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22900713016

    臺釣釣離底10公分!無論怎樣先進的經驗,都不可生搬硬套,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採取相應措施。

      1.深秋冬初浮釣鯽魚。鯽魚原本是底魚,怎麼可以進行浮釣?這是在特定條件下采用的一種垂釣技法。由於這個季節氣溫逐漸降低,魚兒很少遊動。但假如在向陽背風的高崖下銀光閃閃的水域,颳著1~2級西南風,在11~14點這段時間裡,水面溫度稍高,水中溶氧量較多,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鯽魚浮游戲耍,曬太陽,有的把背鰭露出水面一動不動(稍受干擾便立刻下潛),這正是浮釣鯽魚的好時機。垂釣時,最好把釣位選在有柴草或沙丘的隱蔽處,用長竿短線,不用墜,不加漂,裝上蚯蚓餌,再蘸點香精,輕輕地、慢慢地把餌鉤送到魚群的近岸方或側邊處,不可送到魚群的中央,以防魚上鉤後把魚群驚散。釣群浮鯽魚,必須由近及遠,魚上鉤後,千萬不能讓它鬧水,抖竿刺魚後,快速向岸邊或魚群的側緣拉。一般情況下,重150~200克的鯽魚上鉤後用不著遛,可直提上岸。假如投鉤後魚兒仍在曬太陽或吸氧,尚未發現適口的釣餌,可輕輕上下提拉或輕抖竿顯示釣餌,提高其可見度,誘魚上鉤。注意手不能離竿,有手感就抬竿,拾竿就得魚。當把一個釣位的群遊鯽魚快要釣光時,應撒上製備的羊油拌麥麩誘魚。由於羊油不沉水底,會被吹到漂浮物或水沫子的邊緣,與竿梢下的浮游餌鉤彙集在一起,又可形成上魚的小高潮。

      2.釣拱。在炎熱的夏天,有的池塘長滿浮萍,特別是沿岸水域生長得尤為茂密。當扒開一個洞,想要打窩時,一會兒又合上,很難下鉤。在這種環境中,釣拱是最理想的。所用釣具很簡單:一根長竿,掛上從竿梢到餌鉤長約40釐米的短線,不用漁漂,不上漁墜。這種釣法,全憑認真觀察和主動出擊。當聽到“吧噠、吧噠”的聲響時,多是鯽魚吞食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常能看到聲響處有鯽魚拱動浮萍,或凸起一個浮萍包,甚至伸出頭在水面吸氧。遇到上述現象後,就要不失時機地把餌鉤送到鯽魚活動處。如果遞鉤後,沒見魚上鉤,要上下提拉釣鉤,以此誘魚和顯示釣餌可見度。如有手感就提竿,提竿就得魚。這種釣法,上鉤魚個體較大,小的極少。釣拱,全靠耳聰目明、手技動作迅速,切忌釣翁群集,高談闊論。因魚受驚不起拱,所以防止各種干擾很重要。

      應把釣位選在寧靜處,便於聽“吧噠”聲,觀察“凸包”或“浮頭”。有時這些動態可能是青蛙所為,但它的特點是拱著浮萍跑,一拱一條線,而鯽魚則是上下拱動。對此,要注意區別。

      3.“春釣淺灘”。中國北方過了清明之後,在池塘的背風向陽坡下,可化出一塊無冰明水區。此處水溫稍高,溶氧較足,經過漫長飢寒文迫“貓冬”的鯽魚,常到此水域覓食或曬暖吸氧,雖然個體較小,但警覺性很高,稍受驚動就逃之夭夭。如果能找到隱蔽處,力求避免人影和釣竿晃動把魚驚跑,可取得較好的垂釣效果。釣位只能選在背靠高坡的向陽背風處,才有冰凍融化後的明水區。勘探明確、選準釣位後,最好頭天傍晚喂好窩子,第二天的10點鐘以後再去垂釣,往往能高興而去滿意而歸。如果釣位前沒有沙丘或土堆供隱藏身體,最好人工架設草堆,或用近似岸色的布或草袋等物搭一個隱蔽所,否則,魚受驚後,打窩的誘餌再好,它也不敢來吃。要根據地形或隱蔽所的距離,來選擇釣竿的長度。如距水面近,用小短竿操作為宜,比較靈便。如距水面較遠,竿也要相應加長。不用砣,不加漂,全憑手把竿的感覺來判斷提竿時機。這個期間的鯽魚咬鉤輕微,必須選用小而鋒利的漁鉤,裝餌不超過大米粒大,裸露鉤尖。隨著天氣漸暖水溫升高,可逐步向塘內延伸釣點,同時加墜、加漂,可一直釣到在淺灘有雜草生長、小滿以後。其釣獲量,也隨著水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   釣鯽魚的餌料

      在前面室內釣鯽魚的實驗中,已列舉了13種配方,經過對比實驗,篩選出下列較為適用的釣鯽魚用餌:

      1.粉末狀餌。炒黃豆磨碎過篩後的細粉、當年白皮蠶豆(陳舊的效果差)扒皮後磨碎成粉末狀或不加任何新增劑的富強粉各適量,分別裝瓶備用。臨釣場時,先把漁鉤用該塘水溼一下,然後放在瓶中滾蘸一下,再溼一下,再滾蘸一次,如此反覆4~5次即可施釣。將上述三種粉餌,以上魚多少、快慢為標準排列,其效果分別為最佳、佳、一般。

      2.調和成的基礎餌。人胎盤焙黃研成粉末、羊骨粉各半,加適量麵粉,用羊油調和到軟硬適度。另一種是將生豆麵或豆腐粉,用蜂蜜調和到軟硬適度。此餌的透鉤性極差,裝鉤時一定要裸露鉤尖,否則就會跑魚。再一種是將基礎餌(其製法參閱餌譜之七)摻點魚粉或蝦米的碎末。上述三種餌料,其效果分別為最佳、佳、一般。

      3.葷餌或活餌。紅色火柴桿粗的小蚯蚓,裝鉤後蘸一點香精水或花露水,或頭一天用動物鮮血拌喂的各色蚯蚓、紅蟲、小河蝦。按上述葷活餌排列,其效果分別為最佳、佳、一般。

      4.釣餌與季節、水文、鯽魚品種之間的關係。早春和深秋,葷餌比素餌好;而此季節以外的釣魚期則相反。水肥的池塘,素餌較葷餌優越;而瘦水塘則相反。灰白色的鯽魚偏愛素餌,而黑灰色的鯽魚愛吃葷餌。當然愛吃葷者不拒素,愛吃素者不拒葷,只是在對比實驗時略有差異而已。上述葷素相兼餌——人胎盤等制的釣餌,優於其他各種釣餌,上魚快,透鉤性好,跑魚較少,堪稱優中之優。細小紅蚯蚓蘸香精稍次之。這兩種餌,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適用,不僅鯽魚愛咬,鯉魚、鯿魚、草魚等也愛咬鉤。無論何種餌料,初臨釣場時,必須是一葷一素雙鉤裝餌,藉以觀察哪種餌上鉤快、多,然後選擇效率高的餌料裝鉤,以擴大釣獲量。每到一個新的釣場,應多備幾種餌料,尤其是參加比賽,更需要做到有備無患,隨機應變

    關於腦線的長度   目前有文獻記載的腦線長度,49.5釐米以下各種長度的都有,真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從養魚缸實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2釐米腦線的朝天鉤,在魚吞餌時,由於主線碰在魚鼻子上,或鉛墜的阻力,費了很大勁吞到餌的魚,又警覺地棄餌而逃。這種朝天鉤反應極為靈敏,只要魚兒觸動餌鉤,甚至魚尚未觸到餌,僅魚鼻子撞擊,主線就會抖動,往往使人誤以為有魚兒上鉤,此時提竿十有八九是空鉤,偶爾因鉤掛魚體也有上魚的。這種高靈敏度的漂砣搭配,沒有實用價值。

      因為沒有腦線的朝天鉤,最大的缺點是鯽魚吞鉤困難。為克服此弊,將腦線加長到了3釐米,也常見到鉤墜於一體的朝天鉤,魚吞餌後要遊走,也因鉤墜的阻力,吐餌而去。將腦線加長到5釐米並用空心墜能沿主線自由移動,吞鉤棄餌的現象就不見了,送漂反應靈敏。由此可見,活墜比鉤墜一體的朝天鉤好得多,腦線最短不要少於5釐米。

      經過多次玻璃缸垂釣實驗和多年來的水庫、河流、湖泊、池塘中的垂釣實踐證明,確定腦線的長度,必須因地制宜,適合垂釣水域、地形的實際情況。在流速較快的江河中垂釣,魚有搶餌的特點,腦線宜長不宜短。在靜水或深水中施釣,魚有安全感,有品嚐餌的特點,腦線宜短不宜長。在清澈見底的淺灘垂釣,魚也常搶食,腦線要適當長點。而在混濁的水域垂釣,魚亦有品食習性,腦線宜短。初春和深秋宜短,而夏、秋二季垂釣,腦線則宜長。在有雜草或其他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短,而在無任何障礙物的水域垂釣,腦線宜長。究竟腦線多長為度,多短為宜?這既有客觀標準,也要看每個人的習慣。如江南人,特別喜愛無腦線或腦線極短的朝天鉤。從實踐中發現,短於5釐米的腦線,上魚的可能性僅有30%。而長於5釐米、短於10釐米的腦線,上魚率在40~45%之間。49.5釐米的長腦線,其上魚率約為85%。相對而言,在無任何障礙物的水域進行垂釣,還是長腦線、雙鉤為好,只要沉漂或領漂現象出現,提竿十拿九穩能上魚,同時還能解除短腦線、反應特別靈敏所造成的精神緊張。

     釣鯽魚的注意事項

      1.要重視打窩子。要依據時間、地形、水域的不同,採取打窩或飼窩措施。如上述“春釣淺灘”中的餌窩,比臨場現打窩效果要好。如某塘雜草叢生,下鉤困難,但該處鯽魚多,離家不遠,或交通比較方便,就不要放過。選準釣位後,開個1平方米左右的“洞”,徹底清除雜草或其他障礙物,頭天喂上誘餌,第二天施釣,遠比新“洞”現打窩效果好。假如能找到小動物的腐屍如死貓、爛狗等,捆上1塊石頭,沉入窩內,連續4~5天都能獲得豐收。假如離家較近,可把剩菜餿飯以及牛糞等倒入窩內,效果也不錯。

      打立體窩。適應於陡坡下,或大堤下的深水域。誘餌的製備:把粉碎的豆餅渣炒香,摻入1/5羊骨粉,裝袋備用。到釣位後,再摻入60%的岸邊潮溼泥土,拌勻搓細,撒入釣域,邊撒邊形成立體窩。用齊竿線的手竿,拴3只漁鉤,搭配好墜漂,使下鉤剛好沉底,上鉤懸浮於距水底約8釐米,另一隻漁鉤懸於上下鉤中間。由於不間斷地向釣域投撒誘餌,會出現越釣魚越多的局面,開始的半小時可能上魚很少,越往後上魚越多,甚至可出現投鉤尚未落底,半路被魚攔吞的情況,一竿2魚較常見,偶爾可一竿獲3魚。為了節省裝餌時間,可用紅蚯蚓裝鉤後蘸上點香精,裝一次餌可連釣3~5條魚不用換餌。用泥沙混拌的誘餌,在向釣域投撒時,不可避免地像下雨那樣“刷刷”作響,但只要是散狀、少量、多次地投撒,魚是不害怕的,不僅鯽魚愛咬鉤,鯉魚咬鉤的也不少。 bSj-xxB]e

      當出現魚群在水面搶食的情況時,說明投餌過勤、過多,此時上鉤率反而下降,不僅要暫停撒餌,還應把底鉤上提使之接近水面,拉到魚群中,並有臥漂出現,用抖竿或上下提拉的方法,誘魚上鉤。暫停投撒誘餌後,魚群又會沉底覓食。

      2.要掌握大鯽魚的特點。雨季江河的洄水渦中,水庫放水閘旁,橋墩洄灣處,常是大鯽魚群集處。浮萍密的池塘,有“吧噠”聲,或浮萍被拱起,或把頭露出水面吸氧,多為大鯽魚的行蹤。若餌鉤尚未沉到水底,半路被魚攔吞,漁漂緩動或橫臥不動,多是大鯽魚所為。小送漂,或送漂速度越慢,鯽魚的個體就越大。在打底窩後觀察魚星(小氣泡)時,當看到密密匝匝的氣泡中有較大氣泡出現,就是大鯽魚進窩的訊號。 FqXE6^

      3.要注意應付鯽魚脫鉤後施放的驚液。鯽魚上鉤脫逃時,能分泌出驚液,提示它的夥伴注意危險。當其他魚聞到驚液氣味時,就迅速逃竄。若在垂釣時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是更換一下釣位,因為要等驚液氣味散盡,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垂釣效果。抓魚摘鉤的手,也會沾染上這種驚液味,應注意及時清洗擦淨,再去拿餌裝鉤,否則也影響上鉤。 <

      4.要注意風對釣鯽魚的影響。有風有浪的水域,比寧靜無浪釣位上魚快,且多。如果再下點濛濛細雨,臨近黃昏時分,鯽魚咬鉤可達近似瘋狂的程度,幾乎是投下鉤就咬。在吞鉤高峰時,往往是1分鐘可釣2尾魚。雙鉤長腦線,主線齊竿長,效果更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在風吹浪動的水域中,溶氧充足,下小雨天氣,魚兒誤認為夜間來臨,從而加速攝食進度。這樣的時機要抓住,不能放過。似以西南風3~4級為好,因為風小吹不起浪,風大又看不準漂。

      5.注意看漂,把握住最佳提竿時機。小送漂,即漁漂向上升2~3小格,這和阻漂一樣,多是大鯽魚所為,提竿要穩。 `Gh J)WA<

      大送漂,甚至可把直漂送呈臥式漂,這往往是咬死鉤的特點,大小鯽魚都可能出現。在送漂之後,拽著漂就逃竄,又出現領漂,在這種情況下很少跑魚,就是提竿遲了也無關緊要。悶漂,漁漂下沉之後不再復出,多是鯉魚所為。鯰魚上鉤後,也出現悶漂。用33~49.5釐米長腦線時,無論是何種魚上鉤,從來未見過送漂的現象,一律下沉不再復出。故鯽、鯉、鯰、草魚等上鉤很難區分。逗漂,即漁漂上下抖動,其頻率較快,這多是小雜魚所為,特別是蚯蚓餌,這種現象極為常見,煩得釣翁們無法時,只好改用素餌,或葷素相兼餌。無論是出現小送漂、阻漂、大送漂,還是出現悶漂時,都要不失時機地提竿,在魚吞餌尚未吐出之瞬間,將漁鉤透過提竿動作深刺掛牢。這實際上是釣魚全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環,特別是在賣票釣魚的養魚塘,經過多次脫鉤的魚尤其較難掌握。在魚被釣猾的情況下,咬鉤謹慎而輕微,常常只能拉出一點魚嘴的細皮。往往有這種情況,有的人說起來頭頭是道,可實際操作起來卻存在不少差距,特別是老年人,反應較遲鈍,動作較緩慢,很難把握住最佳提竿時機。為什麼?這還得從手的提竿動作談起:當人視網膜接受漁漂的資訊後,由視神經傳遞到視神經中樞,經過大腦皮層的分析和判斷,發出指令,使運動神經透過脊髓傳到前臂和手,從而產生提竿動作。而人的眼睛緊盯漁漂時間久了,會很疲勞,甚至有時會出現複視,猶如電視螢幕上的“重影”。這時漁漂就很難盯了,老年人尤其如此。為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出現了電腦漁竿,電腦全自動釣魚器,神釣牌釣魚器,摺疊式自動化釣竿,KT-A型可調式自動魚竿架,WL型可調式自動魚竿架等多種新型釣具。這些釣具雖然還有不足之處,但在垂釣自動化方面畢竟向前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

  • 2 # 科技小升

    在池塘的背風向陽坡下,可化出一塊無冰明水區。此處水溫稍高,溶氧較足,經過漫長飢寒文迫“貓冬”的鯽魚,常到此水域覓食或曬暖吸氧,雖然個體較小,但警覺性很高,稍受驚動就逃之夭夭。如果能找到隱蔽處,力求避免人影和釣竿晃動把魚驚跑,可取得較好的垂釣效果。釣位只能選在背靠高坡的向陽背風處,才有冰凍融化後的明水區。勘探明確、選準釣位後,最好頭天傍晚喂好窩子,第二天的10點鐘以後再去垂釣,往往能高興而去滿意而歸。如果釣位前沒有沙丘或土堆供隱藏身體,最好人工架設草堆,或用近似岸色的布或草袋等物搭一個隱蔽所,否則,魚受驚後,打窩的誘餌再好,它也不敢來吃。要根據地形或隱蔽所的距離,來選擇釣竿的長度。如距水面近,用小短竿操作為宜,比較靈便。如距水面較遠,竿也要相應加長。不用砣,不加漂,全憑手把竿的感覺來判斷提竿時機。這個期間的鯽魚咬鉤輕微,必須選用小而鋒利的漁鉤,裝餌不超過大米粒大,裸露鉤尖。隨著天氣漸暖水溫升高,可逐步向塘內延伸釣點,同時加墜、加漂,可一直釣到在淺灘有雜草生長、小滿以後。其釣獲量,也隨著水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頂風”進口伊朗石油,印度不懼美國製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