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大財子

    第一、尊重存款人的意願

    第二、保證產品的安全性

    第三、可觀的收益

    就我的從業經驗而言,我覺得大多數的理財經理還是能夠遵從客觀公正專業勝任行業道德。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的現象,比如在特定的時期,銀行下任務給客戶經理的時候,或者推薦某項產品,能夠帶來比較高的回報,客戶就會優先這方面的產品推薦。但是客戶經理推薦的產品對存款人來說並不一定是最好的。

    其次由於銀行理財經理是否服務於某一個專門的機構,所以他只能為這個機構來服務,否則就是飛單,比如A銀行的理財經理就算知道B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更高更安全,但是他也不能推薦你去B銀行買。這是立場問題。所以客戶增加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和辨別產品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

    1.識別產品發行平臺

    在銀行買的產品不一定是銀行自己發行的,還有可能是代銷。總體而言,銀行自營的會比代銷的更安全一些。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產品,那發行產品的一方可能就是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或者信託私募公司等。雖然這些都是正規的金融機構。但是代銷機構之間質量良莠不齊,發行的產品又比較難以理解,所以投資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判別產品的性質和發行方,儘量不要買代銷產品,判別的依據是銀行的回單和籤合同時的甲方乙方蓋的章子,看是否是你正在交易的銀行。

    2.識別產品性質風險

    在銀行存錢,經常聽到理財經理說,放心存沒有風險,但是卻沒有一個紙面的保單合同。出了事口說無憑,沒有人對你負責。這就需要我們對所購產品的性質有一個風險的識別。按照產品的安全等級來劃分,國債>存款>銀行理財>保險>信託>私募>基金。在50萬以內國債和存款是非常安全的銀行理財,雖然說國家不允許保本,但是目前的風險極其小,銀行代銷的分紅險保險雖然說利息可能達不到工作人員的宣傳,但是本金還是很安全的。信託私募等起點比較高,一般要求100萬以上,風險比較大。

    3.一切以合同約定為準

    在很多銀行網點,銀行理財經理給客戶經常進行虛假宣傳,隱藏風險性,誇大收益性,最後客戶拿到的錢並沒有之前說的這麼多,所以說不要理財經理怎麼講的,一定要以合同為準。有些固定收益類產品在合同裡面會有明確的收益率約定情況,像國債和存款都是有固定的收益率。有的合同裡面約定的是一個範圍,比如2%~7%,銀行工作人員會告訴我們,一般都會按5%來兌付,這都是無效的口頭承諾,沒有什麼意義。而在保險合同裡,收益率往往設定中低高三個檔次,這是我們能夠依據的,就是現金價值表。

    4.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

    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又沒有風險,又想獲得很高的收益,這都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過高的利率往往就意味著過高的風險,如果銀行承諾的收益率明顯超出市場的行情,那就得仔細審視一下了。

  • 2 # 大海侃股

    銀行理財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靠譜嗎?如果沒有金融常識的人,怎麼去辨別呢?

    我們在銀行辦理業務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理財經理向我們推薦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往往都比同期的銀行利率高,那麼我們怎麼來判斷靠譜不靠譜,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需要在理財室做一個風險測試,理財經理會根據您的風險等級向您推薦相應等級的理財產品,五個風險等級和相對應的理財產品如下,

    可以看出,謹慎型是絕對保本的,穩健型絕大部分是保本的,出事的機率非常低,剩下的三種是不保本的風險逐步提高,但是也有可能獲得非常高的收益,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型別來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

    如果您對什麼都不放心,那就辦理存款最安全,只要不超過50萬,即使銀行破產,也會全額賠給你,相應的,您的利息收入較低。

    所以說只要是銀行裡銷售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可靠的。

  • 3 # 溯源歸一

    銀行理財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98%以上都靠譜。

    因為只要是正規的銀行,其風控和客戶適當性、風險測評一直以來還是執行的相當不錯,出現問題的幾乎都是理財經理為了短期利益,故意不提及風險,或者最多存款變保單,但是就本金而言是相對較為安全的。至於飛單這樣情況,那就是極少極少個例,同時也和客戶自身貪慾有莫大的關係。

    怎樣鑑別?

    1、看收益是否超越同類產品太多

    理財掉入陷阱或者套路中,往往是理財者自身的貪慾,而理財經理有時會順水推舟加以利用。理財產品其風險度相同的條件,銀行系的產品其收益不會相差太大,如果一款產品收益極具誘惑力的話,理財者就要當心了。如果無風險收益超過6%,那就可以直接認定為高風險、權益性理財產品。

    2、發行主體

    一款理財產品是否靠譜,或者說出現問題之後是否能拿回本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行產品的主體實力、背景等等。如果銀行系自己的產品,大概會有妥善的解決辦法,反之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第三方不知名資管機構產品,那大機率是風險面前其發行者也無能無力。

    3、看底層資產

    所謂底層資產即理財者的資金最後投向那裡,這個投向的風險決定了理財產品的風險。比如股票型基金,其底層資產就是股票,如果債券基金則底層資產為債券,如信託的底層資產則大部分的市政專案和大型房企,這風險高低立判。

    總之:理財產品是否靠譜,首先要筋惕自己的貪慾,對高收益保持一份謹慎,其次從發行者和底層資產分析,三者結合之下,大機率能分出一款產品是否靠譜。

  • 4 # 相信0自己

    關注幾個點,是否保本,保本的前提下,最低的保證收益是多少,存取規則是什麼?弄清楚這些且在合同中體現出來就沒什麼問題,切記不要只聽信口頭承諾

  • 5 # 正好的理財筆記

    銀行作為盈利機構,賺錢是他們的首要目標,我們現在進銀行,會有明顯的感覺,從大堂經理到客戶經理,再到專門的理財經理,都在竭盡所能向我們推銷理財產品。很多人對於理財市場的認識不深,對待這些推銷無所適從,那麼,理財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靠譜嗎?

    01 整體上看,理財經理推銷的理財產品是靠譜的

    我媽是縣城四大行的客戶經理,她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就是推銷各類理財產品。

    首先必須說,總體上銀行工作人員推銷的理財產品的安全效能還是有保障的,像我媽,往往和顧客推銷的理財產品,還是風險等級偏低、本金安全有保障的理財產品。

    道理很簡單,銀行最害怕顧客上門吵鬧,推銷不靠譜的理財產品,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顧客的本金出現虧損,一定會上門理論,銀行和理財經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通常不會做這種麻煩事。

    所以,通常情況下,理財經理推銷的產品安全效能方面是相對有保障的,這也符合我們對於銀行的一貫印象。

    02 理財經理首要推銷目標不是讓顧客收益最大化,而是讓自己和銀行的效益最大化

    事情要分兩邊看,理財經理推薦的產品通常安全效能不錯,但不一定是最適合你。

    銀行和理財經理都有業績壓力,他們重點和顧客推銷的理財產品,要不就是上級分配給他們的任務,要不就是給推銷人員返利高的理財產品,顧客的效益最大化,往往不是他們的第一考量。

    更有甚者,有些理財經理為了個人利益,向顧客推銷時,會模糊理財產品的類別、會對理財產品的風險閉口不談、會對收益明明很普通的產品大加讚賞。

    因此,一些儲戶有這樣的經歷:本來只是去銀行存錢,結果莫名買了期限很長的保險;或者買了一款理財產品,發現收益還不如餘某寶,這些都是儲戶和銀行利益目標不一樣,所導致的。

    這就給我們普通人提出了要求,我們要對理財產品有所瞭解,才不會被忽悠,能夠在理財經理口吐蓮花的宣傳之下,理性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03 如何辨別靠譜的銀行理財產品?

    說起來也不難,普通人只要掌握了三個原則,就可以相對穩妥的選對理財產品。

    第一,區分清楚是銀行自營的產品還是代銷的產品

    這一點很關鍵,很多人以為在銀行買的產品,銀行已經會負責到底,出了問題也會剛性兌付,其實不然,除了自營的產品,銀行作為分佈廣、門面多的銷售渠道,也會幫別人賣產品,賺一些渠道費用。

    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安全效能顯然更高,而代銷的產品的安全性,銀行就不做保證了。如果出現虧損,銀行是不會給你賠錢的。

    所以,購買理財產品首先要對自營還是代銷有所區分,並不說所有的代銷產品都不好,而是對待代銷產品,我們要更注意它的風險。

    第二,看清楚理財產品的投資說明書

    有的人,到了銀行就容易兩眼一黑,理財經理說什麼就信什麼,迷迷糊糊說明書也沒看,就簽了字買了理財產品,這肯定是不對的。

    其實看投資說明書也沒有那麼困難,我們主要看幾點:

    一是看產品登記編碼,凡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都有以“C”字母開頭的14位編碼,我們也能從國家的官網上查到這款產品,看到它們能安心很多。

    二是看產品發行方,正規的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的發行方,都會在合同上註明“某某銀行”發行,我們要對發行方進行確認再考慮是否購買。

    三是看產品的投資方向,不同的投資方向帶來的風險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理財產品把資金募集來,主要投向現金貸、消費貸、信託、石油等方向,那我們要格外謹慎,注意風險了。如果是投向國債、債券回購等方向,這款理財產品的安全效能就更高。

    第三,時刻牢記風險和收益相匹配

    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也是一樣的。盲目追求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反而容易偷雞不成蝕把米。

    當前情況下,五年期以上的貸款基準利率是4.9%,我們可以以這個利率為基準,衡量一款理財產品的利率水平。

    比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20%的利率水平,比較正常,5%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大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比較靠譜的。

    而利率水平達到8%,甚至10%,那我們就要格外注意風險了,尤其是你檢視產品說明書,發現這款產品的投資方向是盤p2p、現金貸這些業務,最好要對這種產品敬而遠之。

    選擇一款產品不能只看收益,而要與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收益過高的理財產品,風險往往也高的超乎你的想象。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經理推銷的理財產品通常是靠譜的,然而不一定是能讓你收益最大化的產品。對於普通人而言,購買理財產品之間,我們要區分這款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銀行代銷、要看清產品說明書、要時刻牢記風險收益對等的原則。

  • 6 # 讀毒獨財經

    不一定靠譜!特別是當他發現你沒有金融常識的時候,往往就會忽悠你買難賣的理財產品或者是對他而言獎勵最高對你卻不是最適合的產品。

    這其實也不能怪理財經理,幹過銀行的人都知道,營銷任務太重了,有很多設計得很有缺陷的產品,跟客戶說明白了根本就賣不出去,只能是逮到像你這樣沒有什麼金融常識的人,趕緊連哄帶騙去買那類產品。說到底人都是自私的,產品適不適合你是你的事,完不完得成任務、被罰款還是拿獎金才是他關心的事。

    所以你該做的就是補充金融常識,不要指望別人有良心不騙你,你只能自己努力不被人騙。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辨別:

    1. 收益率

    產品收益率超過4.5%的就該引起你的警惕。4.5%以下的大多屬於低風險產品,超過4.5%的你要開始多問問題並且檢視產品說明書。

    2. 詢問是存款還是理財/保險/基金/信託…詢問是哪一家公司的產品

    不要以為在銀行就一定是辦了存款或者買到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現在的銀行更像一個金融超市,定期存款、智慧存款、大額存單、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基金、信託各種金融產品都在推銷,一定要明明白白的詢問讓對方回答究竟是什麼產品,並且要檢視產品說明書或者產品簡介。

    特別注意理財經理有沒有說過“就像存款一樣”這類的話,這是一句忽悠性極高的話!經常出現在忽悠買保險的情況中,要特別注意!

    3. 詢問風險情況

    除了存款,其他的金融產品都不是無風險的,如果他跟你強調絕對無風險,那麼說明這是一個不專業且不負責的理財經理。最好是要求他提供產品說明書,自己認真看清楚產品投向,特別要注意如果投向當中出現“貴金屬(黃金、白銀)、股指、期貨、房地產”等任何一種標的,基本上就能判定是存在較高風險的產品。

    4. 注意購買流程當中有無出現拍照、錄音、錄影等情況

    拍照、錄音、錄影並不違法,但是當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說明它是高風險產品,比如保險,這些行為是為了要留下證據證明你是本人自願辦理的,但是往往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到底買了什麼。

    5. 購買完成後再仔細檢查一次產品名稱

    不論是櫃檯辦理還是自助終端、網銀、手機銀行辦理,買完之後都要要求理財經理給你再確認一次產品名稱,最好是有紙質憑證,不過現在很多銀行推行無紙化、電子化,那麼也必須要求他幫你調出持有產品的介面,透過最正式的產品名稱,最後確認一遍究竟購買的什麼產品。如果發現有任何忽悠欺騙的地方,可以當場提出抗議,要求撤銷重辦。

    總結

    其實現在銀行監管越來越嚴格,早期這種忽悠式銷售已經整改了很多,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一些員工素質不高的地區依舊會存在,所以我們只能加強自身的金融常識,才能儘可能避免不被騙不被忽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水膠體在飲料中的應用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