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CGER
-
2 # 鴨梨山大
一是說和珅是乾隆喜歡的宮女轉世,乾隆在宮女死時許諾有緣來生再見;二說和珅對乾隆的心意猜的比較透,搞得乾隆很嗨,很合心意。三說他們兩人是同性戀,這是有考證的。由一可以估算三還是可信的,二是千真萬確的,和珅曾猜出來了殿試的考題,你說對乾隆有多瞭解?再說了乾隆皇帝知道和珅只是貪汙並沒有異心,所以就由著他,你想想乾隆的一世英名不可以不知道和珅的事,錢都是國家的,你先保管著,需要時你就拿出來吧,和珅一倒,嘉慶吃飽,哈啊哈。 乾隆皇帝為什麼那麼喜歡和珅………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有人問:“和珅那麼壞,乾隆皇帝為什麼還喜歡他呢?為什麼不早早幹掉他呢?”這真是天真的發問。這是古裝劇,且戲說。因此,這裡不談歷史,就劇說劇,就戲說而說戲。其實這部沒完沒了的戲說劇,既要告訴觀眾一些道理,更多的,我看是透過戲說,給觀眾展現一種世故。近年來有一個新詞兒:“潛規則”,出自吳思先生的一本書《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那些在歷史執行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潛規則”,就是類似所謂“世故”。“世故”可不像真理那麼簡單,它紛繁複雜、漫無邊際、深不可測。與“潛規則”相對的“顯規則”是什麼呢?就是道理,或者說真理,明明白白的真理。真理是世界上最最簡單的東西,世界上再沒有比真理更簡單的東西了。然而,不幸,一味相信真理的人,是天真的人--天天相信真理,簡稱“天真”。天真的人,就是容易發出這樣的疑問的人:“和珅那麼壞,乾隆皇帝為什麼還喜歡他呢?為什麼不早早幹掉他呢?”這個疑問顯然用真理是講不通的----是啊:乾隆皇帝為什麼喜歡大貪官、大壞蛋和珅呢?倘若用樸素的尺度分析,結論可能是:乾隆皇帝是個無道的昏君,是個壞皇帝。可是,戲說劇中顯然沒有把乾隆往這一路上塑造,因為他還使用、保護著正直之臣紀曉嵐呢!他還總是想著為百姓辦實事兒呢。那乾隆皇帝算個什麼東西呢?天真的人就有點兒弄不懂了。編劇雖說是“戲說”,可還是遵循了歷史的客觀,即乾隆皇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算得上一個好皇帝。如果按照天真的願望,好皇帝乾隆就應該把大貪官和珅殺了,把他的家給抄了。那樣一來,不就沒“戲”了不是!而大清國的“世故”就是在那一集集的“戲說”中給觀眾展現的。皇帝御座上方懸掛著一塊匾:“正大光明”。這正是帝王之道,皇帝應該行光明正道。光明正道,這沒錯兒,奧妙在於如何去“行”。光明正道的空間太小,無任何迴旋通融;而“行”這一動作,卻空間很大,在權力的底座上有無限變幻的可能。“行”裡面就包含著奧妙無窮、深不可測的“潛規則”。行光明正道,關鍵的,從道理上講,比如用人,應該“親君子以遠小人”,信任忠直之臣而遠絕奸佞之臣。但是,從皇帝的角度講,到底誰對誰錯,誰忠誰奸,不好說。觀眾看紀曉嵐是忠直之臣,淨為國家著想;而乾隆皇帝固然認為紀曉嵐是個人才,是個忠臣,也用他,但同時感覺紀曉嵐這個人太耿、太令人不舒服,太“硌澀”,讓他這個皇帝當得有時候很不自由、很難堪、很受拘束,遠不如和珅那麼乖巧,會來事兒,讓乾隆皇帝感覺特別舒服。和珅把乾隆皇帝琢磨得太透了,皇上想什麼要什麼而不便說什麼,他都心領神會----諂媚拍馬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看上去自然妥帖、瞭然無痕,和珅這小子簡直是個天才加勤奮。他對乾隆皇帝來說,也不能說不忠心耿耿。他貪贓枉法、毀壞朝綱,沒有皇帝罩著他,不行,他比紀曉嵐更需要乾隆皇帝。因此,乾隆皇帝從心底裡喜歡他、在很多事情上很依賴他,和珅就是乾隆皇帝生活的質量指標。當國無大事,天下太平,如乾隆皇帝這種有點兒紈絝氣的少爺皇帝,會很喜歡和珅這種人的。乾隆皇帝是個讀書人,你看他動不動就和紀曉嵐對個對子什麼的。讀書人玩政治,有個毛病,特別容易信任、使用甚至依賴品性邪惡的人。那些公忠賢能的人,原則性太強,君子不黨,以直報怨,坦坦蕩蕩,名聲太好,辦不成事兒。這種人,說是皇帝的忠臣,可他老給皇帝提意見,實際上是替天行道。在這些忠臣潛意識裡,董事長是天,老百姓是股東,而皇帝是CEO。CEO多累呀!因此,即使是好皇帝,好CEO,也不會只使用紀曉嵐而不使用和珅。就如同CEO勞心費神搞經營管理,下班後也需要打打Golf球、桑拿按摩唱個卡拉OK啥的,平衡一下身心。乾隆皇帝使用紀曉嵐這種人,也給和珅這種人提供大大的方便。和珅方便了,皇帝才能更方便。否則,這皇帝還當個什麼意思呢!紀曉嵐給乾隆皇帝保天下,和珅讓乾隆皇帝享受天下。那麼,你說,乾隆皇帝能不喜歡和珅嗎?其實,編劇們都是些聰明人,已經在戲說中把問題講得清清楚楚了。比如,有一場戲:紀曉嵐與和珅兩個人在朝堂之上就掐起來了,一點官儀都不顧,皇帝不斥責,反而用他慣用的哈哈大笑說:“好啊!大臣們之間鬥得越厲害,朕的日子就好越過!”可見,這個乾隆皇帝一點兒都不糊塗。他用他的紀愛卿牽制他的和愛卿,也用他的和愛卿掣肘他的紀愛卿。因此,觀眾看的是戲,真真假假,犯不著較真兒,更犯不著生氣上火。紀曉嵐榮幸地生在乾隆時代,被乾隆皇帝賞識器重。他又不幸地生在乾隆時代,與和珅這種奴才同朝為臣,他的智慧與才華、他的種種努力就是消解、抵償和珅給國家造成的損害。紀曉嵐如一條白魚,和珅如一條黑魚,相互追逐,如陰陽互動,轉動了大清皇帝手中的隆隆乾坤。在這個戲說劇提供的“世故”的邊緣稍微一瞥,已經讓人如墜雲霧,又不免心生悲涼----這部戲說的電視劇,原來竟有如此苦澀的用心。在這種苦澀的用心表面,編劇們撒上了一層糖霜:每一集都先讓紀曉嵐吃虧,而結局都是讓和珅出醜,觀眾在紀曉嵐那鋪張的智慧中,獲得了看戲的快樂。《鐵齒銅牙紀曉嵐》不過一齣戲說的戲耳!然而,再沉重的歷史,也就只能這樣被華人“戲說”地消費消費了。
-
3 # 老張的貓
當年和珅是如何知道乾隆出的科舉試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其實每年的科舉,試題都是嚴密保護的,當然對於現在也是這樣,試題的保密程度真的不是一般,因為這關係到每個人的未來,而總有些人想透過知道科舉的試題來矇混過關,那當年和珅又是如何猜測出皇帝的考題呢?
太監不識字
因為在明朝,出現了宦官當道的局面,也就是太監,把持了朝政,比如東廠西廠都是當時很厲害的部門,直接聽命於明朝的皇帝,皇帝透過這些宦官來監察很多事情,但是往往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當一件事情過於張揚,或者權利過大I的時候就會適得其反,而明朝的宦官也是這樣,當時很多人都很害怕東廠西廠這些部門,所以也就出現了剛才說的宦官當道。鑑於此,清朝在開國之後就立了一個規矩,凡是接近皇帝的大內太監都不允許識字,這樣就避免了宦官把持朝政。
和珅如何猜題
既然皇帝身邊的太監不認識字,那麼和珅又是如何知道考試題目的呢?這個還要從考題的範圍說起,當時考試的範圍無非是四書五經之類,而這些對於科舉人都非常熟悉的教材,和珅作為一名官員肯定是爛熟於心的,畢竟每天都要接觸這些書籍,但是就算四書五經,也是內容很多的,到底皇帝要考哪一句,哪一段呢?這可怎麼辦呢?這時就會用到一個人,那就是皇帝身邊的太監,雖說太監不識字,但是既然是服侍皇上,,就肯定是每天待在皇上身邊,而對皇上的一舉一動都非常瞭解,當皇帝開心時,或者煩惱時,太監都會觀察到皇帝的表情,也就是這些細微的表情讓和珅知道了考題。當時皇帝正在看一本書,在看時,皇帝居然微笑了一下,這時就寫了幾個字。
到底是什麼題目呢
當時的太監其實已經被和珅收買了,所以當知道是哪一段的時候,就偷偷告訴了和珅。其實就算不識字,也總會知道書皮上的字,就知道了是哪本書,而這本書的哪一頁也知道了,畢竟就會知道題目了。而和珅知道哪一段之後,就馬上安排有能力秀才,根據那一段擬寫了幾個題目,然後再告訴自己的門生,真沒想到考試的那一天,科舉考的就是其中的一個題目,是不是很神奇,看來和珅也真不是一般人,居然猜到了皇帝要考的題目。
那麼到底是什麼題目呢?當年考試的題目就是"或乞醯焉",《論語·公冶長第五》有這樣一句:“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這段話翻譯出來就是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很正直啊?曾經有人向他討醋,微生高家裡沒有醋,就向鄰居要些醋給了討醋的人。而“乙酉”正好跟乙酉年鄉試的干支相合,這也就是乾隆為什麼微笑的原因了。
我們在電視劇裡面也看到了這個橋段,不管是真是假,也許只能感嘆和珅這種人才了!
-
4 # 史海甄客百曉生
一、順天鄉試由皇帝欽定考題
和珅猜中考題一事發生在1765年的順天鄉試前夕。從明朝開始,科舉制度便發展成三級模式,即鄉試(省城)——會試(京師)——殿試(皇帝殿內親考)三級流程。
到了清朝,科舉制度得以更加完善,其中順天鄉試由於位處京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按照慣例,順天鄉試考題中涉及《四書》部分的內容歷來由皇帝欽定。
科舉考試
基本流程為:由內閣將四書提前進呈給乾隆,待皇帝圈定考題後,內閣再將四書取回。為了保障試題的嚴密性,皇帝在確定考題過程中除了內侍(即太監)可以服侍之外,其餘人不得在場。
和珅朝服像
眾所周知,在明朝,出現了兩廠一衛制度,也湧現了不少諸如劉瑾、魏忠賢等權宦,他們每一個人在各自所處的時代都足以呼風喚雨,從而致使朝政綱紀的紊亂。
到了清朝,1644年入主中原之後,第一位皇帝順治期間,也曾出現一位隻手遮天的權宦,他就是順治十分信任的吳良輔。吳良輔牛到了什麼程度,根據《清世祖實錄》當中的記載,吳良輔建議仿效明朝的二十四衙門而建立清代的十三衙門,並且取締原有的內務府建制。
吳良輔劇照
內務府是什麼地方,管理皇家事務的專職部門,關鍵這種近乎無理的要求,順治皇帝還答應了,很快十三衙門便建立了起來。緊接著,吳良輔利用順治的信任一手遮天,以權謀私,納賄舞弊無所不作,最後事發,一眾大臣被處置的情況下,順治竟然選擇保護吳良輔,令其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出家於憫忠寺,五天後,順治去世,吳良輔才被處決,而十三衙門也隨之煙消雲散。
自此之後,清朝為了防止太監專權再度發生,不僅將各管領太監的品級盡數降低,而且還很少給予實權。最關鍵的一點,不許內監們識字,這也是為何在皇帝命題之時,即使有太監隨侍近前也不用擔心的原因。
順治劇照
三、和珅巧解考題在上述兩種保密性十分嚴的情況下,和珅之所以會最終知曉考題,都在於他對《四書》內容的精通。當太監將皇帝圈好的考題送歸內閣之時,和珅中途便問內監什麼題。大家想,一個不識字的內監自然是直接說不出個所以然的,但在皇帝近前伺候久了,他們察言觀色的本事可是一等一的。
乾隆畫像
所以,雖然和珅不能直接知曉考題內容,但內監卻可以將皇帝的表情變化告知和珅,說乾隆在選題當中突然龍顏大悅,就此奮筆疾書選定考題。按照正常來看,一般人光憑這一點肯定是無法參透其中奧秘的,但競猜者是和珅,為了迎合乾隆的喜好,和珅可謂是費盡心思。不過話說回來,他的記憶能力確實好,要不然也不會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鹹安官學,並且得到吳氏二老的青睞(吳省欽、吳省蘭)。
由於每屆鄉試所考內容都有四書,所以和珅將四書早就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當太監說到乾隆突然龍心大悅若有所思,他經過短暫思索,便想到了《論語.公冶長第五》當中的一句話“或乞醯焉”,乞即乞求,醯則同醋,而“乞醯”二字當中恰恰有“乙酉”,而1765年正好是乙酉年,後考題一公佈,果然是這一章節的內容。
和珅與乾隆劇照
總結: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科舉考試內容的嚴格保密性(哪怕是鄉試),外加內監製度的管控嚴格,在一般情況下考題的內容才不會洩露。但無奈由於乾隆自身的表情外露和太監有意的察言觀色,最終在和珅早已儲備好的知識庫中,得以成功猜得考題內容。由此事件可以看出,雖然在歷史上,和珅的貪官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從某些層面上來講,他的才學確實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不然也不會如此輕易就可以猜出考題內容。
回覆列表
在科舉考試時代,對於試題是高度保密的,但是依然有人能夠將試題偷出去,和珅就是偷試題的高手。
京城鄉試,按照慣例,題目是在四書之中出題。考試前,內閣將四書之中的一部進呈皇帝,皇帝在其中挑選一句作為試題,皇帝挑選試題的時候大臣不允許在旁邊。侍候的太監也不許近前,而且皇帝會挑選不認字的太監伺候自己,所以偷出題目幾乎不可能。
乙酉年鄉試,乾隆皇帝挑選完試題之後,太監將四書還給內閣。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和珅(和珅早就在此等候),和珅急忙上前與這個太監攀談,詢問乾隆皇帝挑選試題時候的模樣。
太監說:“皇帝看到一句後,突然微笑,立即振筆直書”。因為太監不識字,而且乾隆皇帝命題的時候不讓太監近前,所以太監只能知道這些了。
和珅,聽到之後,已經知道試題是什麼了。
試題就是“或乞醯焉”。《論語.公冶長第五》有這樣一句:“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很正直啊?曾經有人向他討醋,微生高家裡沒有醋,就轉向鄰居要些醋給討醋的人’”。‘乞’是求的意思;醯是醋“乞醯”二字中嵌“乙酉”字在內也,正與乙酉年鄉試的干支相合,這就是乾隆微笑的原因,乾隆微笑後就將這個作為了考試題目。
和珅知道了題目後,立即安排槍手,讓他們寫好文章,然後交給自己的門生們,讓他們背下來。
考試的時候,題目果然與和珅預測的一模一樣,於是他的門生很多都考上了。和珅能成為乾隆皇帝的寵臣是有兩把刷子的,單是聽太監描敘皇帝選題時的神態就能知道題目內容,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