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sd153426
-
2 # 含苞欲放的百合
李恪沒有當上皇帝有一部分原因是隋朝的血統,另一部分原因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因,所以李恪離皇位還是很遠的,就是太子不在,長孫皇后的雉奴還在,長孫無忌權傾朝野,做為李治的舅舅,不管李恪怎麼優秀,他也不能讓李恪當皇帝的,所以李恪當不上皇帝,是在情裡之中。
-
3 # 來聊歷史吧
不是的,這和李恪的血統沒關係。古代是講究禮法的,皇家立嗣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孫皇后作為唐太宗的正室,她的兒子是禮法上天然的繼承人。更何況她還不止給李世民生育了一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位嫡子,論地位都排在李恪前面。怎麼輪都輪不到他這個庶長子繼位。李承乾被廢,李泰因為陰謀奪嫡,同樣被李世民所棄。在這種情況下,李治就是繼承人了。更何況那時長孫無忌這些重臣都支援李治,無論是從禮法的角度,還是從背後的支援角度來看,李恪都不可能取代李治這個嫡三子。
-
4 # 史論縱橫
李恪出身顯赫,融合了楊隋、李唐、獨孤氏三大貴族血脈,繼承了隋、唐兩朝淵源深厚的皇族基因,可謂千古難得一見。
其高祖父是北周八大柱國之一,唐國公李虎。曾祖父是世襲大柱國將軍、世襲唐國公、隴西郡公李眪,其曾祖母乃是大柱國、大司馬獨孤信四女元貞皇后。其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其父親是開啟“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其外高祖父是北周開國功臣,八大柱國之一的隋國公楊忠,其外曾祖父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外曾祖母是獨孤信七女獨孤伽羅。其祖父是隋煬帝楊廣。母親是楊廣長女楊氏,後為李世民的楊妃。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也是庶長子。《舊唐書》有載:“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就是說,李恪文武雙全,李世民常說他的兒子中李恪最像他,甚是喜歡這個兒子。既然唐太宗如此青睞這個兒子,為何他最後無緣帝位呢?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育有三位嫡子: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按照立嫡立長的立儲原則,八歲的李承乾以嫡長子的優勢被立為太子,這位太子成年後喜好聲色,有短袖之癖,沉迷無度,但是懼於太宗,在太宗面前裝二十四孝好兒子。李承乾有腿疾,因此擔心被廢,深深忌憚自己的同母弟李泰。這位魏王李泰也是嫡出,看不起自己的這位哥哥,心懷奪嫡之念。兩虎相爭,東窗事發,太子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李泰也被罷黜。
此時嫡子只有晉王李治,太宗認為他年幼且仁慈軟弱,並非帝王之才,有心立庶長子李恪為太子。這個決定遭到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群臣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自古嫡子尚存,不應立庶子。何況李恪生母乃是前朝公主,陛下能留他們母子性命已是仁慈,怎能讓留有前朝血脈的子嗣繼承大統,這不是混淆了李唐的血脈嗎?長孫無忌執意如此,唐太宗只能作罷,最後立李治為太子。
其實,李恪留著隋朝楊家血脈,所以不能繼承大統,只是長孫無忌的藉口。他執意立李治為太子,只是因為那是他的親外甥,他要保住長孫家的地位和榮耀。在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掌權,設計陷害李恪將其冤殺,掃清了獨攬朝政的障礙,可憐李恪成了權力遊戲的犧牲品。
總結來說,李恪無緣帝位主要是因為:他不是嫡出,不是長孫皇后所生,沒有長孫無忌這樣的靠山。他若是繼位,無疑會衝擊到既得利益家族的權益,各大門閥士族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
-
5 # 歷史密探
李恪(619-653年),是李世民兒子中比較能幹的一位皇子,但是,即便他再優秀,也很難登上皇位。因為他是庶出,並非嫡出。長孫皇后一共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李泰,李治。
在中國歷史上,由於尊卑長幼,皇位都是嫡長子繼承,而嫡子,才是皇帝真正意義上的兒子。所以,李恪雖然優秀,但是從名義上來講,與李世民的三個嫡子絲毫沒有競爭力,這是命運使然。
但是,李承乾因為成年後作風不正派,亂搞男男關係,深受老二李泰鄙視,李泰處處與李承乾爭功,搞得李承乾名聲越來越不如李泰。後來李泰試圖奪嫡,李承乾被逼得想謀反,終被李世民廢黜。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嫡三子李治成了唯一一個沒毛病的嫡子。但是由於李治為人懦弱,所以李世民就想到了李恪,李恪是庶長子,十分勇武,李世民十分器重他,說他是兒子裡面最像自己的一個,遂欲傳位於他。但此舉遭到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說李恪是庶出,且是前朝楊妃之子,於法於理都不可繼承,所以,李世民只好傳位給李治。最後,被長孫無忌誣陷至死。血統問題,只是長孫無忌的一個藉口,他作為李治的舅舅,恐怕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外甥吧!
-
6 # 王朝的廢墟
這個只是很小的原因吧,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李恪身邊缺少一個能在唐太宗跟前說話有分量的人,所以太子之位基本就和他沒關係了,即使唐太宗動了念頭。
太宗一朝,曾經上演過爭奪太子的好戲,但這個李恪沒有太多關係,而是在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這對同父同母兄弟之間上演。李世民有些偏心李泰,處處看不上李承乾,終於逼的太子鋌而走險。面對已經水火不相容的兩個兒子,李世民才醒悟過來,知道如果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李泰必死無疑,反之李泰也必將致李承乾於死地。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老實巴交的李治脫穎而出,成為了太子。權臣長孫無忌立刻倒向自己的這位外甥,全心全意的輔佐他登上皇帝位。
按照史書的記載,李世民曾經動了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因為在當時,李恪的人望要遠高於李治的,又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被盛讚為“英果類我”。但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站了出來,歷陳立李治為太子的種種好處,並奉勸李世民儘快下決心。其實李世民也能看出來長孫無忌的用意,所以很明白的說長孫無忌就是在偏袒自己的外甥,但也只好作罷。
畢竟長孫無忌和自己的關係,以及長孫家在當朝的實力,這些因素或許就是李世民不得不放棄李恪,把李治扶上太子之位的原因吧。如果能有一個跟長孫無忌一樣級別的大臣力挺一下,李恪或許也就不會這麼輕易的被放棄。
-
7 # 滌塵20
李恪是太宗兒子當中血統最貴,能力最強的一位,太宗深知。其晚年曾有意立他為太子,其母為皇后。卻遭到長孫家族的強烈反對,以上所說只是他們的藉口罷了。由於朝中長孫勢大,為以後長治久安,只好改讓李治接班。
-
8 # 白馬晉一
是,也不全是。唐太宗兒子李恪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李恪的姥姥叫獨孤伽羅,爺爺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所以李恪一個人就擁有李唐、楊隋、獨孤三大貴族基因。這是個從出生就自帶主角光環的孩子啊!但是主角光環卻沒能給他帶來幸運。李恪的母親是楊妃,對吧?既然母親是“妃”,那他就是庶子。中國自古講究的是“長幼有序、嫡庶有別”,家族繼承也是按照先嫡後庶的順序。李恪他爸爸李世民的嫡妻是長孫皇后,她給李世民生了仨嫡子呢!所以啊,除非長孫皇后生的這仨嫡皇子全死了,李恪才有機會被立為太子。當然,有機會被立為太子不等於一定能被立為太子;而且,就算成為太子,那也不一定有命當上天子。具體到李恪,他母親是楊妃,對吧!楊妃比長孫皇后活得久,長孫皇后死了李世民不是沒有動過把楊妃扶正的念頭。但是,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啊!隋煬帝的女兒怎麼能當皇后呢?隋煬帝的惡行罄竹難書啊!而且,長孫皇后雖然死了,但是她的哥哥長孫無忌還手握重權呢!他怎麼可以允許有其他皇子威脅到自己的親外甥繼承皇位呢!因此,楊妃不可能扶正成為皇后,李恪縱使血統再高貴,也只能以庶子的身份自居。
所以李恪沒有當上皇帝,和他擁有隋朝血統有一定的關係,但主要還是因為嫡庶有別。
-
9 # 尚宮女史
李恪,歷來被認為是大唐最悲情的皇子,有驚世才華,離皇位有一步之遙,卻始終無緣帝位,甚至最後被長孫無忌誣陷參與房遺愛謀反,653年,年僅35歲的李恪被處死。李恪能從李世民那麼多庶子中脫穎而出,甚至被認為是李世民最有才華的兒子,原因不外乎有三個:李恪是兩朝皇室血統,母親為隋煬帝女兒;李世民曾因為李恪“類己”而想扶立為太子;李治的光芒被武則天壓住,歷來被認為是軟弱無能的皇帝。
這三個原因中只有第二個是關於他自己本身的。643年,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被李世民廢為庶人,而李泰則因為謀儲被降封,嫡三子李治被立為太子。不久李世民覺得李治太過仁弱,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於是和長孫無忌有一番對話: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李世民認為李恪像自己,有文武才,想立他為太子,但是長孫無忌認為不可,首先李治仁厚,是個守成之主,而且立儲乃國之大事。於是李世民就不再提了。其實我們看這段話很突兀,先不說李恪是不是真有才華,單看李世民的態度,倘若他真想易儲,豈是長孫無忌能阻止的?況且他若易儲,長孫無忌是一定會進諫阻止的,畢竟李治才是他的親外甥。明知長孫無忌會固諫,李世民又何必找他商量,難道是要給他個心理準備?但這一次對話之後又沒有下文了,說明李世民並未真想易儲,他確實擔心李治仁弱,所以才擔憂到和長孫無忌說實在不行就換人吧,但也僅僅是說說而已,他才不會易儲。
李世民為什麼不易儲,原因只有一個,李恪不是嫡子,不是長孫皇后所生,和李恪是不是留著前朝皇室的血液沒有任何關係,也和李恪是不是有才能沒有關係(實際上,李恪也確實沒什麼才華),我們知道,自周朝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倘若沒有嫡子,則立庶長子,真正出現立賢的例子極少,一旦立為太子,除非犯有大錯,否則不可能廢黜。李恪充其量只是名義上的庶長子(真正的庶長子李寬早夭)。他若成為太子,做了未來的皇帝,那麼,李世民最疼愛的嫡子還有活路嗎?那可不是李世民願意看到的。李治當初為什麼被立為太子?李承乾意圖謀反不還有李泰嗎?要知道李泰當時只是想當太子可沒有謀反啊,為什麼被李世民貶了?原因就是: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李世民寵愛嫡子不是什麼秘密,他要保全三個嫡子,一個都不能少,唯一的辦法就是立嫡三子李治為太子,晉王李治素來仁厚,倘若成為未來的皇帝,那麼就很有可能會善待自己的兩個哥哥。為此李世民不惜將最喜愛的嫡次子李泰降封而讓李治做太子。他又怎麼可能想不開去立庶子為太子呢?
-
10 # 淡看天上月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李恪為太子?這個和隋朝的血統關係是不大的。李世民考慮的地方很多。
有此想法,沒有決心想立李恪為太子是在前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之後,事情的後續發展才有這個的做法。承乾案後新立的太子李治表現的有些懦弱,李世民覺得這樣不行,正是這個時候李恪進入了李世民的人選範圍,畢竟李恪很多地方都和李世民相似。不過李世民也只是有這種想法而已,並沒有這種決心。李世民畢竟不是一個傀儡皇帝,所以他如果真的有決心,哪怕長孫無忌再權勢,也無法抗拒李世民的決心。
名不正言不順凡事都講究名正言順,當時即使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說李建成謀反作亂和淫亂後宮等等,李承乾被廢也是因為謀反。當時武則天雖然和李治有緋聞,但是武則天都不被李世民記住,而且這兩人應該也沒有幹出太出格的事情來,相反李治在大家心中的名聲一直很好,所以要廢李治是沒有由頭的。這樣對李世民辛苦打造的貞觀之治是非常不利的。
對長孫皇后的感恩其實在古代一個皇帝喜歡不喜歡他的哪個后妃,看哪個生的子嗣最多就基本上可以表現,當然這也不是絕對,不過再加上對這些子嗣的呵護等等,就可以大概看出這個皇帝寵愛誰了。在李世民這裡,明顯是對長孫皇后是最寵愛的。說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後,要另立別人為後,估計這也是有問號的。這種愛屋及烏再加上嫡子在古代是為的思想,李治的位置所以保住了。
隋唐的皇室之間本來就有著沾親帶故的關係,而且唐朝建立之後,對這些隋朝的宗室還是非常禮遇的,連大齡剩女都由李淵來操辦婚姻,武則天的母親就是這樣的。若真是怕隋朝宗室血脈,那麼武則天的兒子怎麼能被立為太子?哪怕李隆基也是武則天的孫子。所以不立李恪為太子,並不是因為隋朝血脈問題,而是李世民只是想想而已,並沒有這個決心。
回覆列表
李建成不是賢能,隱這個字才是真的,隱士,善良的人,可惜不是政治家,為什麼我知道了,發現建成墓碑上寫的字,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