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雨中的梅雲
-
2 # 歷史書童
幾次不聽曹操的建議和意見這都是有原因的。
第一,曹操那時候位卑權輕,德薄名少。
第二,曹操和袁紹雖然是發小,但是二個人分屬於不同的身世背景,袁紹四世三公,曹操宦官之後,於情於理人心向背,都不會重視曹操的發言。
第三,曹操手裡有兵有將,但是兵少將寡,攻打袁紹剛嚐到敗績,再向袁紹建言獻策估計也沒啥力度。
第四,袁紹組建聯盟一起反董卓的目的是使自己聲名顯赫,廣招人才,並非真的要為大漢盡忠,甚至他還想著另起爐灶,立劉虞為天子,好讓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第五,即使曹操的意見被袁紹採納,他也會找有人去幹,不會無緣無故消磨自己的實力。
-
3 # 水一白聊歷史
古人打仗有時候很奇怪,看起來很正義的事兒,有人號召,來幫忙的可是不少,比如討董卓,再比如秦朝末年項羽和各位諸侯聯合救趙,聲勢那叫一個浩大。可結果呢,一個個都在那兒看熱鬧,項羽比較厲害,靠著自己的隊伍直接擊敗了秦軍,把諸侯們也都打服了,曹操不行,他既勸不動隊友,也打不過對手,所以也只能仰天長嘆:“諸君不聽吾計,徒喚奈何呢?”
一、為什麼都喜歡看熱鬧?道理很簡單,軍隊是自己的,地盤也是自己的,沒有了軍隊地盤也就沒了,所以還是坐山觀虎鬥最安全。只不過,有一點很奇怪,秦末漢初的諸侯可都是稱王稱霸的,而東漢末年的這些位卻都是掛著州牧、州刺史、太守等等的官銜,他們又是怎麼得來的地盤和軍隊的?
大漢朝是從秦末諸侯林立的環境當中走出來的,所以一直以來都很注意諸侯的動向,先是劉邦把異姓諸侯搞得差不多了,後來到漢武帝時又弄出個“推恩令”,甚至上把劉姓的諸侯王實力消得差不多了。大漢朝漸漸地也向秦朝靠攏,以郡為單位治理地方,不過呢,漢武帝又擔心這些郡守權力太大,又搞出什麼么蛾子,於是又把天下分成十三個部,每一部設立一個刺史,來監督這些郡守。
後來,部又改成了州,也就是後來我們在讀三國時常見的州刺史。雖然說這個刺史前面掛的是州,但實際上官位是沒有郡守(太守)高的,比如漢宣帝時有個非常有名的官,名叫黃霸,他開始做的就是揚州刺史,後來升任的潁川太守。儘管說太守是受州刺史監督的,但畢竟是掌握實權的,而且州刺史一般來說任期也就是一年,皇帝也擔心他們跟太守們勾搭連環、收受賄賂。
不過呢,也有人認為刺史官職小,不利用管監管太守,於是就產生了州牧。州牧可就厲害多了,不但有監督的權力,還有管理治下的權力,算得上太守的頂頭上司了。但是,很顯然,這樣一搞,刺史原本的監督作用又沒了,所以,在兩漢大部分時間裡,還是隻有刺史,沒有州牧。
那麼,後來反董卓那些諸侯是怎麼搞出來的呢?
這個源頭還在於黃巾起義,這場大動亂給東漢朝廷折騰夠嗆,雖然費挺大力氣把黃巾起義的頭兒張角兄弟幾人解決了,可散落四處的起義軍又沒辦法解決了。
這時候出來一個人,就是後來被劉備幹掉的西川老大劉璋的親爹劉焉,他跟漢靈帝說:“刺史比太守官小,不應該讓大官管小官。最好的辦法是派一些資格老的人去當州牧,讓他們擁有權力,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剿滅黃巾殘部。”
當然了,當時也不是所有的州都派了州牧,有些不重要的,或者黃巾州勢力不太強的州,依舊有刺史的。但是,這條建議的核心實際上是放出去了軍權,即州牧可以用圍剿黃巾軍的名義自己組織招募軍隊,很快,各郡的太守等地方勢力也都開始組織起自己的軍隊。
所以,名義上還是州牧、州刺史、太守,都變成了一方的諸侯,他們此時與秦末漢初時的諸侯相比,也只不過是地盤小一些,兵力小一些罷了。但是,麻雀再小也是肉,總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所以,反董卓時他們雖然積極,但是真要讓他們動手,還是難啊!
二、為什麼是曹操提意見?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每個人的行動都有他的出發點和合理性。曹操之所以一直建議打董卓,一方面是因為曹操確實是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也在於曹操所處的身份地位與其他人不同。
我們看,當時出兵的都是什麼人物,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等等,這些人要麼是州牧,要麼是太守、州刺史,都稱得上是管轄一方的大員。再看曹操呢?不過是改名換姓逃出洛陽的漢臣,“散家財,興義兵”組織起來的軍隊,期待建功立業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曹操提的意見是什麼。
董卓被聯軍擊敗,一把火燒了洛陽,挾持漢獻帝去長安之後,曹操提出,應趁機與董卓決戰,不應駐足不前,然而聯軍無人出兵。曹操獨自出兵,敗給了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士卒死傷大半,曹操也身負箭傷,險些喪命。緊接著,曹操又建議聯軍,不走函谷關,而是南下入武關,攻打董卓,結果又一次做了無用功。
前面我們說了,諸侯聯軍都是要照顧自己的地盤的,他們不像曹操,兵打沒了,損失的不過是財,大不了再重新徵兵,他們不同,一旦兵沒了,地盤也就被人搶了,他們不但看著董卓,還互相盯著對方的地盤,隨便準備聽了對方“碗裡的肉”。
所以,很快,聯軍隊伍不但不再西進,反而發生摩擦,衝突不斷,自然也就解散了。曹操也只好放下滅董卓的這顆心,轉而投入到剿滅黃巾軍的戰鬥當中去了,順便再搶搶地盤,建立根據地,從而實現他的曲線救國計劃。
三、除了曹操,還有一個人去打董卓了這個人便是孫堅,當時的長沙太守,後來的吳主孫權的父親。
孫堅比曹操他們來得要晚一些,所以也沒趕上跟曹操一起出兵。不過,孫堅還是比曹操能打一些。他雖然說也被徐榮打敗了,但卻重挫了董卓的手下胡軫,還把都督華雄給殺了,沒錯,就是《三國演義》裡被關羽殺掉的那個,在歷史上是孫堅殺的。緊接著,孫堅繼續進兵,又在距離洛陽九十里處打敗了董卓。董卓只得留下牛輔、李傕、郭汜、張濟、董越等部將阻擋孫堅西進的步伐,自己跑回長安去了。
孫堅一路打到洛陽,看著殘破的洛陽城,他也無力再西進了,可想要留在洛陽發展,自然也是不可能了。不過,很可惜的一點是,孫堅輕信了袁術,受命去攻打劉表時被其部將黃祖手下暗箭所殺。
看得出來,孫堅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也非常能征慣戰的猛將,只不過他當時任職的長沙,還屬於是窮鄉僻壤,與中原相去甚遠,也無法發揮他的才能。所以,他才像曹操一樣,敢於去挑戰董卓,因為他的長沙別人不會去搶;他也會屈居於袁術之下,因為他覺得那是他在中原站穩腳跟的階梯。
倘若當時,聯軍當中多一些孫堅、曹操這樣的人,西涼軍也不會在長安作威作福那麼多年,以至百姓痛苦不堪。只可惜,大多數人還是很容易在擁有一定資本時,陷入想贏怕輸的怪圈,無法自拔。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是。
回覆列表
袁紹的缺點就是多謀寡斷,但他卻偏偏處在斷的位置上。因為最後的大注意還是需要他來拍板決定的。我們說,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為什麼不聽曹操的建議或意見?而且還是好幾次。那麼,我想問問,討伐董卓期間乃至於此後的官渡之戰時期。袁紹真正的聽過誰的意見?說實話,眾人對主公所出的主意謀略也都是利弊共存的。大家你說你的,包括你出的謀略利益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弊端又是什麼?大家各自像君主敘述完自己的主意後,由主公親自根據利弊分析來決定己方接下來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曹操也是如此執行的。但袁紹就不一樣了。他的變化太快。往往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突然就改變了原來的目的或目標。也正因為如此,後人才評價袁紹是色吝膽薄,多謀寡斷。甚至是急功近利等等等等的貶義詞。唯一正面形容袁紹的大概也就是什麼四世三公,劍眉星目了。但這跟戰略戰術甚至是利益弊端有毛關係嗎?比如,在開啟跟曹操的戰端之前,袁紹猶豫不決。他的謀士也知道袁紹的斤兩。所以,不論是田豐還是苴授,甚至是逢紀和審配。他們都是把議題的利弊擺在眼前,讓袁紹自己挑選。但這個時候,許攸來了,袁紹在詢問許攸後,許攸只對他說了什麼義或不義。絲毫並沒有提前這件事的利弊。於是,袁紹腦袋一熱。哦,這是義舉。而且還是大義。那就幹。我們說,既然決定幹了,那就好好幹。袁紹可倒好。半路上他的思維又隨著田豐等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把許攸本來的偷襲許昌在進軍的半路上,愣是被袁紹勒令固守延津了。結果,憑空給了曹操準備的時機不說,還讓曹操派關羽斬斷了閻良文丑這兩個河北亭柱。接下來,按照謀士的建議,袁紹本來該殺了劉備給顏良文丑報仇。這時候劉備一哭,說什麼大義,又是大義。袁紹反倒怪罪謀士出的什麼餿主意。哦,是害賢。生生放跑了劉備。完全不知道利用劉備,挾持關羽張飛對付曹操。接下來的官渡之戰更是如此。許攸的建議聽到一半就把許攸打跑了。你既然知道許攸是曹操的故交,而且對許攸的人品又不是不知道。幹嘛要打跑他。就連田豐衝撞袁紹,袁紹都知道把田豐關進看守所。為什麼不把許攸關進小黑屋呢?你難道不知道許攸是你這次戰鬥的核心機密掌控者之一嗎?結果,許攸不僅投靠了曹操,還反手就給袁紹來了個火燒烏巢。導致袁紹官渡之戰的徹底失敗。還有,在救援徐州的關鍵時刻,袁紹竟然以最寵愛的小兒子生病而貽誤戰機。從而導致劉備再次流亡。而曹操也失去了劉備的牽制,專心致志的對付起袁紹了。所以說,袁紹的謀士是不少。而且,頂級謀士也不是沒有。對於別人來說,謀士自然是越多越好。比如曹操,他從來就不嫌自己的謀士多,他從來都覺得自己的謀士永遠不夠。但對於袁紹來說,謀士太多了,反而成了袁紹的負擔了。假若只有一個謀士。袁紹就會聽他的建議。而袁紹也會做大做強。但謀士一多。袁紹內心就會說,瞎吵吵什麼?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老子該聽誰的?這也就是大家說袁紹的多謀寡斷。接下來再說討伐董卓。我們說,在討伐董卓的時候。不可否認,曹操的謀略非常犀利。但話說回來,曹操的實力卻不堪入目。因為所有的諸侯刺史,動輒至少都是一兩萬的兵力,騎兵步兵都不說。再看曹操,撐死了幾千人馬。還都是一些護院的家丁和臨時招收的莊戶農民。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曹洪曹仁,夏侯兄弟和樂進李典。但這些人還不能毫無保留的全都帶出來。還要留一半守衛老家。所以,曹操的實力是眾諸侯刺史裡面最弱的哪個。別看劉備關羽張飛只是三個人,但實力卻跟當時的曹操不相上下。此時的曹操,雖然有矯詔勤王的功勞,但在這些諸侯刺史眼裡,只不過是人微言輕而已。至少是袁紹是這麼看的。要知道,袁紹自身的實力雖然跟曹操相差很大。但袁紹的招牌亮啊。動不動就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天下官吏半出其門。再看曹操,閹宦之後,腌臢之輩。雖然曹操要比袁紹有能力的多,但袁紹從來打心眼裡就瞧不起曹操。儘管小時候的袁紹經常被曹操耍著玩。被曹操坑的一愣一愣的。那袁紹也還是看不起曹操。大家還記得袁紹和曹操偷新娘子的事吧?曹操把新娘子偷了。眾人把袁紹胖揍一頓,氣的袁紹心裡大罵,這都什麼人呀?偷新娘子的人你們不打,卻專打我這跑得慢的。你們還講不講道理啊?呵呵,扯得有點遠。其實在古代,特別是在東漢末年,所看中的第一選項並不是能力,而是出身和家族背景。所以,黃巾之亂的過程中,劉備雖然救了董卓,但當董卓得知劉備沒什麼社會背景的時候,連個謝謝都不說,而是哼了一聲就走了。這裡我想用一句現代話來調侃一下。這就是論後臺的重要性了。而在東漢末年,特別是桓靈二帝一來。外戚和內宦交替掌握中央的權力。再加上仕子大族橫行盤剝,官商勾結魚肉百姓。平民百姓就算是有能力,只要你沒有後臺,沒有背景。那你還是啥也不是。再加上曹操自小出身不好,而且還讓袁紹吃了不少的苦頭。說不定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的屁股還因偷新娘子被打而隱隱作痛也說不定呢。看見曹操,只是為了顯示袁紹的大度,袁紹才在表面上對曹操客氣那麼一兩句而已。還聽你曹操的建議?按照以前你曹操嫁禍於人的行事作風。我袁紹哪知道你這次是不是又在害我?為了提現我袁紹虛懷若谷的作秀,這次不給你穿小鞋就已經是阿彌陀佛了。還聽你的?別逗了。要不是有關羽出去斬了華雄的話,沒準我下一個就把你曹操派出去享年了。這次沒機會了,下回再說。什麼,呂布來了?好,這會該你曹操出去了。不妥,還是先派幾個菜鳥出去,這樣就不會有人說我袁紹攜私報復了。嗯,就這樣辦。什麼,怎麼又是關羽呀?哦,這會是關羽為了救張飛而出戰呂布的?什麼?連劉備也去了?行,既然這三個一心求死。那就等你們死了再讓曹操上。啊?不會吧?呂布竟然敗了。怎麼會這樣?哎,好吧,再另尋機會吧。哦,董卓西逃,你曹操想追?還想讓我追,讓我帥大家一起追?好,我答應你。你先走。我們隨後就到。哈哈,我們隨後就到?才怪呢。來,大家這些日子辛苦了,喝杯酒慰勞一下。。。。。。哦,曹操你回來了?敗了,中埋伏了?看看,我就說嘛,那董卓乃是虎狼之輩,哪有那麼好教訓的。這次嘛?權當曹操你交學費了。啊。這次的事情定性嘛?損失歸你,責任大家擔,血的教訓要牢記心中。袁紹嘴裡這麼說,內心卻是另一種聲音。狗日的,總算搬回一局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小樣,整不死你算你命大。曹操是什麼人?人精中的人精。袁紹的小心思他能看不出來嗎?但面對眾諸侯,他只能罵一句,豎子,不足以為謀。當著那麼多人,袁紹也不能拉下臉或不要臉,直接殺了曹操。做個假設,如果袁紹能充分利用他盟主的身份,把曹操或他的部下趕到華雄和呂布的面前,借華雄或呂布之手讓曹操享年。還會有以後的官渡之戰和倉亭之戰嗎?還會有呂布的白門樓之死,劉備的兵敗徐州嗎?這才是曹操的那句話,一日縱敵,萬世之患也。其實,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聚在一起的。因為他們就連最基本的同仇敵愾都做不到。比如袁紹袁術還有其他諸侯,都是在做著一些損人利己的勾當。所以,曹操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謀略思路也非常情緒犀利。但袁紹的小算盤顯然不在此。所以,曹操說的袁紹就不怎麼會聽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