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無涯
-
2 # 廖十三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小說,三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精彩的歷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重三國鼎立到被晉統一,其實這是歷史的必然。由誰來統一那得看自己的造化,但統一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那為何最後由晉完成了統一呢?並且還是重蜀國開始?
原因一:蜀國後期太過羸弱。
人才已經嚴重緊缺,除姜維以外,已經沒有能統帥大軍的全才。蜀國後期丟了荊州之後,地盤少,人口少,兵也少。
原因二:魏國的強大,雖然當時的曹魏政權已經是傀儡政權,但在司馬家族的領導下也是很強大的。
原因三:呂蒙奪荊州。呂蒙奪了荊州之後,雖然使吳國得到了增強,但也使蜀國被大大削弱,蜀國,吳國,相對於魏國比較弱,兩國如果聯手還有與魏國一拼之力,最後誰統一三國也還說不準。
原因四:當時司馬昭殺了曹髦,天下人都說司馬昭之心,眾人皆知,暫時不想稱帝的司馬昭需要一場大勝仗堵住天下人的嘴。柿子都挑軟的捏,當然是從羸弱蜀國開始了。
原因五:先打東吳成本太大。司馬昭於是在伐蜀和伐吳之間算了一筆賬:如果打算伐吳,首先要建造戰船,修通水路,光著兩項就要耗資巨大,而且至少要發動十萬人以上的勞役,幹個大半年、一年多才能幹完;而且南方潮溼,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肯定會爆發瘟疫,之前曹魏多次伐吳都爆發了瘟疫不得不回就是例子。
以上五點便是司馬昭為何先滅巴蜀,後攻東吳的原因。如有不當之處,煩請斧正!
-
3 # 張生史話
讀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司馬昭曾於公元263年滅掉蜀國,於公元280年滅掉吳國,那麼為什麼司馬召要先滅蜀而後滅吳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地利位置所決定的。展開三國爭霸圖,我們可以看出魏和吳接壤之處為滾滾長江,而和蜀漢接壤的則是橫亙中國南北的萬里秦嶺,跨越秦嶺雖然艱難萬險,但比起號稱“千塹”的長江可以說簡單多了,另外因秦嶺水深林密,道路崎嶇,因而宜於小隊人馬突襲(後來鄧艾伐蜀正是用大隊驅動,小隊人馬突襲之策略而取勝的),而長江卻一目千里,不易突襲,加之長江千險驚濤駭浪沒有熟練的駝手和優質的戰船,熟練的水兵,很難取勝。
二,先滅蜀後滅吳,這是有成功的先例的,比若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是先滅掉蜀國,最後以蜀國為根據地再滅掉楚國的,因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三,先滅蜀,後滅吳這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觀看三國史可以看出,在魏和吳的幾次交戰中往往敗多勝少,當年曹操親率幾十萬大軍竟被吳國區區幾萬人馬打敗於赤壁,要不是忠義名將關羽華容道放他一馬,曹操早已命喪黃泉了,當然赤壁大戰蜀漢也參戰了,但出大力,立大功,將曹操軍隊徹底打殘,潰不成軍的還是東吳的水軍。
四,先滅蜀後滅吳,這是當時的時局決定的。當時的情況是同諸葛亮一同創業的一班人馬都已去逝,而由於諸葛亮本人事事必自躬親,沒能給蜀國培養眾多的軍事人才,加之蜀國本身地狹人稀,後繼乏人。加之後主劉蟬昏庸無能,因而精明的司馬昭一定早有洞悉,而觀東吳一方,素來民風彪悍,人才輩出,當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親率七十萬大軍,竟被年輕的將率陸遜火燒連營,兵敗夷陵,身死白帝城。對於這些魏國豈能不知?
五,歷史的戰爭法則告訴我們一定要先滅弱的後滅強大的。無論是從經濟,軍事等領域來看,蜀國都遜於吳國,因而先滅蜀再滅吳本是最佳方案。
六,先滅蜀,後滅吳,可以最小代價搏取最大利益。先滅蜀,蜀滅亡之後,魏國可以收編蜀國的船工,水兵或者在蜀地操練水兵,一旦征伐吳國,可順江而下,直取吳國,這比起橫渡長江勝算機率要大得多
-
4 # 弋北談古今
司馬昭為何要先滅蜀後滅吳?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根據地理位置來看,蜀國地勢較高,山丘縱橫。而吳國大多在地勢平緩地帶,倚仗長江天險,以圖自保。從高入低易,由低攻高難。首先拿下蜀國便可以為將來滅吳做好戰略準備,從蜀地出發由陸地進攻吳國便可避吳水師鋒芒。
二:在三國後期,蜀國實力羸弱。諸葛亮在世之時,事必躬親,一個人負擔了大量的權力,使蜀國喪失了後繼人才。所以導致後期外沒有五虎將般的將軍,內沒有諸葛亮般的謀士。而且蜀地地廣人稀,糧食準備不充分。蜀國後期外不修武德,裡不修內政。相對於吳國來說,蜀國必定是那個軟一些的柿子。於是,司馬昭首先滅蜀便是註定。
三:根據魏國軍隊的特性,魏國軍隊以北方步兵騎兵為主,陸戰實力強勁。而蜀國大部分在陸上山區,這是適合魏國軍隊進攻的。但吳國就不行了。吳國倚仗長江天險,船軍實力強勁,而魏國缺少合適的將領和熟練的水手,甚至連船隊的組成都是問題。所以,為了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司馬昭必須首先進攻蜀國。
四:魏國自曹操赤壁之戰結束以後便確定了首先滅掉蜀國的戰略方針。所以,司馬昭先確定進攻蜀國也是遵循走既定的魏國國策。
五:姜維經常性的北伐魏國,與其讓他繼續騷擾,不如干脆將蜀國抹平,這樣更是一了百了。
六:在戰國時期,秦國也是具有了蜀地,再接著進攻楚國的吳越之地。而司馬昭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出於歷史經驗,也會選擇進攻蜀國。
所以,司馬昭選擇先滅掉蜀國主要是因為蜀國內政荒廢,實力羸弱。再加上蜀地地勢優越,對未來進攻吳國有極大的戰略幫助。以及遵循魏國既定的發展策略和避開吳國優勢水師的原因,魏國司馬昭決定先滅掉蜀國。
-
5 # 辯證哲學論伐吳不成,選擇伐蜀。
滅蜀之前,有一個相關的歷史背景:公元252年,吳大帝孫權病逝,司馬師派曹魏15萬大軍進犯,但是東吳獲得大勝,這就是著名的“東興之戰”,曹魏以失敗告終。所以,司馬昭先滅蜀,是因為曾經在伐吳的過程中,損失較大,伐吳不成,才選擇伐蜀的。
蜀國綜合實力相對較弱政治 經濟 軍事三方面都羸弱
從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公元263年姜維第十次北伐,36年間蜀漢連年侵犯,但戰果多不佳。姜維最後一場北伐結束後,就屯兵沓中,當時,蜀國總兵力9萬左右,軍事實力不強,有無人才。
蜀國有9萬兵力,這是從司馬昭口中說的,說明司馬昭對蜀國的整體實力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準確的認識,這是軍事上實力的體現。同時,他講劉禪闇弱,這也不是空白的一句評價,由於劉禪的闇弱,宦官擅權,導致了邊防將領貪生怕死,禦敵無力,進而出現了“馬蹄釘”效應,使得姜維“斂兵聚谷”的防禦戰略失敗(《姜維於263年始終固守劍門關新證》),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蜀漢從內到外都以為,劍閣失守,投降之聲漸起,這與劉禪的昏聵無能有著直接聯絡,這是政治方面。
司馬昭的政治領導力262年,司馬昭決定伐蜀,雖然朝中大臣多不同意,但是他堅決動兵,並說了一番話:“吳地有江淮之險,地域廣大,攻打確實有難度,不如先定蜀,平定蜀國之後,再順流而下,水陸並進伐吳國,這是古代滅虢國和虞國的計策。同時,蜀漢總兵力9萬,其中的4萬佈置於他處防守,能動用的也就5萬,而且劉禪闇弱無能,蜀國滅亡是能看得到的。”《資治通鑑》
由此可見,司馬昭看清了整體局勢,並且統一了朝中的異聲,他分析吳國不好打,那麼,就先打實力較弱的蜀國,收拾完蜀國後,對付吳國就有辦法了。所以,由於司馬昭強硬的政治手腕,做出了“滅吳先滅蜀”的國策,才使西晉迅速吞併蜀國進而為18年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在280年,晉分6路大軍滅吳,其中一路就是從長江北岸的巴郡,也就是東吳上游沿江而下的。
引用:《資治通鑑》魏紀十
《姜維於263年始終固守劍門關新證》
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
回覆列表
在三國故事中“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趨勢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三國從漢末分裂以來經過百餘年,最終被晉國所統一。但是經常有人問,司馬昭為何要先滅蜀、再滅魏、最後滅吳呢?
首先以史為鑑強調一點,司馬氏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極有可能是先滅魏、再滅蜀、最後滅吳。但是正是有了一個意外的誕生,才改變了三國滅亡的順序。
另外大家注意一點滅亡蜀漢的是曹魏政權而不是晉朝!哪怕當時司馬氏已經掌控了曹魏朝政,但畢竟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然後我們再來分析以司馬昭為代表的曹魏權臣為何要先滅亡蜀國而不是吳國?
其實仔細通讀了史料《三國志》,甚至是通讀了根據史料七真三假編輯的小說《三國演義》後,基本上都能得出為何先要攻擊、滅亡蜀國:柿子要撿軟的捏!以史為鑑跟大家分析一下當時的魏蜀吳三國局勢,大家可以看看對不對。
一、司馬昭的野望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後雖然沒多久就病死了,但司馬一族已經壟斷了曹魏軍政大權,司馬氏明面上的接班人就是司馬懿長子司馬師。
但是司馬師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受到驚嚇,半路上就死了。曹髦雖然是傀儡,但是卻心有大志,在聽見司馬師死後,曹髦馬上命令司馬昭鎮守武昌,要求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要是司馬昭真的這麼做了,曹髦還真有機會翻盤成功,改變自己成為傀儡的局面。
可惜司馬昭也明白,如果自己停留在武昌,指不定司馬家就完了。於是司馬昭自己親自帥軍晝夜回京!大軍在手,司馬昭很快穩定了局勢,曹髦也再次成為傀儡。如果曹髦能認清自己傀儡的局面,如同漢獻帝一般乾脆早早禪讓皇位給司馬昭,自己還能活命。
但是曹髦不甘心之下,喊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絕命語,打算拼死一搏,結果被司馬昭部下所殺。
這件事打亂了司馬昭按部就班稱帝的步驟!雖然司馬昭趕緊另立曹奐為帝,證明自己沒有稱帝野心,但是天下悠悠眾口是堵不住的。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昭乾脆打算用一項巨大的對外戰爭勝利來壓下去雜音。
當時曹魏的敵人無外乎蜀漢和東吳!東吳因為諸葛誕的叛亂,雙方剛剛交過手,看得出來東吳不但有長江天險,政局也還算穩定,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而蜀漢呢?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沒有啥名將,只有一個姜維還收到黃皓、費禕等內部官員的掣肘,怎麼看都是一個軟柿子。於是對蜀漢的戰爭就提上了日程。
二、蜀漢的憂慮
諸葛亮在隆中茅廬對話劉備的時候就提出了著名的戰略規劃《隆中對》,要求劉備佔據益州、漢中,自己守住荊州,因為曹操勢不可擋,所以先居於守勢。等到曹操去世或者曹氏集團出現昏招的時候,益州、荊州兩路一齊北伐,就可以定鼎中原了。
這個戰略規劃很清晰,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鳳雛的死讓諸葛亮離開荊州前往益州輔佐劉備;這也讓荊州關羽逐漸坐大,最後在顛覆時刻被東吳偷襲,丟失了荊州,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斷去一臂。所以諸葛亮知道益州一州之地無法同佔據整個北方的曹魏和佔據整個江南的東吳相比,只能殫精竭慮的用最少的糧食養活最大數量的百姓和士兵。並且不斷的透過北伐試探曹魏的弱點及提升蜀漢計程車氣。
但是自從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蜀漢再沒有一個有如此戰略眼光的丞相,蜀漢政權基本上都是自以為有崇山峻嶺阻隔,萬事大吉,雖然有一個姜維打算繼承諸葛亮遺志,可惜內部全都是掣肘之人,根本無法集全部力量進行戰略進攻。
當時的蜀漢沒有良才、內政昏庸,很明顯就是一個軟柿子。對於此刻正要追求大量軍功的司馬昭來說再適合不過。
三、成本的比較
司馬昭在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殺了曹髦,立了曹奐;到了景元四年(263年)的時候,司馬昭還在被人指責弒君,於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司馬昭準備伐蜀。但是眾所周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在任何時候,戰爭都是非常消耗國民財富的,司馬昭於是在伐蜀和伐吳之間算了一筆賬:如果打算伐吳,首先要建造戰船,修通水路,光著兩項就要耗資巨大,而且至少要發動十萬人以上的勞役,幹個大半年、一年多才能幹完;而且南方潮溼,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肯定會爆發瘟疫,之前曹魏多次伐吳都爆發了瘟疫不得不回就是例子。
但是如果攻佔了蜀國,花三年時間休養生息,修整水軍。三年後一支軍隊從巴蜀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一支軍隊渡過長江,水陸並進,東吳就可以很輕鬆的滅亡了。
而且蜀國地小人少,全國計程車兵不過區區9萬人,其中一半人還要守衛成都和其他城市,可戰之兵不過五萬,只要牽制住了姜維,佔據了漢中,劉禪這種昏君必定投降!
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溼,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晉書
可以看出司馬昭這番想法是當時曹魏政權的一個戰略規劃,即:先乘著蜀漢內部昏庸,先滅蜀國;然後在蜀國舊地修整水軍,三年後水陸並進再滅吳國!
雖然鄧艾剛開始還不太願意聽司馬昭的話,但是最後的結果證明司馬昭的戰略規劃的確是正確的選擇。
劉禪雖然還有機會,如果蜀軍全力抵抗不投降,鍾會被姜維忽悠以滅蜀大功割據自立,後果如何,還未可知。但是劉禪的投降讓這一切都沒了意義……這一戰湧現出的鄧艾、姜維、鍾會等名將也全部死於滅蜀一役。
滅亡蜀國後,司馬昭憑藉滅國大功,壓住了天下人,到了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兒子司馬炎馬上逼曹奐禪讓,建立了晉朝,滅亡了魏國
司馬炎後來也是根據司馬昭的戰略規劃,順利的滅亡了吳國,至此三國全部被晉所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