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14104832745

    桃花,薔薇科植物,落葉喬木,主要分果桃和花桃兩大類。桃樹葉呈橢圓狀披針形,葉緣有粗鋸齒,無毛;樹幹灰褐色,粗糙有孔;核果近球形。性喜光,要求通風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澇。桃花有白、粉紅、紅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三月左右。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桃元素出現得很早。在遠古神話傳說《夸父逐日》中,追趕太陽的夸父臨死時,拋掉手裡的杖,那杖頓時變成了一片碩果累累的桃林,以便後來追求光明的人們解渴。由此可見遠古先民們對桃的深厚感情。而《詩經》中也多次出現了桃的意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句更是直接點出了桃花意象。

    桃花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能疏通經絡、滋潤面板,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相傳南朝陶弘景堅持服用桃花,所以面色就像桃花一樣紅潤光澤;而從北朝開始,民間就流傳著以桃花白雪相和洗面的美容秘方;隋時宮廷還流行將胭脂和粉按一定比例調和而化成的“桃花妝”。

    古往今來,描繪桃花的文學作品不勝列舉。美麗鮮豔的桃花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織就了一條繁華的錦緞,向人們展示著一個個春天的傳說。

    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唐代詩人吳融的這首《桃花》將桃花盛開時燦爛繁華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天真爛漫的桃花開滿枝頭,嬌豔的色彩就像要將春天燃燒起來似的。這蓬勃的生命力是屬於桃花的獨特魅力。詩人在尾句設問祈盼,希望桃樹能夠結出千年的果實,將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之功展示於人間,造福人們。

    人面桃花相映紅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說起桃花,許多人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崔護的這首名詩《題都城南莊》。而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背後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奇故事。

    據唐人孟架《本事詩》中記載,當年崔護考進士未中,於清明節前後,獨自到長安城郊南莊遊玩。他走到一處人家門前,之間隱隱約約院子裡桃花盛開得正好,四處寂靜得彷彿無人在家。崔護不禁敲了敲門,過了一會兒,一名女子從門縫裡瞧了他一眼,問道:“是誰啊?”崔護連忙報上自己的姓名,並說:“我一人出城春遊,酒後口渴,想來求點水喝,望姑娘行個方便。”那女子進屋端來一杯水,開啟門,將崔護迎進門裡,讓他坐下喝水。

    崔護這才細細打量起這女子,發現她姿色豔麗、神態嫵媚,很有氣質。女子一個人倚著小桃樹靜靜地站立著,似乎對客人懷著極為深厚的情意。崔護用話引她,她卻只是默默無語。兩個人就這麼相對無言,互相望著對方。良久,崔護起身告辭,女子將他送至門口,似乎欲言又止,卻又什麼也沒說就回了屋裡。崔護只得戀戀不捨地悵然而歸,他心裡暗暗下定決心,絕不再來見這個女子。

    可是,思念豈是人力所能剋制。第二年清明節的時候,崔護忽然憶起那個桃花樹下地女子,一時無法自持,便直奔城南去找她。然而,他到了那裡一看,雖還是當年同樣的院落門庭,可門上已上了一把大鎖。失望不已的崔護便在左邊的一扇門上題下了這首《題都城南莊》。

    過了些日子,崔護放不下思念,又去了城南尋找那位女子。這一回,他隱約聽到門內有哭聲,便叩門詢問。一位老人走了出來,說:“你是崔護嗎?”崔護答道:“在下正是。”老人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崔護一頭霧水,又驚又怕,不知該怎樣回答。

    老人說:“我女兒已經成年,知書達理,尚未嫁人。自從去年以後,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經常深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我陪她出去散心,回家的時候,她看到左門上有題字,讀了之後一直悶悶不樂。沒多久愛就生了一場大病,絕食幾天便死了。我年紀大了,只有這麼個女人,之所以遲遲未嫁,是因為我想給她找個可靠的君子,好使我終身有托。沒想到,如今她竟先我而去。這不是你害死她的嗎?”

    老人說完,又扶著崔護大哭。崔護聽了前後緣由,也感到十分悲痛,便請求進屋去祭拜亡靈。死去的女子安詳地躺在床上,仍然是生前的模樣,彷彿只是睡著了一般。崔護忍不住抱起她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邊哭邊說:“是我啊……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奇蹟發生了,過了一會兒,女子竟然睜開了眼睛,死而復生!老人與崔護都驚喜不已,原來愛情的力量是這麼神奇。這個故事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老人將女兒許配給了崔護,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個愛情故事深受中國古代人民的喜歡,多次被改編為戲曲作品。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明人孟稱舜所著《桃花人面》,其於一九五一年被改編為越劇,有了新的藝術生命。

    而“人面桃花”也稱為詩詞歌賦中經常出現的典故。其或用於讚美春日景色,如宋王洋《攜稚幼看桃花》:“人面看花花笑人,春風吹絮絮催春。”或用於表達對往昔戀情的追憶,如宋柳永《滿朝歡》:

    因念秦樓綵鳳,楚館朝雲,往昔曾迷歌笑。別來歲久,偶憶歡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處。但掩朱門悄悄,盡日佇立無言,贏得淒涼懷抱。

    詞中的“綵鳳”和“朝雲”都是詞人曾經愛戀的歌女。當日歡笑已成往昔,如今人面桃花,卻是物是人非。

    桃花得氣美人中

    垂楊小院秀簾東,鶯閣殘枝未相逢。

    大抵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

    這首絕句為明末秦淮八豔之一的柳如是所作。清冷寂靜的開首,讓人誤以為這又是一首女兒傷春之作,然而末句卻出人意料地徒然翻起:煙雨濛濛的暮春,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正獨自漫步於青苔小徑上,眼前之路似已走到盡頭,而回身一看,忽然發現那早已開敗的桃花又徒然怒放,燦若雲霞。也許,那樹上桃花正是得到了美人氣息的滋養,因而才盛放的吧。

    柳如是曾與明末著名文人陳子龍有過一段感情,據考證,這首詩與陳子龍的詩作有呼應之處。美人筆下的桃花,應該還象徵著過去美好而幸福的愛情吧。

    桃花美人相互映照的情景自然是美不勝收的,燦爛嬌媚的桃花也許是最適宜用來形容女性的花卉。

    春秋時候,陳國的公主息媯,先嫁與息候,後息為楚所滅,息媯被迫稱為楚國王后。這名美貌過人的女子命運多舛,卻與桃花緣分不淺。傳言她出生時額上即帶著桃花胎記,彼時雖是深秋,滿園桃花卻逆時盛開。她死後葬於“桃花澗”旁,又被後人稱為“桃花夫人”。宋人徐照有《題桃花夫人廟》一詩,開首即言:“一樹桃花發,桃花即是君。”儼然將桃花與美貌的息夫人看成一體。

    宋虞通之的《拓記》還記載了一件奇事。

    相傳有個叫阮宣的人,家裡有一株桃樹。一天,桃花盛開,華美燦爛,阮宣情不自禁地讚歎了幾句。誰知,就是這麼幾句溢美之詞,竟惹怒了善於妒忌的妻子武氏,她大發雷霆,命人下刀將樹砍掉,還非得把桃花都踩爛了踩善罷甘休。

    僅僅是幾株桃花,居然能引起妻子的妒忌之心,可見在古人心中,桃花本身包含著非常強烈的女性意蘊。

    桃花盛開時極為燦爛明媚,然而花期相當短暫,前後只有十五天左右。清人李漁即曾言:“色之極媚者莫過於桃,而壽之極短者亦莫過於桃。”

    叢叢凋謝的桃花不禁令人聯想到紅顏易逝。《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曾感傷與凋落滿地的桃花花瓣。為了讓落花不被人糟蹋,她將它們裝在絹袋之中,埋在土裡,成一花冢,這一情節即著名的黛玉葬花。

    黛玉還作了一首《葬花吟》,既寫給凋落的桃花,也寫給無依的自己。這首《葬花吟》當屬《紅樓夢》中最美麗的詩歌之一,其中多有名句: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漫天飄零的落花,不禁令黛玉產生了深刻的共鳴。鮮紅的顏色褪去了,芬芳的香味消失了,有誰對它同情憐惜?而紅顏衰老的那一天,恐怕也是如此吧。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桃花明年可以再度開放,那麼閨中的青春呢,只是一去不復返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桃花一年遭受了多少風吹雨打,那刀一樣的寒風,劍一般的嚴霜,一直無情地摧殘著花枝。盛放的花期如此短暫,明媚鮮豔的花朵,能夠支撐多少時候?一旦枯萎凋謝,就再也無處尋覓。其實,女子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

    性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黛玉認為,以土掩埋是落花最好的歸宿,潔淨地誕生,就潔淨地化為烏有,這比流落在汙泥髒水中要強上千百倍。可是,今日有她來埋葬這些凋落的花瓣,等她離世的時候,又有誰來埋葬她呢?春盡花落之時,就是紅顏老去之時。而總有一天,花落人亡,兩不相知。

    這首《葬花吟》中蘊含著無盡的悲傷,全由匆匆凋落的桃花而起。傷春的人們,看著這轉瞬即逝的燦爛,不禁發出時光易逝的感慨。

    桃花與女性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是難以一時道盡的。直到今天,人們還以“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的臉龐像桃花一樣明媚可人,或以“桃花運”來表示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別愛戀。桃花如佳人,佳人似桃花,都是春日盛放的紅顏。

    妖豔桃花自有德

    從古到今,桃花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唐朝玄宗皇帝就特別喜歡與楊貴妃一起欣賞桃花。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有一次,唐玄宗與貴妃在樹下設宴,玄宗看著盛開的千葉桃花,不禁稱讚道:“不止是萱草能使人忘憂,這桃花也能使人銷恨哪!”還有一次,玄宗特地摘下一朵新開的桃花插在楊貴妃的寶冠之上,並說:“這桃花特別能助嬌態。”言語之間,盡是寵愛之情。

    唐代民間種植桃花的情況很普遍,高適有“時代種桃李”之句,獨孤及也說“桃杏滿四鄰”,可見許多民眾喜歡種桃花,賞桃花。這也跟桃花易於種植生長的特點有一定關係。但另一方面,古人又對桃花抱著一種很矛盾的心理,晚唐文人皮日休就曾言,世人“以眾為繁,以多見鄙”,桃花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審美評價。

    這種情況在宋人那裡更為明顯。宋代品花風尚猶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而且桃花色彩豔麗,不符合宋人清雅的審美追求,因此常被認為不夠莊重。

    陸游就曾多次在自己的詩作中斥責桃李,桃花是作為其所欣賞的梅花的對立面而存在的:

    俗人愛桃李,苦道太疏瘦。(《雪中臥病在告戲作》)

    飽知桃李俗到骨,何至與渠爭著鞭。(《雪後尋梅偶得豔句十首》)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過春。(《探梅》)

    王安石《詠梅》一詩也說:

    望塵俗眼哪知此,只買夭桃豔杏栽。

    桃花豔麗的色彩,在宋人眼裡顯得過於妖豔和俗氣。與那些象徵高潔的花卉相比,桃花顯然成了品德敗壞的代表。

    但是,花色、花型都是大自然的造作,渾然天成的美好是不能以道德的標準去衡量的。即使是深厭俗桃的詩人陸游,在一次泛舟觀賞桃花後,也不禁稱讚二月桃花盛開的美好景象:

    花涇二月桃花發,霞照波心錦裹山。

    說與東風直須惜,莫吹一片落人間。

    陸游這種主觀上摒棄桃花,而又不由自主為桃花之美所折服的矛盾心理,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常見。事實上,從另一層面來說,桃花在品德修養方面也並非一無是處。急切想為桃花翻案的皮日休就說,世上的那些花卉“或以暱而稱珍,或以疏而見貴。或有實而華乖,或有花而實悴”,唯有桃花“其花可以暢君之心目,其實可以充君之口腹”,價值最高,他不禁高呼自己要重修花品,將桃花列為第一。

    事實上,早在漢代的時候,司馬遷就已經注意到桃花的美好品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盛讚李廣將軍不張揚的高尚品性。桃李既有芬芳的花朵,又有甘甜的果實,它們不會說話,只是默默地供人們賞花、嘗果。人們為花果所吸引,來往不絕,樹下就自然走出一條路來。

    這種不事張揚、默默奉獻的精神,不正是被人們鄙夷的桃李之輩的高尚品質嗎?後代詩詞多以此為典故,如辛棄疾的《一剪梅》:

    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白石岡透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這首詞題為《遊蔣山呈葉丞相》,是時年三十五歲的辛棄疾送給當時管理建康府的葉衡的作品。辛棄疾希望葉衡把建康建設成為出兵北伐的前哨陣地。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一句,是以桃李來稱讚葉衡在建康所作的努力,並且告訴葉衡,愛國志士們都會來投奔他,支援他的。

    桃花不僅有著默默奉獻的寓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還象徵著隱逸與仙境,象徵著一種遠離塵囂的快樂。唐代張志和有《漁歌子》一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翁宛如一位自樂的隱士,無憂無慮地享受著自然的意趣。而其中“桃花流水”的意象也為這自由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瀟灑的色彩。

    宋秦觀《虞美人》一詞更直言桃花來自於仙境: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

    而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則在桃花深處構建了一個人間的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在這麼一片美麗芬芳的桃花林之後,是一個人人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的桃源仙境: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如悉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幅情景,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孜孜追求的古樸而安樂的生活景象。從此以後,桃花源就成了文人心中永遠的精神樂土。

    麗芳優選

    用綠植優選你的生活

    給你最特別的綠植關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鮮的雪菜怎麼醃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