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牧人

    這個問題提的很專業。這實質上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教學實踐活動的論述:一、以學生為主體,是從教育的目標物件來講的。不僅僅是現在的課堂教學,任何時候的教育的目標物件都是學生。就連古時候“以吏為師”的先秦,後來的私塾,以及各行各業的師徒傳授,只要是教學,目的都是把學生培養成自己(利益集團)的接班人。反之,沒有學生,就不需要教育。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無需過多論述。

    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這是從今天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來說。

    先秦時期的“以吏為師”和師徒授業就不是“以教師為主導”。那時候學生學什麼是自己隨心所欲的。他們的教學特點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現在的課堂教學,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編選教材,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編寫教案、選擇教學方法,對以班為單位的集體統一上課。學生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就算是你選擇了自己的專業)相關的內容。

    從學習內容到學習方法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這就是“班級制教學”的又一個特點——教師為主導。(課外興趣班除外。)

    三,教學為中心,是從整個教學過程來說的。

    課堂教學不管怎樣改革,都離不開“教”和“學”的過程。不管是“啟發式”“探索式”或者什麼更新的教學模式,都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

    四、質量是生命,是從教學效果的角度講的。

    任何社會活動都必須有良好的效果,沒有良好的效果就是失敗。教學也不例外。

    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校的生存(特別是私立學校和科技學校)。沒有高質量的學校總有一天會消失。

    但是,評價教學質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起點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不同。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這是領導的事兒,我們不用多操心。)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老師,整個中心任務是教學,目的就是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 2 # 使用者春風化雨

    在“導學”中演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為中心,質量是生命!”

    “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一、問題導學法,變“繁瑣”為“簡易”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以此帶動全文,簡潔地處理教材,引導學生提綱挈領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如教《七根火柴》,我設計了一個填空題:《這是一個————故事》。學生要填好這個空,就要對全文作了解、概括,必然就會弄清全文的情節、內容、主題。又如教《皇帝的新裝》,我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然後以“一個……的皇帝”的形式,要求學生給本文加副標題。結果,學生在讀課文之後從不同角度概括了皇帝的性格特點,並在副標題中顯示出來。接下去我要求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個故事的內容。經過一番討論研究,學生用一個“騙”字來概括。學生認識到,文中的人物,多是上當受騙,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的人。而後組織學生討論研究文中的這個皇帝上當受騙怨誰?學生弄清了這個皇帝上當受騙的根本原因之後,又引導學生討論研究了第四個問題:文中那兩個騙子的騙術並不高明,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上當受騙呢?他們上當受騙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最後學生一致認為,虛偽自私是他們上當受騙的共同原因。這四個問題,誘導學生用極簡練的語言概括了課文的故事情節,認識了文中的眾多人物,特別是認識了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引導學生領會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義,體現了化繁為簡的教學策略。

    二、情感導學法,變“苦學”為“樂學”

    於漪老師曾經這樣說過:“教語文,要緊的是把學生的心抓住,使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捨的學習願望。”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溝通,抓住學生的“心”,鼓起學生樂學的風帆?我常採用的方法是:

    1、駕馭教材以冶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作品的核心,作品是情的結晶。教師應以課文為載體,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撞擊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愫。如《最後一課》中的悲壯濃郁的愛國情,《金盃之光》中的團結拼搏的報國情,《堅強的戰士》中的視死如歸的愛黨情……教師把握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會、領悟、反思,學生的心靈必將隨之震動,情感必將隨之勃發,真誠、真情、真感必將隨之油然而生。這該是課堂教學多麼美妙的境界。

    2、先聲奪人以激情。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緊密相聯絡的,情感對學生的認識活動有很重要的影響。怎樣開啟學生情感的窗戶,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撥動學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設計一堂課的開場白是重要一環。教《背影》時,筆者運用了這樣的導語: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寫過讚美父愛母愛的名詩佳篇,如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頌揚母愛的詩篇雖膾炙人口,歷久傳誦,但稱得上情摯意濃、催人淚下的,當推朱自清那父愛子,子念父,父子情深的《背影》,它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寥寥數語,如投石擊水,從感情上激發了學生感悟課文的興趣。

    3、聲情並茂以誘情。在課堂教學中,以文為依託,以讀為媒介,以情感染人、影響人、薰陶人。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深沉處還它個深沉,歡悅處還它個歡悅,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聲,若融融春光,把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音藝術。教師讀中含情,讀中融情,讀中寓情,讀中誘情;學生在聽中悟情,聽中入情,聽中動情,聽中生情,達到水乳交融、和諧共振的境界。教巜一月的哀思》,當我以悲痛、深沉、緩慢的語調讀完全文時,自己已是聲音哽咽,熱淚盈眶。臺下的學生也不禁潸然淚下,泣不成聲。此時,文章情、教師情、學生情完全共鳴了,周總理魂系中華的高風亮節,鞠躬盡瘁的巍巍形象已深深銘刻在學生的心中,獲得了“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效果。

    三、遷移導學法,變“學會”為“會學”

    遷移導學,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去學習、分析、理解、掌握新知識,產生新技能,變“學會”為“會學”。如教《中國石拱橋》,師生共同研讀趙州橋部分,從地理位置、建築年代、橋的結構、橋的技術水平和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剖析。再要求學生以這種方法自學蘆溝橋部分。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以研讀“春草圖”為示範,從描寫的順序、描寫的角度、語言的運用、作者的情感等方面進行解讀分析。而後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

    在議論文教學中,我採取掌握規律,典型引路,原理遷移的方法,促使學生知識遷移。首先引導學生尋找議論文共有的內在相同因素,即:要素相同,都有論點、論據、論證;結構相似,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為);論證方法相似,理論論證、事實論證、理論事實結合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圍繞中心層層論證或從幾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證。然後重點分析一篇範文,進行實踐,掌握規律。最後指導學生運用這些原理、規律去分析其它議論文。這種遷移導學,有利於學習方法的掌握,有利於自學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是開發學生智力、加強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

    四、分層導學法,變“難學”為“易學”

    學生的差異是多方面的。教師應根據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意志品質、行為習慣、智力水平、知識結構、潛在能力等因素實施課堂分層導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有學習和解決問題、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教《愚公移山》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①這篇寓言共寫了幾個人?②移山這件事難嗎?③愚公究竟笨不笨?④有人說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同意這種說法嗎?這組階梯式提問,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連續展開,引導學生拾級而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教《變色龍》時,我設計了一組臺階式的問題來啟迪各類學生的思維:①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②奧楚蔑洛夫“善變”的明顯特徵有哪些?③是什麼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④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個形象?這組提問由簡到繁,層層剖析,步步深入,層次不同的學生會從相同的教材中得到不同質和不同量的收效。基礎一般者能透過前兩個問題思考和討論,掌握課文內容,明確全文重點;基礎較好者則可在此基礎上通過後兩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比較透徹地理解和掌握這篇小說的深刻內涵。學生各盡其能,學有所得,面向全體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分層教學要實行低起點、密臺階、小坡度,使教學過程符合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能力到綜合能力的發展要求,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飽、吃好,讓學生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飛的飛。

    五、比較導學法,變“死學”為“活學”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透過比較瞭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運用比較導學法,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學生透過自己動腦思考,求得結論,領悟規律,形成知識體系,以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在教學《松樹的風格》一文時,我先要求學生依照前面學《白楊禮讚》的方法去預習理解課文。提出:本文與《白楊禮讚》寫法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借物抒情言志,都運用了象徵手法,那麼,①《白楊禮讚》借了“白楊”這個“物”,本文借了什麼“物”?②白楊的特點是“團結向上”,松樹的風格是什麼?③白楊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和民族精神,松樹的風格包含哪些內涵,又各象徵了什麼?④巜白楊禮讚》一文歌頌了北方農民以至民族精神品質,《松樹的風格》又讚揚了人民的什麼事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運用已知,抓住共性,揣摩鑽研,比較分析,理解新知,興趣盎然。而後,課上只需稍加點撥歸納,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又使學生領悟和明確了“引出——描繪——聯想”是因物聯想式散文的基本結構,並進而認識到“引出”貴自然、“描繪”貴精妙、“聯想”貴深遠的道理。

    比較導學法因文而異,因閱讀目的而異。或同單元課文進行比較,或體裁相同,風格各異的文章的比較,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較,或同一題材不同體裁的作品比較等。透過比較導學,逐步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①由拿現成的知識一味地“灌”,一個勁地“填”向教師精講指點與學生自學結合方面轉化;②學生由純客體向兼主體轉化;③學生由囫圇吞棗或“看電影”式地讀書向自己細嚼慢嚥的接受知識和消化知識轉化。變“死學”為“活學”。

    六、拓寬導學法,變“思維定勢”為“創造思維”

    中學語文課本中,不少是中外文學史上的名篇佳作,應當充分利用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想象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利用作品中精彩的文字描述,喚起學生的再造想象,使他們在腦中產生鮮明的藝術形象。在此基礎上,再啟發學生對作品進行續寫,補寫,改寫,擴寫的練習。如在學習了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後,讓學生對遊行大典之後的情節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續寫;學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後,對赫耳墨斯聽說自己只能做個“添頭”的尷尬心理和表情讓學生進行補寫;讓學生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陳毅的《梅嶺三章》改寫成散文;把杜甫的《石壕吏》改寫成《杜甫夜投石壕》、把樂府詩巜木蘭詩》改寫成《木蘭從軍記》、把司馬遷的《陳涉世家》改寫成《大澤鄉起義》的故事;學了冰心的《小橘燈》,續寫《再訪王春林家》;學了都德的《最後一課》,接著寫《韓麥爾先生啟程》;學了契訶夫的《變色龍》,接著寫《警官巧遇將軍的哥哥》;學了魯迅的《孔乙己》,讓學生補寫《孔乙己竊書》。這種拓寬訓練,幫助學生從再造想象過渡到創造想象,學生在原著的主題、情節、環境、人物性格所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揮其想象能力,有著一定的創造餘地,打破了思維定勢,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

    語文課中的“導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年級、不同體裁的課文,“導學”的方法就有可能不同,“導”無定法,貴在得法。應圍繞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要點、疑點、熱點,選擇“導學”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3 # 聽雪學苑

    首先,這4句話的核心是“質量是生命”。“是生命”這3個字已經是最沉重的註解,還有什麼能超過生命呢?“質量”又是什麼呢?很顯然是指成績,對於課堂就是知識掌握程度。因為“有效課堂”的“有效”肯定是要能檢測的,情感、思想、價值觀等沒辦法用“有效”來衡量,既使找出一些指標,一節課也衡量不了。所以,這4句話是專家們針對當前以考試為目的學校教育提出來的。

    據於以上分析,下面再談以知識為目標的課堂教學。

    一、圍繞知識目標,肯定要以“教學為中心”。這是課堂定位,“教學”就是教知識。由於學生才是知識的受體,考核“有效”與否本質上是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進而反映老師的教學效果。所以,“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這是角色定位。

    二、把位置定好了,如何實施教學才能高效呢?

    三、進一步挖掘模式核心,高效的點在哪裡?

    內因與外因的契合度高。無論看書做題式還是討論式,本質上是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主動學,這是高效的內因。與之配套的外因,是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慾望的?實際上所有的模式都是透過設計逐層深入的問題來實現的。區別在於,做題式是讓學生看書把思路寫出來,這個環境需要靜。討論式是讓學生把思路說出來,這個環境也需要靜,這個靜是指不出現與問題無關的雜音。情景式是老師問學生答。

    調動學生內驅力的難點是什麼?是讓學生心靜。無論做題還是討論,都必須讓學生迴歸自我,心中只有“我”,沒有“他”。才能進入一個學習狀態,從而達到學習的深度。否則,就是走形式,學生成績不可能提高。許多學校學了模式不成功的根源就在於此。當然,讓學生入靜肯定是花了一定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的。要想學到精髓的學校,只需去學這個就夠了:人家開始是如何訓練學生入靜的?成熟環節已只是展現形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柳毅傳完整的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