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8奪冠
-
2 # 伍治堅
今天這篇文章,和大家來聊一聊作為華人,為什麼要考慮海外投資這個問題。
第一、歷史較短。
中國的第一支股票,飛樂音響,發行於1984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中國上市公司的歷史資料(收盤價、交易量、每日變動等),則要等到1993年左右開始才有記載。從1993年算起(截至2018年),我們的資本市場歷史還不到30年,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市場。
相比較而言,歐美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股市歷史要長得多。美國的公司股票歷史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1802年。其他如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金融歷史,至少也都有100多年。和他們相比,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一個後來居上的龐然大物。
由於歷史比較短,因此資料量不多。任何以中國資本市場(股票、債券、房價等)作為物件的研究分析,都受到歷史資料有限的限制。由於中國在過去30年的發展非常迅猛,我們社會的各個方面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過了很多發達國家過去100多年才走過的發展之路,因此這段有限的歷史有非常大的獨有性,對未來有多少預測作用是一個疑問。
第二、自成體系。
由於人民幣和國際貨幣還沒有實現自由兌換,因此中國的資本市場,大致來說是一個封閉的市場。
【注:也不能說完全封閉。像滬港通、深港通、QFII、QDII等都是中外資本互相流通的途徑。這些途徑都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並且總量有限,因此不影響總體市場自成體系的屬性。】
由於自稱體系,因此中國的資產價格,遵循內部經濟的規律,受國際經濟變化的影響有限(相對於開放的經濟體來說)。
舉例來說,上圖顯示的是世界主要國家在2018年3月份的央行基準利率。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利率,都處於0%~2%之間。日本和瑞士央行,其基準利率甚至是負的。
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存款利率在1.5%左右,貸款利率在4.35%左右(一年期基準)。在現實生活中,銀行定存的利率在1.75%~2.75%左右(基於2018年3月工商銀行官方網站),像餘額寶這樣的貨幣基金大約可以提供4%左右的年化收益,而一些銀行和保險公司發售的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更高。
這種現象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經濟原因。
上圖顯示的是主要發達工業國(英/美/歐/日)的央行基準利率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央行的基準利率的變動,大致上比較一致,漲跌趨向於同步。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金融系統相對來說比較開放,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因此每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都受到其他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在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開始大幅度降息,其他一些央行(比如日本、英國和歐洲央行),或早或晚都亦步亦趨,接著美聯儲的步伐也大規模降息。這背後有不少原因,比如貨幣匯率、利率差價等,由於這並非本文的重點,因此暫且按下不表。
和這些國家相比,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中國的貨幣政策也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但相對來說,中國的政策獨立性要強很多。
舉例來說。在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國內的資金成本(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上圖藍色)低於美國的國債利率(上圖紅色)。但是在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將基準利率降到0。人民銀行雖然也下調利率,但是降息幅度不如美聯儲那麼劇烈。
更有意思的變化,是從2009/10年開始,美元的基準利率繼續在0左右,而人民幣的市場利率則不斷上升,因此人民幣和美元的利差越來越大。關於這個變化產生的後果,筆者和上海高階金融學院的劉錚教授專門討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我們的談話錄音。
下面,再和大家分享一箇中外市場相互獨立隔離的例子。
2016年7月,奇虎360宣佈私有化交易完成。2017年11月,奇虎360 正式宣佈借殼江南嘉捷在國內上市。2018年2月28日,360在上交所舉辦上市儀式。
在美國退市的時候,360奇虎的估值大約為92億美元,市盈率倍數在40多倍左右。一年多後在中國上市,其估值(截至2018年3月1日)高達600多億美元,市盈率倍數在170倍左右。
同樣一家公司,在中美兩個資本市場的遭遇宛如冰火兩重天,再次驗證了中國市場自成體系這個有趣的特點。
第三、選擇有限。
由於中國的資本市場歷史比較短,產品開發能力和監管法規需要完善,因此相對來說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標的種類比較少。
舉例來說,目前(2018年)在中國基本不能做空個股,因此限制了各種需要做空的對沖基金策略的發展。和海外相比,國內的期貨期權市場選擇相對比較少。在國內上市的ETF,以股票為主,而海外的ETF則涵蓋股票、債券、房地產信託、大宗商品等不同的資產型別。由於人民幣不可兌換,因此國內的外匯交易比較單一(主要就是人民幣兌美元的貿易交易),而海外則有基於多貨幣組合的不同投資產品。
第四,費用較高。
在本人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第二章第三節)中,我曾經提到,很多投資者對於有效市場假說的誤解之一,就是認為在越是有效程度低的市場,基金經理越可能戰勝市場,因此投資者買基金的回報也越好。
在這條邏輯鏈中,有不少漏洞。其中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問題,是一般來說,越是有效程度低的市場,基金經理的收費也越高。
舉例來說,美國最大的指數ETF之一,IVV的費率為0.04%(沒有申購費),而中國最大的指數ETF之一,159919的費率為美國的15倍,即0.6%左右(投資者還可能需要支付申購費)。
美國最大的公募基金之一,FCNTX,其總費率為0.68%(沒有申購費),而中國最大的公募基金之一,110022,其總費率為1.75%(還要外加申購費)。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投資海外市場的QDII基金。追蹤納斯達克指數的159941的年費率為1.05%(0.8%管理費+0.25%託管費,可能還要外加申購費)。而同樣追蹤納斯達克指數的QQQ,其每年的費率為0.2%(沒有申購費),並且其流動性要高得多(市值大約為430億美元)。追蹤標準普爾等權重指數的096001的費率為每年1.25%(外加申購費),而同樣追蹤標普500等權重指數的RSP(Guggenheim S&P 500 Equal Weight ETF)的總費用率為0.4%(沒有申購費)。
基於上面提到的四個特點,投資海外市場能夠有效的彌補一些缺點,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下面再來談談關於海外投資的幾個常見問題。
1)在國內,我把人民幣放在銀行裡,定存都能獲得1.5%~2%左右的利息。而海外美元的利率就要低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我為啥還要做海外投資?
中國和海外的利差,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問題。在上文中我提到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中國國內的資金成本低於海外。但是該情況在08年金融危機後發生逆轉。特別是在2010年之後,中外的利差進一步擴大。因此造成了國內人民幣利息高於海外美元的狀況。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如上圖所示,從2016年10月份開始,美聯儲開始升息。截至2018年3月初,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已經上升到1.25%~1.5%左右,遠遠高於其他幾個央行的基準利率。在這個背景下,海外美元的銀行存款利率,也水漲船高。一年期的定存利率,大致在1.75%~2.25%之間。
2)國內的基金經理,給我承諾20%以上的年回報。國外的基金,不保本,而且長期回報好像不如國內。在國內找好的基金經理能夠得到的回報更高。這種想法有道理麼?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感覺,有很強的主觀性,但未必正確。這也是我反覆強調“證據主義”的原因所在。
投資者在中國市場獲得的投資回報好,還是在海外獲得的投資回報更好,不用我們隨意猜測,對比一下資料就知道了。
上圖顯示的是過去1年,5年,10年和20年的中美股市回報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過去20年,美股的平均年回報大概在8.8%左右,而同期中國A股的年回報大概在5.2%左右。考慮到這段時期中國的通脹率應該高於美國,因此中美股民的真實回報差距更大。
到最後,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再複雜,其回報來源無非是二級市場股票,一級市場股票,固定收益,房地產這些大類資產(外加一些諸如槓桿的操作)。所以二級市場股票的歷史回報,基本能夠反映廣大投資者的平均回報。考慮到大部分散戶投資者過度自信,喜歡追漲殺跌,再扣除他們支付的各種投資費用,因此其真實投資回報很可能比上面提到的回報都不如。
當然,具體到每個投資者,有些人可能確實會獲得超額的回報(比如某年賺到30%)。但這種經不起時間檢驗的偶發性投資回報,和我們去澳門賭場贏一把的性質是類似的,沒有任何代表性和實際指導意義。
3)國內的理財產品剛兌,可以在保本的前提下獲得5%,6%甚至更高的回報。而海外的投資產品不保本,風險自擔,因此不如國內的理財產品。我購買國內的理財產品就夠了,為啥還要去投資海外?
在《如何在中國做資產配置》一文中,我專門指出,目前中國的固定收益市場是存在一定的扭曲的。大銀行對於一些理財產品承諾剛兌,或者“隱性剛兌”,是銀行承擔了本來投資者應該承擔的投資風險。在目前的金融環境下,中國投資者在資產配置中應該以固定收益和房地產為主,股票為輔。
所以如果投資者想要穩定的“無風險”收益,那麼在國內從一些大型銀行和大型保險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可以考慮的。雖然銀行有雙錄(錄音錄影),並且白紙黑字寫明不保本,但是有些大銀行可能還是會顧及自己的名聲,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盡力幫助客戶不在理財產品上損失本金。這也是為什麼監管層花了很大力氣,想要把理財產品朝“淨值管理”的方向改革的原因。淨值管理的本質,就是理財產品可能漲,也可能跌,到最後客戶需要自己負責盈虧。
在若干年後,如果改革到位,那麼中國的固定收益市場會和國際市場更加趨同,不再有保本的理財產品。
4)很多理財顧問告訴我,投資海外市場可以起到多元分散的作用。他們還搬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馬爾科維奇、現代投資理論、有效邊界這類專業術語來唬弄人。這些說法到底靠譜麼?
讓我用比較簡單的語言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在上文中我曾經提過,由於中國市場自身的特點,它是一個相對來說自成體系的市場。在國內的資本市場和海外的資本市場之間,有一條無形的分割線。
從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來看,如果他可以在中國國內的投資組合之上,再投資海外市場,自然可以分散風險。把你的雞蛋放在兩個籃子裡,肯定比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風險要小一些。
但是,投資者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海外的資產和國內的資產互不相通,因此在現實上無法基於現代投資理論做最佳化。這是因為,我們說的是兩個分割的市場,在兩個市場之間的貨幣無法自由兌換,資金無法自由流通,沒有套利機構基於兩邊的價差做套利,所有這些促成市場有效的條件都得不到滿足。因此我們不能將國外的金融理論生套硬搬,拿來作為支援海外投資的理論依據。
其次,既然是兩個分割的市場,自然其回報和風險都完全不同。有時候,海外的投資回報會比國內好;而另外一些時候,則反過來,國內的投資回報比海外好。在判斷自己投資回報的好壞時,我們不應該簡單把國內的回報和海外的回報比,而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在國內用國內的指標衡量,在海外用海外的指標衡量。
再次,作為一個華人,如果他以後的打算是在中國生老病死,那麼他的理財投資計劃就應該以國內的人民幣為主。因為到最後,他的負債(比如老了以後的醫藥費,退休生活費等)都是以人民幣計,他主要的生活支出(買房,孩子上學等)也主要以人民幣計,因此基於人民幣的,扣除中國國內通脹率的真實回報,才是這位投資者最應該關心的問題。
海外投資,更適合那些以後可能有海外支出需求的群體(比如孩子上大學,老了以後在海外退休,想在海外買房等),以及那些已經滿足了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想要分散一些風險的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海外的決策前,我們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目的,沒有必要為了投資海外而去投資海外。這是我們在決定是否應該進行海外投資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總結
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華人做海外投資的理由。在這裡提醒大家,我特別不希望讀者朋友們在讀了這篇文章以後,就魯莽的決定去進行海外投資。雖然海外投資有一些吸引人的地方,但也有很多投資風險,容易讓缺乏經驗的華人吃到大虧。在本人寫的《小烏龜學投資系列》文章中,我會陸續分享一些相關的資訊和建議,幫助大家少走彎路,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理性的投資理財方式。
參考資料:
-
3 # 日本東寧地產
海外投資的方式是一種財產分散的方式,也是一種投資方式,海外投資最近幾年在國內很流行,大部分主要是投資海外的房產,對比國內海外投資房產的永久產權和高租金回報率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要考慮流動性高、風險低的投資品!雖然現在有很多投資海外房產的機會,可是房產的流動性很低,不容易轉手。流動性高的產品就是能在二級市場隨時交易的投資品,比如股票,但是直接投資海外股票可能風險太高,因為無法實現有效地分散投資。也有很多投資者在香港或者海外投資基金,可以幫忙分散風險。但是很多基金都很不透明,瞭解資料資訊只能透過基金公司內部的每月月報告。而且海外基金風險還是偏高,基金表現也完全取決於基金經理的水平。
海外ETFs就不太一樣了,以大盤指數作為標的的基金,做到最大限度的資產多樣化,幫助分散風險。而且流動性及其高,就像股票一樣,可以在二級市場隨時交易,波動是連續性的、可測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它也是透明的,你可以透過yahoo finance, morningstar,google finance之類的網站找到他們的歷史資料和相關引數之類的作為參考。就算考慮房產,那也最好看看房產類的ETF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