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清先生

    【司馬遷之死:被漢武帝下獄處死,陪葬鉤弋夫人。】

    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卒於公元前88年,也有說公元前90年的,還有說公元前87年的。司馬遷之死是個千古之謎,但也不是千古之謎,對司馬遷之死還是有記載的。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以三萬兵出天山擊匈奴,李陵以5000兵出居延策應李廣利,伏波將軍路博德以一萬兵策應李陵。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軍還者400人。第二年,漢武帝派出兩路漢軍,想從匈奴搶回李陵,公孫敖兵敗後回來說:李陵指揮匈奴狙擊漢軍。漢武帝廷議李陵之罪,滿朝皆曰李陵可殺,惟獨司馬遷為李陵脫罪,漢武帝遂將司馬遷下獄。

    漢律,司馬遷之罪可用50萬錢(約合米500石)贖罪,司馬遷年奉600石完全有能力贖罪。可是,司馬遷的兩個兒子跑回陝西韓城,一個在“司”字前面加“一豎”改姓為同(仝),另一個在“馬”字前面加兩點改姓為馮。因為沒有人替司馬遷贖罪,司馬遷受到了腐刑的處罰。司馬遷出獄之後,漢武帝革去司馬遷太史令職務,改命司馬遷為中書令,就是漢武帝的秘書長,行走宮廷為漢武帝起草檔案。

    司馬遷被宮之後,覺得是受到奇恥大辱,非常痛恨漢武帝。司馬遷為了報復漢武帝,就在後半部《太史公書》中抹黑和漢武帝有關的許多歷史人物,司馬遷刪除“高祖本紀”中劉邦35歲前的經歷,將劉邦抹黑成流氓無賴。司馬遷在《景帝本紀》中抹黑漢景帝,在《今上本紀》中抹黑漢武帝,在《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抹黑衛青、霍去病,並且將衛青、霍去病放進了《佞臣傳》。同時,司馬遷拔高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歷史人物,把並非帝王的項羽寫進了本紀,造成秦末楚漢戰爭史嚴重失真。

    西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註解的《西京雜記》,有這樣一段關於司馬遷的記載:“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馬氏本古周史佚後也。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事而巳,不復用其子孫。”東漢學者衛宏在《史記•集解》《漢舊儀》注中,也記載了大致相同的內容。

    《西京雜記》中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司馬遷寫《太史公書》類似春秋筆法,司馬遷蒐集了周史散失的部分。司馬遷寫的《景帝本紀》,言語極其簡單;在《今上本紀》中只講漢武帝的過失,漢武帝大怒而將司馬遷下獄處死。先前,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脫罪,漢武帝將司馬遷下獄並閹割(蠶室)。司馬遷為此非常痛恨漢武帝,因此抹黑漢高祖、漢景帝、漢武帝,被漢武帝下獄處死。漢宣帝吸取司馬遷的教訓,太史令、中書令只是行使文書的職責,再也不任用司馬遷的後人子孫。”

    漢宣帝的時候,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在朝為官,楊惲的性格很像司馬遷,得罪了朝廷中的很多大臣。楊惲繼承了其父和後母的幾百萬家產,日子過得不錯,就私自傳播《太史公書》。太僕戴長樂舉報楊惲“以主上為戲(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漢宣帝就將楊惲下獄,後來又釋放了免為庶人。孫會宗寫信勸說楊惲,楊惲仿照《報任安書》寫作《報孫會宗書》,怨恨漢宣帝、譏笑孫會宗、咒罵大臣,後來被人告發,漢宣帝就將楊惲“腰斬”了。

    恆寬在《鹽鐵論—周秦第五十七》中,不點名的嘲諷司馬遷是沒有品行之人,見利忘義苟且偷生,身被宮刑,卻圍繞在皇帝身邊,出入宮廷高官厚祿。混跡於卿相之列,身受刀鋸之刑,卻不思哀傷、悔改,連個老百姓都不如,真是無恥到了極點。原文:“今無行之人,貪利以陷其身,蒙戮辱而捐禮義,恆於苟生。何者?一日下蠶室,創未瘳,宿衛人主,出入宮殿,由得受奉祿,食大官享賜,身以尊榮,妻子獲其饒。故或載卿相之列,就刀鋸而不見閔,況眾庶乎?夫何恥之有!”

    班固因為同情司馬遷,有“兔死狐悲”之感,因此在《漢書》中沒有記載司馬遷怎麼死的。後世有人認為司馬遷死於 “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因此推測司馬遷死於公元前90年,但是又沒有確鑿的證據。西漢學者褚少孫曾說過“太史公記事,盡於孝武之事。”有人據此推測,司馬遷死於漢武帝之後,這些人沒有明白褚少孫的原話的意思。褚少孫的話是說:“司馬遷記載歷史事件,結束於《今上本紀》。”但是,《今上本紀》等十篇,後來在傳播過程中散失了,今天看到的《景帝本紀》、《武帝本紀》是褚少孫後來補寫的。

    褚少孫和班固一樣,都非常同情司馬遷,故此褚少孫在補寫《史記》時,還是不忘順便抹黑一下漢武帝。褚少孫記載的鉤弋夫人之死,和《漢書》的記載完全不一樣,褚少孫說:漢武帝把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任命為太子,為了防備鉤弋夫人學習呂后,就賜死了鉤弋夫人。有人問漢武帝:“立其子、殺其母,何也?”漢武帝說:“子幼母壯,恐成呂后之禍。”褚少孫的這個記載是孤證,從邏輯上似乎講的通,但是從情理上卻講不通,是不是真實的很不好說,有抹黑漢武帝的嫌疑。

  • 2 # 豬豬大師

    《漢書》有司馬遷傳,沒有記載他是怎麼死的,而野史《西京雜記》說他因為推舉李陵而受牽連,李陵投降了匈奴,就把司馬遷送進蠶室(宮刑),他有怨言,死在監獄裡。

    《西京雜記·第六》「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野史不可信,錯誤很大,比如它說:司馬談死了,兒子司馬遷世襲為太史公,雖然職位在丞相下,但是全國公文,正本先送到太史公那裡,副本才送到丞相那裡。

    「談死,子遷以世官復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天下上計,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太史令在漢朝主管天文曆法,司馬遷還參與了太初曆的編訂。只有中書令才掌管文書,是為“樞機”(中心樞紐、機密文書),司馬遷在受宮刑之後才做了中書令,才有可能典樞機,相當於實權丞相。

    《漢書·司馬遷傳》「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漢書·蕭望之傳》「中書令弘恭、石顯久典樞機」

    由於沒有史料記載,司馬遷怎麼死的就成了歷史之謎。

  • 3 # 執古論今

    太史公司馬遷是如何死亡,到底是壽終正寢還是刑獄被殺,亦或是其他原因,在歷史資料中並未明確記載。後世諸多說法,到底如何?

    第一種說法

    曾有說法流傳於雙漢之間,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經》“極言其短,及我帝之過,帝怒而削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顯然這種說法並不可靠,眾所周知司馬遷並沒有舉薦李陵,而是對李陵兵敗匈奴發表自己的見解,言辭中為李陵辯護,令漢武帝大為憤怒。

    而“有怨言,下獄死”卻也有可能,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裡所說的“下獄死”,不是因辯護李陵而起的下獄。而是《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言辭激憤,陳述自己的不幸與內心的痛苦,被武帝悄而聞之,“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深深刺痛了武帝,他怒於司馬遷辜負自己的“榮寵”,更加憤怒於司馬遷對自己威嚴的隱隱蔑視。為此,司馬遷有可能再度遭到懲治。

    司馬遷宮刑後一直擔任中書令,現有資料中顯示武帝最後一年的中書令並不是司馬遷,而後司馬遷再也未出現在史料中,由此可以推斷,司馬遷死的比漢武帝要略微的早那麼一點點。

    在《漢書》中一般善始善終之人在末尾都會交代卒於何時,因何。但《司馬遷傳》卻隻字未提,這並不能看作是班固的疏忽,則更像是一種刻意的避諱。是對“文章為盛”的武帝(班固稱讚“孝武之世,文章為盛”),也是對卓越功勳的史學家司馬遷。

    這也些也可以作為司馬遷被懲治的佐證。

    另一種說法

    《悲士不遇賦》被公認是太史公晚年所寫,其中“好生惡死,才之鄙也,****,我之言兮,哲已能選。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能雲否”。這段有人理解為太史公《史記》著成後,完成了心願,精神支柱轟然倒塌,毅然“自絕”的重要依據。

    《史記》中太史公記載了許多歷史人人,如屈原沉江殉道,項羽烏江自刎,李廣引刀割頸等英雄人物,並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報任安書》中,太史公深刻的討論了生與死的價值問題。司馬遷九個“辱”字深訴恥辱,文中更是反覆提到“死節”、“去就”等詞彙,更有“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也可側面窺探《史記》是太史公的夙願,既已完成,也沒有了留戀。

    還有另一種說法,太史公司馬遷回歸故居,頤養天年,無疾而終。這個說法在韓城市司馬遷祠內《翟邑侯重修太史廟記》碑文中可以看到。

    一代史學家司馬遷到底如何離開,已無可考證,只留後人紛說。

  • 4 # 醉山河747

    司馬遷,一個在歷史不可漠視和錯過天才!究其文才,恐在其前世今生和後世超越的難已。如曾讀過其文,我想說的是,報任安書,可知一。在此,我不想說司馬遷之死,甚至於說是一無聊之事。從事前之事可以判斷,他的去世應該是一悲涼。根本上可以一曉,此人,漢武帝劉徹就是一離不開的人物!多少年來,對其的推崇備至,千古一帝?等等,可以以我來說,他就是一千古罪人!他所謂的豐功偉績不過是在其的祖上留給他的一切,讓他能有所發揮吧了!文景之治,不說也知。以劉徹的窮兵黷武來說,可有一絲的讚語?多少錢物?多少家庭,因為他的一言皆空,烽火連天,白骨蔽野,整個國家由於他而國庫枯竭。還有,他對人的生命的踐踏!在其位,稍微一說,他的丞相如車輪翻轉,他對其長子的以及孫子輩的連誅說明了什麼?_?所以,回頭說,司馬遷的下場可見一斑!李凌的不過是一時興起,而觸動他的應該是司馬遷的直筆,這才是其最終的死因!這也是探知劉徹本人的最大證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勒比海最大的港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