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彎鬚穇鰳觽皪
-
2 # 李唐日常記錄
答:倉頡造字之前的先人們交流,當然以口語交流為主。還有刻個符號、結繩記事。由於每個人的記錄方式不一樣,對所記的事誤差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文字來解決。這是倉頡造字的基礎。
答:倉頡造字之前的先人們交流,當然以口語交流為主。還有刻個符號、結繩記事。由於每個人的記錄方式不一樣,對所記的事誤差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文字來解決。這是倉頡造字的基礎。
也就是說如果在倉頡之前沒有文字的話,人們是無法進行高效率的溝通的,只能透過簡單的發聲方式來溝通。說到這想必很多人會腦補出倉頡之前的人們溝通時的樣子了吧,沒錯,就是原始人。但是要知道倉頡時期已經進入了文明時期。
甚至於沒有文字的話,倉頡的名字是誰取得,黃帝又怎麼會封他為史官,眾所周知,史官是記錄歷史的。如果當時沒有文字,黃帝不是在為難人嘛,讓倉頡用什麼記錄歷史。所以說倉頡並不是創造了文字,而是對當時中國的文字進行了整理和規範,讓文字系統化。類似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書同文。
1 是結繩記事說。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易·繫辭下》說:“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用結繩記事,以幫助記憶。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結繩記事的遺蹟,但可以在現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例項。如過去的雲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繩結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數目。結繩記事不能演變為文字,但它的表現方法對文字產生了影響。
2是物件記事說。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資訊。如用一塊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聯合,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這種借實物音、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後來成為“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畫符號說。因為可以創造出許多符號,刻畫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這種記事方法有廣闊的發展餘地。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學學》中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中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因此,有人認為刻畫符號是漢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