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99985393523

    想要提升魚肉的質量,就要生態養魚,節約一部分成本,有能提高魚肉質量,增加收益。那麼怎麼樣再是生態養魚呢?所謂生態養魚就是在同一水體中進行多種魚類混養,既是投餵一定量的人工飼料,又能充分利用水體本身的食料資源,同時還能把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相銜接起來,從而起到互補互利的作用,做到生態養魚。

    投餵的餌料營養全面、均衡,而且還要儘可能多點投餵,相應增加投餵次數,要給體質較弱的魚種提供更多攝食機會。另外,採取適時分塘、輪捕成魚上市等方法,可保持同塘魚種規格基本一致,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而且在養殖期間,切忌使用發黴、變質餌料,也不宜直接使用未經加工的原料糧,最好按照魚類營養要求配製全價配合顆粒餌料,且餌料粒徑要適口。這樣才不會出現兩極分化,給魚群的整體生長造成不利。換水,保持水質清潔是一個關鍵點。在夏末或入秋時採用大換水的方法,把池塘水體換去1/2,先排後灌,儘可能排出養殖廢水,間隔1周再大換水1次,透過連續兩次大換水,可使魚類生長環境得到改善。不少養殖戶對大換水不重視,一塘水養到底,使水質老化,影響魚種生長。還有要注意適時增氧並施用生石灰、水質改良劑、微生物製劑等改良水質,但這些措施的落實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使用不當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控制水溫也是比較必要的。在池塘大換水同時,當外源水水溫明顯低於池塘水時,換水不可過多,避免池塘水溫驟降,引起魚類的應激反應。如果使用井水等外源水時,要經暴曬、曝氣等處理,待水體升溫後再進行大換水,使池塘水溫保持穩定,降低魚的應激反應。還有就是秋季節是暴雨頻發、雨水較多的季節,雨水溫度明顯低於池塘水溫,如果短時間內雨水集中進入池塘,往往造成池塘水溫的突變,從而引發魚類感冒等症狀。所以要時刻注意水溫,及兌魚群的影響。為水藻施肥,可以增加水體的營養,水體最容易缺乏的是磷肥和氮肥,在進行水質培肥中要注意追施,施肥時要先施磷肥、後施氮肥,順序不可顛倒。養殖池塘追肥一般用無機速效肥,如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等,施用時宜少量多次,每次每畝水面施用尿素1.5公斤和過磷酸鈣2.5公斤或磷酸二氫鉀1公斤,化肥應分別化水後全池均勻潑灑(肥料不能混合潑灑),根據水質狀況靈活掌握施用時間和次數。但是一定要靈活應用,是非不宜過多。在夏秋季節應當採取內服加外消即內外兼顧的防病措施,來預防魚類疾病的發生。內服主要是在餌料中新增增強魚體抵抗力和預防病害發生的藥物,如在餌料中新增黃芪多糖、維生素C、維生素E、大蒜素等,按療程投餵,連喂4~6天,能取得較好的防病效果。在製作藥餌時,需將藥物用適量水溶解,採用小型噴霧器噴灑,使之均勻附著在顆粒餌料表面,稍晾乾後投餵;外消主要是進行殺蟲和滅菌。

    當入夏、夏末入秋或中秋進行2~3次的殺蟲,以有效預防寄生蟲病害的發生;在小滿節氣和白露節氣分別進行1次殺菌,選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聚維酮碘等殺菌藥物,按要求劑量使用,防病效果良好時即可。

    有很多敵害生物對魚類有較大的危害,如各種水鳥時刻對魚類造成威脅,水蛇、水老鼠等直接攝食魚種,蛙類、野雜魚等與魚類爭餌料、爭溶解氧、爭空間,所以要及時採取絲網掛池邊、網片隔離、人工驅逐、捕捉等措施,消滅侵入池塘的敵害生物,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勞動成果,有必要做這一些防治措施。還有一個基本的就是,需要時常觀察水體的幹澇,防治水淹不夠魚群缺水,雨水飽和季節多注意池塘的整修,以防止魚群跳走。所以最好自己做一個應急水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手機關機後再次開機時間會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