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遙望燕園
-
2 # 穿插游擊隊
漢高祖劉邦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特別的皇帝,他既沒有高貴的出身,又沒有很好的名聲。他懶散、貪玩,還經常耍無賴,就連自己的老婆都是靠說大話騙來的。可以說,他能成為一代帝王,是很多人萬萬沒想到的。那麼,司馬遷是怎樣記述這段逆襲史的?他對劉邦又有著怎樣的評價?今天,我為你講一講劉邦的故事。
* * *
今天,我們來講講漢朝的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對於自己所處時代的開國皇帝,司馬遷可絲毫沒有筆下留情,他竟然在《高祖本紀》裡寫了好多劉邦的壞事,簡直可以說是劣跡斑斑。有人就說,《史記》這是在辛辣地諷刺漢朝的發家史呢,反映了司馬遷對漢朝封建統治的批判。這話說的對不對呢?等聽完劉邦的故事我們再總結吧。
劉邦出身在沛縣,這地方現在還叫這名兒,這多虧出了漢高祖這號大人物啊。可是兩千年前,劉邦在老家名聲可不好,他不是一個本分的莊稼人。在張耳陳餘這一講裡,我講到有“豪強”這一號人,劉邦年輕時心目裡最羨慕的就是豪強們都橫著走路的氣勢。《史記》裡寫了劉邦哪些壞事呢?我來總結這麼幾樣吧:
第一,厚顏無恥;第二,六親不認;第三,愛打人罵人,毫無修養。這都是有故事的。
先說說劉邦是怎麼個厚顏無恥吧。劉邦的老婆呂雉,就是他靠著一張城牆般厚的臉皮騙回來的。劉邦在家鄉整天遊手好閒,誰家也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三十大幾了還打著光棍。呂后的父親呂太公,帶著全家從外地來投靠自己的朋友沛縣縣令,縣太爺為這位老朋友接風洗塵,邀請縣裡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赴宴。赴宴得送禮,縣令規定禮金不足一千錢的,只能坐在院子裡,連登堂入室的機會都沒有。劉邦當時是個小小的泗水亭長,身份相當現在的保安隊長,他也想去湊熱鬧,可是窮人出身,兜裡一個銅板都沒有,但他臉皮厚,一看不是當場收錢,就大聲嚷嚷:我出一萬禮金!
呂太公在堂上一聽,來了個大款,趕緊出來迎接,把小混混劉邦接到上座入席。宴會的主事蕭何一看,劉邦怎麼坐了個首席啊。蕭何知道劉邦的底細,就告訴呂太公,這小子肯定沒錢,他就是愛吹牛。可是呂太公這個人也有意思,他觀察劉邦在酒席上談笑自若,坐在一群有錢有勢的嘉賓當中,一點兒也沒因為自己是來混吃混喝就不好意思。這也是人才啊!等酒席一散,老太公挽留住劉邦,一定要幫他脫單,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就這麼,劉邦靠吹牛,給自己吹回了一個老婆。
再說說劉邦又是怎麼個六親不認。那時劉邦已經是漢王了,他趁西楚霸王項羽跟齊國打仗的空檔,率兵端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彭城離劉邦老家沛縣不遠。劉邦好不容易又打回老家,就想派人把家裡人也接來,可沒想到家裡人還沒到,項羽先殺到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漢軍被殺得屍橫遍野,劉邦坐著戰車抱頭鼠竄,在逃跑的半道上,居然撞見了自己的兒子跟女兒,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小孩跟母親呂雉失散了,正哭呢,劉邦趕緊拉了兒女上車。駕車的人,是劉邦從小的老交情夏侯嬰,這一車上原來有兩個大人,現在再加上兩個半大孩子,份量變沉了,馬就跑得慢。
這時項羽的追兵遠遠地追上來了。劉邦心裡著急害怕,生怕被趕上,他只顧自己性命,一腳就把兩個孩子踹下了車。夏侯嬰是個老好人,趕緊停車把孩子抱起來,他怕劉邦再踹孩子,乾脆把倆孩子都摟在自己懷裡再趕車上路。劉邦氣得不行,好幾次想拔劍把夏侯嬰也殺了,可殺了司機誰來趕車啊?只好忍下這口氣。要知道,劉邦這老光棍,到快四十才有了這倆孩子,在古人來說已經是老來得子高齡老爸了,可是為了逃命,竟然連親生孩子的命都不顧了。都說虎毒還不食子呢,這劉邦比老虎還要狠毒。
最後再說說劉邦愛打人罵人惹出的禍。被夏侯嬰救下的魯元公主,後來被劉邦許配給張耳的兒子張敖。這個張敖在父親張耳死了以後,繼承了趙王的爵位。這時候已經是漢朝的天下,劉邦都已經做了皇帝了,可是他還是一點當皇帝的樣兒都沒有。
有一回辦家宴,他問已經當了太上皇的老爹劉太公:老爸從前都誇二哥會種田,懂得給家裡趁家業,現在你看看,我跟二哥比誰家大業大啊?這翻陳年老賬,真是一點兒不給老爸留面子。這還不算,劉邦對自己的女婿張敖,更是不客氣。劉邦去平定北方叛亂的時候經過趙國,張敖伺候這位老丈人真是細心周到,天天在劉邦身邊端茶送水。
可是劉邦怎麼對待這位貴為王爺的女婿呢?他叉開兩條大腿坐在地上,就指著張敖鼻子罵。張敖對劉邦是恭恭敬敬,罵不還口,打不還手。王爺不生氣,張敖手下的大臣們卻都氣不過了,偷偷謀劃要在半道上行刺劉邦為主公張敖出這口氣。劉邦運氣好,沒中埋伏。事後有人揭發這場陰謀,劉邦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張敖和這幫自作主張的大臣們全關進了大牢。丈母孃呂后來給女婿求情,劉邦還罵呂后:等那小子殺了我,當上皇帝,他還缺你女兒當老婆嗎!你看,這場風波,完全是劉邦自己對人無禮引起來的,可他卻沒有一點兒自我反省的意思。
劉邦的醜事,在《史記》裡頭可以信手拈來,還有一大堆呢。司馬遷一點兒也沒有古人為尊者諱的精神,為什麼會一五一十地把這些斑斑劣跡全都記錄下來呢?這真的是在批判漢朝的發家史嗎?這其實藏著司馬遷一種反襯的寫作技巧呢。越是把劉邦寫得難堪,反而越加凸顯他不同於常人的特質。在司馬遷看來,劉邦成為天子,這彷彿是天命,天的意志,就是這麼不可捉摸。
在今天,我們知道一點歷史的話,對改朝換代都已經很熟悉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還說過一句話叫: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呢。可是在《史記》和它的同時代大部分人的觀念裡,可沒有這種充滿造反精神的思想。新的王朝能代之而起,這背後都有天命這種玄而又玄的東西在起作用呢。
漢朝初年的大學問家賈誼寫過著名的《過秦論》,他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說的是,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天下,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之前從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以來,六代祖先的共同努力,才打下吞滅六國的基礎。所以,在漢代人看來,天子能夠威加海內,就只有兩條路可選:或者是仁者愛人順應天命的王道之路,或者是憑藉祖業倡導力爭的霸道之路。陳勝吳廣雖然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他們從起事到滅亡只有短短六個月時間,顯然天命不在他倆的身上。
對於劉邦來講,劉家的祖宗基業,大概也只有幾畝薄田了,這比起秦國六世之餘烈來不值一提。但是《史記》裡,卻充分肯定了劉邦的天命。
在《史記》裡,大概有四處地方提到劉邦的“天命”。第一處,是在《留侯世家》裡借張良的口說出來的,第二處是在《淮陰侯列傳》裡借韓信的口說出來的,第三處是在《酈生陸賈列傳》裡借狂生酈食其的口說出來的,而最後一處則是出自詳細排列秦漢之間戰爭歲月的《秦楚之際月表》。司馬遷在評論中直接感慨在天下逐鹿的混沌之中脫穎而出的劉邦:“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司馬遷把劉邦比作了上古的聖賢,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聖賢,乃是身懷天命的大聖,如果不是大聖,怎麼能受此天命而稱帝呢。劉邦身負天命,這才是司馬遷對劉邦和漢朝真正的看法,作為漢朝的臣民,對於這個新帝國的天命,司馬遷仍是懷有一種深沉的自豪感的。
古人有一句對《史記》非常中懇的評價:不虛美,不隱惡。這是說《史記》寫歷史、寫人物,不會妄加讚美,也不會隱瞞惡行。司馬遷寫劉邦可不是光暴露他的陰暗面,司馬遷同樣寫了劉邦有常人不及的優點。那劉邦又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呢?我覺得劉邦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能用人,識英雄重英雄。像蕭何、曹參、張良、韓信這些一代人傑,都願意跟著他打天下,如果劉邦就是一個小流氓,又怎麼可能把這些英雄豪傑都吸引到身邊來呢?
* * *
好了,故事聽完啦。司馬遷寫起劉邦的醜事來真是毫不留情,但就是這樣一個厚顏無恥、六親不認的人,最終卻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為一代帝王。
-
3 # 風雨中的梅雲
劉邦年輕時嘛?呵呵。吃喝嫖賭,坑蒙拐騙偷。那時候沒有大煙,所以他不抽。這麼說吧,年輕時的劉邦就是個混混。鬥雞賽狗,打架鬥毆。敲寡婦門。呵呵,就差沒挖絕戶墳了。人常說,在道上混的,都比較講義氣。劉邦更是這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他的人緣比較好。由於名聲不佳,所以他到了42歲才結婚。但他的身邊從來不缺女人。什麼曹寡婦趙寡婦孫寡婦等等一大堆的熟婦圍繞著他打轉。弄得劉邦到哪裡都不愁吃喝。曹寡婦甚至還給他生下了大兒子劉肥。後來才在呂公家的宴會上吹牛吹出了呂雉。自從娶了呂雉後,劉邦的怪事就不斷的出現。押解的人逃跑了。走到哪裡頭頂都有七彩祥雲。睡著了身上盤著一條龍。斬白蛇,蛇媽媽哭泣。這些事情,除了押運犯人以外,誰還有過?哪怕身上有條蛇也行呀。說白了,呂雉的心機深的可怕。是個名副其實的心機婊。她跟劉邦那是絕配。可笑戚姬想憑藉著自己年輕貌美來讓劉邦廢除太子,改立自己的兒子。人常說,人不作死不會死。戚姬就是作死的節奏催的。噓,不能激動。平常心,平常心。平常之心也。
回覆列表
我把《史記》翻爛了,仍舊無法為劉邦拼湊出一個清晰的前半生來。
關於劉邦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很模糊了。
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他的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樣的?他經受了怎樣的教育?他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都是怎樣的?他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當上死水亭長的?他是在哪一年娶妻生女的?原本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的他,又為什麼會經常請假回家上地幹農活?
我們統統給不出確切的答案。
正因為我們對他的前半生知之甚少,我們才搞不清楚為什麼歷史最終選擇了他!為什麼他能從一個平民一躍而成開國帝王?
我們分析來分析去,依舊一無所獲,最後只能跟張良似的,來一句:
「沛公殆天授也!」
如果歷史文字沒有忽略他的前半生,或許我們也就不至於如此沮喪。
為什麼歷史文字會忽略他的前半生呢?是司馬遷有意為之嗎?
我讀《史記》的時候,感覺太史公還挺願意挖掘某個歷史人物顯達之前的事蹟,感覺太史公總希望從某些往事中探尋某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給後人以啟示。
讀項羽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項羽打小就眼高於頂,學習什麼都必然半途而廢,是以霸有天下後也終於半途而廢,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讀張良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張良出生於相國世家,家教好,有涵養,面對黃石老人的戲耍,依舊能夠保持謙遜和禮貌,因此得黃石老人真傳。
讀李斯的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李斯的輝煌成就與禍國殃民,都源自於李斯在上蔡當小吏時的一個發現,那個發現讓他得出結論:一個人的賢與不肖,在於位置。
讀韓信的傳記時,我們能夠發現,韓信之所以一邊心甘情願地為劉邦賣命,又經常在關鍵時刻跟劉邦討價還價,都是因為年少時關於飢餓和白眼的記憶太過深刻!
但我們卻無法從《史記》的片段中找出影響劉邦一生的事件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想了很久很久,都無法給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來。
直到我想起自己在哈爾濱街頭和商場閒逛的情景,想起一個個不斷地與我擦肩而過跟我一樣面目平常的普通人,我才彷彿望到一絲曙光。
或許劉邦的前半生,跟普通人沒什麼分別,按部就班地過活,實在沒什麼可記錄的。
綜合《史記》中相關的記載,再加上我們的想象,我們大致可以為他勾勒出一個模糊的、失意的前半生。
他出生於一個小康家庭,祖祖輩輩都有積攢家業的好習慣。
他曾跟盧綰一起上學,後又和盧綰一起學書,學的或者是《尚書》或者是當時很流行的書。
學業有成後,他就外出打工,渴望闖出一片天地來。他輾轉四方,四處求職,曾在張耳開的公司裡幹過一段時間。
後來,因客觀環境急劇變化,他在外邊混得不好不壞,總是看不到出頭的希望,只好回到家鄉謀生。
回到家鄉的他,已經是個大齡青年了,娶媳婦是不可能娶媳婦的了,只能靠好酒及色來打發時間,幸運地遇到一個相好的曹氏,但他娶不起,只好先同居著。
他每天都帶著一幫朋友回家大吃二喝,嫂子很看不慣,有一次他又帶著朋友回來吃飯,嫂子假裝刷鍋,他的朋友們以為沒有飯吃,就散了。朋友走後,他發現是有飯的,內心受到極大的刺激,但也無法。
他最終去應聘了最基層的公務員,成了泗水亭長,他感覺大材小用,所以總是一副看誰都不順眼的樣子,動不動就侮辱同僚,同僚也不跟他一般見識。
他曾經遠赴首都咸陽,去咸陽的原因無非是押送徭役,這本是沒人願意幹的差事,山高路遠拋家舍業的不說,還得時時緊繃著神經防著徭役逃走,因此落在他頭上。
他在咸陽見過秦始皇出巡,他當時就被秦始皇的派場震懾了,禁不住心潮澎湃,脫口而出,「大丈夫當如是也!」但他也就是痛快痛快嘴,他知道,自己這一輩子已經完了,完全沒有飛黃騰達的希望了。
在他又一次為朝廷押送徭役的時候,沒走出多遠,徭役就跑了好多,他估摸著,等到地方,只能剩自己老哥一個了,他很沮喪,借酒澆愁,喝著喝著,他有了個大膽的想法,反正自己也已經這樣了,為什麼不做點好事,把大家都放了呢?
對了,這裡還漏掉一段,在他當上泗水亭長後的某一年,縣裡搬來一個大戶,大戶有個女兒,也已經淪為大齡剩女了,陰差陽錯地嫁給他了。
他娶了大戶的女兒後,便不再經常在外邊瞎逛了,有了迴歸家庭的舉動:經常請假回家幹農活。
這不正是每一個平凡之人都要經歷的平凡之路嗎?
既無特色,又無傳奇。
他像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一樣,曾經循規蹈矩地生活,曾經滿懷理想,當夢想被現實撕得粉碎,自己也被生活折騰得遍體鱗傷時,只好退縮再退縮。
退縮後,既不甘,又無奈,經常性地放浪形骸,靠一點點酒精地麻醉才能睡去。
酒醒以後,發現日子還是要過,路還是很長,一個大男人,總是要靠自己掙來米和麵的,所以去當了個小吏,所以別人不願意去押送徭役的時候自己去。
本以為這一生也就這樣了,渾渾噩噩,但上天眷顧,竟然讓自己成了家,有了子女,生活彷彿又有了一些希望,於是,開始勤勤懇懇地生活。
是不是特普通?這份普通,就好像每一個平凡的你我正在經歷的生活。
這樣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前半生,被歷史文字忽略,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
劉邦的前半生,和每一個平凡的你我的一生一樣,都是註定會被歷史文字所忽略的。
其實不單會被歷史文字所忽略,也會被我們的親朋好友所忽略,最終變得沒有一點痕跡,好像我們從來就不曾在這個世界上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