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於子

    蘇州歷史

    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後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

    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後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

    唐代後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唐末蘇州曾遭嚴重兵禍。光啟二年(886年),牙將張雄襲踞吳城,次年被逐走。龍紀元年(889年),錢謬取蘇州。次年,即大順元年,楊行密取蘇州於錢氏,不久又為孫儒奪去。孫儒軍從河南流竄長江南北,到處焚殺,極富破壞性。

    大順二年,孫儒焚城而去,錢繆收復蘇州。乾寧三年(896年),楊行密軍再奪蘇州。錢氏大舉反攻,於乾寧五年奪回蘇州。此十餘年間,吳城八次易手,遭禍甚酷。後梁開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楊氏部將周本圍蘇州七個月而去。此後吳與吳越休戰,江南戰禍始歇。吳越自動納土於宋,事在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與周本圍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間,吳中承平,錢氏於太湖旁置“撩淺軍”,專事興水利、防水害,農業常獲豐收。錢謬之子元瓊在蘇州造金谷園,即環秀山莊前身。著名的虎丘山雲巖寺塔亦建於錢氏統治時的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以吳、長洲二縣為治所。

    徽宗用朱勵興“花石綱”,蘇州頗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顏宗弼軍陷平江,擄掠焚城,是為五代初年以後蘇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禍,破壞極為嚴重。南宋立國江南,將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吳中。名將韓世忠的住宅即舊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有的滄浪亭,韓氏夫婦身後亦埋骨於靈巖山麓。餘如、范成大之與石湖,史正志之與石卷堂,均為著例。經濟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礎上,續有發展。范成大著《吳郡志》,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蓋南宋之時,蘇杭富庶實甲於天下。元改平江府為平江路。元末,張士誠取平江,改稱隆平府,居此十一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軍破蘇州,攻圍近一年,戰禍亦復不輕。明初,太祖恨吳人附張氏,賦稅特重,並多次迫遷富民赴臨濠(鳳陽)。宣德年間,周忱、況鍾屢請減免,戶部均不肯執行。正統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吳縣、長洲為蘇州府治所。

    清雍正二年(1724年),復分長洲縣設元和縣,自此一城遂有三縣。辛亥革命後,並三縣為一,只設吳縣。解放後為蘇州市。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糧為命脈,蘇州所供,冠於各地。

    浙江歷史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餘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餘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複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併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餘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佔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併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併為浙江省省會。

  • 2 # 老林愛影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風土謠諺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因為這句話的廣為流傳,風光旖旎的江南福地在人們心中也一直有著一種美好的憧憬,可以說,這句話是江南水鄉最有力的宣傳語。

    先有蘇後有杭

    中國東部的蘇杭都地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且鄰城有重合,實際距離也就200多公里,所以歷史上我們常將蘇杭並稱。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兩城有了前後的區分,競爭也就隨之而來。

    蘇州開始發展的歷史要早一些。早在春秋時期蘇州就被吳國作為都城,相傳蘇州城就是吳王闔閭時伍子胥所造的闔閭大城。《史記正義》記載:“壽夢(吳興王)卒,諸樊(吳順王)南徒吳,至二十一代光(吳道王闔閭),使子胥築闔閭城都之,今蘇州也。”

    吳國南鄰越國,在後來的吳越之爭中,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了吳國,自然蘇州也併入了越國。在進入戰國時期後,為了加強對國內,特別是對吳地的控制,越王翳於又(從琅琊)遷都蘇州。

    當時吳有姑蘇,越有會稽。

    到了秦朝統一天下,地方行政方面採用郡縣制,設立了會稽郡。會稽郡以會稽山得名,管轄吳越兩國故地,郡治在吳縣,這個郡治就是郡守府署所在的首縣,也就是蘇州。

    東漢時期設吳郡,郡治仍在吳縣。三國時期,孫策平定江東後領有吳郡,並以此作為都城,直到建安十三年,才由孫權遷都京口(今鎮江)。正是吳和東晉的開發,使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的強力發動機

    在都城、治所的有利加持下,蘇州較早地得到了發展,從兩漢至六朝,蘇州一直都是江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到了隋唐朝時期蘇州已相當繁榮,也正是從隋朝開始,撤郡建州,蘇州從姑蘇成為了“蘇州”

    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鑿,經濟中心逐步由黃河流域轉移到江南,這期間蘇州經濟之繁榮一言以蔽之:“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為最大。”

    杭州異軍突起,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與紹興市相接,西南與衢州市相接,北與湖州市、嘉興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接,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史稱餘杭或錢塘,歷史沿革與蘇州類似,都曾屬越國、屬會稽郡、屬吳郡,隋王朝建立後,廢南朝陳錢塘郡為州,州治設餘杭,名杭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

    杭州的得名與大禹治水有關,據《郡縣釋名》:“禹巡會稽至此,舍航登陸,杭、航古字通用,故名杭。”“相傳”大禹治水曾到達杭州,並在此棄舟登陸,“杭”通“航”,就是船的意思,大禹棄舟的地方,就叫“禹航”,因此就有了餘杭的說法。現今在餘杭城區還有一條道路保持著“禹航”的叫法,就叫禹航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建都於杭州,吳越王錢鏐勵精圖治,儘量避免戰爭,在四處戰亂的環境中,仍保持了國內長達數十年的安定,百姓休養生息,經濟繁榮發展,杭州開始顯示其重要地位。

    這算是杭州第一次被定為首都了,雖然這主要是因為吳越是偏遠的割據政權,而定都蘇州等地又過於危險。

    北宋時期,設兩浙路,“路”是宋朝一級行政區,兩浙路包括蘇州、杭州等14個州,杭州上位,成為兩浙路路治。據《宋史》記載,當時杭州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被宋仁宗譽為“東南第一州”。

    南宋時期,杭州繼續上位,被選為都城,進入鼎盛時期,繁榮之景一度號稱“江南第一大都”。

    蘇杭在一起被稱譽,互相之間的實力也是此消彼長。蘇州出道很早,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是一方諸侯的都城。而杭州則一直處於吳越爭霸的邊境線上。大約在漢代,西湖才真正變成一個內湖。

    然而隨著政治資源的轉移,杭州一度超過蘇州。宋高宗南渡“留下”之後,整個南宋時期,杭州地位都遠超蘇州。

    不過,明清時代,蘇杭再次出現逆轉。蘇州的地位上升,超過了杭州。有兩個關鍵指標說明了這一點:一是蘇州貢獻的稅賦佔比超過杭州;二是在科舉考試中,蘇州出的狀元人數遠遠超過杭州,位居全國第一。

    到1949年之後,蘇州和杭州的地位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中國的行政區劃裡,蘇州成為了一個地級市,而杭州則成為了省會城市。

    改革開放以後,又出現了所謂的浙江模式和江蘇模式的分野。浙江模式,是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民營經濟發達;江蘇模式,是強政府、高效吸引外資的模式,在蘇州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90年代之後,“上海+蘇州”模式的開啟,使得蘇州的經濟增長令人震驚,經濟總量一度緊緊咬著深圳、廣州,儼然有“按著喇叭超車”的跡象。

    但蘇州的增長很快在六七年前遇到瓶頸,跟廣深的距離陡然拉開,被天津、重慶超越,在中國城市的頂級爭奪戰中,從第五名滑落到了第七名。而最近幾年,杭州迅速崛起。雖然GDP總量仍然沒有蘇州多,但“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已經越過蘇州。

    不只是現在,歷史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蘇杭一詞前後之名一直是兩地人爭論的熱點,但不論怎麼爭論,蘇杭堪比天堂的美譽依舊不變。蘇杭獲此讚譽,一方面當然得益於“水光瀲灩晴方好”的江南美景,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足夠滿足人需求的繁榮的經濟與文化,否則,那只是塊聖地,而不是有著幸福美好生活環境的天堂。(轉載自網路定俊傑看誠實)

  • 3 # 周朝文DMU

    春秋戰國時代,蘇州建城,吳國都城,建城伊始就是大城池,後越國統一江東,把首都遷到吳(蘇州),更名會稽,當時的蘇州是東南第一大城,而杭州還沒有建城

    秦代,蘇州東南第一大城,錢唐(杭州)才建城

    漢代 ,司馬遷稱蘇州為江東第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而杭州是一個小城,隸屬吳郡(蘇州)

    三國時代,吳郡(蘇州)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東吳遷都建業之前的舊都,錢唐(杭州)還是隸屬吳郡

    隋代,蘇州和湖州,紹興稱之為三吳都會,吳(蘇州),吳興(湖州),會稽(紹興),而杭州城市規模還是不如蘇州大

    唐代,公元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而杭州是上州 (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上州”為五等)

    五代十國,杭州是吳越國的都城,是一個很大的城池,蘇州隸屬吳越國,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

    北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杭州自從不做吳越國都城後,規模不如以前,不過和蘇州齊名

    南宋,杭州成為首都(臨安)躍居全國第一州,名貫東南,蘇州依舊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但是杭州無論城市規模還是經濟都在蘇州之上

    元代,杭州因為做了很久全國首都,城市規模和經濟還是全國第一,而蘇州雖然同樣經濟發達,還是略差於杭州

    明代,蘇州的經濟和文化雙向繁榮,經濟方面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再次超過杭州

    清代,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只因為不是首都而排在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無論從城市規模還是經濟都遠在杭州之上

    縱觀蘇州杭州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城市文化底蘊(什麼叫城市文化底蘊?從建城開始到現在為止,城池位置大致不變,有不中斷的連續的文化傳承的城市歷史,才稱之為城市文化。所以說的是城市文化,而不是起源文化和地區文化),可以比較 :春秋 - 清代 兩個城市的歷史,但是,因為蘇州春秋建城的時候杭州還沒有建城,所以從杭州秦代建城起開始比

    蘇州比杭州強大的時代有 秦代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北宋 明代 清代

    杭州比蘇州強大的時代有 五代十國,南宋和元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文荊軻刺秦王全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