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美妙的東西,只應神仙享用,世間的平民百姓,一生能聽幾回?出自《贈花卿》,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於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全詩如下: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譯文如下:錦官城每日絃樂管樂雜紛紛,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雲端。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世間芸芸眾生能得幾回聞?註釋如下: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絃樂器和管樂器,這裡泛指音樂。擴充套件資料:第三、四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意思是說,這樣的樂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間有能聽到幾回呢?古人認為,只有天上的仙樂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樂,這就是極度寫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後,又用人間的罕聞,進一步寫出它的珍貴。這兩句是在前面寫實的基礎上,透過想象,從虛處下筆,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絕倫的地步。虛實結合,互相照應,完美地表現出了樂曲的精絕。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實際上指天子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於“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麼,“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於是,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如此美妙的東西,只應神仙享用,世間的平民百姓,一生能聽幾回?出自《贈花卿》,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於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全詩如下: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譯文如下:錦官城每日絃樂管樂雜紛紛,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雲端。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世間芸芸眾生能得幾回聞?註釋如下: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絃樂器和管樂器,這裡泛指音樂。擴充套件資料:第三、四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意思是說,這樣的樂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間有能聽到幾回呢?古人認為,只有天上的仙樂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樂,這就是極度寫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後,又用人間的罕聞,進一步寫出它的珍貴。這兩句是在前面寫實的基礎上,透過想象,從虛處下筆,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絕倫的地步。虛實結合,互相照應,完美地表現出了樂曲的精絕。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實際上指天子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於“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麼,“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於是,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