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
2 # 鐵錘文史
現代中醫和古代中醫在理論基礎上基本一致,但是現代中醫面臨的情況更加複雜,需要在前人基礎上做進一步拓展和革新。
第一,現代中醫古代中醫基礎理論基本一致。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醫的基礎,毫無疑問要以四大經典為基石。《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的病理學,生理學,解剖學基礎;《神農本草經》作為中醫的藥理學基礎;《傷寒雜病論》和《溫病條辨》作為中醫方劑學和診斷學基礎。之所以說這些是基礎,是因為這些著作,基本上構建了中醫學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體系。
第二,現代中醫面臨情況更加複雜,理論需要拓展革新。
為什麼現代中醫面臨情況更加複雜呢?首先在治療物件上說,很多病人是在經過西醫治療之後,走投無路才尋找中醫碰運氣,死馬當做活馬醫。這時候病人除了原來的原始病因之外,還有西醫西藥在病人身上產生的其他副作用。無論是中醫和西醫都承認,被誤治的病人,再想恢復健康,是很困難的,變數太多。其次從生活環境上說,古代人生活環境很純粹,四季分明,夏天有夏天的溫度和特點,冬天有冬天的特點。現在依賴空調暖氣等科技裝置,人類可以重構生活小環境,冬天不冷,夏天不熱,甚至於夏天可以嚴重著涼,冬天可以不慎中暑。這個時候,現代中醫必須靈活運用經典理論,結合現代的各種實際特點,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治療。
第三,現代中醫不要拋棄傳統技能,更不能拒絕現代科技。
現代的科技醫療診療手段,是全社會的福音,中醫沒有理由拒絕。望聞問切是中醫在古代落後的科技條件下,摸索出的特色四診體系,直到幾天依舊有現實意義。但是現代科技可以讓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內臟,血脈的狀況,透過各種生化資料判斷病人的身體狀況,不能因為你是中醫就拒絕接受這些資訊。中醫需要與時俱進。甚至於將來,中醫對於疾病的表達體系,語言體系都需要進一步改造,如果始終抱著近乎玄學的語彙和老百姓交流,道路會越走越窄。中醫是實踐的學問,要把道理給老百姓講明白,才是最好的生存發展之道。現代很多中醫還是熱衷於介紹一兩個神奇案例。來說明中醫的高明之處,這是一個錯誤的方法。拋掉神秘面紗,讓大家接受中醫的健康觀念,才是生存發展的王道,依靠神秘故事吸引人的,那是魔術和戲法。未來中醫的生存之路,依舊在實際療效上。
-
3 # 不滅的中心
這個問題問的好。不管什麼時候的中醫,都來自古代的中醫基礎。現代中醫應該繼承和發揚四大經典的精髄,用療效和低廉的價格說話。走下神壇,用精準的四診合參和老百姓的話語來闡述這一過程。只有打下堅實的古代中醫理論,才能結合現代的循證醫學,發揮出耀眼的光環。讓療效去堵住中醫黑們的嘴。
-
4 # 醫癲
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些知識不但失傳,是會者不講、能講的什麼都不會!講的出來的甚致是脫胎換骨,可不是超凡脫俗!還有的就是:大學教授說的是理論、課外時就說我不相信(如中醫候脈一課吧)!有的知識甚至被極度的克隆和扭曲了!再如中藥:由純天然的變遷成由現在的化學物質刺激的、即由失去了原有治療疾病藥效成分、且被克隆成魚目混珠的地步!再加之無論各人還是某某公司、學院打著合法的旗號:騙學生、家長、及社會賣假藥、以文憑、學厲能一致嗎?
-
5 # 湯谷沖霄
現代中醫理論與古代中醫理論不一致,表現在對陰陽概念的認知:經絡的定義:養生治病的基理:對中藥的應用等諸多方面都不相同。中醫即是養生療疾的朮數,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包括哲學、天文學、氣象學、人體組織結構學,萬物化生學等等諸多方面。其中關於陰陽概念古人是有多種不同的分類表達,在萬物化生中(氣交中,即天地之氣的交會處),是由質與能表達陰陽,源於《易經》:清輕上浮之氣以成化萬物之能,濁重下墜之氣以成生萬物之質。所有萬物皆負陰抱陽沖和之中化生,即萬物終始都是質能相互作用的全過程。負陰是陽能負載陰質由地昇天,即左間、氣立、根外,是氣升水出;抱陽是陰質抱裹陽能由天降地,即右間、神機、根中,是氣降水入。升降是陽能氣動態的表達,出入是陰質水動態的表達。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即任何有形有象的物器,其中都有陽能陰質的運動,能升降,質出入,能終始都是氣態,質受陽能的不同作用的影響,可成為氣態或液、固態。氣態為無,可展現功能性稱為五運。液、固態為有,有形有象稱為五行。天氣的陰陽為六氣中的寒暑,地質的陰陽為五行中的水火,人的的陰陽為女男、血氣。人類認識論中的陰陽最廣泛,包括形形色色的各個方面,按定義區分有千千萬萬。如黑紅,上下,前後,冷熱……。古中醫是以質能陰陽為人體化生的根夲,人生之本,本幹陰陽。現中醫是以寒暑陽陽為人體化生的根本,只有能無質,從根本上歪曲了中醫的陰陽理論。人體內只有衛氣無榮血,根本無法化生,也不會有人體的形體存在,因無陰質存在,所以也無人體的形變和體內的質變。 經絡理論也是中醫的核心學術,經絡是人體內血氣的通道。依據“天人合一”的理念,天地之間“左間”是氣化的道路,是天之陽氣,返者道之動,由地返回天空中的通道。“右間”是水液化的道路,是地之陰水,由天空返回地面的通道。這兩條通道是非常道,是萬物化生之道,是兩條永不相接的通道。那麼人體內的榮血與衛氣,就像天地之間的水與氣。《內經》中講“血行脈中,氣行脈外”,又講血在經髓,氣燻肓膜。所以古中醫中經絡是兩條不相連線的,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燻蒸於肓膜的相當於“左間”和“右間”的通道。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簡稱,是兩條不是一條。經脈中執行的是榮血,即水;絡脈中執行的是衛氣,即氣。現代中醫中經絡是血氣共同執行的通道。其推理是人體內血氣是陰陽,陰陽是寒暑,寒暑是週而復始,環而無端。所以血氣在人體內沿經絡通道週而復始的執行。現代經絡的定義是錯誤的,其錯在兩個方面,一、混用陰陽概念,人體內血氣是人體化生之夲,化生中的陰陽是質能不是寒暑。二、遺忘了“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教導,人體是一個開放的耗散結構體,人體中天之六氣要先降後升;地之五味及水要先入後出。血與氣不是封閉在體內,人體要與天地進行能質交換,即新陳代謝。血氣是質能,它們可以相互作用,但不能替代和合用。現代經絡錯誤的定義將中醫的經絡理論引進了死衚衕,令中醫的調氣機術數無法自圓其說。令經絡罩上了神秘的面紗。 氣觀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根。通天下一氣耳,有氣則生,氣強則壯,氣弱則衰,無氣則死。這個氣是微觀世界的代稱,其中含有肉眼看不到的精微的陰質和陽能,此即“天地氤氳”。這個氣先天地而生,混然自成。有了這個氣才“萬物化醇”,自然界由無到有,有形有象之物從無中來。用肉眼看到的物器是陰質形變或質變的展現,為宏觀。陰質形變或質變都是陽能的作用而發生,只有陰質無陽能作用,陰質不會變;只有陽能無陰質,不能產生形(有)。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古中醫中的氣是肉眼看不見的精微陰質和陽能,是無形之物,不是人體內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性。氣即然是中醫的根,中醫養生療疾的基礎就是調體內陰陽之氣,調氣機是中醫治病的機要秘旨。古中醫調陰陽二氣是依化生中“七損八益”的實況,而在飲食吐納起居勞作中執行“七益八損”。七為少陽,代表陽能,絕不可作女用;八為少陰,代表陰質,絕不可作男用。後世將“七損八益”解為房中術,並用來調陰陽二氣,是違揹人體化生原理的。房中術是養生的小術,調陰陽二氣是化生的大法。人在存活時要時時刻刻消耗陽能,當陽能不足時陽氣化功能低下時,體內就要積累陰質。此即生理上的“七損八益”陽減陰增。人在生活中透過氣味合服的飲食,補精益氣;透過遵時之序的起居,補陽抑陰;透過適當的勞作,舒陽通陰,耗損過剩的陰質;透過愉悅的情志,氣暢神奕,氣血調和。這樣可對身體內起到“七益八損”加陽減陰的作用,嬌正生理上的“七損八益”。以上是古中醫的治病基理。其中依“天人合一”的理念,天陽能六氣是決定陰質形變和質變的獨一無二的決定外因,天之六氣決定了春夏秋冬年度時之序;決定了萬物的生長壯老死;決定了農耕的種長收藏的程式。同理人體內的陽能衛氣(真氣)是決定體內陰質化生的主要動力,為此補益體內真氣,抑制體內真氣就是掌控體內氣機。真氣記憶體,精神安守,何病之有?而現代中醫以藥補和房中術來調氣,而有些是調功能性之氣,非化生陰陽二氣。功能性之氣的亢奮是過量耗費真氣的元兇之一,性功能亢奮,性生活過度就會氣衰精竭,“壯火食氣”就是這層意思。由於治病原理的不同,古中醫和現代中醫對臟腑的作用的認知,就產生了不同,古中醫確認胃是後天化生的根,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五臟六腑皆靠胃腸產出的營衛二氣而生。人體後天的存活延命,全靠血氣,人之所有者氣血耳。氣血異名同出,都源於胃腸。現代中醫確認腎為根心為主,腎中有元氣,心中有主宰。腎的元氣論是攪亂中醫化生中氣觀念的罪魁禍首,腎臟系統內有可繁延後代的陰精,內有遺傳基因,它是陰質不是陽能,還有可令人產生應激反應的荷爾蒙,雖呈陽性功能,但它們是陰質不是陽能。所以腎系統無化生的陽性之氣。再古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真氣、衛、陽、陰、胃、肝、腎等氣之名,根夲無元氣之詞。從《類經》才有了元氣一說。元氣是從“三焦者,原氣之別使。”的註釋中“三焦者,元氣之別使。”演化而來。古人原與元是兩個概念,《說文解字》中:元,始也。從一。原,水泉本也。用元不可替代原。元氣僅是天玄之氣,原氣是天氣與水谷之精微混合之氣,應為真氣,三焦通行的正是真氣(衛氣)。三焦是體內真氣的通道,不是天氣的通道。腎之陰精也不通行於三焦內。所以元氣論是非三世醫編造的莫需有的名詞。但這個元氣遣害了中醫至今,攪亂了中醫的氣觀念。區分三世醫和近代醫,真氣論和元氣論是重要標誌。 古中醫在用藥理論上是“食不治,才用藥”,主張不用藥或少用,調節陰陽二氣,發揮體內自愈能力。《內經》中僅十三個小方,“靈樞”篇主要用針刺絡脈調陽性衛氣,佔用了《黃帝內經》一半的篇幅。用藥最多不超過十幾味,並且見好就停,主張三分藥治,七分食養。強調毒藥攻邪的藥毒性,防止再生藥源性併發症。對病主張“導引與藥不能獨治”宗旨,對五臟病要食療、氣功、藥物三管齊下,食療全面補養,氣功暢通經絡調和氣血,藥物調五臟五味的偏差和五1髒功能性的缺失。不是對抗性作為,是調和,也不是搞平衡,要完善體內陽氣化的功效。現代中醫瘋狂用藥,少則一二十味,多則近百味,四五十味藥劑己成常規,服藥少則十多付,多則幾百付,或終生服藥。用藥以補、攻為主,調氣為附,改變了中醫用藥治病宗旨。把售藥當成了致富的門經,沒有仁心醫德不能稱中醫。無藥醫學是世界醫學的終極目標。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 現代醫學(從漢末期至今)最大的危害是丟失了“三世醫”自然醫學的核心理論。多代儒醫、佛醫、道敎醫脫離“易”理,喪失了氣觀念下的“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誤解了萬物化生終始中的陰質陽能。因而形成當今中醫理論混雜,門派林立,術數多樣,療效下降的不良局面。給了反對者話語權,欲廢除中醫。中醫這樣存活下,若干年後,別人不打也會被世人唾棄。中醫界當前的局面應了《內經》的一個結論:知其要,一言中的;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匡扶中醫理論認知,比制定一百個改革方案重要。。
-
6 # hai147
其實不管故代中醫與現代中醫,它的理論是一樣的,故代中以辯證為基礎,如頭痛,咳嗽,現代中醫是結合西醫病名進行辯證,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其實對病人來講,能應用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方法給病人治病,其實對病人來講是最好的,
-
7 # 閒雲野野48
肯定不一樣。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醫更高的認識。如今天的糖尿病,在古中醫叫消渴症。中醫早有治療手段,病還是那種病,只不過中醫也有了新的認識。
-
8 # 勇仔1698
基本一樣,都是明面上的知識,有模凌兩可的,有註解錯誤的。實質性本事是師承不是科班。科班生一代傳一傳,半知半解,害已害人。
所以,中醫要發展,理論基礎先更新。
回覆列表
中醫,原本叫漢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傳統學科。
中醫和世界其它國家的傳統醫學一樣,由於古代人們在認知程度上的侷限,使這類傳統醫學必然帶著一些神秘、巫術和宗教的色彩。而中國的傳統醫學在《陰陽五行》《易經》的理論指導下,比世界其它國家的傳統醫學要先進許多。
當現代醫學的衝擊到來之時,其它國家的傳統醫學紛紛稱臣,只是把本學科內極少數的,能夠融入現代醫學的一小部分經驗保留,拋棄了其餘大部分糟粕。
中醫在清朝末年開始受到現代醫學的衝擊,“中醫”的名字也是這時為了區別於現代醫學(西醫)而從漢醫改叫中醫。此時,中醫的一些理論與現代醫學還是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如中醫的“氣血經脈”“五臟六腑”,雖然與現代醫學的人體解剖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大體上理論並沒有偏差太多,只要將中醫在理論上做些修改,完全可以將中醫的一些精髓融入到現代醫學中,成為現代醫學的一部分,造福人類,可是這時,中醫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使自己中國傳統醫學漸漸變成了一個驚天的騙局。
其實清代中醫王清任嘗試過走前一條路,他著有《醫林改錯》一書,正是在與現代醫學融合的努力。然而這些努力都被另一個影響中醫命運的人物——惲鐵樵改變了。
惲鐵樵其實是中醫界一個奇葩,他在1916年,有三個兒子先後因為他的誤診死於傷寒,後來老婆也因為他的誤診死於心梗。就是這樣一個奇葩的中醫,在卑微的民族自信心驅使下,將中醫的傳統經典典籍做了一次徹底的改動。提出“《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將五臟六腑虛擬化,又否認了“經脈”就是現代醫學所指的“神經血管”,並著有二十多本醫學書籍,幾乎完全顛覆了中醫的傳統思維,也把中醫帶到了懸崖峭壁之前。
在這樣與現代醫學漸行漸遠的道路上,現代中醫舉步維艱,已經無法滿足人民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需要,而中西醫結合更是在畸形社會時期培養的一個怪胎。被逼無奈,如今的中醫要麼拋棄中醫另求高就,要麼將自己淪落成一個江湖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