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宛悅

    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焦點是認識事物的角度。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 2 # 鑑鏡

    莊子,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

    莊周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以莊子之才學取財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莊周無意仕進,只在不長的時間裡做過管漆園的小官。

    莊子的學問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楚威王聽說他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沒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餵養它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想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姓惠,名施,戰國中期宋國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他是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師莊子的至交好友。莊子具有藝術哲學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莊子與惠子,由於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莊子和惠子最著名的辯論就是《莊子.秋水》中的這篇了: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大意是莊周和惠施在濠水橋上散步。莊子隨口說道:"河裡那些魚兒遊動得從容自在,它們真是快樂啊!"一旁惠施問道:"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回答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瞭解魚的快樂?"惠施又問道:"我不是你,自然不瞭解你;但你也不是魚,一定也是不能瞭解魚的快樂的!"莊子安閒的回答道:"我請求回到談話的開頭,剛才你問我說:"你是在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這說明你是在已經知道我瞭解魚的快樂的情況下才問我的。那麼我來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岸邊知道魚是快樂的。"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句話有三重的意思。

    第一、喻示異類之間無法相通,彼此之間並沒有辦法交流感情,只因為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很難強求,當然就是說,魚有魚的歡樂,你有你的悲傷。

    第二、切莫人與人之間的境遇和經驗不同,切莫“以己觀人”。觀看魚兒的快樂自由是這樣,鑑察人物時也是這樣。這個錯誤往往是最普遍的識人錯誤,可惜並不為多數人所察覺。

    以己觀人,就是以己心度他心,以個人的經歷、學識、觀點、想法為標準,用來判斷他人的觀人之法。興趣、嗜好、經歷、學識相仿的人往往比較容易談得來(也有例外),容易看到對方的優點,甚至可能擴大對方的優點。而不同型別的人親近程度有限,還可能產生排斥心理,無意間貶低對方的優點,誇大對方的缺點。以己觀人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三國時,諸葛孔明就犯過這樣的錯誤。他覺得自己與馬稷性情相投,興味相合而誇大了馬稷的優點,忽略了他的缺點,以致痛失街亭,北伐無功。 以個人的好惡作為判斷標準,往往造成重大損失;以個人的好惡為標準,容易擴大所喜歡人的優點,誇張所厭惡人的缺點,比如:當在喜歡一個人時,就將對方的缺點當成優點,一旦生厭,就將對方貶得一無是處這樣的識人法自然容易親小人,遠賢臣,使得家不安、國不國,公司的大好形勢就在一念之間斷送了。

    第三、古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用的是諧音字,所以就變成了"子非餘,焉知餘之樂",意思很平實,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

    莊子惠子棋逢對手,又心靈相通,莊子又是當時大家,能與他做對手的本就寥寥無幾,所以惠子之後有難有對手。

  • 3 # 散落君

    準確來說,不是找不到對手了,而是再也沒有心意相合、能夠侃大山的朋友了。

    莊子最喜歡跟惠施侃大山,時不時調侃一下惠施,如他去魏國看望作宰相的惠施,看到惠施志得意滿,就編排了些故事。說惠施是一隻喜歡吃死老鼠的貓頭鷹,自己是一隻興趣高潔的鳳凰,二人不可同日而語。“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又如莊子說惠施煩惱得到了一個寶貝大葫蘆,迷糊的惠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莊子就非常開心地充當了一次老師,毫不留情地教訓了惠施一頓,說“無用之用”才是人生的奧秘和真諦。接著講了一段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的漂亮句子,“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 逍遙乎寢臥其下。”

    可以看出,莊子與惠施聊天的心態是非常放鬆的,充滿了樂子。不需要考慮惠施能不能聽懂自己的需要(惠施是學富五車典故的主人公),不需要考慮彼此身份的差距(惠施是魏國宰相),他們可以盡情地無憂無慮地聊天。

    就像那場著名的濠梁之辯,魚到底快不快樂,這難道不是兩個玩的非常好的朋友,在吃飽以後閒聊扯淡,消磨時光嗎?

    所以,當惠施走後,莊子感到非常傷心,因為再也沒有人,可以和自己喝酒吹牛了。不然,他可以繼續像他妻子死後那樣鼓盆而歌,歌唱死亡是生命的迴圈,是一件值得高興慶祝的喜事。

  • 4 # 痴語呢喃1988

    莊子和惠子之間最有名的辯論就是濠梁之辯了,這個辯論出自於《莊子·秋水》中,原文如下: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吾,吾知之濠上也。

    看似二人是嘴角之爭,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惠子偏向理性一點,他的觀點是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快不快樂;而你不是魚,你就不會知道魚兒開不開心。莊子則是一種非現實主義,他認為你只問了我知不知道魚快不快樂,我回答就完了,幹嘛還要解釋為什麼?

    其實我們都知道惠子想問莊子的問題是:為什麼或者憑什麼說魚兒很快樂啊?但莊子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去了,認為自己就是那條魚。以現在人眼光看,莊子就是一個槓精,是在詭辯;殊不知莊子的思想早已超脫於物外,早已將自己融於天地萬物之中。“以我觀物,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其實在莊子另一篇文章《齊物論》中也有提及這層關係,莊子一直困惑是自己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呢?

    當然上述僅僅是個人的一點愚見,對待這個問題,不可能蓋棺定論,每個人的看法角度不同,支援的人也會不同。但我們能從這段對話中看出更為價值的東西:莊子和惠子深厚的友誼。儘管惠子曾經害怕自己相位被莊子奪去而派人暗殺他,莊子則將惠子比喻成一隻腐鼠不會懂得鴻鵠的志向來嘲諷回擊,但是二人關係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是愈加親密。

    知音難覓,伯牙在鍾子期墳前摔斷古琴,莊子也是如此;在惠施死後,莊子來到惠子墓前,看著老友的墓碑,莊子回想起與老友相處的快樂時光,回想起昔日濠梁之上的酣暢淋漓的辯論,可惜現如今確實一切都不在了,不禁悲從中來。沒有了惠施,就沒有辯論的大環境,莊子自身的辯論能力也大受影響了,與人辯論起來也不如以前那樣睿智了。

  • 5 # 奇絕書畫

    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焦點是認識事物的角度。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 6 # 撫琴觀史

    1、莊子嘆惠施,是失去對手的空虛

    當惠施去世時,莊子十分傷心:“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思惠施,大有伯牙思子期,“知音”之間心心相吸的味道,雖然故事表面看差不多,但莊惠二人和伯牙子期的故事,完全是兩碼子事。伯牙和子期是互相欣賞,但是莊周和惠施兩個人的觀點大相徑庭,兩個人鬥了一輩子嘴,最終誰也沒說服誰。所以莊子嘆惠施,鬥了一輩子的人不在了,是失去對手的空虛感,而不是散失知己的失落感。

    2、莊子沒什麼朋友

    惠施是莊子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莊子為什麼沒朋友,因為——嘴大碎,他懟任何人,懟任何事,莊子如果是你的同事,估計你的老闆沒兩天就要瘋了,沒有人願意和他成為朋友,滿滿的負能量,總說這人不行那人也不行,自己又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所以儒家門徒三千,但是真正派入莊子門下的,好像數不出來。

    唐朝末年的名人羅隱寫過一篇寓言體的雜文《莊周氏弟子》,說莊子以其學術聞名於楚國和魯國之間,但愛聽的人多,真正入門從學的卻一個都沒有。終於有個叫無將的人前去拜師。莊子對他說:“要想跟我學,就必須拋棄仁、義、禮、智、信。”無將真的做到了,也學成了。既然學到了這麼厲害的學問,無將就很想把它發揚光大,傳授給所有的親戚。但親戚們竟然不領情,他們聚在一起議論道:“我們都是儒家出身的,如果真去學了莊子那套,豈不是從此就要滅絕人倫了麼!”於是,大家離開無將,回到魯國。魯華人聽說了這件事,也都打消了拜莊子為師的念頭。所以莊子的書摒棄儒學,儒家也不願意做莊子的弟子。

    3、從《逍遙遊》看莊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確實能言善辯,很多人看莊子,無不被華麗的辭藻和氣勢所著迷,確實,畫面太美不敢想啊。

    莊子之學雖然聽起來海闊天空,令人無限神往,真正要學起來卻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從莊子那裡得到這樣的生活教益:淡定——心如死灰的淡定。只要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是你在意的,那就沒什麼能打擊到你,如果你不想經歷傷心、沮喪、憤怒這些負面情緒,你就應該慢慢把所有事情看淡。只要你徹底不要臉了,也就沒有誰還能羞辱你了。就真正做到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一種無慾無念後和自然的形而上的融合。

    所以。因為莊子追求極致的“道”,而造成了看什麼都不順眼,就像太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一直內心糾葛,最終無法完成作品一樣。

    4、莊子和惠施到底在辯什麼?

    在關於何為世界的根本存在的問題上,二人之間就產生了分歧。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的觀念,把“道”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最高範疇。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原理和根本的存在,人要追求一種形而上的合乎道的自由。

    相比莊子之“道”的高遠和玄秘,惠施思想的落腳點則顯得平淡踏實。惠施認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物”,講的主要是關於人們對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認識問題,要普遍研究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同異關係,並對之作出解說,是一種形而下的“道”,更偏務實和科學精神。

    所以,這是《莊子》中,兩人對話和不停辯論的出發點。

    如果你是跪著看經典,很容易站在莊子的角度,去否認惠施的想法和論點,但是站在今天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到底孰對孰錯呢?歷史會在不同的時期,給你客觀的評價。

  • 7 # 蜜蜂文學

    他們辯論的主要有一段是‘子非魚’!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1)。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

    (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3)。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感悟:

    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要說明家畜育種學研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