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測衛星A
-
2 # 黃草嶺英雄連001A426
這個假設何有意思,如果按照你的計劃一路攻擊斯大林格勒,一路攻擊高加索第區。那我們就封開來說。
一假設攻擊並拿下斯大林格勒:戰略態勢會有什麼改變呢?本人認為如果德軍佔領了斯大林格勒,蘇聯人撐不下去的話,美英就會提前開闢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就會提前2年展開,美英的戰略意圖是讓蘇聯拖住德軍,消耗德軍有生力量,最主要是吧德軍主力全部吸引到蘇聯戰場這邊來。本來諾曼底登陸計劃就是1943年實行,但因為1943年德國陸軍依然強大,才推遲到1944年,而讓蘇聯人繼續去消耗德華人,但美英可從來沒設想過讓德國吞併蘇聯。如果德國吞併了蘇聯,其實這也是英美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那樣德國就會一家獨大。當獲得蘇聯的石油和礦產資源之後,再加上德國這個戰爭機器精密而高效的運轉之下,可能就英美提前再開闢第二戰場的意義就不會具有戰略性的意義。而至最後的結局,就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能獲得勝利,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了。
二,德軍拿下高加索:德軍攻擊高加索地區有兩個戰略意圖,一是形成兩面夾擊蘇聯,二獲得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一形成夾擊蘇聯這個如果形成,最終結局就和上面說的吞併蘇聯成功後差不多。所以這裡就不講述。其實蘇聯高加索地區在二戰期間並非固若金湯。防禦強度低於烏克蘭和莫斯科地區。1942年德軍發動攻勢的時候,高加索蘇軍不斷撤退,一直退到高加索山脈才能依託山地組織抵抗,蘇軍也陷入了艱苦的戰鬥。那麼這時假設如果德軍第11集團軍不調往列寧格勒地區而是用於增強高加索地區的攻擊。那高加索地區德軍就唾手可得。攻下高加索地區地區之後,德軍主力繼續攻擊前進,德軍留下必要的看守不部隊協助開採石油。
獲得高加索地區之後問題:1蘇軍失敗會提前破壞高加索油田,讓德軍得不到石油。2德軍攻佔高加索地區後,把高加索石油運回德國的難度也是存在的。因為運輸線太長。德軍後勤補給線太長,側翼太大也是德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其實如果從持久戰的能力說,蘇聯失去烏克蘭就不能進行持久消耗戰,但是蘇聯堅持住了。所以蘇聯即使失去了高加索其實也是一樣,因為蘇聯這個四處漏水的桶哪塊短了都有山姆給他補上,能補上烏克蘭的缺也可以補上高加索的洞。沒有辦法不管蘇聯這個桶爛成什麼樣,山姆都會把他修好,甚至修得更好。至於烏克蘭和高加索的收穫對於德華人都不是絕對缺少的,當然44年後德華人的油料供應出了大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不是因為高加索產生的,也不會因為高加索而解決。
-
3 # 踏雪無痕167380802
這不是開始進攻哪裡的問題,而是希特勒在戰略上犯了大忌,就是東西方同時開戰。如果他先集中力量進攻一方,結局或許大不一樣。比如,利用西方的綏靖思想,先全力進攻蘇聯,估計蘇聯難以承受。“巴巴羅沙”閃擊戰,可以說是一次漂亮的戰法,遺憾的是後續力量不夠。
-
4 # 不跑調兒477
如果希特勒把主攻方向選擇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則正好符合斯大林戰前的預測,實際上蘇軍總參謀部起初是把莫斯科作為重點防禦方向的,但是斯大林認為希特勒一定會首先進攻蘇聯的西南方向,奪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資源,以便進行長期的戰爭,蘇軍總參謀部因此調整了兵力部署,加強了西南方面軍的兵力兵器。事實上,希特勒根本就沒想過要進行長期戰爭,他希望複製德軍在歐洲大陸的勝利,用閃電戰迅速擊垮蘇聯,因此希特勒把莫斯科作為主攻方向,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的配置也是最強的,德軍主要裝甲叢集也都集中在這一方向。希特勒的這一部署完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扼守莫斯科方向的西方方面軍很快就被擊潰,但是隨著德軍不斷向莫斯科推進,其側翼越來越受到強大的蘇軍西南方面軍的威脅,希特勒只能在莫斯科和基輔二選一,希特勒最終選擇了基輔,並讓主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裝甲集團軍轉向基輔,雖然全殲了西南方面軍,但客觀上為蘇軍進行莫斯科保衛戰贏得了時間。由此可見,如果希特勒選擇首先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定會輸的更慘。
-
5 # 適情雅趣
謝謝邀請!其實希特勒在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時也是主張首先攻打斯大林格勒,奪取烏克蘭的糧倉、頓巴斯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但是與德軍的高階將領有分歧,德軍統帥部認為應該直接進攻莫斯科。於是希特勒與這些高階將領達成一致意見:分三個集團軍按指定的地區進攻蘇聯。北方集團軍群:由威廉.裡特爾.馮.勒布元帥率領29個師,在1000多架飛機掩護下,由東普魯士出發,直奔列寧格勒。
中央集團軍群:由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率領51個師,在16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華沙出發,進攻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由倫德施泰特元帥率領63個師,在1400架飛機的掩護下,攻入烏克蘭,拿下基輔,奪取頓巴斯,直接攻入高加索地區。
從兵力分佈來看,德軍在南方集團軍群還是配備了重兵力,說明德軍對斯大林格勒、基輔和高加索是十分重視的。但是,即使德軍一開始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結果仍然是一樣的。因為希特勒對蘇德戰爭有三個誤判:一、對蘇聯兵力的誤判。德軍估計蘇軍大約在200個師,戰爭爆發後查明有番號的就有360個師,這還不包括民兵組成的游擊隊。而且消滅多少師會源源不斷地補充上來。二、對蘇軍戰鬥力和抵抗意志的誤判。蘇聯大軍入侵芬蘭被打的丟盔掉甲之後,再加上大清洗,蘇軍三分之二的軍官被清除。希特勒以為蘇軍會不堪一擊。德軍一開始進展非常順利,越往縱深推進,蘇軍的抵抗力越強,尤其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三、對蘇聯的氣候和道路的誤判。蘇聯的秋季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在進攻莫斯科時,裝甲部隊深陷泥濘之中,不得不用馬把坦克拖出,而蘇聯又是地域廣闊,大大延遲了進攻時間。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傲慢和自信,在佔領歐洲尤其打敗法國之後,希特勒對德軍的“閃電戰”極其自信,認為進攻蘇聯在三個月內就可以佔領全境。也就是說從1941年6月22日到冬季來臨之前就可以打敗蘇軍,以至於都沒有給德軍準備冬季的服裝和裝備,出現了潤滑油和汽油結凍和槍炮不能正常開火的局面。而蘇軍卻能行動自如。德國500多萬大軍,從三路進攻蘇聯一開始才把蘇軍打得潰不成軍,當時斯大林被希特勒矇蔽,蘇軍毫無準備。如果德軍從一線即高加索線,或者兩線即列寧格勒線進攻,雖然可能推進速度較快,但是蘇軍就完全有準備的時間,就有可能放棄一線,重點對付另一線,蘇軍的效果能好一些。其實德軍失敗並不在於高加索的石油和斯大林格勒週轉站問題,而在於蘇德戰爭爆發,世界上形成了反法西斯和法西斯的戰爭。就像美國利用《租借法案》從各方面給蘇聯大量的援助,對蘇聯打敗德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6 # 雨160860
一樣失敗
1、德軍的優勢是快速裝甲突擊包圍消滅敵人主力
劣勢是人數不足短時間內無法結束戰鬥
2、基輔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已經越過基輔地區快速穿插直奔莫斯科啦,因為中央集團軍無法吃掉基輔地區的七十多萬蘇軍,古德里安又掉頭回來幫助中央集團軍。戰役是贏了,時間也過去了3個月冬天來了
3、戰場太大了兵力無法集中在一個方向,每一個方向蘇軍人數都多過德軍數倍,德軍有優勢但是都無法單獨消滅蘇軍。
4、斯大林格勒德軍以經佔領了四分之三,就是因為沒有援軍始終無法結束戰鬥打成了消耗戰,蘇軍援軍一到一個反包圍,南方集團軍主力全軍覆沒。列寧格勒也是兵力不足無法包圍死也敗啦。莫斯科德軍不進攻了蘇軍還大反攻那。
-
7 # 眾人的黃昏
怎樣才算好一些?納粹戰車一開動,就意味著要麼勝利,要麼失敗,失敗的話早點晚點好不到哪去,而勝利絕無可能。
希特勒妄想用戰爭手段達到政治經濟目的,本身就是犯了必敗的錯誤,無論其戰略戰術如何精明,政治目的終將要靠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問題也要靠經濟手段解決,戰爭手段只起輔助作用,伊拉克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正規戰鬥摧枯拉朽,但沒有想好戰後的政治問題如何解決,陷入十年反恐戰爭泥潭,傷亡及費用,恐怕超出了小布什政府的預想很多倍,至少從今天看來,對美國而言,得不償失。
進攻斯大林格勒及高加索地區,最好的軍事結果就是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光有石油及礦石並不足以保證全部戰爭消耗,英美的轟炸終會將德國的工業削弱到無法全面支撐世界大戰的地步,斯大林絕不會放棄權力,反侵略也使蘇聯人民更加團結及忘我,蘇聯無投降的可能性。
-
8 # 惜花公子
從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後,對於德國進攻蘇聯的各類評價與假設,就沒有停止過。有說可以讓德國贏得戰爭的,有說德國還是會輸的。雙方都拿出各自的各類佐證,各抒己見,眾說紛紜。好不熱鬧。然而我們從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民族文化等角度為大家剖析一下德軍的最終結果。
雙方經濟的對比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先我們說一下雙方的經濟,德國在經歷了經濟大蕭條後,希特勒透過一些與世界各類金融大佬們的遊說,借來了資本。再透過其個人魅力贏得一幫從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各行業的精英。讓其眼看瀕臨破產的德國,神奇般的起死回生。使得希特勒的被國民的接受對達到了頂峰。
而其對手蘇聯,在完成初步的社會主義建設後,卻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大清洗”運動,使得的國民的生產力迅速下降。國家內部鬥爭殘酷,各行各業都在不斷的下滑。
政治生態不平衡
德國突然撕毀那偽裝的面具,向世界各地伸出擴張的爪牙。眼花繚亂般的表演,讓那些大國們的政客都驚掉了下巴。於是,彼此間都放棄了,那些所謂的分歧。成為了一個戰壕的朋友與盟友。而蘇聯就再次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只有蘇聯將德國的大部分軍事勢力進行消耗與拖住。那麼贏得勝利就只是時間問題。而這一共識也很快的達成了協議。於是,各盟國就開始從輿論到物資對蘇軍進行大幅的開放。而德國的朋友圈卻是不斷的被縮小。
軍事實力
德國優秀的裝甲叢集與閃電戰的完美結合,就已經知道其部隊是多麼的優秀了。而在進攻蘇聯的前期,高大百萬的蘇軍戰爭俘虜。就其證明其強大的所在。而蘇軍在進行戰爭動員後,雖然,快速的解決了兵源的問題。但由於前期的政治錯誤,使得蘇軍元氣大傷,加上德軍的攻勢快速而又鋒利,讓蘇軍吃盡了苦頭。然而,獨特的蘇聯氣候,再次證明了“強龍壓不過地頭蛇。”使得德軍從快速取勝變成了消耗戰與陣地戰。先進的軍事裝備在自然環境面前變成了累贅,使得德軍軍事實力大損。讓蘇軍有了更加充沛的反攻準備的時間。
民族文化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斯拉夫人們對於領土的熱愛超過了你的想象,更何況是本土作戰。從沙皇俄國時代到今天,其國土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來的是朋友那麼就是好酒好菜,來的的是豺狼,那麼迎接他們的永遠都是獵槍。一場全民皆兵的抗爭歷史,那場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打就是三年的時候,而二戰中其高大二千多萬的傷亡率,就其證明其民族文化的優秀與讓人敬仰與欽佩。
因此,不管從哪方面的假設與猜想,德國對蘇聯戰爭的勝利都只是一時的勝利,最後的贏家一定會是蘇聯的。
-
9 # 戰略論
首先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德軍最高統帥部所計劃的利用一場“閃電式”進攻在短時間內殲滅蘇軍並迫使蘇聯投降的戰略思想本身就是一個徹底的錯誤,德軍最高統帥部低估了蘇軍的動員能力和蘇維埃政權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依靠一次大規模的攻勢並不能徹底解決蘇聯以及它的軍隊,至少需要幾次這樣的大規模進攻,用2到3個夏季進行數次的大會戰,一步步的佔領蘇聯重要的戰略要點,最終讓蘇聯失去戰爭潛力。
那麼到底佔領哪裡才能削弱蘇聯的戰爭潛力呢?顯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切斷蘇聯大部分的石油補給,使蘇聯軍隊徹底失去機動力,而高加索的石油產量佔到蘇聯總產量的90%。另外在通往高加索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是一片遼闊的農業、工業和礦業區域,這些再加上高加索的油田和庫班的農業區幾乎可以決定蘇聯的戰爭經濟能力,所以德軍要想真正打敗蘇聯,這些地方是必須要佔領的。
但是直接以高加索為進攻主要目標在軍事上又存在的巨大的風險,那就是高加索距離德國實在是太遠了,幾乎是距離莫斯科的兩倍,在沒有殲滅蘇軍主力前就如此深入蘇聯的大後方,其暴露的左翼掩護問題是致命的。所以在進軍高加索前,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殲滅蘇軍主力,透過一系列的戰術消滅來削弱蘇軍的力量,然後再做深入的進攻。因為蘇軍的動員能力是驚人的,如果不能透過一系列的戰術進攻來消滅蘇軍,那麼蘇軍的實力會增長到驚人的地步最終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1941年德軍的戰略目標仍舊要放在莫斯科方向上,利用蘇軍極力保衛這個政治中心、工業中心、交通中心的思想,殲滅不斷投入到這個方向上的蘇軍主力,以取得下一年度的軍事優勢,或者即使未能達成殲滅目的也要透過佔領莫斯科這個交通樞紐來削弱蘇聯軍隊的機動能力,這樣廣闊的空間將從蘇聯的盟友變為可怕的敵人。這樣在1942年的攻勢中德軍就可以選擇烏克蘭、頓涅茨盆地以及高加索這些重要的戰爭經濟目標,從而削弱蘇聯的軍事實力的基礎。沒有了莫斯科,那些從內地增援的部隊和從北極過來的英美援助物資將無法及時的運往南部地區,在南翼的蘇軍將處於半封閉的狀態,而德軍卻可以集中力量用於南翼的決戰上,取得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優勢。
德軍對蘇聯的進攻計劃要分兩步走,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以莫斯科、列寧格勒為首要目標,南翼則以掩護中路的進攻為主要目標;第二階段的作戰則轉向了南方,南翼德軍在正面進攻,中路的德軍則以莫斯科為前進基地轉向南方進軍斯大林格勒,切斷南方蘇軍的退路,待殲滅南翼蘇軍後,全力進軍高加索,佔領那裡的油田。
回覆列表
不會好的。開戰初期德軍的目標是透過快速的突破,在佔領大片區域的同時,圍殲被圍蘇軍,目標定在蘇軍的有生力量上。透過打擊蘇軍主力來削弱蘇軍的抵抗,來佔領關鍵城鎮,反過來透過佔領關鍵城鎮,進一步削弱、瓦解蘇軍抵抗和繼續戰爭的潛力。德軍統帥部主要的目標明確而現實,也是正確的,即消滅蘇軍有生力量。也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蘇軍的主力必定會出現。
如一開始不能達到大量消滅蘇軍的目的,而直奔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而去,就算達到目的,奪取這個果實,也是無法保住的。及可能在閃電後換過神來的蘇軍側翼打擊下,滿盤皆輸……,所存在問題就在漫長的側翼和兵力的不足上。(不足處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