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MINGLI315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一代絕世美人楊貴妃香消玉殞在馬嵬坡上,兩年後,挖開的貴妃墓中卻找不到貴妃的遺體,楊貴妃可能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嗎?如果這位絕世美人真的倖免於難,她最終又去翻開史料,有關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泊先生在《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質疑等文章中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還有楊貴妃的塑像。而且,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這裡的人們相信一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形勢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經過漫長的時日漂泊至一個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縣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員,看來她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不是空穴來風的。

    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有這樣的描述,他們推斷楊貴妃確實沒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傳的這些傳說實在出乎華人的意料,而且所有傳說都有根有據,一箇中國的貴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墳墓和塑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難道楊貴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較文學專家嚴紹燾教授從事研究比較文學二十多年,對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瞭解,對於貴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嚴紹碭教授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採訪:嚴教授:我想這個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有關係的,白居易在記述楊貴妃本事的時候呢,他有著名的長恨歌,這樣一首長詩,那麼在長詩 的後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對楊貴妃的一種想像,說楊貴妃雖然是她在事變中間人已經死了,但是她的靈魂還是活著的,她的靈魂飄搖到神仙山上,後來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眾所周知,白居易的《長恨歌》是歷史上描寫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的最為著名的傳世名作。人們分析長恨歌裡寫到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人們仔細的分析這段詩文,其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是描寫了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了。而此後唐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都沒有找到,最後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而太真恰恰是貴妃出家時的法號。這一系列相似之處讓人們充滿了想像,由於是浪漫風格的詩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貴妃,這裡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裡,世界上存在這樣的地方嗎?人們陷入了沉思之中。

    長恨歌裡寫到的稱蓬萊的仙山又在哪裡呢?採訪:嚴教授:關於蓬萊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別的文化意義,因為呢,在日本的,文學的創作的概念中,他們常常把蓬萊山本身就指為日本本所,因為我們都知道,蓬萊山是中國道教所構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種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學中呢,常常把蓬萊山作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這個能劇呢,他多少暗示了楊貴妃在安祿山事變之後,她其實沒有死,她可能到達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國的史料中並沒有記載"蓬萊山就是日本"的說法,人們還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採訪:嚴教授:大約在14世紀的後期和15世紀的初期,日本的能開始逐漸的發達起來,能是日本的一種古典戲劇,那麼能是以許許多多的生活作為它的題材,其中有一部能是專門以中國的題材作為它的題材來進行創作,那麼在文學史上,它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唐氏能,以唐來代替中國,以唐氏能創作的劇本呢,大概有十幾種,其中呢有一個劇本,就叫做楊貴妃,那麼這個能氏劇的楊貴妃,它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講了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之後,她到了蓬萊山上,那麼那跟白居易的長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楊貴妃,人是死了靈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這個能氏劇的楊貴妃呢,它說楊貴妃沒有死,楊貴妃到了蓬萊山,在蓬萊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來的道士互相見面了,那麼基本的情節,還是演繹了長恨歌的構思,但是其中它發生了一個質的改變,就是楊貴妃並沒有死,就在這個蓬萊山。

    隨著白居易文學在日本的流傳,楊貴妃在11世紀的日本就已經家喻戶曉,楊貴妃逃亡日本的說法也是那時才傳入中國的。11世紀時,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據白居易的長恨歌寫了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小說《源氏物語》。紫式部是日本的宮廷女官,主要為宮廷內的貴夫人們講述漢學,《源氏物語》就是描述了宮廷內女人的明爭暗鬥,而源氏的命運與中國的楊貴妃有很相似之處。

    採訪:嚴教授:那麼這部小說作家在構思的時候呢,她在開宗名義的第一卷,叫做騰壺,騰壺的這一卷呢,現在研究源氏物語的中國的日本的,大部分學者,都已經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騰壺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基本的構思來展開她的小說的脈絡的。

    傳說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日本孝謙皇后的重用,楊貴妃居住的日本宮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築模式,最終她由於思念唐玄宗鬱鬱寡歡,死在日本。這些傳說和前面的逃亡聯絡起來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這些傳說僅僅是傳說,沒有確鑿的證據去證實。

    更為傳奇是,根據長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為思念楊貴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結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並且帶回了楊貴妃給唐玄宗的信物--髮簪。以近彌留之日的唐玄宗時常拿著道士帶回的信物,哎情噓嘆,讓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按當時的原始條件,楊貴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嗎?採訪:而到了2004年,中國歌劇舞學院和日本的這個演員合作,在北京天壇劇場,演出了一幕一個大型的歌舞劇,就叫做楊貴妃,那麼在這個楊貴妃的戲中呢,它明確的表示在安史之亂馬嵬事變中,楊貴妃並沒有死,楊貴妃當年呢由一個日本的留學生,幫助她從事變中脫逃,而有一個日本女留學生頂替楊貴妃在馬嵬坡被殺了,楊貴妃又度過東海到了日本。

    在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都是這樣的描述,說楊貴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後又恢復了元氣,最後在遣唐使的幫助下,才到達了日本。倘若楊貴妃是被別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誰,史料明確記載,貴妃死後用紫色被褥將其草草埋葬,難道埋葬的是一個頂替她而死的人。

    這些推斷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貴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發達的情況下,楊貴妃如何能順利的逃到日本呢?現今的人對當時的條件下如何漂洋過海是絲毫都不能想象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實的航海記載就是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他前後歷經11年,經歷了5次的失敗,屢遭磨難,才終於到達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楊貴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採訪:劉教授(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唐朝時候,中日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據記載,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夠落實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裡,那麼經常有日本人來,來得規模最大的盛唐時候的使團達到五百多人,將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個規模,一般它來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裡載的能達到一百多人的規模,所以那個時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較發達,當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們還要發達,因為在廣州有駛舶使,就是對阿拉伯世界整個貿易,大量的中國瓷器出去,那個船是非常大的,所以從這個航海技術,從造船技術,從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規模應該(楊貴妃出逃日本)是沒有問題的。

    這是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船圖,唐朝有記載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這樣的船來往於大唐和日本之間。日本古稱倭國。在唐代時才改稱"日本",據史料記載,這樣的遣唐船可載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員會在日本博多集中起來出發,到達唐朝的明洲揚州和蘇州就可以到達大唐的首都長安。日本有十幾次的遣唐經歷,最多的遣唐人員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這樣的遣唐使船能到達日本,在兵荒馬亂的大唐楊貴妃可以在哪個港口登船呢。據中國古代交通史記載,當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隨後還有逃走的留學生,遣唐使等,楊貴妃一定會選擇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漢,經長江下流,有三條路線,一個是揚州,一個蘇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個地方登船,最後經歷數日到達日本的"山口久津"。楊貴妃到達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縣,後來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

    這樣的推理似乎是可行的,但這也是後人的猜測,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下,楊貴妃就算能倖存下來,她能怎樣脫離大唐嗎?當時要將她置於死地的四軍,都是受太子李亨也是後來唐肅宗的指派,已經成為皇上的肅宗怎麼可能容忍楊貴妃逃離大唐呢?據史料記載,楊貴妃死後,唐肅宗拒絕將貴妃納入後宮名列之內,如此看來他們之間有極深的仇恨。

    就在逃亡日本的傳聞在民間炒得沸沸揚揚時,有關貴妃得下落,又傳出了一種新得說法。

    劉教授:很多的因素,促使人們願意相信楊貴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她要不死的話,這些理由也是可以從邏輯上從推理來說是成立的,儘管沒有依據,那麼這樣的話,人們就相信她是沒有死,她應該是逃走了,那麼逃到哪裡去了呢,在唐朝的國土上, 她不可能生存,以為後來肅宗控制局面以後,他不能允許楊貴妃還在唐朝生活,自然日本是一個很好的去處,而從當時的交通條件,中日交往來說那個又是很現實的。

    嚴教授:至今為止,關於楊貴妃生死之事,中國學者就提出疑問,但是沒有描述她生存的潛逃的路線,那麼日本作品描寫楊貴妃到達日本的這樣一個想像的事實,那麼他們都認為楊貴妃是透過東海交通到達日本的,那麼這種東海交通的線路,它是基於當時唐朝逐漸發達起來的遣唐使是有關係的,在此之前,中日之間的交通主要是透過北韓半島來實行的,那是一個艱難的時間很長的一個通道,那麼隋朝後期透過東海,到了唐朝以後,日本就連續向中國政府派出遣唐使。

    這樣東海之間就開始了政府之間的交通,所以關於楊貴妃遣往日本的線路現在只有是透過東海的遣唐使,她才能夠到達日本本土,那麼這個線路呢,實際也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事實上估計楊貴妃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個遣唐使,他間隔的時間非常的長,在整個遣唐使到達中國的現在說法不一,有說是十二次的,有說是十八次的,那麼總而言之是不會超過十幾次的,那麼每一次的時間都非常的長,所以楊貴妃即使是從關中有可能存活被營救到東海,她迎接上日本的遣唐使,這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的極為複雜的轉移手續,那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的之下,以及在當時的總體的文化氛圍中,這種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根據日本遣唐使回國以後的報告來看,沒有一次的日本遣唐使回國的正式報告中提到有楊貴妃到達日本的這樣一個事實,那麼如果說不是透過遣唐使到達日本的,那麼她就不可能到達日本,因為中日之間當時沒有海上的自由往來,海上的貿易開始於宋代,還不是一種一般的交通,所以我想,楊貴妃即使生存而能夠脫逃,她到達日本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位於四川省營山縣營山鄉境內的太蓬山,地貌獨特,山勢險峻,早在晉朝初期,已經是道教聖地之一,隋唐之後香火鼎盛。傳說太蓬山諸峰成蓮蓬狀,所以後人取荷花的蓮蓬之意稱其為"太蓬山",蓬山上仙霧繚繞,素有"蓬萊仙蹟"之稱。

    當地人傳說,馬嵬事變後,楊貴妃喬裝打扮,翻秦嶺,過巴中,跨州越縣,終於來到太蓬山避難,立即得到道士們的同情和保護。而楊貴妃早年與道教關係密切,對太蓬山早就心向往。

    四川文史研究館史學專家馮漢鏞教授曾經率隊來到太蓬山考察。採訪:馮教授(四川文史研究館專家):天上地下都找不到,結果在蓬山把她找到,而蓬山呢,登萊揚洲的這個蓬萊,在唐人的詩裡面都是說它蓬贏,蓬島很少說它是蓬山的,大蓬山實際上指的是蓬山(蓬萊),這樣子就可以證明楊貴妃是到了蓬山,她之所以曉得蓬山是因為荔枝的路線,經常給楊貴妃運荔枝,她就曉得大蓬山這個地方,所以她才會走到大蓬山去,不然的話她就不會去了。

    白居易長恨歌裡的"蓬萊"會是指太蓬山嗎?當年復活的楊貴妃怎麼會逃到太蓬山呢?傳說大唐時楊貴妃酷愛吃荔枝,唐玄宗專門開闢了一條荔枝路,快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楊貴妃面前,而這條路就路過太蓬山。

    後人稱楊貴妃是知道這條路的,尤其太蓬山此地地勢偏僻,適合躲藏,山上有一道觀,楊貴妃早期信奉道教,自然得到道觀內道士的收留。倘若唐玄宗派去的道士是在此山找到的楊貴妃,並且帶回了楊貴妃的髮簪,但是為什麼道士能夠找的地方,其他人就發現不了呢?

    傳說楊貴妃就是在這裡避難,度過她的悽苦晚年,死後葬在山下的村子裡。來到山下我們看到了這個構造簡單已經生了青苔的墳墓,奇怪的是這個墓上只刻了"楊氏之墓"四個字。採訪:當地村民:因為我在這個山上住了好多年,我都是六十多了,我就是在這裡幹活,看個那個墳上面(記載)是個姓楊 的,那個時候姓楊的人呢,我們這一方看起來沒有姓楊的,(後來我們)走到這兒來,我就聽說,上一代的人說,有三個女的出來逃難,那時有兩個陪同一路,她就在上頭第二坡那裡,還搭了一個蓬蓬。據村民說這個墓也是楊貴妃死後悄悄埋葬在這裡,這個墓和對面的雙乳峰有了奇特的聯絡。

    兩者結合起來被當地的村民稱作"仙女墳",意思是墓中埋葬的是美人,楊貴妃死後,山下的村子稱作"楊家村",當時的村裡人隱瞞了貴妃的訊息。太蓬山下的楊氏之墓會是貴妃的墓嗎,楊貴妃真的終老太蓬山嗎?為何史料裡沒有任何的記載,按照常理就算楊貴妃被葬在這裡也會有記載的,難道是因為這座山地勢偏僻造成的隔絕嗎?

    現今的人也無法去考證這些,只能是一些猜測吧。採訪:王教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玉環這些種種傳聞,最後我來說這種種傳聞歸根到底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反映了天下人心對當年唐朝這個歷史變故和有關當事人的態度,而天下人心的這個態度,在批評和同情並存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以同情的感情為主。

    楊貴妃是生是死的傳聞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記載,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幻想。楊貴妃三個字已經成為形象化大唐盛世的代名詞,她的生死之謎值得我們永遠去探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飛在空島那一段是從第幾集到第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