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媽家有男寶

    孩子的零食怎麼控制?這的確成為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堅定地認為:沒有一個孩子會對零食產生抗拒,但讓孩子對零食保持距離的關鍵是:他有一個不愛吃零食的父母,以及一個不崇尚吃零食的家庭氛圍。

    在我們家,由於我和諾爸都不大愛吃零食,所以零食在孩子兩三歲後才適當備貨進門。家裡面沒有吃零食的氛圍,孩子也就沒有養成吃零食的習慣。我們往往在逛超市的時候興奮地拎回一堆,拿回家一放就是很多天,孩子很少會主動想到去翻零食吃。

    但這並不意味著兒子對零食不感興趣,只是他在“零食”這個事情上的關注點不大。但是,一到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沒事幹,你吃我吃大家都吃的情況下,兒子的零食量也不由增大,吃得挺歡,並有上癮趨勢。好在過了節,生活迴歸正常,他對零食的鐘愛又趨於平靜。所以控制孩子吃零食最好的方法就是:沒有吃零食的氛圍!

  • 2 # 萌媽愛學習

    零食――孩子們喜歡,媽媽們恨。

    沒有節制的吃零食,不光影響孩子吃正餐,嚴重的還會導致營養不良,甚至致病。

    因此無論多麼寵愛孩子,孩子多麼想吃,也要適時適量地控制吃零食這個事兒。

    那麼如何控制孩子吃零食呢?

    飯前不要給孩子吃零食。

    飯前吃零食容易有飽腹感,在吃正餐時就沒有了食慾。

    飯前吃零食由於提前消化了一部分消化液,再吃正餐時,容易消化不良。

    上學的孩子,傍晚下學容易飢餓,最好早些準備晚飯,也儘量不讓他吃零食,忍一小會兒。

    規定好吃零食的時間段

    若是一點都不讓孩子吃零食,也不現實,況且不是所有的零食都是“垃圾食品”。

    飯後、下午三四點鐘,或者平日不許吃,週末可以吃。

    規定好後,按律之行,讓孩子漸漸養成一個習慣,而不是想吃就吃。

    控制好吃零食的量

    定好時間,每次吃的量也要控制,不能說一週沒吃了,週末玩命地吃。這樣反而對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不利。

    每次不能多吃,5塊餅乾、2個小糕點,解解饞即可。

    有所節制的吃零食,時間長了,孩子會漸漸失去對零食的依賴,乖乖吃飯也不再是什麼難事。

    最後還要說一點,在給孩子準備零食時,少備些冷飲、油炸、膨化食品,含有較多增稠劑、甜味劑、人工香料的零食儘量不要讓孩子吃。

    多給孩子吃些如核桃、大棗、葡萄乾、南瓜籽等這些對健康有利的食品。

  • 3 # hh風沙浪天涯

    我家孩子也吃零食,我偶爾也會買,但買的很少,一次可能就買一種,份量少的那種。

    比如孩子喜歡吃薯片,開之前我就告訴他一次只能吃5片,然後他點點頭我才給他開。孩子如果一次吃很多零食,那麼正餐就不想吃,下餐過後又餓了~但是又沒到吃飯時間!還有就是正餐沒有好好吃,每次吃飯時,一定要把他(她)餵飽,這樣他就不想吃零食了,在兩餐之間可以給他一個水果或者牛奶吃,緩和飢餓感。到正餐時肚子就不會很飽到不想吃飯!

  • 4 # 頭頂藍天腳踩地

    這個問題曾經我思考了很久。目前為止雖然沒有完全控制零食,但是已經有不小的進步。

    首先,孩子愛吃零食是天性。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喜歡找各種好吃的零食,因為物質匱乏,有時候饞得流口水。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零食的種類,花樣也多了很多,每家幾乎都會備幾種零食。

    所以環境和年齡所趨,先接受這個事實。

    其次,對於零食的選擇,質量數量上都要控制。自從孩子開始對零食有了追求後,在他4歲前我不允許他吃糖和很甜的食品,慢慢的,開始允許他吃糖和一些垃圾食品,但是每次都給很少量。特別是糖類,家裡是不備的,喜糖要麼是藏起來給他看見,要麼帶到單位去。只要看到的機會少了,那種特別要求吃的慾望也會減少。

    所以要想孩子少吃或不吃零食,那就不讓他在家裡見到零食。

    再次,正餐要餵飽。某一刻特別要吃零食,而又是飯點,怎麼選擇,答應他可以吃,必須吃好飯,哪怕只吃幾口。養成了習慣,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的。

    偶爾幾次或者特殊的節日飯前吃零食,甚至不吃飯也無妨。信任孩子,建立規則也給他有限的自由,他才會信任你。

    最後,要求孩子吃零食的時候給你看。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拿起零食會裝模作樣地看下日期什麼的,然後問我:新不新鮮,有沒有過期,裡面的成分安全嗎?大概我平時的拿來先看的小動作被他學了去。這樣倒也好,實在不想讓他吃的零食,我直接告訴他過期了。不過這個方法用不了多久了,日期,貌似馬上要看懂了。

    總之孩子吃零食,不能杜絕,也杜絕不了,我們這麼大不是也會吃些零食。重要的是把握好分寸即可。當然對健康造成直接影響的,該禁止的還是得禁止。慢慢來吧,特別是過年過節的時候,零食更是一種挑戰。

  • 5 # 一週球事

    我們把三餐之外所吃的食物統統都歸結為零食 。有人曾這樣形象的描述零食: 花的是“零敲碎打”的時間,用的是“零零散散”的地方,吃的是“七零八碎”的小食。 透過零食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零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是加工食品,也可以是天然食物;它既可以是堅果、穀物,也可以是水果、乾果。只要是三餐之外吃的,都叫零食。很多家長一提到零食就皺眉頭,認為零食就是垃圾食品,其實不然! 應該說,零食中有不少屬於健康食物呢。 對於健康零食,孩子們多吃些不僅不會危害健康,反而是對身體有利的。 英國著名營養學家帕特里克·霍爾福德在他的著作《營養聖經》中建議我們,選擇食物時儘量選擇“天然的、新鮮的、完整的”食物。其實這個原則用在零食的選擇上也同樣適宜,不過許多食物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要求,通常若能滿足兩個條件就已經算是不錯的食物了。下面這些都是些很健康的零食,我們不妨多選擇些: 各種水果、可直接食用的蔬菜(如黃瓜、西紅柿、蘿蔔等)、酸奶、煮玉米、果乾(葡萄乾、地瓜幹、山楂乾等)、全麥麵包、全麥餅乾、炒制的豆類、純鮮牛奶、蒸煮或烤制的紅薯、地瓜、低鹽的堅果、豆漿、鮮榨果汁等。 而對於果脯、冰激凌、麻辣條、薯片、糖果、蜜餞、膨化食品這樣的零食,則要少吃些 。一方面,這些食物營養價值不高,另一方面,在加工過程中往往會加入防腐劑、香精、甜味劑、色素等食品新增劑,對孩子們來說,多吃這樣的零食會帶來多餘的熱量,容易發胖;同時很多零食中含有檸檬黃、日落黃、胭脂紅、誘惑紅、亮藍等人工合成色素,近年來許多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嬰幼兒若經常攝入人工合成色素,會增加少兒多動症的發病率。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從兒時培養是最好的,因為人在兒時養成的飲食習慣,會影響他的一生。 研究表明,兒童對食物形狀,口味的認同過程在出生後不久就已經開始,嬰幼兒時期至學齡前期是形成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一旦養成某些不良飲食習慣,以後要糾正過來就很難。有些孩子從小喜歡吃麻辣條這類口味重的零食,這些孩子的味蕾從小就受到濃厚味道的刺激,逐漸的他們就會對一些味道不夠重的食物失去興趣,尤其是那些甜味、香味不是很重的天然食物。最終他們往往會越來越喜歡添加了大量蔗糖、甜味劑、香精、色素的加工食品,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後果將是多麼的可怕! 因此,若家長要控制孩子吃零食,最關鍵就是要控制這些垃圾零食。 ,不必強迫孩子戒掉零食,往往家長越是不讓孩子吃,孩子越喜歡吃,應該採取逐漸減量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禁止;第二 ,多準備些健康零食給孩子,放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尤其是口味上孩子比較喜歡的,逐漸讓健康零食替代垃圾零食;第三 ,我們也可以利用“延遲滿足”的方式逐漸減少小孩子吃零食的量,例如我的好朋友小晶小時候特喜歡吃冰激凌,她的媽媽每次都讓她背10首唐詩,再寫三張田字格才給她買,有時候寫完了就把冰激凌的事給忘了;第四 ,如果孩子非常喜歡吃垃圾零食,那家長最好跟孩子一起看看垃圾零食的標籤,讓孩子知道這個食物都用到了哪些原料。把配料表中的苯甲酸鈉、山梨酸鉀、檸檬黃、日落黃、阿斯巴甜、安賽蜜、二氧化鈦等原料給孩子解讀一下,告訴孩子這些物質是做什麼的。孩子們好奇心比較強,往往對這些知識很感興趣,他們認識到垃圾零食的本質以後,自己就會遠離它們。當然,父母要想給孩子解讀這些配料,首先要自己掌握相關的知識。

  • 6 # 愛拍照的迷谷

    當孩子發現原本天天零食不斷供應的快樂生活忽然消失了,孩子的第一反應絕不是坦然接受。再者,當孩子想吃零食的慾望被強制壓下,便會把零食誇張為更美味、神秘的食品,當家長不在時孩子便放飛自我,“拼命”且不加節制地吃零食。現在看來,直接抵制孩子完全不吃零食的做法,並不科學有效,甚至有些過猶不及。

    倘若家長能夠丟掉強硬的態度,用科學易接受的方法代替嘮叨,也許結果會好些。

    給孩子選擇權,每次只能買一樣。既能減少孩子零食的攝入量,又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選擇權,一舉兩得。

    只吃健康零食。由於孩子胃容量較小,並且好動,消化快,能量需求量大,可能僅憑一日三餐無法滿足需求。所以,適量吃一些健康零食也是可取的。

    理性拒絕。溺愛和適度滿足的區別是無原則地滿足。當孩子想要過量食用零食時,家長應告訴孩子過量食用的危害,並堅定地拒絕。

    減少誘惑。一邊約束孩子吃零食,一邊把薯片往自己嘴裡塞,這不合適吧?家裡的零食不要買多,最好別放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

    這四種零食孩子要堅決遠離

    1,醃製類的食品。

    2,濃縮乳製品:乳酪、煉乳等。

    3,高油脂,高鹽,高糖食品。

    4,薯條類食品。

    類似辣條這種小食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其中,部分膨化食品中不僅著色劑用量超標,還混用禁止使用的能致癌的色素。

    與孩子相處是門需深入研究的學問,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良習慣,應採取科學易接受的方法幫助孩子改正。作為家長,要保持積極的心態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家庭教育最美麗的風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

  • 7 # 極客數學幫

    適當控制零食的量也是有必要的。 比如可以規定每天零食的數量等,父母一次不要買太多零食,可以以一週的量為標準。如果今天多吃了,明天就要少吃,反正一週的總量是固定的。

    同時,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堅持進餐規矩,該吃飯的時候必須坐在餐桌前認真吃飯,不能邊吃邊玩,以及飯前不可吃零食等。即使孩子還不理解健康方面的原理,也要用溫和的態度讓他感覺父母是替他著想。

    父母要注意安排好一日的作息時間,儘量保證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吃飯。這樣可以減少孩子對零食的依賴。

    此外,有心理學研究顯示,進食被認為是一種精神慰藉。很多成年人在煩躁或者鬱悶的時候,也會從食物中尋求安撫。

    食品對於孩子來說,精神作用更不容忽視。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和質量度比較高,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充足的關懷和支援,他就不需要額外的物質安慰。相反,如果父母忽略孩子,或者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兒童的心靈受到壓抑,不能從大人那裡得到理解和安撫,則會轉向物質。除了玩具之外,最直接的慰藉物就是零食。凡是零食成癮的孩子,多半與父母的關係出了問題。然而,零食的侷限性在於,它僅僅能給孩子暫時的心理慰藉和口欲的滿足,永遠也無法替代父母的真情關注,永遠不能帶來真正的心靈滿足。

  • 8 # 信陽的娟子

    家長可以有意識的,逐步減少零食 ,讓孩子在無意中 ,慢慢減少零食的量 ,在孩子要零食的時候 ,也不要每次都給

    很多家長 ,一邊不想給孩子吃零食 ,一邊又放手給孩子吃 ,又在糾結孩子吃零食不好好吃飯 ,或者是身邊的親朋好友 ,經常給孩子喂零食

    其實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給他養成很好的習慣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較好 ,幾乎沒有小孩 完全不吃零食 ,小孩子嘛 ,嘴饞 ,如果完全不給他吃 ,那也會造成 等到他長大了 ,沒有家長管制的時候 ,不懂得節制 ,無限制的吃零食

    作為家長 ,我們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就告訴他什麼是對身體有益的 ,什麼是垃圾食品 ,可以解饞 ,不可多吃 ,養成孩子愛喝水,愛吃蔬菜 , 愛吃水果的好習慣 ,這樣 ,即使家長不在身邊 ,孩子也能很好地照顧自己 ,有一個非常良好 的生活習慣

    當別人給的零食 ,你認為不適合孩子吃的時候 ,請第一時間拒絕 ,現在的孩子少 ,家長都比較 注重飲食 ,別人也能理解

  • 9 # 小橦橦成長記

    有的媽媽不敢給寶寶吃零食,是因為寶寶一吃起零食來就沒完沒了,總也沒個夠,零食吃多了,他就不好好吃正餐了。其實,導致寶寶不好好吃正餐,不見得就是因為吃零食引起。如果媽媽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寶寶過多吃零食。

    1.媽媽應在自己身上多找原因

    一般特別愛吃零食的寶寶往往都有進食問題,媽媽應在自己身上多找原因,如在正餐時逼迫寶寶吃不喜歡的東西、總是催促寶寶快吃,沒有營造一個安靜愉快的進食環境,結果導致寶寶正餐沒吃好,只好依靠零食來彌補。

    2.飯菜的外觀要吸引寶寶

    零食通常在色、香、味、形上迎合了寶寶的好奇心,因此非常吸引寶寶。如果媽媽做的飯菜外觀不漂亮、口感不舒服,寶寶就很容易依賴零食。所以,媽媽在為寶寶做正餐時要在色、香、味、形上多下些工夫,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寶寶正餐吃好了,對零食的興趣自然也就降低了。

    3.不要用零食來寵寶寶

    有的媽媽對寶寶的要求百依百順,如寶寶覺得零食好吃,便允許他沒完沒了地吃,一味地遷就。這不是寶寶的問題,而是媽媽本身的問題。其實,媽媽稍微耍點心思,寶寶就不會為了要吃零食而鬧騰了。比如,在給寶寶拿零食時,最好不要讓他看見裝滿零食的盒子。因為,寶寶一旦看見盒子裡還有,吃完馬上還會再要,這麼大的孩子他是根本不可能剋制自己的願望的。媽媽可事先把要給寶寶吃的零食拿出一點,放在一個器皿裡,寶寶以為就這麼多,吃完了自然也就罷休了。

    4.不要採取吊胃口的做法

    不能為了引誘寶寶做某些事,就用他們喜愛的零食來吊胃口。這樣,會使寶寶養成消極、被動做事情的不良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葉派之弧”一旦形成將對美國全球戰略格局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