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老倪習字

    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以其功能性特點為標準,建築藝術可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型別。 從總體來說,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一樣,也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建築的本質是人類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動的生活場所,所以,實用性是建築的首要功能;只是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物質技術的進步,建築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 2 # 文化西夏

    建築藝術是以建築的工程技術為基礎的一種造型藝術,主要是透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相關藝術的結合、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發揮審美功能;透過合理的實用功能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顯示其藝術價值。

  • 3 # 吳叫獸帶你遊玩華夏

    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

    建築藝術是以建築的工程技術為基礎的一種造型藝術,主要是透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相關藝術的結合、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發揮審美功能;透過合理的實用功能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顯示其藝術價值。建築藝術有三種特性:

    一,雙重性。建築即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二,表現型。任何一種建築都有自己的建築形象。

    三,社會性。建築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徵,是當時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

  • 4 # 崔瑞金

    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合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廣義上講景觀、園林甚至包括動物有意識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築。建築是藝術和精神的表現,是設計師與建築師將靈魂注入其中的藝術品,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為自己建造一個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環境。他是社會的物質和文化財富的體現。

    建築藝術是以建築工程技術為基礎的一種造型藝術,主要是透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相關藝術的結合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發揮審美功能。透過合理的實用功能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顯示其藝術價值。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透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佈置立體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院、傢俱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建築藝術是全方位和全維度的全息理念、全境界建築藝術。功能、技術和藝術三者有機結合才是完整的建築藝術。建築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築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築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徵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建築不緊要建築師去設計,還要由能工巧匠將它建造出來。建築是表現性藝術。透過創造激發欣賞著相應的情感,表現形式具有抽象性。建築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徵,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其藝術表現力與人類文化有著對應關係,建築藝術環境藝術的主體、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的體現者。

    建築與環境雕塑,工藝美術等組合在一起,還與他們的形、體、光、聲、色等所組成的自然環境,歷史、民俗人文環境高度的有機組合。

  • 5 # 蕭看風雲

    建築藝術是指人們透過運用美學原理,用各種建築材料,使建造出來的建築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建築工藝技術造型的統稱,是綜合了建築材料,科技運用,空間利用,光影原理,環境協調和人文哲學的一門學問,能給人們帶來使用和觀感的雙層享受。如迪拜的很多高樓,中國的頤和園,故宮等等。

  • 6 # 夢想V簽名

    建築藝術是以建築的工程技術為基礎的一種造型藝術,主要是透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結構安排、相關藝術的結合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發揮審美功能,透過合理的實用功能和先進技術手段顯示其價值。

  • 7 # 芸淡風傾愛讀書

    (一)從希臘神廟到悉尼歌劇院——建築如何變成偉大的藝術?

    公元前450年的古希臘,坐落在帕那塞斯山山腳坡地上的德爾斐神廟是最為神聖的地方之一——阿波羅神和9位激發了藝術家靈感的繆斯神的棲居之所。

    希臘人喜歡在夜晚聚集在宮殿裡講著這些故事,漸漸地,講希臘語的人從各個地方來到這些特殊的宮殿求神諭,這座神廟開始讓人產生其他更為遙遠的聯想,變成了一個朝聖之地。

    這裡本沒有城市,卻逐漸在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風景中建起來精美的廟宇宮殿,和一些在藝術上很成熟的建築、優雅的雕像和附屬於神廟的娛樂性建築,如露天體育場,劇場等,形成了繁華的城邦。

    這些建築群本身就是獻祭之物,具有各種各樣的功能——標出地球的中心,為神秘的神諭傳達者提供住所,保證來自各個城邦的祭品的安全,為來訪者和祭司提供住所,並開展體育運動和上演戲劇使他們得到娛樂——一座神廟就由此成為一座城市,甚至世界的中心。

    1957年的悉尼,丹麥建築師約翰·伍重以一些潦草但卻優雅的草圖贏得了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委託。然而他卻不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奇思妙想,於是他對設計方案作了重大修改,使得這項工程從造價很高,變成難以為繼,工程一拖再拖。

    在經歷瞭解僱設計師另尋他人,籌措新資金等多重磨難後,這座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花費驚人的龐然大物不僅能夠滿足歌劇院的使用功能,更變成了整個澳洲的象徵。

    這就是這本充滿大量精緻手繪圖片的入門書《建築的故事》精彩之處——想要借簡練精要地介紹建築的基本構成,各個時期建築風格的特色樣式,傳達給我們的重要資訊之一:

    本是實用性為主的庇護所,何以變成偉大的藝術——

    文化的影響力在這裡起了作用。

    和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瑟農廟(Parthenon)一樣,北京的壇,廟,宮,殿,這些能屹立多年留存下來的古建築珍寶,雖然原本的實際功用已經完全失去,但是仍然保留著他們純粹的藝術文化價值,會永遠繼續著享受榮譽的。

    建築的藝術價值,雖然可以脫離實用性存在,它卻絕對不能脫離堅穩合理的結構原則而獨立的。

    林徽因曾經說過,“美的權衡比例,美觀上的多少特徵,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制之下,合理地解決了結構上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的自然結果。人工製造和天然趨勢調和至某程度,便是美術的基本,設施雕飾於必需的結構部分,是錦上添花;勉強結構純為裝飾部分,是畫蛇添足,足為美術之玷。”

    (二)西方建築之美的四大規則

    這本《建築的故事》認真從細節分析了世界上多個著名建築的特點,從而可以讓普通人更深刻地理解西方建築之美的規則:

    1.秩序

    人造之美不同於自然天成的地方,就在於井然有序,令人心生愉悅的秩序感,傳遞出簡潔的幾何之美和乾脆利落不復雜的情緒。

    不同的希臘神廟裡的古典柱式都遵循著各自精密的數學比例,每一種柱式都有自己的講究:設計愛奧尼亞柱式時,只有將楣、中楣和簷口設計為整個柱身高度的五分之一,其結果才會令人愉悅;而希臘古典柱式裡最精緻的科林斯柱式,柱頭的高度須得跟柱身最低點的寬度相等才行。

    2.平衡

    只要建築師能巧妙地調停任何種類的極端,包括舊與新,自然與人工,奢華與素樸以及陽剛與陰柔,就極有可能創造出美來。

    義大利建築大師安德烈亞·帕拉弟奧著名的作品之一,義大利維琴察的圓廳別墅,就是運用數學讓區域性和整體達到平衡的最佳例子——建築的美不在於繁複的裝飾,而是在於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掌握了這一點,簡單的建築也會很美。

    如必須要懂的室內規範,房間的高度至少應當跟寬度相等,房間的長度與各邊的正確比例應為一比一,二比三,三比四,而廳堂應該置於一箇中軸之上,兩翼的房間則要完全對稱。

    3.優雅

    我們從一幢建築作品中感受到的美的印象,不僅僅在建築完成其抵抗的職能——容納、跨越、遮擋——時體現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實用的同時,還兼顧表現出極致的優美和經濟。

    在那個還不相信理論的時代,他更希望這種設計理念可以傳播給不能親自來觀察瞭解維琴察的人,所以他煞費苦心,嘔心瀝血繪成整整四卷書的圖紙《建築四書》,遠播歐洲各國——讓更多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感受美。

    當謙建築和設計師謙遜地並不試圖因其克服的困難而引起關注時,它就具有了這種優雅的品質。

    4.協調

    著名美國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作為第一批設計摩天大樓的人,就格外強調:一定要遵循協調的原則。

    “高層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即它是高聳的,它的每一寸都必須是驕傲的、凌空的,以純然的狂喜高聳入雲,所以從頭到腳它都應該是個整體,沒有一根不和諧的線條。”

    不出幾年,他的建議就在紐約與芝加哥那些林立的地標性摩天大樓身上得到圓滿的實現,也確實為這些超級城市的形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綿延千年的文化——中式建築含蓄持久的東方美所遭受的衝擊和挑戰

    《建築的故事》一路從世界豐富的建築群,講到中國建築史上的人類文明的奇蹟。而提到中國建築,就不得不提到為保護中國古建築而奔走一生的著名女建築師林徽因。

    在她看來,中國建築,不容疑義,包含好建築應該有的三種要素。

    1.實用:因地制宜,符合民生習慣。

    2.堅固: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理應屹立不倒。

    3.美觀:具有合理的權衡。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地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

    以上三點,其實和西方建築的美的原則是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發展多年,西式現代建築依然可圈可點;可是提起經典的中式建築,我們能想起的還是那是屹立千年的文物,比如紫禁城,五臺山佛光寺。我們的城市裡更多的是地標建築,都是由中外建築師受西方建築理念影響下的作品。

    西式建築有其優越先進性,美則美矣,但我們幾千年建築史流傳下來的民族性和智慧結晶哪裡去了?

    早在二十世紀,林徽因就曾一針見血地提出,在木或磚或石的建築方面,古代的工程師和建築師們也發揮了高度的創造性。在陵墓建築,防禦工程,橋樑工程和水利工程上都有震驚世界的偉大創造。

    隨著國際化接軌,我們渴望創造出“國際風格”的建築無可厚非,畢竟很多方面確實需要與時俱進,但這不代表賦予建築以民族特性是荒唐可笑落伍的。

    中國古代的匠師們善於在自己的傳統的基礎上適當地吸收外來的影響,豐富了自己,但本質上中國建築幾千年來都保持著一致、一貫、明確的民族特性。千餘年來分佈全國的佛教建築和回教建築最清晰地證明了這一點。

    變的應該是技術,材料,結構,不變的是本質的民族性。

    林徽因還說過,“建築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築。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

    我們熱愛旅行,不就是喜歡看看“與己不同”的外面的世界嗎?

    如果從地域特色不再,我們從最明顯的建築中都分不清他方和故鄉的差別,又有什麼意義?

    大樓林立一模一樣的北京,紐約,悉尼,里約熱內盧,這樣的標準化複製真的好嗎?

    所以——

    在這個過於理性的時代裡,真正的建築大師,確實試圖從基本原理出發重新創造建築的形式,試圖找到一種反映新生活的新的設計方式和建造方式。

    安藤忠雄,被譽為“沒文化的日本鬼才”,從沒接受過正規大學教育,毫無學歷背景,從拳擊手跨界到建築師。二十歲開始環遊日本和歐洲,在東西兩大文明輾轉學習,不斷接受兩種文明的碰撞。

    他的“教堂三部曲”看起來如此特立獨行,神來一筆,前無古人;

    但安藤充分運用西方建築中提倡的現代材料、語彙以及在建築中具社會影響力的教條,去顛覆西方強調的實用性理念;

    他借用由千利休“和敬清寂”開啟的東方日式審美里很重要的“侘寂”美學體驗,堅持用鋼筋水泥,創造出渾然天成,長在自然中的建築,讓混泥土中綻放了永恆,讓冰冷的建築充滿詩意和禪意,喚起人心中,對自然的所有美好暢想。

    從未停止過對建築思考的安藤,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 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讓世人為之驚豔驚歎。這才是一以貫之堅持本質裡的民族性的有傳承的創新。

    千利休借月亮的倒影完成茶作

    反觀中國建築的美,雖然已被世界無條件地認可,但是在現今的傳承中依然有不小的誤解:

    走了一刀切地崇尚西式,擯棄所有的另一個極端:

    膚淺地追求“形似”,而生產出不倫不類貽笑大方的醜建築——

    中國建築的美,絕不是披掛在外表形式上,簡單色彩和雕飾,特殊之式樣就能展現,而是深藏產生這美觀的結構的基本原則裡。

    普利策獎得主,英國著名建築師帕特里克·狄龍,也就是這本《建築的故事》的作者,是這樣寫道:

    “只要能讀懂建築的故事,就能讀懂我們人類從哪來,又將到哪裡去。”

    建築從一門技術,轉化為文化藝術,依然是個需要在苛刻的物理限制之下,踏實誠懇突破限制的創作挑戰。它透過實用性,歸屬感和美,讓人們產生幸福感。

    人類由使兩根直柱架一根橫楣穩立在地平上起,到斜撐木質框架,到磚砌石砌,至建成重樓層塔,一方面是工程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則離不開審美的創新和對多樣性創作的包容。

    橫跨了這大開本書籍整整6頁的年代表裡的每個有故事的建築,都在無言地訴說:

    審美和創新促進技術進步的同時,切不可本末倒置,討好設計而喪失根本;享受技術便捷的同時,更不能偷懶,放棄對美的追求,輕易對外來衝擊妥協。

    從建築的故事上我們看的到藝術的美好,看的到中西文化的碰撞,看的到時代變遷的歷史程序,看的到驕傲和無奈,更應該看的到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汽車的交流慢充、直流快充、快速換電和無線充電四種模式各有什麼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