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色的貓
-
2 # 孔子遇到后稷
孔子是思想先師,誨人不倦,傳授的內容形成儒學文化。要想全面理解孔夫子的貢獻,必須對原始儒及當年孔夫子的社會制度及大事件,有所瞭解。話說兩千五百多年前,孔丘處於“宅茲中國”的周王朝魯國,已經存在了七百多年了,那是農耕文明大變局的時代曰之“春秋時代”。與當今世界相反的特點是,民少地多,未開發的綠水青山比比皆是,滿眼都是金山銀山啊而社會體制環環相套曰之:封建、宗法、禮樂、井田制。宗法制度七百年後累計製造無數“庶子”變為普通百姓曰之“民”,如果沒有“私田”耕種他們是活不下去的,而封建及井田制分配的私田早已經枯竭,庶民百姓一邊種公田和私田,一邊就自己開墾荒地據為己有,成為自由農民;而卿大夫不可能讓金山銀山白白便宜了庶民們,於是乎也開始動手了,執行者是卿大夫的邑宰,來自士族的優質人才曰之“官”,這些人只拿工資曰之“田祿”,做卿大夫的管理官員。庶民開墾荒地靠人力,幸好此時冶鐵技術成熟,但是也辛辛苦苦不一定發財,“初稅畝”就是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原來只出賣勞動力種“公田”就抵了私田,現在要交各種實物收穫來抵,按照每畝地來交。另外,卿大夫指揮邑宰也在到處搶佔田地,而且還搶民孔子曰之“足民”,名義上擴大了諸侯國王的封地,實際是架空侯王操縱公室,私自擴大了卿大夫的采邑,卿大夫由封建領主變為封建地主,甚至在魯國都城外,建起圍牆高度超過規制的著名“三都”邑城。作為魯國大法官的孔夫子,與做邑宰的子由,策劃了一場撥亂反正:“隳三都”!革命不徹底,加之齊國的外部反動勢力干涉,最後導致了持續十四年的的大事件:“孔子周遊列國”。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大變局時代:作為經濟基礎的井田制率先破壞,隨著上層建築的禮樂也跟著崩壞,封建制後來被秦始皇的郡縣制取代,只有宗法制在儒家思想的強大制約下,歷代帝王們執行的還不錯。
瞭解時代背景之後,看看孔夫子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貢獻,就會很容易理解,會很方便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運用。
在思想教育的教材方面,孔夫子在而立之年三十多歲時,就編輯整理了《詩》《書》《禮》《易》,六十九歲回到魯國後,完成了《春秋》《樂》。,孔夫子極其聰慧:只教誨一種學生曰之“士族”,哪怕是窮困沒落;只為做一個事業曰之“君子儒”,執行“克己復禮”執政綱領的官即“邑宰”;只用經過數千年驗證了的教材曰之“述而不作”,即不能試錯;只傳授六藝即“書數射御禮樂”;只管授學不包分配。孔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下來,親傳弟子七十七、再傳弟子三千多,形成了龐大的教團,學生弟子們勤勉記錄老夫子的言語,在他老人家百年之後,陸續將學習記錄整理,集中產生了《孔子家語》和《論語》,由此發端,儒家文化產生並傳播。
至於孔夫子的貢獻是什麼呢?我認為首先是孔夫子在社會大變局時代,表現的超級智慧;其次,兩千五百多年來,孔夫子只有一個,但是在帝王、貴族、執政者、哲學思想及教育歷史家、君子儒家、芊芊學子和眾多父母家庭、普通百姓人民等等的眼中,有著千千萬萬個孔夫子,所以其貢獻就是千千萬萬個貢獻,鄙人不才說不清楚了。嘗試學習運用孔夫子的智慧,我會努力做到一件事:讓所有人眼裡的孔夫子,互相透視,去偽存真,在至聖先師的啟發下,每個人都能升起自己的智慧!
-
3 # 猛哥厲史
孔子的貢獻都是後世信徒靠“如果”、“沒有”等猜測吹出來的,沒有什麼實際的行為和意義。
孔子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總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人類社會甚至動物界共有的美德,但並不是說他不總結,人們就沒有這些美德;更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種思想提倡不孝缺德。
孔子在文化方面為中國教育貢獻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兩個詞。但如果人們不把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叫偉大,因材施教就稱不上偉大。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創意。中國古代男耕女織本身就是因材施教,還沒看到過哪個歷史故事中的父母讓男孩學針線,女孩學耕田。現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學分專業,個人報志願就都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材。
與此同時,孔子的言行不一為思想和文化帶來嚴懲的負作用
一、孔子毀了中國早期的平民教育。
子產不毀鄉校之事可以證明,孔子之前有正腐創辦的各級義務教育制學校,連傅說、百里奚這樣的農民工、奴隸都能學知識,所以才有朝一日逆襲成為名相。
但孔子辦高價培訓班,開了教育產業化的先例之後,教育成了收費專案,平民再也上不起學了(舊中國的文盲率能說明一切)。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掃盲三億多人,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才有了普惠人民的教育!毛澤東才是真正的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二、孔子的所作所為不配為人師表。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詩經·魏風·伐檀》的入選表明孔子似乎以白吃為恥的。但是當他的弟子樊遲請學稼,孔子回答不了,卻在樊遲出去之後,痛罵:“小人哉,樊須也!“
在孔子眼裡,勞動人民就是小人,不用說,經商等其它行業的更不算人,只有當官的人才算君子。讓學生看的《詩經》裡提倡勞動光榮,有學生真想學勞動技能了,又背後大罵學生是小人,應該只學禮義等為官之道。
說的一套,做的一套;當面不說,背後罵人,這樣的人配作老師嗎?
宰予晝寢本是小事,孔子不反思自己的課為什麼不吸引人,反而罵人家“朽木糞土”。這樣的老師合格嗎?
在《論語·陽貨》中,孔子提出:“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水平高低不能透過學習轉換嗎?那要你這樣的老師幹嗎?
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即,告你挖一個牆角你不會挖其他三個牆角,就不在你身上浪費時間了。對於不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生,孔子是一絲耐心也沒有的,不去白浪費唾沫星子。這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嗎?
三、孔子的水平不配當老師。
宰予在守喪幾年的問題上把孔子的臉打腫了,孔子無話可對。宰予出去後,孔子背後又罵開了:“予之不仁也!……”
這種當面不說,背後罵人成癮的人渣是誰稱為聖人的?。
而且堅持喪期三年的新儒家有嗎?爹三年娘三年,老婆三年兒三年,你這輩子只剩哭喪了!
子路讓子羔去作費地的長官。孔子說:“這簡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靈都是學習,難道一定要讀(你選的)書才算學習嗎?”孔子(理屈詞窮,只好)說:“所以我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
當代的蠕蛆們繼承了孔蠕不會擺事實講道理的基因,只會空口亂噴,或者說人家沒看完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子貢不聽我的教導,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最聽孔子話的顏回窮困潦倒早早就死了,不聽孔子安排的子貢發財了。
孔子教的東西只能反著聽嗎?這樣的老師,你怕了嗎?
四、孔子反對法制是為了自己犯法不受追究
親親相隱,人之常情,情有可原,但這是犯罪而絕不是正直。它枉顧守法的無辜公民人身被傷害、財產被掠奪的客觀前提。可孔子竟厚顏無恥地顛倒黑白說:“直在其中矣”,喪盡天良!
你幹壞事就幹了,還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正直、正義的”。從此之後,華人的一種惡劣傳統就登上了大雅之堂了: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公德、良知、法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將自己想要達到的邪惡目的狡辯成“正義”。長此以往,道德淪喪、人心險惡在中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再談什麼思想教育、文化都是扯蛋了
回覆列表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他總結和發展了中國當時傳統的古代文化,將詩、書、禮、樂等經典納入他教材範疇,對中國文化教育影響很大,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有教無類”與教育物件
孔子認為教育物件應當“有教無類”。“有教無類”的本意是在教育物件上,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都可以入學。因此,有教無類體現了入學條件都是一樣的。
2.以“六經”為教學內容
以“六經”為教學內容,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選集。詩有風、雅、頌三種類型。
《書》又稱《尚書》,古代歷史文獻彙編。是根據一些歷史文獻編撰而成。
《禮》又稱《士禮》,傳於後世稱為《儀禮》。孔子認為,禮是立國之本,在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樂》:“樂”是各種美育教育形式的總稱,內容廣泛,與詩、歌、舞、曲密切結合在一起。在社會生活中,樂與禮經常配合發揮作用而為政治服務,所以禮樂常常並提。
《易》又稱《周易》,是一部卜筮之書。
《春秋》是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3.教學方法
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1)教學三個過程:學—思—行
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複習才能牢固掌握。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強調“學以致用”。
(2)啟發誘導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比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早幾十年。
(3)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並瞭解學生的特點。“聞斯行諸”就是典型的例子。
4.主張自覺修養德行
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範,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其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大體是以“孝悌”為本,以“禮”為規範,以“忠恕”為一貫,以“中庸”為準則。此外還提倡智、勇、信、義等道德。在道德修養上提倡“知行統一”,孔子曾經說過“力行而近乎仁”,這其實也是德育的原則。
在文化方面的貢獻:
中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複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字。孔子刪定《詩經》,最初的本意只是為他的"言語"科和"文學"科教學提供一部教材.實際上卻同時向中國文學史提供了第一部作品集,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的新時代。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等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論文獻。孔子對《詩經》的解說,分編詩之義和說詩之義兩大部分,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孔子是中國第一部史書《春秋》的作者。《春秋》是魯國編年史,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魯國曆史。孔子修《春秋》,是有感於"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司馬遷說:《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巳矣"(《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為《春秋》發凡起例,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所?"春秋筆法",即:用簡約的文字表達複雜的微言大義,褒善眨惡,"一字之褒,如同華袞之榮;一字之貶,無異斧鉞之誅"。《春秋》一書僅僅16000餘字,卻記載了242年的歷史,可謂文約義豐。後世解釋《春秋》的著作有數種,傳世的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孔子以前,周王朝和各諸侯國都有史官的設定,負責記錄國史,並且形成了秉筆直書、善惡必錄的優良傳統。孔子修《春秋》,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又進一步賦予了史學以資治的目的,透過把歷史的原始記錄改寫成歷史著作,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奠定了此後兩千多年中國史學發展的基礎。應該說,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才是中國史學之父。
《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國哲學之源。《漢書.藝文志》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在《易》之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易傳》幕咎氐閌牽瓶敷擼⒁桌懟!兌住吩遣敷咧椋諍艹ひ歡問奔淠誆⒚揮幸鸝鬃擁淖⒁狻!妒芳牽鬃郵蘭搖芳?quot;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1972年出土的帛書《易傳》亦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晚年如此好《易》,弟子問:"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回答說:"我觀其德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史巫好《易》,是信其筮佔;孔子好《易》,是"觀其德義"。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覺注意到《易》的"德義"層面,發現了蘊含於《易》之中的豐富哲理,於是作《易傳》十篇(又稱"十翼")予以系統的闡發。可以說,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了易學革命的第一人。《易傳》中所運用和闡述的一些基本範疇、命題、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如?"天道","太極","陰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是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古時易老並稱,《易傳》與《老子》確實是中國哲學的"雙璧",是兩篇不朽的哲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