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投資之道法術1

    1.投資行業的幾個普遍存在現象

    第一,很多投資機構都沒錢了。2018年整個一級市場募集資金量同比下降了超過30%,甚至很多中小投資機構都開始出現全員募資的情況。資金是投資機構的最大彈藥,很多機構沒有錢投資了,募集基金出現了普遍性的難度加大。

    第二,有大量的已投資專案無法退出。不乏一些大牌的明星級的投資機構,投資了四五百個專案,但是可能只有不到十個專案成功IPO退出;普遍性的IPO退出率低,導致了很多投資機構的資金被積壓,甚至有些專案一投就是十年。

    第三,有些已經上市的專案,收益率並沒有想象中的高。有很多明星專案,經過幾輪融資,成功上市後發現,股票價格套現退出後,扣除稅費、基金管理費等成本之後,投資人的綜合年化收益率比想象中的低非常多。

    第四,投出了明星公司的明星機構,背後其實還有大量的失敗專案。很多明星機構常常把自己投過的明星專案掛在嘴邊,但是幾乎大多數的機構,其實都有很多失敗案例,明星專案只是一個機率問題,甚至有些明星專案的投資成本已經非常高了,其實是賺吆喝不賺錢。

    第五,只要一旦出現某個投資模式很賺錢的情況,就會出現一窩蜂跟進的現象。2014年的時候,國內最賺錢的投資模式是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與大宗持股,然後共同參與上市公司的併購基金的設立,這種模式在最開始的時候非常受市場歡迎,最開始的一批機構賺的盆滿缽滿,甚至我們接觸過的一些投資產品年化收益甚至超過了1000%,但立馬市場上大量的投資機構都開始複製此模式,2015年大量的投資機構參與上市公司的投資,但隨後股市崩盤,後期參與的投資機構,最慘烈的虧損甚至超過80%,出現普遍性虧損,甚至之前賺錢的機構後期也不賺錢了,一窩蜂現象幾乎隨時都在發生。

    其實,如果給投資機構算個帳,你就能清楚地瞭解這個行業的情況現在處於什麼狀況了。

    如果現在創業做一個小規模的投資基金,盈利模式主要是前端是管理費和後端的收益分成,管理費大概是每年管理金額的2%,後端收益分成是基金管理收益部分的20%;假設一個模型:如果有一個基金A,管理規模在3個億人民幣,意味著管理費大概一年是600萬人民幣收入,但管理費中有50%是要給募集資金的渠道合作方的,所以真正屬於投資機構的管理費用大概是300萬。

    這裡要覆蓋每年的房租、差旅、稅費、基礎費用、後臺工資、投資經理的工資和獎金;在北上廣深稍微上檔次一些的寫字樓,500平米的辦公面積一年租金得100萬,再減去稅費,基本上150萬的運營資金只夠3到4個投資經理的基本費用。而3-4個投資經理一年的深度專案搜尋量,單人只有50個專案,4個人意味著一年看200個潛在投資專案,一般好專案的機率也只有2-3%,意味著一年可能也只有4-5個專案有可能能夠做投資。

    但3個億的基金管理配置,可能需要配置10個專案左右,平均專案投每個3000萬;這意味著投資經理的專案尋找壓力非常大。如果假設真的2年投了10個專案,每個專案3000萬;4-5年後,假設2個成功IPO,2個被併購,3個回購,4個失敗;再假設每個IPO賺3倍,被併購賺1倍,回購的保本,失敗的無法退出計提損失。則意味著,3-4年的理論總體收益率只有不到50%,然後再扣除基金管理人20%的業績提成,以及出資人的個人所得稅等,最後的收益率可能非常非常低。然而這個假設的成績單已經是投資機構裡中上等水平了。這就是當前投資行業所處於的慘烈現狀。

    2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投資行業

    困頓的現狀

    第一個原因:國內資金供給過剩導致投資機構競爭過於激烈。其實投資是一個門檻非常低的行業,小到個把億甚至幾千萬就可以成立一期基金,小基金成立門檻太低,導致好專案的競爭過於激烈,好專案的投資價格漲的太快。可以說,但凡好一點的賽道,好一點的專案,基本上投資價格都非常貴。買入成本高,利潤空間自然就小了,甚至說不定還會虧損。2019年,整個中國基金業協會註冊私募管理人有2萬4千多家,備案基金產品達到7萬7千多隻,管理規模達到13.3萬億,從業人員多達23萬多人。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確定性的結論,投資行業的從業人員肯定是過剩的。

    第二個原因:因為供給過剩,導致傳統的投資套利模式失效。優質專案價格上漲太快,投資機構的盈利就非常依賴上市後的價格空間。但目前整個國內的A股流動性變化等問題,加速導致了國內投資套利空間的失效。過去國內人民幣基金有一個典型的套利模式,就是拿到符合上市要求的企業的股權,在企業透過證監會稽核後,到了股票市場上獲得一個大幅度的股權價格上漲,這種價差在中國尤為明顯,這是過去人民幣基金的典型的盈利模式,尤其是2009年,以九鼎投資為代表的一系列pre-IPO的案例。

    但是,整個中國一級市場已經有嚴重的超庫存的情況,整個中國私募的資產管理規模13萬億,其中一級市場9萬億,意味著未來這些資金都謀求二級市場賣出,如此大量的一級市場資金需要在二級市場變現,然而二級市場並沒有足夠的流動性去支援這麼龐大的資產變現。而且,現在國內一級市場投資專案數量已超過1萬家,但是每年A股的上市數量只有兩三百家,加上了香港和美國也不過四五百家,大量的專案都尋求IPO退出,但真正的退出率可能只有不到10%。這導致這種投資模式出現普遍性的失效。

    第三個原因:國內的投資機構普遍沒有核心能力。到目前為止,國內的很多投資機構都是以搶奪專案資源為第一核心能力,核心模式是:“投得進去”和“過得了證監會”,這種核心能力雖然簡單粗暴,但確實是中國PE行業初始階段跑馬圈地最有效率的模式,基本上前十年都是這個主線,所以大多數投資基金都沒有到精細化管理,精細化選擇專案以及重視投後服務的階段。所以上一個階段成功的投資機構,往往規模很大,資源很強,但是抗週期能力以及介入經營層面的能力,其實是比較低的。所以這種模式強調投資機構要快進快出,基本上投資進去之後更多是搭“上市”的順風車,基本不過多介入經營,尤其國內又是一個典型的以“創始人驅動型”為核心主導力量的企業經營模式,在真正的經營理解方面投資機構無法真正給予足夠的支援

    第四個原因:投資機構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頭部效應。截止到2018年年底,登記在冊的基金管理機構中,100億人民幣管理規模以上有235家,而10億管理規模以下的總計超過7600家。由此可見,現在基金的頭部聚集和規模效應已經非常明顯了。現在行業裡基本2%的頭部機構,拿到了市場上超過30%的資金,一個經驗資料,基本行業排名前30名的機構依然非常強勢,而30名開外的基金,目前都或多或少的碰到了困難。

    2018年高瓴資本第四期募集資金達到106億美金,創造了整個亞洲的募集資金規模之最,這種基金規模可以導致他投資專案的資金成本以及時間週期的選擇範圍都會比中小型基金要大的多得多。而且,從整個投資行業過去10年看,頭部效應產生的行業內差距在逐漸拉大,越是頭部的公司綜合收益率越高;越是中下游的投資機構,收益率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就越大、虧損風險就越大。

    第五個原因:整個國內資金週期太短,資金太急功近利。現在人民幣基金的基金封閉週期都是2-5年為主,在投資行業中,這個時間週期其實是非常短的。在這種短週期的投資策略中,非常強調短期的利益兌現機制,但是短週期投資本身又帶有比較強的不確定性。所以,中國投資行業的資金不成熟,導致了整個投資環節也不成熟,才會出現一堆基金期待在短期能夠實現退出套現的專案上不斷扎堆競爭的情況。

    第六個原因:國內經濟節奏轉型太快,導致了投資模式失效。一個方面,在國內經濟進入低速增長的轉軌階段,很可能前幾年投的明星專案到這兩年普遍出現增長乏力的情況。當年的高增長專案,現在看來很可能已經模式失效。另一個方面,金融環境政策的變化,包括:資管新規對投資機構募集資金要求的變化;IPO上市時間週期的變化;甚至包括稅費稅收等細節政策變化,都直接影響最終的投資機構的收益率。

    以上便是現在投資機構不賺錢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供給過剩、套利失效、無核心能力、頭部集中、資金週期太短、宏觀經濟失速與政策變化六個關鍵原因。這些情況都導致了整個國內一級投資市場的,出現普遍性、趨勢性的盈利能力下降現象。這種不掙錢的情況會持續很長時間,不僅僅是一個週期性的影響,而是整個中國一級市場投資行業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了。整個中國投資行業,其實也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縮影。

    3

    投資行業的幾個重要趨勢

    行業裡面依舊存在著少數人掙著大多數的錢的情況,也就導致這個行業外部看起來這依舊是個容易暴富的行業,引人遐想,導致從業人員心態也都比較急功近利。其實,投資行業是一個典型的“白髮行業”,越老越值錢,從業人員的經驗、判斷力、行業積累,都非常重要。

    其實金融行業是一個非常強調“勤奮”的行業,其他都是子命題。經過長期的實踐後,你會發現,投資行業最重要的是“多跑,多看,多經歷”,見識各種各樣的專案,甚至各種騙局,在積累了各種行業經驗以及行業規律後,再去不斷覆盤形成經驗和方法論,不斷在這個過程中迭代和迴圈自己的投資模式和投資邏輯,這才是做投資掙錢的唯一辦法。

    現在整個投資行業都在分化,出現了幾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第一、未來投資機構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投向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我們發現很多大規模的投資機構,在註冊制市場和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上,都會把大比例的投資配置在股票基金上,主要是因為二級市場股票的資金承載規模大,同時,一個真正優秀的公司,它的持續成長性一定是比短期流動性更重要。以公司成長性和產業成長性為驅動型的投資模式,一定會逐漸替代以流動性差價帶來盈利的投資模式。這是一個很確定性的趨勢。

    第二、擁有長週期的錢的能力。隨著投資機構資金募集的規模性越來越強,我們發現除了投研能力與尋找專案的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擁有“長期資金”才能去找到那些能夠對沖和穿越週期風險的好專案。能夠募集到長週期的資金,其實是投資機構拉開差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而且我們發現,越是長週期的資金,越會配置給頭部的投資機構,越是優質的投資機構,越容易拿到長週期低成本的資金,這兩件事情正在相互迴圈。

    第三、各種投資機構會逐漸演化出自己獨特的可持續性的投資模式。核心就是回答一個問題:作為投資機構,憑藉什麼能力掙什麼錢。到底是賺投資上市差價的錢,賺生意現金流的錢,還是賺企業成長的錢。到底是掙基本面改善的錢,還是掙投後管理帶來的增量收益的錢。我們認為投資行業未來,將逐漸從週期依賴型轉向能力依賴型。所以,未來基金的精細化運作、聚焦化運作和垂直於某一個具體產業經營資源去做結合的運作方式,將會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第四、比搶專案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優質專案的交易機會。一個好的投資機構,不僅是能夠搶到最頭部的優質專案,更重要的,是還要能基於產業理解、產業資源以及長週期資金的把控,重新有效組合產業資源的能力,創造新的生意機會的能力,從搶專案到創造專案。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領資本私有化百麗國際的案例:在這個案例中,其實高瓴既是一個投行角色,又是一個投資角色,既是一個產業角色,又是一個資本角色。這個專案是基於高瓴資本對新零售的產業理解,以及對百麗未來的成長性理解,以及行業中的人脈資源與資本能力,主動創造出的一個投資機會,而不是單純的在已經跑出來的優質投資專案上不斷和其他機構競爭價格。所以,未來創造專案的能力比搶奪專案的能力更為重要。

  • 2 # OFFbb

    投資現狀:

    首先說說個人投資。不得不說,投資逐漸變成了全民行動,越來越多的人想要了解投資行業,希望達到錢生錢的狀態,當然也側面證明了,華人現在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文素養也越來越高。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投資,這就導致了大量沒有結果的投資,不僅對經濟帶來不良影響,很多人也在換行投資中失去了半生資產。我不是說,投資一定需要多高的文化以及學歷,而是需要考慮以及規劃,並且還要看未來發展。一個好的投資,在高風險的同時,也會讓你堅信它是能給你帶來收益的。中國現在高科技產業日益提高,但相對風險和成本都高,但要是成功了便是一勞永逸。中國大部分中產階級承擔不了太大風險,所以一般人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到底會不會投資,投資失敗能不能接受。

    再說說大方向,現在很多的投資機構已經沒有錢了,2018年整個一級市場募集資金量同比下降了超過了30%。資金是投資機構的武器,沒有了武器,募集基金出現了極大的難度。況且,大量的投資專案都已無法退出,週期長,收益卻不高,資金無法回攏都是問題。即使是明星機構投資出的明星專案也都是小機率事件,因為他們背後有無數的失敗。

    投資困頓:

    投資困頓大概是,大家只是單純為了掙錢而投資,意思是說,大家都只想著投資暴利,往往忽略了投資風險,一有不慎,傾家蕩產。投資不能只是依賴利益來掩蓋風險,大部分被騙的人,都是因為聽了他人的說的利潤才被騙的。而且這幾年投資拉動經濟已然到了一個瓶頸,一季度的中央政府投資已經佔到了全年的六成以上。無論是出口退稅率的上調還是大規模的消費刺激,都不足以解決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

    投資趨勢:

    當然了,在消費市場相對疲軟的情況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道路還是會一如既往下去,但更多的資金,更多的信貸,又會對投資有什麼影響呢?現在的經濟節奏太快導致了太多投資失敗。這種情況估計會持續很長時間,不僅僅是週期性影響,而是整個中國一級市場投資行業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了。

    整個中國投資行業,其實也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服裝店店長的周工作總結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