人卻裝著木呆,反而那些貌似深不可測的理論這是口舌之爭,真正辦起事情就顯得能力不足,正所謂智者常溫和。
-
5 # 歐比旺羅克
說一堆顯示不出來學問,顯示出來的是囉嗦;旁證博引也顯示不出來學問,顯示的是思想傾向。
在此以前,話語權稀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公司會議,很難做到各抒己見,在熟人社會的交流中,都小心翼翼避免一些敏感話題,隱藏自己最深層的想法,人們不再奢求知音或知己,寧願放棄一部分話語權。在陌生人社會重拾話語權首先想到的是表達,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此以前,人們被單方向灌輸得太多了,灌輸則不需要邏輯,久而久之,會形成不能獨立思考的習慣,用偶然拾得只鱗片爪搭建起個人的認知結構,無法形成自洽的思想體系,遇到任何問題只能調動現有工具處理,不能每次都能準確對接。
-
6 # 老李有刀
首先,思維要求更多的是理效能力。
人類基因裡有很強的感性因素,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感效能力的強化,理性就會相對弱化。
其次,現代社會的節奏明顯更快。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會接觸到無數的資訊,每天產生的資訊,可能要超過一個人一生所處理的資訊總量。
最後,教育因素。我們現在面對的教育依舊是教人“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基本還是唯分數至上,並不注重邏輯能力的培養,這種邏輯能力的缺失也進一步加重了思維混亂的狀況。
-
7 # 寒山172914805
實話不敢說,瞎話不願意說,可不就是答非所問啊。自己的思想不允許和別人分享,強加給你的理論你不接受,表現出來就是思想混亂
-
8 # 使用者3523674937823
無信仰,無思想,無目標,思想非常疲憊,階級分裂,分配不公,分化嚴重,公平平等只是口號,造成你失去方向和生活目標。
-
9 # David張87338154
我幾乎很少看到有那個國家的領導或是政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所提的問題都是正面回答的。因為有些記者所提的問題是有預設動機目的。
-
10 # 練嶽的暉
題目的問答,有時來自身邊,有時是學堂,有時是社會方方面面,與環境多種客觀變化而來的,予取予求各需須見。混亂可能是須知的另一個方言與言語解說。近與遠,方知社會有三教九流。有學述派講法,也有知深人士的講法,從教授級到學階,級。有民眾到民間。近在咫尺,越之天涯。之論,理。
從思維到另一個角度,把另一個辨別與辯述講解另一個身邊的文化,從比喻,形容,假如,如果,如……等;包括抽象的漫畫,幽默的題材。不過於遷,不失於人,取於仁,舍於人,得於人,的文化體系。
但須知,話不離題、三分知?從理智到深思。
回覆列表
網路資訊開放時代,看似有些很有學問,但碎片化的思維和隨大流的慣性思維比較多,且缺乏嚴密的邏輯與學術性,我以為有理。
在這個資訊開放、文化多元,高速發展的時代,其實更需要我們專業、獨立、系統的學習,形成系統的文化認知,獨立的思考。
這是最好的時代!只有用系統文化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時代,才能擁有蓬勃生命力和向前發展的不竭力量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