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罈子44874384

    基本如此。

    當德國軍隊利用閃擊戰,置法國東部的馬其諾防線於不顧,從法國北部的比利時突入以後,法軍在首都外圍的防禦體系就瓦解了。之所以,法國決定放棄抵抗,同意投降,政府南遷(與德國佔領軍,南北分治),就是為了保全巴黎這個歷史名城的完好。當時,貝當的這個決定,現在依然是獲得了絕大多數法華人的肯定的。對法華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也算是不幸裡的萬幸。

    至於二戰後期,德國的幾個大城市,特別是柏林,被盟軍和蘇軍打成了一片廢墟,那完全是”納粹第三帝國”的咎由自取。一方面是要負隅頑抗,但就是想為儲存實力而投降,”同盟國”方面都未必願意接受。又何止對德國,對”軸心國”的日本,義大利,盟軍都是一直打到殘為止。

  • 2 # 毒刺劍客

    二戰期間,由於德軍按照曼施坦因的“鐮刀”計劃從阿登地區發起閃擊,讓英法猝不及防,聯軍還在調動期間,德軍已經擊潰阿登地區的薄弱防線一路直奔巴黎,同時切斷了聯軍後路,來不及組織防禦的法國維希政府宣佈巴黎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兵不血刃拿下巴黎,法國便投降了。

    但是德國不同,德國發起的英吉利海峽空戰未能獲勝,於是掉頭閃擊蘇聯,自此,英國空軍開始了對德國本土及佔領區的轟炸,隨著美國的參戰,轟炸力度越來越大。

    隨著蘇德戰爭局勢逆轉,從1944年開始,蘇軍攻入德國本土,而而盟軍也成功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在德軍強有力的抵抗下,蘇軍和盟軍幾乎都是炮火開路,一路推進,軍隊走過的地方都成了一片廢墟。尤其是柏林戰役,100萬德軍死守柏林,250萬蘇軍猛攻,30多萬發炮彈幾乎把柏林夷為平地,在這樣的炮火中,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所以巴黎的古建築得以保留,成為旅遊景點,而德國的建築物,應該大部分都是1945年後建造的。導遊說的沒錯,是個懂歷史的導遊。

  • 3 # ruixuezhaofeng

    幾十年來,我們的二戰史書或軍事科普只講是非善惡、戰略戰術,不涉人文、國民性,倒是近年來的一些歐美國家二戰題材電影和文學作品等,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看待一場戰爭中各方顯性和隱性的東西。

    導遊的表述基本成立:二戰過程中,納粹軍隊以坦克裝甲兵+俯衝戰機為主力裝備,以閃電戰的速戰速決為戰術模式,集中優勢兵力,有備而來各個擊破。歐洲對手基本處於“一片散沙”的境地,沒有聯合互動,沒有積極主動防禦,軍隊與裝備的數字可觀,卻沒有集中動員與戰役戰術準備,在德軍軍力火力壓倒性進攻下潰敗乃至投降不足為奇。

    至於法國,此前已在1870年普法戰爭、1914-1918年一戰兩次大戰中領教了德華人的強悍與重壓,失敗的陰影揮之不去,戰事準備沒有統一性、針對性和殊死一戰的全民共識,六個周時間基本被擊潰,在南方未被佔領的情況下宣佈投降。

    德華人還是在內心尊敬法國的文化傳統,對鄰國的生活方式抱著羨慕的情感,我們不能簡單化地為其貼上“沒有人性”的標籤,他們可以征服法蘭西土地、人民,卻不想毀滅其文化,因此不會將炸彈投向歷史建築。包括二戰後期,據稱希特勒指示巴黎守備司令炸燬其重要交通設施與中心建築,但後者“抗命”,留下一個完整的浪漫之都。

    還有兩個“正反”事例。據稱捷克人對大國侵略干涉基本採取“投降”態度,他們認為小國對抗大國就是以卵擊石,結果玉石俱焚,所以在二戰、布拉格之春等關鍵時刻“順從”而“苟且”。

    而波蘭人寧死不屈,二戰初期抗德、抗蘇,接近光復時發動華沙起義,最終一座古城被德軍毀滅,慘痛記憶至今揮之不去。

  • 4 # 月林6491

    謝邀!導遊解說是屬實的。法國的文化古蹟不少是完整的,可德國是一片廢墟,這就是戰爭破壞。二戰初,法軍不戰而降,德軍兵血奮戰將法蘭西的首都佔領了,這就給法囯大量古建築躲過戰火一劫,並得到了保護。到二戰末期,德軍被美軍打得落花流水,最後以戰敗國告終。

  • 5 # 戰神震懾邪惡勢力

    最想報復德國的國家就是英國,轟炸德國的德累斯頓就是丘吉爾的注意,但下命令的是英國空軍司令,丘吉爾怕秋後算賬毀滅文明被告,過去有一個說法:說英華人心狠手軟,德華人是心軟手狠,就是這兩個民族的寫照,尤其希特勒發動對俄戰爭,所以後來俄國也就狠狠的報復了德國,俄華人是有仇必報,美華人是機會主義,見風使舵,只要是對自己有利可圖。

  • 6 # 150y9

    導遊說的有道理。二戰的法國僅僅堅持了六週就投降了。既然投降了,那麼領土就歸德國所管了,德國沒有必要再炸燬了。

    反觀再看看德國。從1943年11月開始,英國皇家空軍便派出了700多架轟炸機,摧毀了柏林1/4的建築物。二戰最後階段,蘇軍強攻柏林,用兩萬多門大炮炮轟柏林,最終將柏林變成一片廢墟。納碎德國宣佈投降。什麼樣的建築物能在這種炮火下保留下來呢!

    其實不管什麼時候的戰爭都是這樣的,看看現在的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還是叫我們珍惜和平吧!

  • 7 # 諶人

    說得大致不錯。

    1940年5月15日,德國進攻法國。德軍採用避實就虛手法,繞開了法國在法德邊界重兵佈防的馬奇諾防線後,再掉頭向南攻入法國腹地。駐守法德邊界的法軍被抄了後路,無法應對德國古德里安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只得潰逃敦刻爾克渡海去了英國。法國政府倒是乾脆,6月13日宣佈巴黎不設防,德軍大搖大擺進入了巴黎;6月18日,宣佈停止抵抗;6月21日,與德國簽訂停戰協議,德國進攻法國戰役結束。

    德國進攻法國閃電迂迴突擊,並沒有進行城市攻堅戰,且戰役時間僅用了38天,法國建築沒有遭到破壞。由於法國投降乾脆,希特勒倒也慷慨,給投降法國留了40%國土的“自由區”,德華人不干預法華人自娛自樂。其餘60%“佔領區“,除由法國支付德國佔領軍費用,仍保留法國行政機構自行管理。巴黎等城市面貌除了多了納粹旗,什麼也沒有改變。

    德國的情況就不一樣,從1940年5月15日開始,英國(美國後來為加入)就開始持續對德國城市實施戰略轟炸,直至1945年4月16日才結束。而此時蘇聯也不手軟,正用地面炮火毫不留情摧毀德國首都柏林。

    戰後統計,英美出動了400萬架次飛機對德國戰略轟炸投彈270萬噸,德國61個10萬人以上城市無一倖免,摧毀德國20%的民宅(360萬戶),平民死傷144.5萬。戰爭是殘酷的。二戰德國作惡,設負隅頑抗,受到了應的的懲罰,至今默不作聲。而二戰的所謂戰勝國法國卻洋洋灑灑,不斷高談闊論指點江山,被特朗普無情諷刺;“記得我們美華人來到歐洲(參加二戰)時,法華人已開始學德語”。是的,特朗普說得沒錯!

  • 8 # 血色黃昏的黃昏

    這種說法太不客觀,甚至是有點不負責任!

    1940年6月14日巴黎投降後。6月22日,德國和法國達成一致簽署停戰協定,其中第三條規定:

    在法國佔領區,德意志帝國行使佔領國的所有權利。法國政府承諾盡一切可能促進這些權利的實施,併為此法國提供行政服務方面的協助。法國政府立即指示被佔領土的所有官員和行政人員遵守德國軍事當局的規定並與之充分協作。

    停戰的條件之一是支付30萬德國佔領軍的費用,每天達到2000萬帝國馬克。德國貨幣對法國法郎的匯率為1馬克 : 20法郎。

    這種情況下德國還有必要去浪費戰爭資源武器彈藥嗎?你投降了我還去炸你不是多此一舉嗎?

    關於德國不投降就被炸一事,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對德國德累斯頓的轟炸以及戰後相關問題的爭論。

    轟炸後的德累斯頓

    德累斯頓的轟炸是英國和美國在二戰期間對德國城市薩克森州的德累斯頓開展的空襲行動。在1945年2月13日至15日的四次襲擊中,英國皇家空軍(RAF)722架重型轟炸機和美國陸軍航空兵527架轟炸機在該市投下了超過3,900噸高爆炸彈和燃燒裝置。轟炸由此產生的風暴摧毀了市中心超過1600英畝(6.5平方公里)面積。據估計,有22,700至25,000人被炸死,但傷亡人數較多。隨後,美國空軍又進行了三次空襲,其中兩次發生在3月2日,目標是該市的鐵路編組站和4月17日針對工業區的一次小型突襲。

    轟炸後的德累斯頓

    德國一些人將轟炸稱為大屠殺,稱之為“德累斯頓的炸彈大屠殺”。其他批評者認為,鑑於平民傷亡人數和戰略目標人數不足,德累斯頓的破壞是沒有道理的,應該被稱為戰爭罪。他們聲稱這個城市可以像羅馬,巴黎和京都一樣倖免。

    城市的毀滅引起了英國知識分子的不安。根據記者馬克斯·黑斯廷斯爵士的說法,到1945年2月,對德國城市的襲擊在很大程度上與戰爭的結果無關,德累斯頓的名字引起了歐洲各地有文化的人們共鳴。這是一個充滿魅力和美麗的家園,是特羅洛普(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小說家)的避難所。是大巡迴賽女主角的一個里程碑。“ 他寫道,轟炸是國家公眾第一次嚴重質疑盟軍用於擊敗德華人的軍事行動。

    丘吉爾3月28日透過電報,向英國參謀長伊斯梅將軍傳送的一份備忘錄中,他寫道:

    外交大臣就此問題與我談過,我覺得有必要更加精確地集中於直接戰區背後的石油和通訊等軍事目標,而不僅僅是恐怖的肆意破壞的行為,無論多麼令人印象深刻。

    準備火葬的德累斯頓遇難者

    1900年著名的茨溫格宮

    轟炸後的一部分展現

    對德累斯頓的轟炸至今仍然存在爭議,並且受到歷史學家和學者關於該事件的道德和軍事理由的持續辯論。英國曆史學家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寫道:

    “德累斯頓的毀滅對它是極其悲慘的。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巴洛克式人文主義的象徵,也是德國最好的一切。它還包含了所有的東西。這是納粹時期德國發生的最壞情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象徵20世紀戰爭的恐怖和破壞的絕對典型悲劇“。

    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的要求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透過現有情報證明這次突襲是合理的。從這證明,美國也對此次轟炸進行了專門的調查!

    由此可知,這位導遊說的話是毫無根據的,也是極不負責任的!

  • 9 # 卷舒風雲潤天地

    二戰法國建築儲存完好得益於法國投降?聽著有點不舒服。這個說法對嗎?德國一片廢墟,是因為攻克柏林的戰役蘇軍也打的很辛苦,蘇軍的目的是徹底消滅納粹德國,自然很難去理會對文化古蹟、建築的儲存。以德國為參照物,“法國投降”的說法似乎有點道理。那換個國家當參照物又如何呢?

    兩個例子

    一、日本京都、奈良的儲存

    二戰末期,盟軍進攻日本本土,在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可京都和奈良兩座古城儲存了下來,具體原因有多種說法。我們比較熟知的說法是,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向美軍提出不要轟炸這兩座城市,因為這兩座城有太多的歷史存留,美軍最終聽取了這建議,京都和奈良在炮火中倖存了下來。這個說法有不少人反駁,反駁的重點是提出保護京都和奈良建議的人有所不同。但這對於這裡討論的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座城真的倖存了,倖存的原因是有人建議保護這兩座城,又或是美軍本身認為炸燬這兩座城對之後的佔領重建不利。

    二、圓明園的毀滅

    八國聯軍進北京,這是中國的屈辱歷史。圓明園這樣的文化瑰寶被毀滅的原因是什麼?是英法聯軍的搶掠。而他們的目的不是佔領,只是來搶奪財富而已。

    佔領軍的目的

    從這兩個例子來說,別國佔領後,歷史文化建築是否留存,決定因素是佔領軍的目的。

    一、消滅抵抗部隊

    佔領軍的目的是消滅抵抗部隊,那建築就基本不在保護範圍內,因為根本就不會去考慮這方面問題,攻克柏林的戰役就是這一類。

    二、搶掠財富

    佔領軍的目的是搶掠財富回國,那麼部分珍寶會被毀,部分會被保留在佔領軍本土的博物館。八國聯軍進北京就是這一類。

    三、長期佔領

    佔領軍的目的是長期佔領,自然就會考慮保留一些基礎建設,如果都摧毀了,佔領期間還要自己花力氣去重建,划不來;也會有選擇的保留一些文化遺蹟,以照顧佔領區人民的情緒,如果當地人民奉若神明的東西被摧毀了,估計是會激起全體民眾的反抗,印度土兵起義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國對法國的佔領、美軍對日本的佔領都是這一類。

    所以說,法國建築儲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德軍想要長期統治法國,不是搶了東西就跑,也不是就為了消滅法軍。如果法軍英勇戰鬥,德軍在消滅法軍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毀壞一些建築,這不是他們的主觀意願。這些建築可損壞可不損壞,法國投降的情況下,德軍自然就沒有必要去損壞它們。所以,法國投降只是減少了建築在戰鬥中被誤傷的機率,只是二戰期間法國建築儲存完好的次要原因。

    綜上所述,我以為,導遊說二戰法國投降所以法國建築儲存完好,是很不全面的。如果碰巧遇上戰爭,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是全華人民重點防範物件。

  • 10 # 惜花公子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古老的建築不但傳承了古人的智慧與文化,更加凝聚了一個民族的靈活與信仰。不是法西斯德國不敢毀壞,而是害怕激起民憤,成為公敵。看惜花娟娟道來。

    一、有種安慰叫“自我安慰”

    曾經認為有了“馬奇諾防線”就天下太平了,面對法西斯德國的突然強硬的態度,覺得給予成全就可以讓其滿足,然而事與願違。小恩小惠沒有讓法西斯德國滿足,卻讓其變得更加的肆無忌憚。在一幫戰爭天才們的指揮下,法西斯德軍不僅繞過了“馬奇諾”更是在短短的幾周內佔領了法國。讓法國那些頑固派們都閉了嘴,投降了。結果就如那句名言一樣“正義從來都不會缺席,只會遲到。”面對反法西斯勝利後的審判,這些嘴惡醜臉們卻以著所謂的保護文物而選擇了屈辱。將其當成一塊遮羞布擋在面前。

    二、有些傳承叫做“信仰”

    日本法西斯在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成為了美國頭號公敵。在後來美軍大舉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進行各種轟炸與攻擊卻將日本法西斯天皇的皇宮保留完整,不敢攻擊。是美華人故意的嗎?顯然不是,是美華人害怕激起日本法西斯的全民的民怒,與不死不休,天皇就是日本人的信仰。而法國的凱旋門、盧浮宮等等古建築的背後都是一個偉大的故事與法華人民的驕傲。法西斯德國一旦將其毀壞,面對的是不死不休的報復與復仇。這樣讓法西斯德國對法國的統治會非常困難,甚者,二戰的歷史都會被改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泡茶的八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