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體育全視角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人才輩出,其中的李孝恭、李靖、李勣、阿史那社爾、薛仁貴、郭子儀、李光弼、李晟、韋皋及李愬等十大名將,有的為大唐的建立征戰四方,有的在維護邊疆安全中戰功累累,有的在維護中央統治,對地方藩鎮的戰爭中屢立戰功。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建立後封趙郡王。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總管,次年獻計並率軍攻打南方的蕭銑,立下戰功,升任荊州大總管,後因治理荊州有方遷任襄州道行臺左僕射,武德六年(623年),又率軍攻打輔公祏,用一年時間將江南平定,因功拜揚州大都督,之後因被人告發謀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歷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歲。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諡元,配享高祖廟庭。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祐,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諡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  

    阿史那·社爾(604年-655年),唐初名將,突厥王族,處羅可汗次子。社爾原是東突厥拓設,設牙旗於漠北,統帥鐵勒、薛延陀等部族,後被薛延陀擊敗,率部西遷,並趁西突厥內亂,奪取其近半國土,自稱都布可汗,但後來又被薛延陀擊敗,只得逃奔高昌國。  貞觀九年(635年),社爾率部投奔唐朝,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尚衡陽長公主,拜駙馬都尉。此後,社爾隨侯君集平高昌,封畢國公,又先後征討高句麗、薛延陀的戰爭,屢立軍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社爾任昆丘道大總管,率領鐵勒、突厥部眾十萬人擊敗龜茲,並迫使于闐國王臣服。後升任右衛大將軍,加鎮軍大將軍。永徽六年(655年),社爾去世,贈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諡曰元,陪葬昭陵。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758年,進位中書令。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公元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諡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覓子鄉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宰相、軍事家。李晟原為邊鎮裨將,以戰功累遷至右金吾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後來,李晟入朝任右神策軍都將。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討伐反叛的河朔三鎮。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興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復長安,平定朱泚之亂,兼任鳳翔、隴右、涇原三鎮節度使、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貞元三年(787年),李晟被罷去兵權,改封太尉。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韋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韋元禮七世孫,韋賁之子,出身京兆韋氏,排行二十三。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為建陵挽郎。大曆初任華州參軍,後歷佐使府。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功擢隴州節度使,興元元年(784年)入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貞元元年(785年),韋皋出任劍南節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詔,拒吐蕃,累加至中書令、檢校太尉,封南康郡王。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卒,年六十,贈太師,諡忠武。《全唐詩》存其詩三首。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因家族背景任協律郎、衛尉少卿等職。 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後,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歷任太子右庶子,坊、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寧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諡號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聚氰胺引發大頭娃娃的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