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馬財經圈

    希望透過本文分享一些經濟增長方面的知識。

    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也就是GDP增長由三個部分組成:投資,消費,淨出口

    GDP很有意思,比如把一棟樓拆掉,又重新在原地建一棟樓,從結果看沒有增加新的東西,但是從GDP的角度看卻完全不一樣,拆除舊樓和建設新樓都要花錢,反應在GDP上就是經濟增長了,但其實社會財富並沒有增長,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概念,GDP增長了並不代表社會財富同步增長。

    為什麼GDP增長並不代表財富增長?因為GDP中的投資,消費和出口都只反應新增量,而不反應增加的成本。

    一 投資

    投資能夠拉動經濟增長,其原理主要是透過增加供給來滿足消費需求,當投資量超過需求量的時候,會造成供給過剩,價格下降。

    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分為民間投資和政府投資。無論是哪種投資,其最終要有正回報,否則就是對資源的浪費,這就對投資提出了效率的要求。

    1 投資效率與花錢主體有關

    民間投資的主體一般是民營企業,外資或者自然人,投資回報和風險是他們決策的主要依據,無論結果是賺還是虧都需要自己承擔,一旦某個產業競爭激烈,利潤降低風險加大,這個時候民間資本必然遠離這個行業,所以資金自然會流向利潤回報豐厚的地方,這就是市場中無形之手在調節,正是這個原因讓民間資本的投資浪費最少,效率最高。

    財政撥款,主要是來自於稅收,財政撥款的專案大多帶有公益性質,比如學校,醫院等;

    國債:透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搞建設

    地方融資平臺:比如城投公司,一般也是透過發債融資,或者銀行支援

    政府因為並非企業,第一考慮的因素並非利潤,而是政績,主要指標是GDP。所以一些可投可不投的專案,沒有利潤的專案也會上,因為GDP會增長。比如日本當年在和美國簽訂廣場協議之後,出口降低了,GDP增長也降低了,於是出臺了公共建設計劃拉動經濟增長,撥款幾十萬億日元刺激經濟增長,但大多數專案成為了半拉子工程,爛尾工程。

    比如在一個人口只有30萬的縣裡建設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室內溜冰場,花了幾萬億日元,開業後門票錢都不夠電費,每年虧損20億日元,這就是在事前根本沒有做充分的調查分析,只考慮GDP的結果。

    2 投資效率和花錢方式有關

    當不把利潤作為第一考慮的因素就必定會產生低效率的現象,為什麼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花錢有幾種模式:

    1 花自己的錢給自己辦事,這是效率最高的,自己的錢賺的不容易,自然精打細算;

    2 花自己的錢給別人辦事,比如花自己的錢請別人吃飯,肯定也會心痛錢,但第一想到的是把事情辦成,所以會比自己吃飯的時候點更多的菜,造成浪費,這種方式效率第二;

    3 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那肯定就不會心痛了,把公家的錢中飽私囊就屬於這種,比如公家的東西是100元一斤進貨的,但如果管理鬆懈的話,會以50元賣出去然後放到自己口袋裡,必然很浪費,

    4 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比如建設一條沒有效益的高速公路,如果是個人投資就不會投資,因為沒有錢賺,但是當錢是公家的,做了有GDP增長,而且自己有私利,就一定會做,雖然最後可能私利只得到100萬,但專案本身會花5000萬,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5000萬都是不必要花的,所以這是效率最低的花錢方式。

    3 投資佔GDP的比例

    2004年到2007年中國投資佔GDP的比例分別為44.1%,48.6%,52.5%,55.6%。可以看到投資佔中國經濟增長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達到了55.6%,當然這個比例也包含了民間資本投資,但是這個投資佔GDP的比例在全球是最高的,意味著消費和出口佔GDP的比例只有44.4%。而發達國家投資佔GDP增長的比例一般都是20%到30%。

    另一方面,投資的增長速度要遠高於消費增長,比如2006年1-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1.8萬億,與上年同期比增長29.6%,而消費的增長只有13.6%。

    二 消費

    消費包含一個人(也包含企業,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教育,醫療,買車都算在消費裡,但是買房是算在投資裡。

    1 為什麼消費佔GDP的比重是最大的

    一般情況下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佔GDP的比重也是最大的,發達國家消費佔經濟GDP的比例有的達到80%,世界平均為72%。

    為什麼是消費呢?因為消費者人數眾多,每人一年消費3萬元,14億人口一年就是42萬億,佔GDP總量就一半多。而一年3萬多,一個月二千塊真的很少,換成美元才300-400美元一個月,是很低的標準。

    而且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最終也應該體現在消費上,因為消費的主體是人,如果經濟增長不能為民眾增加幸福,那麼經濟增長有什麼意義呢?

    這些年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越來越高,根據發改委《2017年居民消費報告》,去年的消費支出為43.5萬億(人均3萬多),佔GDP的比重為53.6%,連續6年佔GDP的比重超過50%,可喜可賀。

    2 為什麼消費不振?

    這幾年國內一直在提振消費,希望消費拉動經濟的增長,因為只有當消費佔GDP的大頭,中國的經濟才能真的完成轉型,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就是健康的,因為人的消費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有錢就一定會消費,這就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無盡的動力。

    但中國消費一直比例很低,綜合來說有以下原因:

    第一,投資增長過快,壓制了消費

    第二,人們不敢消費,因為醫療,教育,養老等都需要錢,所以老百姓習慣性的存錢,華人的存錢習慣是世界第一,儲蓄率居高不下就是不敢花錢。而老百姓不花錢都存銀行也不是事,所以就政府幫你花,都花在投資上去了。

    而國外之所以消費比例特別高,是因為沒有後顧之憂,從出生到死都不擔心,福利好的驚人,所以根本沒有存錢的習慣。

    第三,人們沒有錢花,因為收入增長很慢,近十年居民收入增長一直都是在10%以內,口袋裡的錢增長速度比不上物價上漲速度,當然沒有錢花。

    第四,房價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如果中國的房價不是像現在這樣高,那麼中國的消費力也會比現在好很多。

    房價過高是壓在年輕人身上的大山,不但讓年輕人沒有錢消費,也拖累了中國整體經濟增長。

    3 怎麼才能把消費提振起來?

    其實很簡單:

    第一:減少投資,其邏輯是這樣的,投資的錢來自稅收,減少投資就是減稅,減稅了企業負擔輕了,發的工資也高了,個人口袋裡的錢就多了,自然有錢消費了。

    第二,把醫療,教育等費用降一降,這是一個家庭主要的花錢渠道,老百姓沒有後顧之猶,必然會消費,而這需要把福利慢慢的提上去,把社會保障系統慢慢健全。而作為家庭來說,透過保險轉移風險也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把房價降下來,房價吃掉了家庭的全部剩餘消費能力,房價下不來,消費起不來。

    只有當這三個方面做好,消費必定會節節攀升,國內經濟增長又會走上快車道,而且這屬於內迴圈模式,對外的依賴少,是可以長久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

    三 淨出口

    為什麼淨出口也算在GDP裡呢?因為出口的是商品,是國內投資生產銷往國外,當然算國內的經濟增長,但因為同時還進口了,所以要減去進口,這就是所謂淨出口,也叫貿易順差,這是GDP增長中最後一架馬車。

    2017年中國的淨出口總額為27.79萬億,比2016年增長了14.2%,淨出口額為2.87萬億,下降了14.2%。

    雖然下降了,但是依然是巨大的順差,而很多國家的淨出口是逆差。

    上面幾個數字說明中國出口很厲害,但出口也在減少,哪些因素會影響進口和出口?

    1 生產成本增加

    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漲了,所以體現在生產製造上就是成本增加了。而其他的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就像我們的90年代,人工更便宜。

    生產成本上升是一個國家必然的發展結果,因為不可能民眾的收入永遠不漲,原材料永遠便宜,依靠便宜獲得競爭優勢只能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階段,而不能一直依靠賣便宜貨發展經濟。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要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把利潤做高。比如日本50到60年代也是便宜貨,假貨橫行,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製造就是高品質,精品的代名詞,這就是產業升級的結果。如果產業不升級就無法消化成本增加帶來的問題。

    但問題是國內的產業升級還做的很不好,國內在技術研發,品牌塑造等方面沒有多大建樹,並沒有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一大批像日本當年一樣的大品牌,國際市場對中中國產品的印象還是便宜。產業沒有升級,品牌沒有競爭力,自然價格就漲不起來,於是還停留在地價競爭階段,但是成本又比周圍國家高,所以出口下降。

    反過來當國內的生產成本增加,必然意味其他國家的成本更便宜,所以進口就會增長,淨出口會下降。

    2 出口與匯率有關

    這個問題在幾篇文章中介紹過了,就不詳細談了,總之匯率下降會讓國內商品競爭力加強,促進國內商品出口。

    但是匯率降低也會降低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因為匯率降低增加了出口商品,換回了更多的美元,而人民幣是根據外匯儲備發行的,所以匯率越低人民幣發行越多,自然在國內的購買力會下降。

    3 出口與關稅有關

    比如我們出口一批衣服,價格為10美元一件,如果對方是零關稅,那麼就賣10美元,如果對方的關稅是20%,那麼就要買12美元,必然會讓一些人放棄買,所以出口量就會下降。

    關稅越低,貿易量越大,消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低,所以關稅本質上是國內消費者掏更多的錢支援國貨。

    GDP三駕馬車的關係,消費拉動投資,投資增加生產供給,國內消化不了就賣到國外變成出口,他們共同拉動經濟的增長。

  • 2 # 雨下青茶

    關於現代經濟增長分為三種經濟增長模型對應三個經濟發展階段。

    一、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後期是現代經濟增長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西方國家迅速發展,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它們主要靠投資驅動,這種增長模式理論概括為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模型大多是公式,在此不贅述,感興趣的自行搜尋,下文雷同)。這一理論背後的邏輯是:在漫長的傳統經濟中,經濟增長主要受自然資源的約束,典型的資源是土地的投入,土地終究有限,所以在傳統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上不去。在這一時期,西方發生了第一次產業革命,機器取代勞動力帶來了經濟的增長,經濟效率提高。所以,為了使用更多的機器,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本,靠資本對勞動的不斷替代取得發展。

    二、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後期,從第二次產業革命開始,內燃機、鐵路、電力、電動機等通用技術革命推動了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它的理論模型為美國經濟學家索洛的“新古典增長模型”。背後的邏輯為:在第一個模型中索洛發現資本要素和土地要素一樣會出現報酬遞減的現象,即開始資本增加,產出增加,但資本超過一定比例,產出增加的效果在遞減,這會帶來增長率的下降,經濟的衰退。但在這一時期,經濟並沒有下降。索洛給出了技術進步的解釋。在技術進步具體解釋上,後續經濟學家又給出了不同解釋,一是庫茲涅茨認為是基於科學的技術應用帶來效率提高,這個可以理解為高科技。另一個是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人的知識和技能是報酬遞增的,人力資本的增加帶來了技術進步。

    三、20世紀50年代之後,先進的工業化國家進入了後工業化時期,經濟增長進入了資訊化驅動階段,與之對應的是“內生增長模型”。背後邏輯是:根據索洛模型,技術進步是外生變數, 推到開來,如果先進國家的技術擴散到落後國家,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應該是不斷趨同的,但是,事實是世界經濟沒有趨同,各國為什麼經濟增長不同。“內生增長模型”認為技術進步不是一個外生變數,而是內生變數,它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制度、政策環境和文化傳統等,你們國家的制度優越,經營環境良好有利於技術進步的產生,也就是創新能力更突出。

    結論

    綜上,經濟增長與投入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投資、技術進步(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科技發展)、國家制度、文化、政策相關。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當一種主導要素出現效率遞減時,另一種要素的重要性在一定時期得以顯現,發揮主導作用。相信還有更多因素有待伴隨時代發展去發掘,不斷更新,這正是經濟學的魅力所在!

  • 3 # 綜改1

    拉動經濟發展由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組成!

    投資分財富增量投資和普通投資!也就是新增投資和更新投資!包括水利,交通,城市建設,能源轉型升級,房地產建設,民生保障等基礎性投資!

    國家的投資重點應注重興修水利,新增旱澇保收的機械耕地上,能源投資重點放在汙染能源向沙漠戈壁灘太陽能發電轉型和根治黃河相結合!

    拉動內需消費重點放在新一代年輕人的基本住房民生保障上,不計土地費用的成本價住房保障!培養出一千萬吳仁寶王宏斌式的大公無私奉獻村民的集體經濟帶頭人!鼓勵生產綠色環保的農產品!

    出口產品的生產應結合減少進口農產品!達到雙向良性迴圈!改變在一邊鼓勵出口,另一邊又在不加預防卡脖子的大量進口!

  • 4 # 咕咕創業投資學院

    推動經濟迴圈的,是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包括機器、裝置、廠房之類)、以及其他可以用資金購買的其他生產要素,比如技術、品牌、渠道、客戶供應商資源、商標、資訊系統等。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是創新。創新是人生錢的過程,而推動經濟迴圈的是錢生錢的過程。創新也是靠人,但並不是靠普通的勞動力資源,也不是靠懂得一些技術的人才,而是靠人群中最優秀的那1%的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國關於狗的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