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範老師家教智慧
-
2 # 會助攻才是好爸爸
第一件事先制止暴力,然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問發生了什麼事
聽完兩個孩子的表述之後,再嘗試提出自己對這個事的判斷,看看兩個孩子的反應
對事不對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給任何一個孩子貼標籤,也不要強迫其中一個對另一個道歉
看看能不能讓他們嘗試表達自己的理由?這樣或許還是個鍛鍊孩子表達能力的機會
孩子打起來很多時候是缺少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拳頭比思維快,所以說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3 # 瑤瑤漫談紐西蘭
這個問題幾乎我家每天都會發生,基本上我先讓她們冷靜下來,嘗試著不需要家長自行結局問題,當問題嚴重,彼此無法解決的時候,我會把他們叫過來,每人闡述一下過程,一個說的時候不管對錯,另一個不許反駁,直到對方說我,這是要他們學會傾聽彼此,不是她們自己是中心別人吸引圍著她轉,之後在一起分析一下吵架的問題,為什麼會吵架,除了吵架就沒有其他方法解決嗎?這是要他們學會,遇到問題不是比誰的嗓門大,誰的拳頭厲害,而是要運用自己的頭腦去解決問題,最後就是不管誰對誰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原則,彼此道歉,學會包容對方。
-
4 # 陽光下的大兔子
如果我的兩個孩子打架,我會讓兩個孩子分別講述打架的原因,然後反省自己不對的部分,並且要因為自己不對的部分向對方道歉,看看對方能不能諒解,一般道歉了,都認識到自己錯誤了,矛盾就解決了!通常讓孩子講述打架原因的時候,孩子都是說對方不對,看不到自己不對,這時,家長一定要強調找自己不對的地方,因為每個人只要能管好自己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就可以了,透過這麼勸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擔當,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
-
5 # 寒石冷月
我記得小時候在家裡,如果我們哥仨有其中兩個打架,保證誰參與誰捱揍。因為在我母親的觀念裡,有理沒理反正你參與了,打完再評理。儘管對母親的處理方式不服氣,但是母親用掃帚把說話,誰不服氣,就一頓打。
現在想想母親的做法合理不合理呢?還真難說,因為現在根本想不起來那時和另外哥倆打架都因為啥了,反正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我倒佩服母親的簡單處理方式,參與打架本身就是錯。可是如果放到現在,恐怕不能這樣處理。
如果放到現在,家裡有兩個孩子打架,我會按以下的方法來處理:
第一步,先讓他們打,我不制止,啥時自己消停了再說。
之所以不制止,我會靜觀兩個孩子打架的過程,看看他們都說些什麼,都做些什麼,從中發現問題。有些時候,孩子打架如果你不讓他出了氣,馬上制止雙方都不服氣,甚至都找你訴委屈,誰也不會說真話,都會把責任往對方身上推。這樣一來,馬上制止反而會助長孩子撒謊的行為。等到打累了,或者一方敗下陣來了,先讓他們自己去冷靜,待情緒好轉之後,再給他們倆開會。
第二步,進行事後處理,我坐在客廳沙發中間,兩個孩子茶几兩側一邊站一個。
這樣的位置安排是有講究的,一是我坐著他們站著,體現出我是長輩的地位。二是茶兩側一邊站一個,拉開空間距離,防止兩個人再動手。然後我開始宣佈紀律,不管輪到哪一個人說,其他人必須要認真聽,不允許插話,否則,家法(戒尺打屁股)侍候。至於讓哪個先說,可以讓他們倆石頭剪刀布,誰贏誰先說。這樣的安排體現的是公平,不偏不倚,防止後說的不服氣。
第三步,讓兩個孩子分別說完過程後,我進行評理,分析對與錯。
在兩個孩子分別描述事情過程的時候,如果認真傾聽,不難發現兩個孩子都會有利已心理,仍然會把責任推給對方。我會採取分段的方式,把整個過程逐段講,然後讓他們倆去確認。這樣做,實際上就是為讓兩個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聽我怎麼說上,而不會去指責對方。說一段,評一段理,指出在這塊誰對了,誰錯了。這樣一來,責任就好區分了,也容易讓兩個孩子服氣。
第四步,對於挑起事端者必須要依據家庭規則進行處罰,參與者也要面壁反省。
整件事辨析完後,再彙總誰是挑起事端的主要責任人,然後讓孩子確認,透過前面的逐段分析其實已經做這一步了,只是最後彙總時還要強調,以加深孩子認錯的印象。對於被動參與打架的另一個孩子,必須要引導其認識到沒有采取暫時退讓保護自己,或者及時告知大人學會處理矛盾,也需要去面壁反省,從而確保讓孩子記住,遇到有矛盾時該怎樣解決。先安排完被動參與的孩子去面壁,再對挑起事端的孩子進行體罰。
第五步,懲罰結束後進行事後教育,讓兩個孩子重複背誦家規,以及如何友好相處方法。
對於懲罰後的教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這一步忽略,孩子被懲罰完後很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痛。因此,必須要進行事後教育,讓兩個孩子分別背誦家規,以達到鞏固記憶家規的目的。而後再讓兩個孩子分別說一說,以後怎樣儘可能避免矛盾,儘量少動手打架,以及真要發生矛盾後怎麼及時中止。透過孩子們說這些,就會增強他們友好相處的意識。即便在家庭之外,和同學或小夥伴在一起時,也容易知道如何避免打架。
結束語:我上面講的方法,是指兩個小學階段的兒童,對於五週歲之前的兩個孩子肯定不適用,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達不到,只能用冷處理的方式,等到孩子負面情緒化解後,再單獨進行教育和引導,而後鼓勵兩個孩子主動與對方和解,成為爸爸或媽媽眼中有禮貌的好孩子。
-
6 # 三國日記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有兩個小孩了,如果兩個小孩的年齡差距不大的話。為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爭吵,甚至會打架。
對於孩子相互之間使用暴力我是非常不贊同的。按照傳統的思維是隨便他們打,打完了再教育。但這種親人間的暴力,能不管嗎?所以我們換種思維來說啊。兩個小孩打架萬一要是打的很兇的,傷胳膊傷腿傷眼睛呢。往後的我都不敢想象了。所以我們要在這個萌芽之前就要制止。或者說,不要讓兩個小孩打架。在他們打架意識萌芽之前就教育。有什麼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我們這一代有很多的父母啊,常說兄弟姐妹都是打架打大的,現在的關係還不是一樣好,誰會在乎小時候的行為呢?所以有部分的家長就說隨便他們打吧,真的這麼忍心嗎?我是堅決反對這個想法的,還是提倡君子動口不動手,在這個文明的社會在這個法制的社會我們一定要學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這就是我的觀點。
-
7 # 淅爸育兒記
二胎之家逃不過的命運,其實孩子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血親之間,你會發現一些在家裡經常打架的孩子,其實外出的時候並不會如此暴躁。
在我們家兩個熊孩子非常容易打架,通常是弟弟打姐姐,畢竟女孩子還是溫柔一點的。
當他們打架的時候,我會及時喝住弟弟,因為這小子下手狠,真心擔憂姐姐被打傻了,由於年齡小一些,弟弟的攻擊會出現拿什麼砸什麼的狀況。
喝住之後,兩個人分別在一個指定角落“罰站”大概一兩分鐘,目的是讓他們冷靜一下,而後我會和弟弟說:“你是想和姐姐玩對不對?”
其實大多數的親姐弟的衝突,不是因為關係不好,而是因為關係太好。
弟弟想和姐姐玩,又或者姐姐想和弟弟玩,兩個人關係是非常友好的,只是相互之間的規則會有衝突,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然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動手了。
在理解這點之後,其實要協調的並不是他們打架的事情,而是他們之間玩的時候的規則的問題,把兩個孩子拉一起,互相道歉,然後引導他們設定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他們就能很快又嘻嘻哈哈鬧在一起了。
由於弟弟還處於俄狄浦斯期,還沒完全走出自戀的情節,所以他看起來會顯得霸道些,這個階
的孩子他們在嘗試建立自己的規則,但仍難逃“唯我獨尊”的心理特點。
而姐姐已經走出了那個區間,顯然懂事許多,她基本不會主動打弟弟,即便發生衝突,不是被惹急了也不會還手,她心裡面其實很疼弟弟。那麼另一個方面,是很多家長會陷入的:大的要讓小的。
這是很無禮的一種行為,讓佔理的孩子吃虧,讓孩子的心靈受創,認知出現偏差“哦,我年齡大是不好的,我討厭那個小的!”
這點上,在弟弟身上發生過,不過不是和姐姐,是和表弟。當時他兩相差兩個月出生,經常會一起玩,但是表弟的父母基本不管教,所以性格很蠻橫,而其他大人(尤其是老人)看到兩個孩子打架,首先就會批評大孩子,遷就小的。
也正正是有這一段經歷,所以弟弟的性格上,透著一股倔勁:他絕對不允許別人冤枉他,如果不是他的錯而批評他的話,他會鬧得天翻地覆。
你很難想象,一個9個月左右的孩子就開始知道要報復,9個月大時的弟弟,就已經知道有大人在的時候他要吃虧,所以等大人走開後,他就開始報復,一巴掌就把表弟給扇倒那種。
-
8 # 父母和孩子的成長樹
我家兩個女孩,姐姐九歲,妹妹三歲半,有時也會打架,我一般分情況處理。
第一,不管是什麼原因,誰的錯,如果打架時做些危險的動作,我一定會先堅決制止,然後兩個一起批評或懲罰,並且強調,不管怎樣,都不能做這些危險的動作。
第二,如果是小的霸道,搶大的東西,然後小的遭打,打得不重那種,我會先批評小的,不能搶姐姐的東西,然後再和姐姐說不管怎樣不可以打妹妹,她也有錯。先把東西沒收,待兩人和好說好給誰先玩再給。
第三,如果是姐姐不對,我會把兩人都關出陽臺,讓她們想清楚和好再進來。
因為姐姐比較大,要多照顧下她的感受,所以懲罰時我一般是一起罰,不會只罰姐姐。如果她們只是吵架不打架,一般不理她們,或者要她們先進房間吵完再出來。經常前一秒是吵架,後一秒就好了。
-
9 # 農村教書先生
1、首先要分開他們,不讓他們再打。
2、問清事由,看誰對錯。
3、給他們講道理,打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4、叫他們要相互理解。
-
10 # 若北說教育
大家好,我是憲平說教育。如果自己的兩個孩子打架,毫無疑問父母當時只需要把孩子拉開就行,至於教育的事需要孩子平靜之後再說。
其實兩個孩子打架的原因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搶一個玩具,搶著看電視等等,很多時候孩子的打架你根本沒辦法去理論對和錯,多數家長最後的教育都是哥哥姐姐得讓著弟弟妹妹,其實有些時候這樣做是不對的,助長了年齡小的孩子囂張氣焰,這就是為什麼家裡小兒子或者小女兒通常長大了會比較不省心的原因。
兩個孩子打架一般不會有多麼嚴重,當然如果動傢伙了那就要馬上批評一頓了,如果僅僅是吵架和廝打,拉開就好,讓他們自己把問題解決並且向父母彙報,怎麼解決的矛盾,為什麼這麼解決。其實往往這樣比家長自己去批評教育更管用,很多孩子在反饋的過程中會有成長。
如果遇見自己的孩子打架,只要不打受傷其實也並非壞事,孩子在打打鬧鬧中成長才更有家的味道,因為未來的日子裡,相依為命的還是他們,所以小時候打打沒什麼,至少多了份回憶。
回覆列表
一、讓他們打,家長不參與,給他們空間,孩子自有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法。
二、如果家長覺得有必要出面解決,可遵循如下策略。
1、利用抽離技術,降低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有更多的察覺。
把一個孩子叫到一邊,讓他敘述發生衝突的全過程,在敘述時有一個條件,在他大腦的畫面裡必須有他自己,這是NLP中的抽離技術,這時孩子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一方面自己負面情緒低了,另一方面獲得的資訊多了,或許敘述完後孩子會發現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
2、先跟後帶,在和孩子溝通時要遵循先跟後帶的原則,先跟孩子的動機:你打他是為了維護你的權益(尊嚴、權威)是吧?有了“跟“,在接下來的溝通中孩子就不會一味防禦,跟完後和孩子一起分析這樣解決問題造成的後果,看有沒有替代方法。孩子在這種“建設性批評“中得到的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