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海教育
-
2 # 梅光烈
人比人,氣死人,不需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與別人家的孩子比,山外有山,好的還有好的,差的還有差的,永遠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沒有盡頭,我個人認為,作為家長,主要是根據孩子的條件制定適當目標,合理的措施,引導孩子朝目標奮鬥,給孩子講清楚實現目標的重要性,使孩子能自覺學習就好了。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1.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很多家長可能以為,讓孩子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是一種“激勵”方式,會起到鞭策的作用。實際上,沒有人喜歡跟別人做比較。尤其是,那個和你比較的人,懸殊越大,心裡的落差就越大。孩子被拿去和別人比較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要超過他,而是這個人真討厭。長此以往,內心甚至會越來越自卑。所以,家長們在激勵孩子的時候,請不要再用這個讓孩子討厭的方式了,這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2.看到孩子的長處,不要只盯著他的短處
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家長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所以所有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家的孩子固然優秀,但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一無是處。看到他的長處,去激發他的潛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看到他不如別人的地方,不管他怎麼努力,你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他的自信心,會產生兩個極端:一是孩子自暴自棄,二是孩子奮發圖強。不管是哪一種,你們的親子關係都會變得非常糟糕。但是,更多時候都是出現的第一種情況,家長卻還渾然不知是為什麼。
總的來說,新時代的家長真的需要擯棄這種錯誤的激勵方式,不要以為孩子需要這種所謂的挫折教育來引導才行,實際上。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正確的榜樣力量。多多檢索自己的育兒方法吧,別讓比較害了你的孩子。
-
4 # 壹父母
有一句話我一直特別贊同,那就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特別是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幾乎24小時全天候地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成長環境、人際交往相對比較單純,那麼很容易“有樣學樣”,從父母身上學到各種性格特點和處事方式,這就包括了優點,也不可避免地學到了缺點。
所以,當父母溫和、寬容,善於傾聽和表達,那麼孩子多半也是性格平穩、不愛發脾氣、善於表達、積極向上;如果反過來,父母經常吵架、不守承諾、脾氣暴躁、拒絕溝通,那麼他們的寶貝,也會變得易怒、急躁、膽小怯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最終是你在孩子身上發現了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和缺點之後,和孩子更加厭惡彼此;亦或是把孩子當做警醒自己的鏡子,不停地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一切都在於你自己的選擇。
-
5 # 親媽學堂
“別人家的孩子”大概是每一個孩子的“噩夢”吧?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學習好,長大了“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工作好,總之在父母的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是真的好。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可能也在羨慕別人家的家長?“別人家的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理想家長的樣子。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家長呢”?
第一,要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所謂發自內心的尊重,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也不是家長來滿足自己沒有實現願望的工具。真心的尊重是愉快地接納孩子原有的樣子,不因為他的個頭小、不因為他語言不通暢、不因為他的社會閱歷沒有你多而強勢的去打壓孩子的一切需求。
所有的尊重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對孩子發自內心的不尊重其實反映了很多成年人內心當中霸凌的“小惡”。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你欺負別人一定會得到相應的還擊和報復。但是在親子關係當中欺負孩子幾乎是零成本。所以“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像一個好聽的口號,實際上能夠做到的家長真的非常非常少。
第二,要善於和孩子溝通、從要求孩子“聽話”轉變為“聽”孩子說。真心的溝通是雙向的,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或者頂嘴。既然是平等的溝通,家長為什麼只要求孩子單方面聽你的話,家長有沒有想過你何時認真的去聽過孩子的話?
親子之間的溝通之路從來都不是孩子單方面阻斷的。從孩子成長天然的弱勢起點來看,破壞平等溝通關係的那個人,首先應該是家長。很多家長自以為在跟孩子溝通,實際上是單方面說教。孩子一旦有反感或者聽不進去的時候家長就會認為跟孩子溝通不了。歸根結底是家長並沒有真正的理解溝通這個事情是雙向的。
在《陪讀媽媽》中,一一爸爸用了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孩子寫下自己的願望,然後同時也寫下媽媽的願望,在看到願望清單以後開始跟一一進行交流,這一次的溝通不是爸爸單方面的跟孩子說:“我希望你做什麼?”,而是在孩子的這些訴求中,告訴孩子,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這就是一次平等雙向的溝通。
第三,從不用“你是我生的”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很多家長在孩子大一點會“頂嘴”的時候,有時會被孩子懟的理屈詞窮,最後會氣急敗壞地大吼一聲:“因為你是我生的!”實際是家長非常理虧的一個表現,在跟孩子正常的說理說不通之後就會對孩子進行“綁架”。強詞奪理的表達又如何能夠讓孩子做到心服口服呢?
所以綜上所述,好的家長應該是懂得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認真的和孩子雙向溝通、從來不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希望所有的家長都可以從自己的日常行為當中反省一下。要求孩子做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先做到別人家的家長。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
6 # Nicer個人成長
除了別人家的孩子和的父母,還有別人家的老公、老婆、別人家的公婆、別人家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別人的老闆、老師、別人的領導等等,在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讓人羨慕和比較的“別人”的什麼人、什麼事、什麼行為。我們有時不僅對比自己的孩子,也會比較自己身邊其他的人,但極少的時候會去對比自己,也許是因為對比別人會更容易一點。
對比這件事我自己也常做,小時候對比父母,長大上班後對比老闆,後來對比男朋友、老公以及現在對比公婆和孩子,這樣一回想“對比”這件事儼然貫穿了我從小到大的生活。雖然有時我也會對比自己,但與對比自己相比對比他人會讓自己更容易接受,例如:對比孩子會讓自己專注於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而不會去注意及思考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能力問題,當自己把這種產生失望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的時候,自己就輕鬆了,沒錯了,甚至能理直氣壯地去指責孩子的不懂事,不優秀。
拿自己孩子去對比別人家孩子在某些方面來說,其實是逃避對自我的失望,因為自己沒能把孩子教育得像別人那樣優秀;也是自己未被滿足,因為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還是對自我無能無力的一種自我安慰和欺騙,因為對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感到失望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變成理想中的樣子,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些就能更理智地去“對比”和檢視自己,比如:不再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與他人孩子的長處相比,而是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再取他人的長處來補充和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學習,同時也會去思考別人家的父母是怎樣把孩子教育的如此優秀的。
關於“對比”這個問題,我想可能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更改過來的,尤其是當它已經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成一種無意識地習慣時,但我們還是可以去挑戰它,克服它,當我們理解到對比他人的背後有自己怎麼樣的真實問題,以及充分地認識到不良“對比”是在傷害親人和他人時,我們就能在內心給自己種下新的潛意識,在以後的生活中儘量不要去對比他人,當不小心再次出現對比行為時也能及時地打住。
回覆列表
別家的孩子什麼樣,估計都已經知道,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呢?標準多樣,但也八九不離十。
其實我從小學到大學的經歷中,一直是別人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比較不錯,考試幾乎是全年級的第一名。尤其是初中,大大小小的考試,算上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中考等等,一共十幾次的考試,每一次都是年級第一,無一例外,甚至每一個學科都是年級第一,經常考滿分。
後來比較順利考上了北京市最好的幾所高中之一的人大附中,這個學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當然到了人大附中之後,高手雲集,考年級第一基本不太現實,我基本就在20到50名左右徘徊。到高二的時候,由於學校的成績已經比較不錯了,就參加了學校的學科競賽一個課程,當時是生物競賽。由於學的成績還算可以,在高三的時候拿到了省級賽區一等獎,就是這個一等獎讓我獲得了北京大學保送生的資格,從而參加了北京大學的保送生考試,順利保送進了北京大學。
後面的人生經歷相信大家也不關心,因為您的孩子可能離上大學比較久遠,大學的事情,工作的事情,相信家長們都會比我們熟悉。剛才我所說的這段個人經歷,我到底是怎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我在成為別人家孩子的過程中,我的父母到底對我有什麼樣的幫助,相信家長們最關心的就是這個話題。
先給大家定一個簡單的基調,從我記事到現在,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跟我說過以下的話,比如:
“孩子,你應該好好學習”
“孩子,為什麼這次你只考了90分,上次考了95?”
“孩子,你成績為什麼退步了?”
類似於這種關注於成績本身的話,我父母從來沒有跟我說過。父母不是不管我,小的時候我父親是非常嚴厲的一個人,後來等我上了初中和高中之後,基本上也就不太管我了。就連中考以及高考的志願都是自己填的。後來由於保送了北大,回家玩了一個月,父母也沒有管我,那個時候基本上就真的不管我了。
在我小的時候,尤其是小學,也沒有太管我說你的成績該如何如何。我的父母是非常普通的煤礦工人,受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可以說,我的父母在學習本身上,包括輔導功課、成績等方面沒有對我提出任何的要求。他們給我的要求就兩個字,品德。跟大家分享發生在我小時候的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
誠實最重要
故事1
」
記得小學又一次,應該是二、三年級的時候,我由於學校離家太遠,當時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需要走著去走著回來,來回需要一個小時,中午自然就沒有回家吃飯,於是就在學校門口的副食店買午飯,一般來說我的午飯標準是一個燒餅加腸。後來門口出了一種新的零食,可以集小卡片。因為所有的小夥伴都在買這種零食,於是我就和我媽撒謊,說中午不吃一個燒餅加腸,要吃兩個,於是就給我兩塊錢,並且持續給了我一個星期。直到週末的時候,開了一個小型的家庭會議,就問我多要去的這一塊錢幹什麼了。當時的我心是虛的,這個事情要是被我爸爸發現就完了。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是非常嚴厲的,其中最深的印象就是天天捱打。小男孩比較淘氣,經常出去玩,搗亂,撒謊等這些事情都會捱打。我爸爸天天除了踢我打我,甚至用木頭椅子打我,我記得椅子的腿都打折過,我覺我能夠活到現在挺不容易的。那一次我跟爸爸還是誠實了事實,不敢再撒謊,不過令我感到意外的事,我爸那天沒有打我,他就說了一句話,“孩子,以後這種事直接和爹媽說,我們對你的要求就是誠實。”現在想想我父母為什麼沒有打我,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撒謊,第一次不誠實,第一次父親告訴我做人應該誠實。由於父親是一個特別嚴厲的人,小時候怕捱打,之後就再也不敢撒謊。透過這件事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人要誠實。
「
買書的錢家裡一定有
故事2
」
小學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書,家裡有爺爺那一輩留下的十萬個為什麼,特別古老的書,字都已經看不太清了。當時看那本書,有一頁根本看不清,於是我就跑到當時北京最大的書店,特別遠,坐車差不多兩個小時。因為已經形成了到那裡看書的習慣,最開始看一些科普的書,比如十萬個為什麼,也會看一些小說,比如三國演義,到後面我發現有漫畫書。漫畫書和學習就沒關係了,然後我就和父母說我能不能在那裡看漫畫書,我父母說可以,因為我記得爸爸說過無論想看什麼書,都買得起。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每週跑到那個書店看我想看的書,因為我要抓緊時間,不給家裡填負擔。因為我知道家裡沒有閒錢買貴的東西,漫畫書是很貴的,(帶圖書的都貴)。後來我買回來的書都是有文字性的。這就是第二件小事,我父親告訴我的,買書的錢家裡一定有。
「
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故事3
」
這個故事可能是我父母和學習有點關係的一段經歷。小的時候家裡買了一臺小霸王遊戲機,剛開始買的時候是用來練打字的,但是沒有一個小孩用這個打字,都是用來玩遊戲。我跟鄰居的小孩子、同學等一起打遊戲。在買來遊戲機的一瞬間,我母親就非常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很淘氣,小男孩都這樣。我母親就和我說,“孩子你可以玩,我不管你,但是就對你有一個要求,你現在是一個學生,你應該先把學校東西學完了再玩遊戲,只要你把作業做完了,想怎麼玩怎麼玩,我不管。”然後基本上比較順利每天寫完作業玩遊戲,每天也就玩兩個小時。有一次,新買了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我特別急迫的想打通關,回到家之後飯也沒吃就玩遊戲,大概下午四點多和小夥伴一直打遊戲到晚上八點。等玩完了把小夥伴送走之後,準備吃飯的時候看到我媽媽板著臉,我爸也坐在旁邊,兩個人筷子都沒動。我坐在那裡剛準備動筷子的時候,我媽跟我說了一句話,指了一下我的書桌說“先把作業寫了”,然後我跑過去寫作業寫了一個小時,寫到九點我才吃飯。這件事情,我母親告訴我的事情也只有一個,答應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作為一個學生應該非常清楚知道的是,自己應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總的來說,給大家分享這幾個小故事,就想告訴大家,我的父母對於我的幫助不是我應該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不是我這次沒有考到年級第一就會捱打,不是我如果學習成績不好會怎麼樣,也不是考不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會怎麼樣。父母對我的要求是作為一個學生,應該做什麼,是不是應該先把作業寫完了再去幹其他的事情,是不是應該先把學習這個事情搞定再去玩遊戲,是不是應該成為一個品行好的人。他們讓我懂得,先做人在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