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枳木紅了
-
2 # 大國布衣
安德海,慈禧身邊的當紅小太監,因慈禧撐腰,目無君上、橫行無忌,最後被丁寶楨智殺。
丁寶楨,1820-1886,字稚瓚,號十五弗齋,貴州省平遠州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咸豐三年進士,咸豐十年至光緒二年任湖南嶽州知州、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及四川總督。
在丁寶楨的政治生涯中,除了“宮保雞丁”外,最出名的就是誅殺安德海了。同治八年,慈禧身邊大紅人安德海負責採辦皇帝大婚用品。這安德海佔著有慈禧撐腰,目中無人、隻手遮天,甚至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都不放在眼裡,更別提平常的大臣了。
滿清入關後,有鑑於明朝時太監干政導致禍及國祚,順治皇帝下旨嚴禁太監干政:
一、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
二、職司之外,不得干涉政事。
三、不許招引外人。
四、不許交結外官。
五、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
六、不許假親戚名義置辦田產。
但制度只對那些無權無勢的人有用,對於有慈禧撐腰的安德海完全不把制度放在眼裡。六品藍領的小安子依然無所畏懼的出了皇城,坐著豪華的樓船,擁這名伶,一路招搖南下,所謂“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大家都知道,這安德海惹不起,更主要還是他背後那個人更不敢惹,丟官事小,丟性命事大。
當安德海一路來到泰安府時,丁寶楨已經瞭解了安德海的情況,知道他此行並無正規手續,便以太監私自出宮四十里違背祖製為由,命人將他捉拿,然後押到濟南審問。
丁寶楨一邊審案,一邊向朝廷確認安德海是否得太后懿旨出宮,當得知他並沒有獲得慈禧懿旨後,便立馬將安德海正法處死。京城的重臣得知這個訊息後頗為震動,奕訢等更是大加讚賞。
丁寶楨處理安德海的事情妙在兩處:其一、丁寶楨知道此時的慈禧剛好生病中,掌握安德海的情況後,利用慈禧生病無心顧及安德海的情況下,將此人處死。
其二、當慈禧後來知道安德海的死的時候,她異常的震驚,立即召見奕訢詢問情況。奕訢以安德海違背祖製為由,將慈禧的質問頂了回去,讓慈禧啞口無言。
安德海從小父母雙亡,又被人販子倒賣多次,最後只有八歲的他被賣到宮裡淨身做了太監。從小吃怕苦的安德海發誓要出人頭地,便乖乖的跟著咸豐掌印大太監學習。
安德海的師傅從小就教育他好好做人,規矩做事。但擁有靠山後的安德海把他師父的話當成了耳邊風,最後年紀輕輕就死了。
而聰明的丁寶楨,在處理安德海的事情中不但沒有收到責罰,反而還被慈溪提升為四川總督,並送了丁寶楨四個字:國之寶楨。
慈禧其實也明白,丁寶楨殺安德海是名正言順,而安德海已經死了,她沒必要為了一個小太監得罪皇帝和恭親王等人。
-
3 # ww王嘉
中國歷史上兩大奇葩,婦女裹腳和太監,在外華人看來無疑是中國"國粹“,就是我們華人自己想起來也起雞皮疙瘩。小腳女人現在已很難見到了,太監可能已絕跡了,具說之前這兩大奇葩,最令中國外交官尷尬,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最怕外華人問起。
從對人性和生命的摧殘看,尤以太監為甚,所以大凡從小被送進宮,"淨身"作太監的,一般家庭都較窮,沒聽說世家大族的子弟有去當太監的。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看,太監這個群體,又是值得人同情的。
雖然他們當中有些得到主子賞識,揚威耀武,風光無限,歷史上也有很多因太監專權,干預朝政,而改變國運、搞垮政權的例子。但他們殘缺的身體,不但為朝臣土大夫們所不齒,即使普通小民百姓也把他們視為異類,總的來說,無論再怎麼受寵,奴才的身份沒有改變,也只是哈巴狗和普通狗的區別,金絲鳥和大眾鳥的區別。安德海自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有慈禧的撐腰,他還真的認為自己是個人物了,在處理東、西兩宮太后之間的關係,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之間關係,以及自己和朝臣(軍機處)之間的關係方面,表現的狂妄和愚蠢,再加上他飛揚跋扈,做事不知收斂的個性,他的悲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丁寶楨在"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晚清,表現的另類,他為官清廉,嫉惡如仇,在處理安德海的事件上表現的很有城府,一點也不莽撞。接到德州知府上報後,他首先抓住了安德海此行的致命問題,即成序不合法!按大清律:若是奉旨出差,必先傳上諭告知地方州府,同時有傳牌勘合。而已昏了頭的安德海,臨行並未辦理以上手續;慈禧大概也覺得自己派太監辦點事,地方上沒人敢為難,有沒有手續,沒人敢叫真。安德海一行,出京津,入河北,確實也一路順暢,但進了山東,犯到了丁寶楨手上,大概是天意。丁寶楨在泰安將安德海抓捕前,已先發密奏"……太監自稱奉旨差遣,招遙煽惑,真假不定”,我們看"招遙煽惑"四字,說是請示,實際已給出了定論,軍機處的恭親王奕祈希望安德死,小皇帝同治受夠了安德海的氣,東太后慈安也不想再見到安德海了,慈禧畢竟不是一般人,眾怒難犯的道理她比誰都懂,何況大清祖制就擺在那裡,於是就有了那道:"無庸審訊",“不容其狡飾","就地正法”的上諭。據說當時朝野,無論保守派,還是洋務派,在處死安德海的問題上,觀點驚人的一致,可見是小安子的不得人心成就了丁寶楨的官場豪賭。
丁寶楨接旨後,即速將安德海斬首,將和安同行另七位太監處以絞刑。因安德海在北京娶了房媳婦,當時有安德海是"假太監"的謠傳,固丁寶楨特將安德海曝屍三日,以正視聽。
這件事李鴻章的評價是:"稚璜(丁寶楨的字)成名矣!";另一位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的評價是:"稚璜忠勇士矣!"令人稱道是慈禧此後,並未對丁寶楨打擊報復,不但親筆題寫“國之寶楨"四字,賜給丁寶楨,還把丁寶楨從山東巡撫位上,提撥成四川總督。一介女流,其胸懷確實非一般男人所有,難怪能執掌大清最高權柄幾十年。
-
4 # 七追風
安德海被弄死,丁寶楨只是被推到檯面上的人,真正在幕後的是慈安太后、鬼子六,也包括同治帝。
明面上看,安德海奉了慈禧的命令出宮辦差,各種耀武揚威,被丁寶楨直接拿下,找了些不合祖制的理由,給咔嚓了。很多人把目光定在丁寶楨身上,覺得這個人剛正不阿,敢於弄死慈禧身邊的紅人,是個牛人!
其實,丁寶楨這麼幹,是得到了一群人的支援。
丁寶楨抓住安德海之後,立刻派人到京城請示,看怎麼處理。但是,丁寶楨沒有找慈禧太后,直接把摺子遞到了同治帝手中。
《清實錄》中有記載,同治帝得到訊息之後,立刻發了旨意。內容非常值得玩味兒,其中點名了“安姓太監”必須從嚴懲辦!安姓太監是誰,同治帝必然清清楚楚。
他依然明確表示,讓丁寶楨、馬新貽等人立刻查辦,並且僅僅是“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無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連審都不用審了,直接弄死,可見是早就準備好了。
還不止這樣,同治帝怕安德海透過什麼手段從丁寶楨手裡跑了,還專門強調:曾國藩(時任直隸總督)要抓住安德海立即正法,如果有疏忽,要問曾國藩的罪。
這份密諭抄送各負責官員手中,最後還有一句至關重要的話:無庸再行請旨。(丁寶楨)
就這個“無庸再行請旨”,就是明確告訴所有負責官員,不要再有別的心思,也不要猶豫,立刻弄死安德海!
所以,丁寶楨是得了同治帝的命令,才底氣十足的殺了安德海的。
這麼大的事情,肯定不是同治帝一個人的主意。這其中必然有慈安太后的意思,她才是當時說話最有分量的人。
慈安和慈禧不同,她做事比較低調,輕易不出來顯擺。但是,慈安並非什麼都不管,這件事情,也是慈安看到慈禧有點過於張揚了,殺雞儆猴呢。
不過,真正想殺安德海的,是鬼子六。(奕訢)
鬼子六,恭親王奕欣。這位清末最有名的王爺,能力很強,是咸豐帝的親弟弟,是同治帝的親叔叔。
辛酉政變要不是有鬼子六的全力支援,兩宮太后根本不可能掌權。所以,慈禧對鬼子六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既真心感激,又心存畏懼。
鬼子六的身份特殊,辛酉政變後完全執掌朝廷大權,不僅是領軍機大臣、領總理衙門大臣,還掌管著內務府、宗人府,權勢熏天。
正因為如此,權力慾很強的慈禧,打心眼裡容不下奕訢的。安德海的肆意妄為,實際上就是兩者之間的一次暗鬥。同治帝弄死安德海這件事,直接就交給了軍機處發密旨,實際上就是交到了鬼子六手裡。
我們回頭看看安德海被弄死的過程,就會發現這很可能是一次預謀已久的“斬首行動”。在這之前,丁寶楨應該已經得到旨意,所以才迅速行動,精簡流程,用最快的時間弄死了安德海。
安德海實際上是死於權力鬥爭。
-
5 # 一貳一橙
安德海之死,表面上看是山東巡撫丁寶楨的獨斷專行,實際上卻是朝廷裡各方共同妥協之後的結果,特別是慈禧太后。
公元1869年,安德海打著“奉旨欽差,採辦龍袍”的旗號,率兩隻太平樓船沿京杭大運河南下。
小人得志,招搖過市安德海因為在“辛酉政變”中出力很大,加上自己嘴巴甜,會說話,很得慈禧太后的寵愛。此次南下采辦龍袍,是因為久居深宮的安德海實在是悶得慌,想出來透透氣,順路經過家鄉河北“衣錦還鄉”了,安德海向慈禧太后請求了多次才得到同意南下。
可奇怪的是:慈禧既然同意他南下,而且他南下所擁有的太平樓船、三足烏旗、儀仗侍衛、女樂絲竹等,更加表明了慈禧對他南下的默許和支援,可什麼都給了,偏偏就沒有“明降諭旨”和“傳牌勘合”這兩道最重要的手續。
此事也被丁寶楨寫進了“安姓太監五大罪”的奏摺裡,五大罪分別是,一:宦官不得與外人交,“亦未有派遣太監赴各省之事況”;二:龍袍自有織造謹制,不需遠涉靡費,即使實有其事,也需“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不得任意遊興;四:龍鳳旗幟乃御用禁物,太監何敢違制妄用;五:出差攜帶女眷,尤屬不成體制。
從第三點來看,太監外出採辦傳令等是有先例的,“太監不得出宮”並不是一條死規定,只要有“明降諭旨”(朝廷派遣大臣出宮,軍機處出公文,告知沿途官員接待)和“傳牌勘合”(出京兵員由兵部簽發通行證,途徑地方可記公賬,並證明自己的身份)。
可安德海如此大張旗鼓地南下,就是沒有這兩樣東西,才導致自己被殺。如果說安德海不懂禮制的話,難道慈禧太后也不懂嗎?安排龍旗侍衛的官員,他們也不懂嗎?不可能的事。
安德海,其實也不過是慈禧太后的一枚棄子而已安德海七月出京南下,八月初經過山東,八月二號被泰安知縣何毓福逮捕,八月七號由山東巡撫丁寶楨親自查驗證實後,遵旨將他就地正法。丁寶楨能如此快速地除去安德海這個禍害,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朝廷裡的那幾位當家人物。
第一個就是慈安太后了,雖然她向來少管閒事,但一管就絕不會和稀泥。慈安太后的態度是站在了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訢這邊的,同意立斬安德海。作為咸豐朝的正宮娘娘,同治的嫡母皇太后,慈安太后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地位,絕不是這時候的慈禧所能比擬的。
第二個就是同治皇帝,他討厭安德海經常在母子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害得同治母子關係惡化,自己還經常受到慈禧的訓斥。同治皇帝對安德海是恨之入骨了,所以他一接到丁寶楨的奏摺,則藉口慈禧太后生病,不宜打擾,只與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商議,並最終寫下了十個字的密諭:“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
這成了安德海的催命符,前面說的“丁寶楨遵旨”,遵的就是同治皇帝的密旨。
而第三個就是那個突然生病的慈禧太后了,她雖然寵愛安德海,但和親兒子比,她更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關係日益惡化,反倒是和慈安太后的關係越來越好,這其中安德海可是“出力”不小啊!而且安德海受寵的原因就是源自於不能明說的“辛酉政變”和“打壓奕訢”這兩件事,這都是宮廷秘聞,絕不能走漏一點風聲的。
可安德海日益驕縱,仗著對慈禧有功,是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了。這樣一個定時炸彈放在身邊,任誰都不能可睡好覺。
慈禧太后對和親兒子的這種隔膜是耿耿於懷了一輩子,加上此事的始作俑者——安德海又犯了眾怒。為了給眾人和自己消氣,所以慈禧太后才會在一個不錯的時機生病,讓丁寶楨以“大清律例”,除掉安德海這個攪屎棍和心腹大患。
回覆列表
安德海,(1844~~1869),河南南皮人。八歲進宮。
1861年後,咸豐帝駕崩於熱河,立同治為帝,命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
刻“同道堂"與“賞御"兩印,共蓋章才能生效。
然而,八大顧命大臣總渺視兩宮太后與年幼皇帝,於是,慈禧利用安德海與皇叔奕訢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誅殺了八大顧命大臣,政權落到兩宮太后手中。
由於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有功,慈禧另眼相看,器重有加。
安德海忘無所以,飛揚跋扈,到處受賄,不把慈安,軍機處,同治帝放在眼裡。
從此,與慈安,軍機處,同治帝產生了矛盾。
慈安,軍機處,同治帝都牢騷滿腹,總想找機會置之死地而後快。
礙於慈禧的淫威,都敢怒不敢言。
民間傳聞,安德海是假太監,是慈禧男寵。
安德海借為同治辦婚事,置龍袍之機,慈禧口頭御旨,外出大肆腐敗與受賄,並以欽差到處張揚。
1869年7月20日,到達山東德州,德州知州趙新聞知道後,並未見官文,立即上報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1820~~1886),貴州畢節人,時任山東巡撫,立即將安德海外出胡作非為之事,告知慈安,同治,軍機處,皇上御旨,就地捕殺。
於是,丁寶楨誅殺了安德海。在確認安德海是真太監後,出於自保,也出於為慈禧洗清白,暴屍三日。
當慈禧知道後,安德海已被殺。當得知暴屍三日後,先是怒,後,李蓮英勸慈禧,丁寶楨為老佛爺洗冤了,安德海是真太監,不是假太監。
後,慈禧感覺丁寶楨正直,清正,廉潔,有作為,命為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