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紫氣東來
-
2 # ST山茶花
當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后,關羽從荊州出兵,攻打襄樊。他利用天時地利,引漢水淹曹魏七軍,於陣前斬殺龐德,逼得於禁投降。只可惜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南部的南郡敦化武陵與零陵三郡,曹操也派大將徐晃率軍前來阻擊關羽。最終關羽因缺兵少糧,四面為敵,後路被斷而敗走麥城,最終被東吳將領生擒。然而當時東吳已奪得荊州,大將關羽也已擒住,為什麼孫權依舊冒著被劉備記恨的危險,執意要斬殺關羽呢?
孫權斬殺關羽,主要還是因為關羽留著並沒有什麼用。當時孫權既然與曹操暗中結盟,配合曹操出兵斷了荊州的後路,本就沒有打算繼續與劉備保持表面上的關係,可以說,既然東吳與蜀漢徹底撕破了臉皮,那孫權定然是做好了被蜀漢記恨的準備的。正因如此,在對待關羽的態度上,就只能有誅殺這一個選擇。畢竟如果將關羽放了,搞不好關羽再率軍捲土重來,孫權又不得不再讓陸遜與呂蒙謀劃一次白衣渡江。而把關羽囚禁起來,劉備也不會與孫權就關羽而進行談判。正因如此,孫權只有將關羽殺了這一條路。
更何況關羽是一個十分記仇的人。此前關羽剛剛威震華夏,聲望再次被提到了最高點,猛然間被東吳潘璋手下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作為當年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關羽如何能受得了這樣的事?因此一旦孫權放虎歸山,關羽必定要為了一雪前恥而率軍征討東吳。與其讓關羽這員虎將記恨,倒不如直接殺了一了百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自然留不得關羽。
至於勸降,孫權當時倒是有這方面的想法,但就在孫權猶豫不決的時候,左鹹問了正猶豫的孫權這樣一句話:“不知道主公還記得曹操當年怎麼對關羽的?主公還記得關羽後來是怎麼做的麼?”是的,關羽雖然重義,但東吳是留不住他的。當年關羽在曹營時,就一直想著要回到劉備身邊。後來官渡之戰,關羽解了白馬之圍後,自認為還清了對曹操的恩情,於是斷然離去,可見關羽是留不住的。更何況關羽坐鎮荊州多年,與東吳隔岸相對,兩軍之間互有摩擦,一旦關羽得到重用,只怕寒了東吳三軍將士的心。正因如此,為人現實的孫權肯定不會留下關羽為己用的。
筆者認為,正因為關羽留不得,降不得,孫權才會執意要殺關羽的。只可惜關羽一世英名,最終卻只換來如此收場,是在是讓人感慨。
-
3 # 天基閣主
孫權殺關羽,提現出孫權及其謀臣在看待關羽和荊州問題方面的及其短視。
一、戰略短視。眾所周知劉關張三人的情誼,當年二爺千里走單騎,封金掛印,不要曹魏大公司高官厚祿,而是選擇去找任無立足的之地劉備,就好像要你今天放棄年薪千萬的高官厚祿,而去選擇還在創業的老闆,多少人能做到?一路走來,他們彼此之間的兄弟關係是決然不能小看的。而恰好相反,江東集團就是沒有看透這點,佔了荊州不說,還要殺害關羽,殘害蜀漢集團的最高軍事將領,這就無論如何都會成為被蜀漢攻伐的理由,於國,在於收復荊州這一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於私,在於報關羽被害之仇。東吳集團的短視突顯無疑,這在殺關羽後覺得不妥,又將頭顱送曹魏想轉禍就看的出。
二、對內對外立威。孫權繼位之後,其實一直都很憋屈,就是沒有足夠的威望,他不像劉備、曹操這樣江山都是自己指揮千軍或自己衝鋒陷陣打下來的,他是繼承過來的,於是一直以來都很想為自己立威,對外宣佈自己的才能,對內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可惜,事與願違,孫權,這位時間非常久的君主,一直都沒有這個機會,戰爭上幾乎一敗再敗,即使離成功最近的一次,逍遙津之戰,也是敗於張遼。因此,孫權就想借這位威震華夏的關羽首級來給自己立威。
-
4 # 老白的歷史課
關羽不是死於亂軍之中
吳書說馬忠獲關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於章鄉。
蜀書說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蜀記說獲羽及子平,後斬之。
關羽名震華夏,在蜀國地位極高,潘彰如果活捉關羽一定不敢擅自動手,肯定會請示孫權。
亂軍所殺不可能,關羽突圍時只十餘騎,潘彰起碼數百人,一個目地捉關羽,又不是大戰,手到擒來,何得亂軍。
據蜀記記載,活捉關羽後,孫權欲活之以敵曹劉,左右說關羽不可養,曹操不殺關羽,方有今日遷都之議,勸斬之,於是關羽被殺。
可以斷定,殺關羽的指令一定是孫權下的命令,陳壽說江陵路遠,此事存疑,我卻認為這一定是孫權之意,可能在關羽被圍麥城時孫權就商議過關羽下場,否則即得荊州,何必派人追討關羽。
孫權一定要殺關羽,理由如下一,剪敵羽翼,關羽作為劉備大將,其人一死,劉備折一臂矣。
二,防止養虎為患,關羽一旦逃生,必定恨其東吳,將來必生禍端。
三,威振不服,如何震懾剛取得的荊州,關羽一頭足矣!!
四,群臣之意難違,縱使孫權想活關羽,也有傷眾心,關羽對孫權也好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難道孫權會沒想過殺關羽後劉備的報復?孫權根本沒在怕,看孫權操作,送關羽人頭,上表稱臣,反手一支五萬人精兵,比劉備東征還多,一是劉備實力大損,進取不足,二是孫權隱忍多年,萬事俱備。而且劉備伐吳,孫權根本沒有誠心議和,到是備戰挺上心的。
關羽之死,時也命也!
-
5 # 歷史黔
歷史上關羽並沒非死於亂軍之中,如此的說法只是後人對於關羽死的一種美化。
歷史上關羽真正死於東吳之手,《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關羽傳中有詳細的記載: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孫權已經佔據江陵,俘虜了關羽將士的妻子兒女,關羽軍中的將士得知訊息後全都不戰而散,孫權派遣將士追擊關羽,並俘虜了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將其押到臨沮斬殺。
所以對於關羽死於亂軍之中。只能說只存在於野史當中。
為何孫權一定要殺了關羽呢?
事實上,孫權完全不用斬殺關羽,因為孫權想要的僅僅只是一個荊州罷了,孫權完全可以扣押關羽,以劉備和關羽的感情來說,必然能換來孫劉兩家暫時的合作,但是孫權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直接斬殺了關羽,導致劉備勃然大怒,兩家反目成仇。
為何孫權要殺關羽呢?
關羽不死孫權心裡難安,關羽也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孫權的一招趁人之危,讓關羽不僅損兵折將,還丟失了重要的城池,這對於好面子的關羽來說,無疑是啪啪的打臉,把臉按在地上摩擦,還要踩上兩腳。
所以一旦關羽逃脫了,那以後得日子裡,東吳和蜀漢將是不死不休的局面,這對孫權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所以關羽必須得死,孫權才能心安。
所以權衡之下,孫權決定殺了關羽以絕後患。
-
6 # 靈魂的感觸
關於關羽究竟是死於亂軍之中還是生擒後被殺,從現有的史料記載上來看,關羽確實是被東吳生擒後斬殺無疑,據《三國志》記載: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關羽被擒一事在《蜀記》中亦有補充: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而之所以有人認為關羽並未被擒而是死於亂軍之中,無非是對一事不解,那便是孫權為何一定要殺關羽呢?昔日曹操擒關羽不殺而敬之,贏得了不少人心,且關羽與劉備情深義重,殺關羽無疑是宣佈和劉備徹底決裂,奪其地更殺其將,也為此埋下了夷陵之戰的禍根【夷陵之戰劉備雖意在奪取失地,但也卻用“為關羽報仇”之名而伐吳】,種種看來,昔日孫權殺關羽確實沒得到什麼好處,時孫權生擒了關羽,不想放虎歸山,也大可借曹操之手殺之,又何必非要自己動手呢?孫權殺關羽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呢?這就得從孫權的雄心大志說起了。
平定江南,決戰曹操“隆中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是當年諸葛亮為劉備所制定的戰略藍圖,不過說到“榻上策”可能知道的朋友就少些了,這是當年魯肅為助孫權完成大業而制定的戰略方針,“榻上策”中這樣說到:
“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東吳發展的一個基本戰略雛形,即佔據江東尚不可與曹操硬拼,唯有在站穩江東的基礎上向西擴張疆域,直到最後佔據整個南方四州(荊,益,交,揚),才可與北方的曹操一決雌雄。
關羽北伐,孫權西進的良機自赤壁一戰後,孫劉聯盟雖大敗曹操,然孫吳一方也是元氣大傷,最得利的莫過於劉備,趁曹操,孫權生養休息之際,劉備入主西川逐漸成為了一方霸主。公元219年,劉備更是於漢中大敗曹操,佔盡益州之地,天下三分有其一。見劉備做大,孫權自然是有萬千的不甘,然更令孫權不甘心的是自己的西進之路更加艱難了。這樣一來,其實孫權與劉備之間的盟友關係實際上早已名存實亡了,更多的可能是孫權對劉備的怨氣。那麼孫權的這口怨氣何時出呢?恰好關羽給了他這個機會。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大敗於禁,時曹魏難抵其鋒芒,主動向孫權求援。這對於孫權來說可謂是天賜良機,一個千載難逢的西進機會。時曹魏挾天子以令不臣,聯曹擊蜀既名正言順,又可達到自己西進的戰略目的,故孫權立馬便派兵支援曹魏聯合攻蜀。
趁關羽北上之際,孫權以呂蒙為帥出兵伐蜀,時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襲取荊州,荊州守將糜芳傅士仁望風投降,關羽一時間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窘境,直至最後被俘遭誅。
殺關羽,對曹孫聯盟過於自信話說孫權當時為何一定要殺關羽呢?個人認為他是對當時的“曹孫聯盟”過於自信了。其實殺關羽是孫權做給曹操看的,他要向曹操表達的是他與劉備徹底決裂的誠心,更希望聯合曹魏一同滅蜀的決心。這麼說有證據嗎?在《三國志·周泰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從中足見孫權有意吞併蜀漢之意,不過曹操可沒想得孫權那麼激進,或許經過漢中一戰曹操並不覺得曹孫聯盟能攻滅蜀漢,故襄樊一戰過後便不再主動伐蜀,厚葬關羽的舉動更是彰顯出了曹操的智慧,將蜀漢的仇恨徹底引向東吳,此後吳蜀夷陵大戰,曹魏則樂個坐山觀虎鬥。
-
7 # 赤子芳心
《吳書》載: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蜀書》載: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而裴注曰: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云"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
由此看見,歷史上關羽父子在臨沮就被斬殺了。而蜀記的"權欲活羽以敵劉、曹",裴松之認為不過是孫權用來堵住天下輿論的藉口!雲長忠義,天下皆知,所以孫權自導自演了這番話!好讓人覺得,他不想殺關羽,而是他的手下決議要殺的!但是由《三國志》所述,斬殺關羽是孫權直接的授意,而且是蓄謀已久。
魏、蜀、吳三國鼎立,任何一國強大都是其它兩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有吳、蜀聯合火燒赤壁。而關羽兵敗之前,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何其威猛。附近豪強皆稱其黨羽,關羽的名號威震天下,連曹操都打算遷都避其鋒芒。但司馬懿、蔣濟認為關羽強盛,是孫權不想看到的,可以割地於吳以求抗蜀。而孫權早有取荊州之意,只是在等待時機。後來關羽進兵樊城,留下部分兵力駐守公安、南郡,以防東吳。於是呂蒙託病回建業,使關羽鬆懈,撤走剩餘兵力。而後揮軍直取南郡,蜀將士仁、太守糜芳投降。而蜀軍老小多在南郡,呂蒙入駐南郡,與百姓秋毫無犯。還同百姓噓寒問暖,給予各種幫助。於是蜀軍無心再戰,而關羽腹背受敵,最終兵敗。
其實當初曹操放過關羽是有前提的,其一,劉備當時並不起眼,在各個勢力間來回奔走,沒有什麼根基。其二,劉關張戰敗各自分散,劉備生死未卜,曹操有一絲僥倖心理。其三,曹操深愛其才,又兼有言在先,立功便去。可以這麼說,如果關羽在臨沮是被曹操所擒,那麼曹操也會毫不留情的殺掉關羽。不管是孫權還是曹操都深知關羽是絕不會投降的,而除去關羽如同卸掉了劉備的左膀右臂。所以說,關羽被殺是必然的,與生擒與否沒有什麼關係。
回覆列表
應:三國經劉備,諸葛亮的百般努力赤壁之後才有了鼎立之勢,劉備奔跑大半生才稍有立足之地,盟友東吳把荊州借給劉備暫住,劉備集團在諸葛,法正,龐統,關,張等人的努力下力克益州,劉備集團漸成氣候,而且不斷壯大,荊州對東吳,蜀漢都是戰略要地,魯肅曾單刀赴會討要荊州,而劉備就是扡著不還,耍老賴,哭鼻子,這盟友之間已產生了裂痕。
劉備最大的錯誤就是讓關羽守荊州,並授假節鉞,握殺生大權,全權處理荊州一地事務,也就是掌握了半個蜀漢,偏偏這個關羽對盟友很不禮貌,視東吳為鼠輩,對別人也就罷了,特別對孫權惡言相向,豈不知東吳能人輩出,國力遠大於蜀漢,就在關羽發動襄樊戰爭之時,由於天氣原因關羽取得了區域性戰爭的勝利,還《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考慮遷都,隨軍軍事主簿司馬懿獻一計,讓東吳出兵偷襲荊州白衣渡江一舉成功,戰場瞬間逆變,徐晃打敗關羽,呂蒙佈下地網,關羽走麥城被擒,士兵一轟而散全軍覆滅。
東吳為什麼要殺盟友呢,一隻猛虎一樣的盟友,因為這個盟友太猖狂,口出狂言,襄樊戰爭勝利後要滅了東吳,呂蒙是誰,都督軍事家,豈能夜長夢多,讓其去見孫權,放虎歸山,還不如先斷去劉備一胳膊,少一勁敵豈不更安全,因為這個關羽很不安分守己,若老實的守在荊州誰能耐何得了,這場戰爭蜀漢無一兵一卒支援來看,驕傲是要付出代價的,驕兵必敗也是兵家常識,所以殺關羽就一點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