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夏天輕輕地邁了一大步便悄然而至。正午的太陽充滿熱情,照得人眼睛都睜不開,待你出門吃飯,一推門便“呼”地與迎面趕來的熱浪撞個滿懷。說起夏天總會想到童年。所以記憶中的夏天是藍天白雲,和傍晚吹動樹葉的縷縷微風,漫長的暑假,無休止的蟬鳴,坐在樹蔭下,捧著大半個西瓜......
偶有幾聲悶雷,嘩嘩啦啦地下了一場大雨,帶走渾身的熱氣。跑出門去,一口深呼吸,泥土和青草的味道不緊不慢地奔向你,那時候忽然理解了一個詞,叫“沁人心脾”。
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寫的《初夏二首》,完全寫中了我心中初夏的樂趣和恬然:
初夏二首 其一
清晨出郭更登樓,不見餘春只麼回。
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猶來。
初夏二首 其二
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
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裡麥花香。
——摘抄於《宋詩選:傅抱石插圖珍藏版》
身處城市之中,每天都看到這樣的鄉村景緻怕是不易了。所以在一些打盹的午後,腦海中總會響起周杰倫的那首歌:“想吹風,想自由,想要一起手牽手,去看海,繞世界流浪。” 這句歌詞寫盡了夏日的嚮往。然後,頭狠狠地向下頓了一下,在距離桌子還有十釐米的位置停下。美夢被驚醒,晃晃腦袋,看了看日程表:唉,還是好好工作吧。
沒時間旅行,但休閒娛樂還是要有的:運動、逛街、看電影,當炎熱的天氣使我們口乾舌燥、興味索然,飲品幾乎成為必備的零食裝備。酸酸甜甜,冰冰涼涼,在舌尖完成一場清爽的夏日旅行。
今天,圖書君挑選了常見的幾款,細數它們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帶你去旅行”的那一款。
冰棒:一根清涼一夏
中國:貴族享受
冰棒,冰與棍兒的超級組合,讓人在烈日酷暑下,嘴裡卻清爽涼快。這種消暑效果的達成,不僅來自冰冷的冰,也因為它含有大量水分,能夠解渴。人們按照各地喜好,賦予它多彩的暱稱:北方人說冰棒兒,南方人說棒冰或冰棒,香港稱為雪條,臺灣話叫冰枝、枝仔冰。
冰棒的祖宗在中國,起源於古人“吃冰”的傳統,有《詩經》為證:“納之凌陰”,所謂“凌陰”就是貯冰的密室。在兩三千年前的夏天,周朝貴族常用冰塊來招待客人,並專門設立“凌人”一職管理冰塊。《周禮》有云:“凌人掌冰,以供祭祀賓客。”
這些冰塊不僅是冰棒的雛形,也是冰激凌、雪糕等冰點的源頭。700多年前,元朝皇宮裡的冰酪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只有王室有實力和資格製作。後來,馬可·波羅從元朝宮廷得到了秘方,傳到義大利王室,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今天,人們吃冰棒早就不再是單純為了解暑。很多人喜歡吃冰棒因為它“好吃”。 在冰皮裡面裝上滿滿的奶油,是時下最常見的冰棒樣式,既能解暑,又可以實現味蕾的甜蜜夢想。
美國:孩子的發明
華人吃冰吃了2000年,美華人才有口福嚐到冰凍零食。發明者是一個11歲的孩子,叫弗蘭克·埃珀森。他經常把蘇打粉和水攪拌在一起,製造汽水。
1905年冬天,埃珀森把一桶汽水忘在室外。那晚,舊金山的溫度達到了冰點。第二天清晨,等男孩想起來,汽水已經連同攪拌棒一起,凍得嚴嚴實實。他用攪拌棒挑起凍汽水嚐了嚐,味道竟然格外好。於是,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種零食——埃珀森冰柱。18年後,埃珀森帶著發明到加州的遊樂場裡試賣,一根5美分。冰棒第一次出現在美國公眾的視野中,就引起了轟動,並從此流行開來。1924年,埃珀森申請了專利,並出了7種口味的冰棒。當今美國跟加拿大冰棒銷量NO.1的品牌,前身就是埃珀森冰柱。
今天,冰棒的花樣兒越來越多,水果粒、乾果仁、咖啡、果凍⋯⋯各種美味都加入其中,巧克力甚至糯米都被用來做冰棒的外皮。精明的商人還在冰棒的外形上打主意:腳掌、舌頭、粽子、湯圓等都成為冰棒的造型。
用冰棒模具自制冰棒
酸梅湯:祛暑聖品
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酸梅湯,流傳了千年,至今仍是不可替代的消暑聖品。
朱元璋是祖師爺
話說賈寶玉捱了親爹一頓暴打,皮開肉綻。賈母遣人送來一碗湯,寶玉喝了兩口,不合口味,“只嚷渴,要吃酸梅湯”。《紅樓夢》第三十三回中提到的這個“酸梅湯”,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商周時,就有人從新鮮的梅果中提取酸漿作為飲料。到了南宋,酸梅湯粗具雛形,梅子被熏製成黑色乾果——烏梅,然後泡湯喝,當時叫作“滷梅水”。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投奔紅巾軍之前,就幹過販賣烏梅的買賣。後來江淮大旱,瘟疫流行,他曾經用烏梅泡水救過不少病患。這時“滷梅水”已經叫作“烏梅湯”了。
清朝初建後,反清復明人士想要供奉明太祖牌位,可清廷監察得緊。這時有人想起朱元璋賣烏梅之事,就奉他為酸梅湯行業的祖師,避人耳目,在民間加以供奉。
青翠可愛的梅子
酸梅湯最重要的原料烏梅,是用新鮮梅子製成的。梅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果實將要成熟時被採下,起始青綠可人,經過一番煙熏火燎,才變成黑乎乎的樣子,稱為烏梅。
乾隆皇帝中意它
其實,真正讓酸梅湯發揚光大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滿族人離不開酸味飲食。他們興起白山黑水間,以漁獵為生,愛吃大魚大肉。但頓頓油膩葷腥,時間長了腸胃受不了。於是滿族人發明了“酸湯子”,玉米麵發酵做成湯汁,吃完肉喝點兒,正好解膩。
清朝建立後,天下太平,也不需要騎馬狩獵,滿人的運動量大減。酸湯子由玉米麵發酵而成,糖分高,日積月累,越喝越胖。看著八旗子弟一個個肥頭大耳,乾隆皇帝心生不爽,下令御膳房想個辦法。
御廚們絞盡腦汁,蒐集民間秘方,後來在烏梅湯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宮廷酸梅湯。宮廷酸梅湯一問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成為茶前飯後之必備。而乾隆精瘦的身材,據說就跟長期喝酸梅湯有關。從此,酸酸甜甜的味道風靡宮闈,成為經典飲料。
當時,清宮的御廚們可能是這樣製作酸梅湯的
☟☟☟
主料烏梅,味道很酸,效果重在去油解膩。因為烏梅是熏製而成,有一股煳味,所以撒些桂花增加香氣,又可以潤脾醒胃,再加入消食化滯的山楂、清熱解毒的甘草,放入砂鍋內熬製。另外,為了防止口味太酸,出鍋前再放少許冰糖。乾隆皇帝的酸梅湯,一要落實為八旗子弟“減肥”的目標,二又要顯示皇家飲料的精貴,方子裡的品種自然要豐富些。現代人如果在家裡自己做著玩兒,山楂和甘草可以省略。
按照宮廷秘方熬製酸梅湯,除了烏梅,還有桂花、山楂和甘草。桂花香甜,可掩烏梅的煳味;山楂促消化,甘草解毒,讓酸梅湯的功力更進一層。不過甘草會帶來澀澀的後味,冰鎮可以減輕,所以酸梅湯冰鎮了喝味道更好。
流落民間更瀟灑
“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小商小販們拿著一對小銅碗,敲得錚錚有聲,走街串巷的同時,還不忘吆喝。冰桶裡鎮著的,是前一晚熬得的酸梅湯。古詩《都門竹枝詞》再現了清代老北京酸梅湯暢銷的情景。
在冰塊的協助下,酸梅湯不單是去除油膩的茶湯了。到了夏天,它也成為皇帝消暑解渴的飲料。不知何時,酸梅湯的秘方傳入市井,成為老北京的一道風景。
從清朝中期到民國時代,北京城經營酸梅湯的店鋪一直生意興隆。其中最有名的是琉璃廠的“信遠齋”。到信遠齋喝酸梅湯的都是名人。民國時期擅長寫愛情和武俠故事的張恨水先生曾專門賦詩:“一盞寒漿驅暑熱,令人長憶信遠齋。”散文大家梁實秋先生說,他的孩子們曾在信遠齋“連盡七碗方始罷休”。而當時北京的著名京劇票友張稔年,竟然一口氣喝下26碗,面不改色。
直到今天,換上新包裝的酸梅湯,在琳琅滿目的飲料貨架上,依然無可替代。
可樂:軟飲料之王
有一種飲料,99%是糖和水,卻能風靡全球,經久不衰。它就是可樂。每年全球可樂的消耗量,足以托起一艘航空母艦。
可卡因的勝利
可卡因,一種從生長在南美洲的灌木—— 古柯的葉子上提取的物質。沒有它,就沒 有可樂的今天。
當西班牙征服者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時,發現當地的印第安人咀嚼古柯葉,用以抑制飢餓感,消除疲勞,也開始效仿。19世紀中期,一位叫馬里奧的法國藥劑師受此啟發,將古柯的萃取物摻入葡萄酒,調製出一種酒精飲料,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馬里奧酒”。此酒一出,立刻大受歡迎:從大作家凡爾納、劇作家易卜生到發明家愛迪生,從英國女王、俄國沙皇到羅馬教皇,幾乎全世界的名流都在盡情享受它所帶來的美妙感受。在德國,甚至有傳言稱,軍隊因它而增強了快速反應能力。
在馬里奧酒基礎上誕生的可口可樂,自然也少不了可卡因的影子,人們痴迷於可卡 因的味覺體驗,並相信它有利於健康。“Cocacola ”名字中的“coca”(古柯)暗示了可口可樂中含有可卡因成分的事實。後來可卡因成了禁品,不得不從可樂的配料中退出,代之以古柯葉保持口感。
可樂果
Cola之名來自可樂的另一基本成分——可樂果,是一種原產非洲的常綠喬木。可樂中的咖啡因就是來自可樂果,它們還可用作調料和染料。
可樂的藥方情緣
不論是先出現的可口可樂,還是後來的百事可樂,不約而同都是由藥劑師發明的,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一種“功能性飲品”,在藥房販售。可口可樂的誕生,完全是一次美麗的誤會。1886年,美國藥劑師約翰·彭伯頓在馬里奧酒的基礎上,去掉酒精成分,調製出了一種止咳、鎮痛的糖漿,在藥店出售。這年夏天,一位頭痛患者到藥店購買糖漿,提出了想往裡加水的要求。偷懶的店員就近將身邊的蘇打水加了進去。沒想到病人喝後連聲叫好,可口可樂就此誕生。
百事可樂則是美國的另一位藥劑師PRADO漢創造的,以碳酸水、糖、香草、生油、 胃蛋白酶(pepsin)及可樂果果實製成。該“藥物”最初用於治理胃部疾病,後來就以胃蛋白酶命名,即百事(pepsi)。和今天人們對碳酸飲料的批評聲不同,可樂曾在藥房售賣的經歷,表明我們曾經認為碳酸飲料有益健康。
福娃版紀念裝可樂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可樂推出了福娃紀念裝。可樂的經久不衰,不僅因為碳酸飲料帶來了刺激的味覺體驗,更關鍵的是,它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 喝可樂是與時俱進的。
神秘成分“7X”的猜想
可樂的主要配方是公開的,配料無外乎糖、碳酸水(二氧化碳和水)、焦糖、磷酸、咖啡因等。真正的核心技術是佔不到1%的神秘成分——“7X”。正是這種香料混合劑,奠定了可樂的獨特口味。
在商業利潤的驅動下,關於“7X”的真相,短期內不可能公開。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7X”保持一如既往的濃厚興趣。歐洲的食品專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認 為“7X”的組成包括:野豌豆、生薑、含羞草、橘子樹 葉、古柯葉、桂樹和香子蘭皮等的提煉物或過濾物。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內,可樂的配方不會完全相同,含有地方特色的配料成分有助於適應各地顧客的口味。
潮流代言人
當一種飲料成就了一種生活方式,承載了一段歷史,併成為一個文化象徵,它的地位就再無人能撼動了。
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建立的王國裡,可樂是那些反潮流、反傳統的青年人的最佳飲品。它代表著 青春、活力和時尚。在可樂博物館的展覽中,可樂的載體跨越了時空,從東方到西方,從20世紀的美國大兵,到時下風口浪尖的歌手球星,從傳統節日,到奧運會這樣的體育盛事。可樂品牌的價值一路延伸到周邊輔助器具:運送飲料的紙盒、木箱,將可樂從瓶中釋放出來的開瓶器,喝可樂的杯子,都打上了可樂的標誌,甚至還有各種各樣的可樂徽章、餐具、玩具、卡片⋯⋯它早已超越了飲料的定位,代言著最前沿的流行文化。
可樂把活力、激情、享受等美國精神的象徵,裝在罐子裡販賣到全球每一個角落,人們消費這種糖水飲料的同時,也在消費它背後的美國文化。
當然,有什麼事是一頓烤串解決不了的呢?如果有,那就再加兩紮啤酒。夏日晚上,約上三五好友擼串喝啤酒,所有煩惱拋諸腦後。肉在烤架上滋滋地冒著油,等著邂逅一把孜然和辣椒粉,啤酒杯外的水珠晶瑩地散發著涼意,冰與火在口中相遇,幸福地攜手走向胃裡。
當然,作為一個佛系養生的圖書博主,我平時都是喝白開水加枸杞,上面這些......都是我聽別人說的。
這三種不夠pick的客官,欲知“葡萄酒、啤酒,奶茶、橙汁兒.....”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Sayings: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夏天輕輕地邁了一大步便悄然而至。正午的太陽充滿熱情,照得人眼睛都睜不開,待你出門吃飯,一推門便“呼”地與迎面趕來的熱浪撞個滿懷。說起夏天總會想到童年。所以記憶中的夏天是藍天白雲,和傍晚吹動樹葉的縷縷微風,漫長的暑假,無休止的蟬鳴,坐在樹蔭下,捧著大半個西瓜......
偶有幾聲悶雷,嘩嘩啦啦地下了一場大雨,帶走渾身的熱氣。跑出門去,一口深呼吸,泥土和青草的味道不緊不慢地奔向你,那時候忽然理解了一個詞,叫“沁人心脾”。
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的南宋詩人范成大,寫的《初夏二首》,完全寫中了我心中初夏的樂趣和恬然:
初夏二首 其一
清晨出郭更登樓,不見餘春只麼回。
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猶來。
初夏二首 其二
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
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裡麥花香。
——摘抄於《宋詩選:傅抱石插圖珍藏版》
身處城市之中,每天都看到這樣的鄉村景緻怕是不易了。所以在一些打盹的午後,腦海中總會響起周杰倫的那首歌:“想吹風,想自由,想要一起手牽手,去看海,繞世界流浪。” 這句歌詞寫盡了夏日的嚮往。然後,頭狠狠地向下頓了一下,在距離桌子還有十釐米的位置停下。美夢被驚醒,晃晃腦袋,看了看日程表:唉,還是好好工作吧。
沒時間旅行,但休閒娛樂還是要有的:運動、逛街、看電影,當炎熱的天氣使我們口乾舌燥、興味索然,飲品幾乎成為必備的零食裝備。酸酸甜甜,冰冰涼涼,在舌尖完成一場清爽的夏日旅行。
今天,圖書君挑選了常見的幾款,細數它們的前世今生,快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帶你去旅行”的那一款。
冰棒:一根清涼一夏
中國:貴族享受
冰棒,冰與棍兒的超級組合,讓人在烈日酷暑下,嘴裡卻清爽涼快。這種消暑效果的達成,不僅來自冰冷的冰,也因為它含有大量水分,能夠解渴。人們按照各地喜好,賦予它多彩的暱稱:北方人說冰棒兒,南方人說棒冰或冰棒,香港稱為雪條,臺灣話叫冰枝、枝仔冰。
冰棒的祖宗在中國,起源於古人“吃冰”的傳統,有《詩經》為證:“納之凌陰”,所謂“凌陰”就是貯冰的密室。在兩三千年前的夏天,周朝貴族常用冰塊來招待客人,並專門設立“凌人”一職管理冰塊。《周禮》有云:“凌人掌冰,以供祭祀賓客。”
這些冰塊不僅是冰棒的雛形,也是冰激凌、雪糕等冰點的源頭。700多年前,元朝皇宮裡的冰酪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只有王室有實力和資格製作。後來,馬可·波羅從元朝宮廷得到了秘方,傳到義大利王室,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今天,人們吃冰棒早就不再是單純為了解暑。很多人喜歡吃冰棒因為它“好吃”。 在冰皮裡面裝上滿滿的奶油,是時下最常見的冰棒樣式,既能解暑,又可以實現味蕾的甜蜜夢想。
美國:孩子的發明
華人吃冰吃了2000年,美華人才有口福嚐到冰凍零食。發明者是一個11歲的孩子,叫弗蘭克·埃珀森。他經常把蘇打粉和水攪拌在一起,製造汽水。
1905年冬天,埃珀森把一桶汽水忘在室外。那晚,舊金山的溫度達到了冰點。第二天清晨,等男孩想起來,汽水已經連同攪拌棒一起,凍得嚴嚴實實。他用攪拌棒挑起凍汽水嚐了嚐,味道竟然格外好。於是,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種零食——埃珀森冰柱。18年後,埃珀森帶著發明到加州的遊樂場裡試賣,一根5美分。冰棒第一次出現在美國公眾的視野中,就引起了轟動,並從此流行開來。1924年,埃珀森申請了專利,並出了7種口味的冰棒。當今美國跟加拿大冰棒銷量NO.1的品牌,前身就是埃珀森冰柱。
今天,冰棒的花樣兒越來越多,水果粒、乾果仁、咖啡、果凍⋯⋯各種美味都加入其中,巧克力甚至糯米都被用來做冰棒的外皮。精明的商人還在冰棒的外形上打主意:腳掌、舌頭、粽子、湯圓等都成為冰棒的造型。
用冰棒模具自制冰棒
酸梅湯:祛暑聖品
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酸梅湯,流傳了千年,至今仍是不可替代的消暑聖品。
朱元璋是祖師爺
話說賈寶玉捱了親爹一頓暴打,皮開肉綻。賈母遣人送來一碗湯,寶玉喝了兩口,不合口味,“只嚷渴,要吃酸梅湯”。《紅樓夢》第三十三回中提到的這個“酸梅湯”,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商周時,就有人從新鮮的梅果中提取酸漿作為飲料。到了南宋,酸梅湯粗具雛形,梅子被熏製成黑色乾果——烏梅,然後泡湯喝,當時叫作“滷梅水”。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投奔紅巾軍之前,就幹過販賣烏梅的買賣。後來江淮大旱,瘟疫流行,他曾經用烏梅泡水救過不少病患。這時“滷梅水”已經叫作“烏梅湯”了。
清朝初建後,反清復明人士想要供奉明太祖牌位,可清廷監察得緊。這時有人想起朱元璋賣烏梅之事,就奉他為酸梅湯行業的祖師,避人耳目,在民間加以供奉。
青翠可愛的梅子
酸梅湯最重要的原料烏梅,是用新鮮梅子製成的。梅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果實將要成熟時被採下,起始青綠可人,經過一番煙熏火燎,才變成黑乎乎的樣子,稱為烏梅。
乾隆皇帝中意它
其實,真正讓酸梅湯發揚光大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滿族人離不開酸味飲食。他們興起白山黑水間,以漁獵為生,愛吃大魚大肉。但頓頓油膩葷腥,時間長了腸胃受不了。於是滿族人發明了“酸湯子”,玉米麵發酵做成湯汁,吃完肉喝點兒,正好解膩。
清朝建立後,天下太平,也不需要騎馬狩獵,滿人的運動量大減。酸湯子由玉米麵發酵而成,糖分高,日積月累,越喝越胖。看著八旗子弟一個個肥頭大耳,乾隆皇帝心生不爽,下令御膳房想個辦法。
御廚們絞盡腦汁,蒐集民間秘方,後來在烏梅湯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宮廷酸梅湯。宮廷酸梅湯一問世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愛,成為茶前飯後之必備。而乾隆精瘦的身材,據說就跟長期喝酸梅湯有關。從此,酸酸甜甜的味道風靡宮闈,成為經典飲料。
當時,清宮的御廚們可能是這樣製作酸梅湯的
☟☟☟
主料烏梅,味道很酸,效果重在去油解膩。因為烏梅是熏製而成,有一股煳味,所以撒些桂花增加香氣,又可以潤脾醒胃,再加入消食化滯的山楂、清熱解毒的甘草,放入砂鍋內熬製。另外,為了防止口味太酸,出鍋前再放少許冰糖。乾隆皇帝的酸梅湯,一要落實為八旗子弟“減肥”的目標,二又要顯示皇家飲料的精貴,方子裡的品種自然要豐富些。現代人如果在家裡自己做著玩兒,山楂和甘草可以省略。
按照宮廷秘方熬製酸梅湯,除了烏梅,還有桂花、山楂和甘草。桂花香甜,可掩烏梅的煳味;山楂促消化,甘草解毒,讓酸梅湯的功力更進一層。不過甘草會帶來澀澀的後味,冰鎮可以減輕,所以酸梅湯冰鎮了喝味道更好。
流落民間更瀟灑
“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小商小販們拿著一對小銅碗,敲得錚錚有聲,走街串巷的同時,還不忘吆喝。冰桶裡鎮著的,是前一晚熬得的酸梅湯。古詩《都門竹枝詞》再現了清代老北京酸梅湯暢銷的情景。
在冰塊的協助下,酸梅湯不單是去除油膩的茶湯了。到了夏天,它也成為皇帝消暑解渴的飲料。不知何時,酸梅湯的秘方傳入市井,成為老北京的一道風景。
從清朝中期到民國時代,北京城經營酸梅湯的店鋪一直生意興隆。其中最有名的是琉璃廠的“信遠齋”。到信遠齋喝酸梅湯的都是名人。民國時期擅長寫愛情和武俠故事的張恨水先生曾專門賦詩:“一盞寒漿驅暑熱,令人長憶信遠齋。”散文大家梁實秋先生說,他的孩子們曾在信遠齋“連盡七碗方始罷休”。而當時北京的著名京劇票友張稔年,竟然一口氣喝下26碗,面不改色。
直到今天,換上新包裝的酸梅湯,在琳琅滿目的飲料貨架上,依然無可替代。
可樂:軟飲料之王
有一種飲料,99%是糖和水,卻能風靡全球,經久不衰。它就是可樂。每年全球可樂的消耗量,足以托起一艘航空母艦。
可卡因的勝利
可卡因,一種從生長在南美洲的灌木—— 古柯的葉子上提取的物質。沒有它,就沒 有可樂的今天。
當西班牙征服者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時,發現當地的印第安人咀嚼古柯葉,用以抑制飢餓感,消除疲勞,也開始效仿。19世紀中期,一位叫馬里奧的法國藥劑師受此啟發,將古柯的萃取物摻入葡萄酒,調製出一種酒精飲料,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馬里奧酒”。此酒一出,立刻大受歡迎:從大作家凡爾納、劇作家易卜生到發明家愛迪生,從英國女王、俄國沙皇到羅馬教皇,幾乎全世界的名流都在盡情享受它所帶來的美妙感受。在德國,甚至有傳言稱,軍隊因它而增強了快速反應能力。
在馬里奧酒基礎上誕生的可口可樂,自然也少不了可卡因的影子,人們痴迷於可卡 因的味覺體驗,並相信它有利於健康。“Cocacola ”名字中的“coca”(古柯)暗示了可口可樂中含有可卡因成分的事實。後來可卡因成了禁品,不得不從可樂的配料中退出,代之以古柯葉保持口感。
可樂果
Cola之名來自可樂的另一基本成分——可樂果,是一種原產非洲的常綠喬木。可樂中的咖啡因就是來自可樂果,它們還可用作調料和染料。
可樂的藥方情緣
不論是先出現的可口可樂,還是後來的百事可樂,不約而同都是由藥劑師發明的,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一種“功能性飲品”,在藥房販售。可口可樂的誕生,完全是一次美麗的誤會。1886年,美國藥劑師約翰·彭伯頓在馬里奧酒的基礎上,去掉酒精成分,調製出了一種止咳、鎮痛的糖漿,在藥店出售。這年夏天,一位頭痛患者到藥店購買糖漿,提出了想往裡加水的要求。偷懶的店員就近將身邊的蘇打水加了進去。沒想到病人喝後連聲叫好,可口可樂就此誕生。
百事可樂則是美國的另一位藥劑師PRADO漢創造的,以碳酸水、糖、香草、生油、 胃蛋白酶(pepsin)及可樂果果實製成。該“藥物”最初用於治理胃部疾病,後來就以胃蛋白酶命名,即百事(pepsi)。和今天人們對碳酸飲料的批評聲不同,可樂曾在藥房售賣的經歷,表明我們曾經認為碳酸飲料有益健康。
福娃版紀念裝可樂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可樂推出了福娃紀念裝。可樂的經久不衰,不僅因為碳酸飲料帶來了刺激的味覺體驗,更關鍵的是,它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 喝可樂是與時俱進的。
神秘成分“7X”的猜想
可樂的主要配方是公開的,配料無外乎糖、碳酸水(二氧化碳和水)、焦糖、磷酸、咖啡因等。真正的核心技術是佔不到1%的神秘成分——“7X”。正是這種香料混合劑,奠定了可樂的獨特口味。
在商業利潤的驅動下,關於“7X”的真相,短期內不可能公開。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7X”保持一如既往的濃厚興趣。歐洲的食品專家們經過長期的研究,認 為“7X”的組成包括:野豌豆、生薑、含羞草、橘子樹 葉、古柯葉、桂樹和香子蘭皮等的提煉物或過濾物。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內,可樂的配方不會完全相同,含有地方特色的配料成分有助於適應各地顧客的口味。
潮流代言人
當一種飲料成就了一種生活方式,承載了一段歷史,併成為一個文化象徵,它的地位就再無人能撼動了。
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建立的王國裡,可樂是那些反潮流、反傳統的青年人的最佳飲品。它代表著 青春、活力和時尚。在可樂博物館的展覽中,可樂的載體跨越了時空,從東方到西方,從20世紀的美國大兵,到時下風口浪尖的歌手球星,從傳統節日,到奧運會這樣的體育盛事。可樂品牌的價值一路延伸到周邊輔助器具:運送飲料的紙盒、木箱,將可樂從瓶中釋放出來的開瓶器,喝可樂的杯子,都打上了可樂的標誌,甚至還有各種各樣的可樂徽章、餐具、玩具、卡片⋯⋯它早已超越了飲料的定位,代言著最前沿的流行文化。
可樂把活力、激情、享受等美國精神的象徵,裝在罐子裡販賣到全球每一個角落,人們消費這種糖水飲料的同時,也在消費它背後的美國文化。
當然,有什麼事是一頓烤串解決不了的呢?如果有,那就再加兩紮啤酒。夏日晚上,約上三五好友擼串喝啤酒,所有煩惱拋諸腦後。肉在烤架上滋滋地冒著油,等著邂逅一把孜然和辣椒粉,啤酒杯外的水珠晶瑩地散發著涼意,冰與火在口中相遇,幸福地攜手走向胃裡。
當然,作為一個佛系養生的圖書博主,我平時都是喝白開水加枸杞,上面這些......都是我聽別人說的。
這三種不夠pick的客官,欲知“葡萄酒、啤酒,奶茶、橙汁兒.....”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