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的QNY
-
2 # 壯鄉新農
1.蘑菇生長髮育需要的適宜環境條件
蘑菇的生長髮育,需要一定的養料、空氣、溫度和水分。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蘑菇生長良好,發育正常,產量高,質量好。
①養分:蘑菇是腐生真菌,必須從培養料中吸取現成的營養進行生長髮育。所需要的營養可從經過發酵的各種畜糞、稻草、麥稈中獲得。
②溫度:蘑菇的整個生長髮育過程,可分為菌絲的生長和子實體(收穫部分)的形成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對溫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是6~32℃,最適宜溫度是20~25℃。
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是8~20℃,最適宜溫度是13~18℃。高於18℃,菇體生長快,菌柄細長,皮薄易開傘,質量差;低於12℃,菇體生長緩慢;遇到驟然高溫,日平均溫度超過22℃時,極易引起小菇死亡。
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階段即出菇期間,需要較高的溼度。一般以培養料表層的含水量為60%~65%時,覆土層的含水量為18%~20%,空氣相對溼度為85%~90%最適宜。培養料表層溼度過低,子實體不易形成。覆土層過幹,菇體瘦小,產量低;過溼,特別是澆水過量時,水分滲透至培養料中,會使菌絲體萎縮。
④空氣:蘑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需要充足的氧氣。而蘑菇的生長環境,容易積累二氧化碳,以致氧氣不足,妨礙蘑菇的正常生長髮育。因此,必須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排出二氧化碳,保證有充足的氧氣。
⑤酸鹼度(pH)值:蘑菇生長需要中性至微鹼性的環境,培養料的pH值為7.0,覆土層的pH值為7.5較為適宜。這樣的酸鹼度既能使蘑菇的菌絲體正常生長,同時又能抑制雜菌的滋生。
⑥光照:蘑菇的生長髮育不需要光照。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生長的子實體顏色潔白、品質好。
2.如何建造菇房和菇棚菇房是蘑菇生長的場所,合理的蘑菇房結構,可以為蘑菇創造適宜的溫度、溼度和通風等生長條件,促進蘑菇的生長髮育。在農村,蘑菇栽培主要是在冬季,利用舊倉庫、舊房舍,經過改造,提高保溫能力,避免菇房溫度急劇變化。菇房的建造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①菇房的方位:最好是坐北朝南,選擇交通方便、離堆肥場地較近以及近水源、環境清潔的地方。
②菇房的規格:家庭種植,菇房面積可在20~40平方米之間,高3.5~4.0米,菇架層次多可加至5~6層,寬4.5~5米。屋內用石灰粉刷,堵塞漏風處;地面要光潔,最好鋪水泥,便於消毒滅菌。
③菇房門窗設定:菇房的通風裝置有門窗和抽風筒,應正確搭配,使菇房既能通風、更換空氣,又能避免冷風直接吹到菇床上。一般設定上、下窗,上窗在屋簷下,下窗離地面10釐米;窗寬0.4米、高0.5米,裝上紗窗,最好裝上玻璃窗或木板窗。窗外均要掛草簾,避免風直接吹到菇床。在走道中間的屋頂上裝抽風筒,一般高1.3~1.7米,下口直徑0.5米,上口直徑0.25米,頂端裝風帽。
④床架排列與結構:最好採用車廂式,菇架在兩旁,中間為人行道。床架每層相隔0.7米,底層離地面0.3米,一般3~4層為宜,上層離屋項1米。床架之間走道0.7米,床面寬1.3~1.5米,便於操作。菇床材料可用木條、竹片、麻稈、水泥板柱等搭架。
蘑菇也可在冬閒田上建簡易菇棚栽培。選地勢較高的水稻田,晚稻收割後,在田的四周挖排水溝,然後築畦,畦寬1米左右,東西向,兩時間開一條寬0.5米、深0.3米的作業溝,兩畦為一棚。畦的兩邊用粗竹杆作支柱,中柱高出地面1~1.3米,邊柱高0.8米。各排支柱用竹杆和塑膠繩紮成支架,上面紮成拱型。拱架上蓋薄膜,靠地處用泥土壓緊。棚兩頭各設一棚門,外掛草簾。畦兩頭各砌高約0.5米的土牆,以擋風和遮光。最後在薄膜上覆蓋稻草簾,即成菇棚。
3.如何配置蘑菇的培養料培養料是蘑菇生長的“糧食”,通常由稻草、麥稈、糞肥和少量麩餅肥或工業氮肥混合堆制而成。透過堆制,使培養料中的養分便於吸收利用,還可殺死害蟲和雜菌,創造適合蘑菇生長的環境。因此,培養料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蘑菇的質量好壞和產量的高低。
①材料的準備:各地可因地制宜,收集豬、牛、馬、雞、鴨、兔等糞肥。溼糞可堆成一堆,拍緊並覆蓋防雨;也可隨時收集隨時曬乾貯存。所用的稻草和麥稈應曬乾貯存,凡已發黴、腐爛的都不能使用。
②培養料的配方:培養料的配合比例適宜,才可獲得營養全面、適合蘑菇生長的優質培養料。一般每平方米栽培面積用糞、草料40~50千克。常用堆料配方如下:稻草175kg,牛糞日325kg,花生麩7.5kg,尿素3kg,石灰8kg,過磷酸鈣5kg,生石膏6kg,碳氮比30:1。
③培養料的堆制:主要做到“一溼二調”,在堆料前7天將幹糞研碎過篩,用等量水調溼後堆好,4天后翻一次;稻草則在堆料前2~3天,切成30釐米長的草段,浸入石灰池、糞池、池塘或河灣中。然後選用排水良好的地坪建堆。底層鋪20釐米厚的稻草,上鋪5~7釐米厚牛糞,再鋪一層13~17釐米厚的稻草,依次堆至高度為1.5米,堆寬2.3~3.5米,邊堆邊用調勻的石灰水澆上去,下層少澆,上層多澆,做到“一溼”。堆中每隔1米插1根10釐米粗的木棒,堆完後拔出,成為通氣孔,上蓋塑膠薄膜,但不堵塞通氣孔。堆制4~5天后,進行第一次翻堆,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將糞草料抖松,但不要破壞糞草層次,分層撒入石灰粉,澆足水分。第二次翻堆,為“二調”階段,堆寬縮至2米,堆高降為1米,將糞料抖松,乾的地方澆水。4天左右進行第三次翻堆,用手握料,指縫間有1~2滴水滴出為適宜溼度。3天后進行第四次翻堆,檢查堆料質量,若料呈咖啡色、有彈性、握緊有水而不下滴、無糞臭、無雜菌,即為合格。然後噴0.5%敵敵畏並蓋上薄膜;2天后,若酸鹼度合適,即可進房。
4.種植蘑菇的技術措施(1)菇房消毒:為防止雜菌侵染,新舊菇房都要嚴格消毒。舊菇房如果是泥土地,要鏟去10釐米表土,撒上石灰,再填上新泥壓實。每年蘑菇生產結束後,要及時拆下床架材料,放在水中浸10天,撈起曬乾,再用石灰水灑一遍;水泥床架,只須洗刷乾淨,用5%~10%漂白粉水消毒即可。培養料進房前,菇房要用漂白粉水噴灑,或用硫磺或福爾馬林燻蒸。把進房時盛料的工具一併放入房內燻蒸,關閉通氣視窗,把硫磺投入火爐,每平方米用量10克,或將高錳酸鉀放入福爾馬林容器中,每平方米用高錳酸鉀1克,福爾馬林5毫升,關緊房門,悶24小時,即可開啟門窗,通風透氣。
(2)接種:培養料一般在10月份進房。鋪料要求厚薄一致,一般15~18釐米。
①菌種選擇:選擇菌絲生長正常、麥粒種不退化、不結塊、不吐黃水、無雜菌、無病蟲害的菌絲;糞草種呈棕褐色,有濃郁的蘑菇香味。購回後,貯存於通風、蔭涼乾燥處。
②接種前準備:接種前一天,拔出菌種瓶塞,蘸少許敵敵畏原液,再塞好,消毒一夜。挖種用的工具切忌油汙,接種人員的手和菌種瓶外壁要用5%新潔爾滅洗過,或用0.3%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進行消毒。
5.菇房的管理蘑菇接種後的管理,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接種後至覆土前的管理:這個時期主要是促進菌種萌發、菌絲生長,管理的關鍵是抓好保溫、保溼、通風技術,保持溫度在23℃~25℃,床面空氣溼度為80%,逐步增加通風換氣的程度。接種後3天密閉門窗,保證菌種萌發增殖,第三天檢查菌種成活情況,觀察種穴中菌種露頭部分,有短絨毛狀菌絲,表示成活。沒有成活的5天后再檢查,不萌發的就須補接。以後要加強通風換氣,白天開窗通風換氣,晚間閉戶保溫。通風可使料面乾燥,迫使菌絲往深處生長。總之要根據菌絲生長及天氣變化情況靈活掌握。
②覆土至出菇前的管理:透過覆土,改善料層的溼度和通氣條件,促使菌絲髮育出菇;覆土還有利於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刺激子實體的形成。覆土一般在接種後12~15天進行,用土粒覆蓋。選用種綠肥的水田表土10釐米以下或塘泥等不易板結、保水性好的泥土,于晴天挖出,曬乾後敲打成直徑2釐米的土粒,把細小碎土粉末過篩後得土粒。一般覆土粒2層,下層土粒粗2釐米左右,厚4釐米,上層土粒粗度為1釐米,厚1釐米。覆蓋後噴水調節溼度。覆土後3天內,用石灰水少量多次調溼,要求手指捏土粒時,土粒扁而不碎也不粘手為好。從覆土到出菇一般要經過15~18天,這段時間土粒均要保持上述溼度。覆土後12~14天,菌絲若已長到粗土上,先端呈扇形時,就要噴結菇水,水量是平時的2~3倍。噴水後停止2~3天,形成小菌孢後,再恢復正常的噴水,隨菇的生長,逐漸增加噴水量。噴水要均勻,氣溫高時在早、晚噴,氣溫低時在中午噴。
③出菇期管理:從播種到出菇,需30~40天。出現小菇蕾後,逐漸增加噴水量和通風量;隨蘑菇的多次採收,菇量減少,水量相應減少。床面無菇時,可停噴水1~2天。當小菇再出現,又逐漸增加噴水量。出菇期間,應根據天氣情況,開閉門窗,加蓋樹枝或噴水降溫,穩定菇房溫度,避免氣溫的變化,不使菇房溫度上升到25℃以上或降至5℃以下。總之,出菇期間的水分管理對產量和質量的高低影響很大。同時,要注意調節菇房相對溼度,使之穩定在80%~85%。
④追肥:在產菇的中、後期,向菇床噴施一些營養液,對產量的提高有一定促進作用。在床面無菇時,用0.2%的尿素液隔2~3天噴1次,可使菇體肥厚。也可用新鮮菇腳5千克洗淨,加水5千克煮沸15分鐘,濾液加水45千克,製成10%的菇腳水,經常噴施於菇床表面,對小菇生長有促進作用,且能延長出菇高峰期。
6.蘑菇病蟲害防治菇房條件良好,易滋生雜菌和害蟲,嚴重影響蘑菇產量和品質。要防治病蟲害,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首先,從培養料堆制到播種的各個生產環節,都要按規定嚴格消毒;其次要加強菇房管理,形成一個有利於蘑菇生長而不適於病蟲害生長的環境。一旦發生病蟲害,要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控制。易感染的病菌、害蟲及其防治措施如下:
①胡桃肉狀菌:易在出菇前期和出菇旺期發生,發生時床面上出現白色圓圈的絨毛狀菌絲,有漂白粉臭味,隨後形成許多白色或淡黃色米粒大小的顆粒,最後變褐色,形似胡桃。預防措施是燒燬菌種中白色不規則的紐結物,菇房、原料、用具應進行嚴格消毒。一旦發病,病區應停止噴水,撒上石灰粉。
②白黴菌和綠黴菌:常於播種到出菇前的高溫高溼時發生。白黴菌出現時菌絲白色,密而短,後呈麵粉狀;綠黴菌出現綠色病斑。發現後用攝子撿出燒燬,並加強通風,病區撒上石灰粉。
④紅蜘蛛:培養料進房後,料面上的紅色小蟲即是紅蜘蛛,防止方法與菌風相同。
⑤菌組:多發生在菌蓋與菌柄交接處。可用0.1%魚藤精或0.2%樂果噴殺防治。
總結:以上是我對蘑菇種植技術的分享,蘑菇種植想要獲得高產量,對病害的防治與種植管理都非常嚴格。同時對蘑菇的適時採收也很重要,蘑菇要適時採收。採收過早,菇小產量低;採收過遲,易開傘,品質差。高溫或出菇很密時,可採可留的菇,應該立即採收。每天應早晚各採收一次。
回覆列表
工具/原料粉碎機 場地 玉米芯 花籽皮 原種 菌種 有機雞糞 麩皮 玉米麵 鋸末 小麥豆試管 蒸汽爐 高壓鍋 拌料機 石灰 雙槓噴水機 溫室大鵬 特製接菌管方法/步驟1:
第一步 試管接菌法 把購買回來的新鮮蘑菇 最好去大棚裡購買
方法/步驟2:把試管滅菌 小麥豆蒸熟 配上麩皮小麥 蘑菇碎塊 用海綿體封口 放到高壓鍋裡蒸四個小時 然後等待菌絲生長
方法/步驟3:當菌絲長到足夠白了 準備下接菌種 配料和上面一樣 方法相同以此類推 製成原種
方法/步驟4:圖片所示 用特製接菌管 一個一個打進去 中間一點 兩則一點 然後用海綿體塞住 等待都發菌完全 就出姑了
方法/步驟5:以上均為平菇 且屬於高溫菌種 技術達不到建議不捨與栽培
方法/步驟6:最好選擇 中低溫菌種栽培 技術簡單 但生物轉化率低只有%60 使用花籽皮的轉化率達到%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