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丹流青

    銘記九.一八,不忘國恥。

    9.18事變的中方重要當事人,東北軍主帥張學良當時的決策影響巨大。

    我們往往會想當然的認為,9.18事變當晚,東北軍主帥張學良肯定在前線運籌帷幄,指揮抗擊日軍。

    民國吃瓜群眾表示不服,他們認為,事變當晚張學良正抱著電影紅星胡蝶,翩翩起舞來著。所以,當時民國吃瓜群眾一時義憤填膺,大罵蝴蝶紅顏禍水,禍國殃民。

    馬君武更是憤而寫下了《哀瀋陽》兩首詩: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這詩一經發表,胡蝶就登報闢謠,力證自己當晚根本不在北京,堅決不背這個鍋!

    那9.18事變當晚,張學良究竟在幹什麼呢?

    依據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回憶,9.18事變當晚,東北軍主帥張學良並沒有在東北一線抗擊日軍,也沒有抱著蝴蝶跳舞,而是在北京城戲園子裡看戲。

    當天晚上,張學良攜夫人于鳳至和紅顏趙四,在北平前門中和戲院看梅蘭芳的《宇宙鋒》。

    當晚,張學良排場十足,帶幾十號人總,佔了三個包廂看戲。

    他悠哉悠哉地看戲,直到他收到了9.18事變的急電,才離開戲院。

    你丫的,都火燒眉毛了,你還看戲?

    你丫是主帥,好不好?

    你丫是軍閥,知道不知道?

    你丫不在前線主持工作,還跑來看戲?

    你丫還有沒有一點兒軍官的職業素養?

    你丫還有沒有一點兒哈數?

    張學良作為東北軍主帥,不能在前線指揮部主持大局,造成了事實上的群龍無首。

    這使得日軍以有備攻無備,以有組織的軍隊進攻無指揮的東北軍,戰爭在爆發之初就已經決定了最後的結局。

    你可能要問,軍隊不是有預案嗎?主帥不在就不能打了嗎?

    你可能不瞭解什麼叫軍閥部隊,如果下面任何指揮官都可以發號施令,還當什麼軍閥喲?

    軍閥對軍隊控制甚嚴,對自己人的防範了往往更嚴。

    因為他們更害怕被人取而代之。

    主帥不下令,根本沒人敢抵抗!

    由於9.18事變前的東北軍作戰準備不充分,事變化後的不抵抗政策,導致了東北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淪亡。

    東北境內的20多萬東北軍(扣除華北的東東軍),面對2萬多人的日軍進攻(含部分二線部隊),沒有堅決抵抗,大好河山拱手相讓。

    輸不要緊,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不敢抵抗,當真手裡拿的是燒火棍嗎?

    不知道一代梟雄張作霖知道過後,會不會氣得從棺材裡面爬起來?

    只會嗨藥的紈絝子弟張學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歷史終將銘記一切!

  • 2 # 椰島之舟

    牢記國恥

    奮發圖強

    一九三一淚,

    民國九月秋。

    東洋侵我地,

    鬼子炮城樓。

    日本毒牙露,

    中華苦難愁。

    犧牲千萬眾,

    十四載出頭。

  • 3 # 評論區都是天才

    為了紀念“九一八”事件,銘記為抗日戰爭流血犧牲的先烈,

    有位90後漫畫家畫了這些圖。

    這也讓我對九一八有了更直觀的瞭解。

    這是一幅幅有痛感的圖畫,請各位量力而為。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今天講一個九一八事變的細節:北大營一團長曾被迫還擊,還提出收復瀋陽計劃。

    九一八事變深刻影響了中日之間的關係,使得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這塊戰略要地,並以此為基地進攻全中國。當時張學良坐擁東北軍精銳卻不抵抗,蔣又寄希望於國聯調停,最終喪失戰機,丟失東北。但是在九一八事變時,也有個團長因為訊息滯後,在等待命令的時間率部與日軍展開激戰。

    北大營有個團長叫王鐵漢,在九月十八日日本發動進攻的時候,他趕緊聯絡上級,但是旅長當時不在。雖然已經有兩個團撤退了,但是王命令自己的620團在沒有明確的命令時不得撤退,堅決抵抗日軍的進攻。

    由於張學良當時不在東北,東北軍的實際統領者榮臻便要求王鐵漢撤退,日軍把槍都抵到中國軍隊的鼻子上了,榮臻卻要求“堅決不抵抗”,這實在是讓王鐵漢氣憤,但又不得不執行命令。

    正在王鐵漢準備撤退的時候,日軍再次攻擊620團。王鐵漢一怒之下,不顧上級撤退的命令,奮力還擊。從9月18日晚到9月19日凌晨,620團已經和日軍戰鬥了好幾個小時,此時,其他兄弟團部都遵從上級命令,已經撤出了營地。王鐵漢孤軍難支,不得不撤出了戰鬥。

    在後來的一次談話中,王鐵漢曾經提出趁日軍立足不穩,調集東北軍隊甚至關內的軍隊返回,進攻日軍陣營。要知道,當時日軍的兵力並不多,東北軍是日軍的好幾倍。如果這一計劃實施,瀋陽的收復應該不難,也不至於後來整個東三省落入日本手中。榮臻對此嗤之以鼻,而王鐵漢也自知人微言輕,不再多言。於是,在蔣等待國聯調停期間,日軍卻抓住戰機,趁機興兵,佔領了東三省。

    作為軍人來說,王鐵漢似乎是違背了軍令。然而對於華人來說,王鐵漢卻恰如其名,是個錚錚鐵骨的漢子。他在面對精銳的關東軍侵略時,毅然選擇了反擊,不當逆來順受的綿羊。他還心繫整個東北,雖然只是團長,卻還是向上級提出收復東北的計劃。此後,王鐵漢又參加了淞滬會戰、南昌戰役等同日軍的戰鬥,繼續拼殺在抗戰第一線。

    參考資料:《王鐵漢將軍傳》

  • 5 # 鐵面魔神談論史

    哈哈,九一八是濟南慘案不抵抗的延續,是閻錫山東山再起的絕佳時機。

    張學良入關後,反蔣勢力失敗,中原大戰結束。閻錫山下野跑到日本人控制的大連躲避。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閻錫山坐著日本人飛機潛回山西準備配合日本九一八事變而在山西反張。張學良面對兩線作戰壓力,何況日本發動對天津的兩次侵犯,張不得不把主力集中在河北。最後蔣許諾閻錫山為中央執行委員並且承認其在山西的特權。

    最關鍵的是,918事變後蔣給張學良、劉珍年、葉楚愴的不抵抗命令對岸已經公開。

  • 6 # 少荃經史屋

    關於這段歷史,少荃準備採用“破拆”的方式為大家解答一下“九一八”事變的成因。

    所謂“破拆”歷史——就是要以“當事人”的身份進入到情景裡面,去了解每個人身邊所發生的事情,然後去推斷每一決策是基於怎樣的考慮和理由而下達的。圍繞這段歷史的核心人物,就是當時的東山省保安總司令:張學良。

    關於張學良為何會在9月18日當晚向北大營下達“不予抵抗”的命令可以說眾說紛紜,但少荃更偏向於相信是張學良自己的決策,畢竟張在晚年也曾表露:“是自己錯誤的判斷,而導致了錯誤的命令。”

    那問題來了:張學良到底基於怎樣的局勢考慮而做出的結果呢?

    “後東北軍”時代

    隨著張作霖的遇難,東北軍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換誰來執掌大權,而是面臨未來的何去何從。因為當時的局勢太過複雜,北邊是同蘇聯正在交涉的中東路權利問題,南邊則是一直步步緊逼的日本,而關內則是國民革命勢力的日漸強盛。對於張學良來說,是繼續保持老爹當初的東北“自治”同蘇聯日本進行周旋博弈,還是順應當時覺醒的民族意識而歸附南京統一政權,成為了他上臺後的首要問題。

    很明顯,張學良選擇了後者,而東北軍中的舊軍官勢力成為了最大的障礙阻力。

    要知道張作霖之所以能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游刃有餘地施展政治戰術,既不同日本撕破臉,又與其在暗中較勁,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後有智囊楊宇霆,一個極善縱橫術的政治高手,外號“小諸葛”,他也是實質意義上的東北軍舊軍勢力的代表。

    這就面臨一個矛盾:張學良想將權利收歸手中並以年輕的思潮重塑東北軍形象,就必須除掉楊宇霆,而代價就是東北軍至此成為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受中央統一管理的地方部隊。而這在當時的局勢中,是很不利於同蘇聯、日本這樣懷有政治野心的列強勢力進行周旋的。

    說白了一點就是:張學良是否願意交出東北軍同列強勢力的談判權(地方自治)。

    很顯然,老虎廳事件的發生說明了一切。

    首戰不利埋下隱患

    待張學良實質性的全面掌管東北軍後,上來就給他大哥“蔣先生”表忠並要證明自己。

    “說吧,北邊的毛熊,南邊的鬼子,大哥說先搞誰!我沒有二話。”“兄弟真有這把握?”“東北軍哎!海陸空三軍全都有,武器彈藥自己產,上下齊手四十萬,打個北邊的毛子沒啥問題!”

    於是,老虎廳事件後僅半年,中國政府就以“革命外交”的形式開始了同蘇聯關於中東路權利的交涉。

    結果是意料之中的,沒有楊宇霆的東北軍根本沒有政治交涉的能力,也遠沒有正確的政治判斷能力。上來就是動武——武力收回中東鐵路電權、管理權等,把鐵路管理局的蘇方局長抓了起來。結果國際輿論根本沒有向著當初的預期而發展,而是一邊倒地認為中方的做法侵害了蘇方的合法利益。在這樣的輿論氛圍裡蘇方完全佔據了主動。由中東路事件引起的中蘇同江之戰就此打響。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東北海軍全軍覆沒,中方被俘一萬多人且被送往遠東奴役勞動(蘇軍傷亡少於800人)。

    此一戰最大的隱患,就是為日本軍界的好戰份子們提供了戰爭的信心。當時關東軍中的石原莞爾和板垣徵四郎都親自觀摩了中蘇之戰的實況。石原對此作出評價:“要對付張學良,竹刀足矣”。

    摸不準的日本軍政關係

    很容易想象,野心久矣的日本政客難以實現他們同張作霖達成的利益合作會有多麼地抓狂,而今遇到的張學良則完全對日本不予理睬,將當初的約定和現在的條陳全部推到了南京政府一邊,完全丟掉了同日本政客進行周旋拖延這一古老的中國傳統“精髓”。張學良的這一態度也間接助長了關東軍以武力進行交涉的想法。

    說來也怪,近現代的日本在政府和軍隊之間的關係居然呈現“下克上”的畸形狀態,而最早得名的也正是盤踞東北的關東軍。要知道,日本內閣的更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軍隊在推動的,日本軍部可以倒逼內閣。

    在這樣的“優良傳統”下,狂熱的日本軍人份子在看到政界的人週而復始地同張學良做著無用功,自然更加地氣憤與惱羞,加之之前的皇姑屯事件提供的“越級”案例,更進一步的瘋狂計劃開始醞釀:

    關東軍不再為政客做配角!他們要搶戲,他們要將武力搬到談判桌前,以武力推動一切。

    於是,1931年9月18日夜裡,關東軍如法炮製皇姑屯事件,將南蠻鐵路柳條湖路段炸燬,然後嫁禍是東北軍人所為,遂派遣百十人開始進攻東北軍北大營。

    打歪了的算盤

    如果評價張學良說他對蘇作戰後失去了抗擊日本的信心,而採取不抵抗的方式希望得到國際輿論的支援,那也著實小瞧了張的手段。

    再對日態度,張學良也曾採用過離間日本政界要員的計謀來將矛盾轉移到日本內部。

    據有關史料稱:當關東軍於9月20日拿下瀋陽進入張學良的府邸後,從其保險櫃中搜出近五六十份收款單,仔細一看收款人皆是日本政界要人!其中一張金額最大是50萬,而收款人叫床次竹二郎,是即將要競選首相的閣員。

    很明顯,張學想通拉攏日本政治勢力來為自己爭取同日本的制衡力量。但意料之外的是,關東軍居然採取越級的方式打破了這一政治計劃,讓所有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荒誕的結果

    在張學良看來,九一八事變更像是日本政府因談判無路而採取的過激行為,進攻北大營很可能是學習蘇聯以武力促進談判權益的方式,只要我們不予理睬,不被日本抓到挑起事端的理由,日本政府還是尋求無路。再者,自己的東北軍雖然在中東路事件中吃了敗仗,但整體並沒有受到削減,總兵力還在30萬(10萬人入關作戰)左右,單憑僅有1萬餘人的關東軍是不可能開戰的。

    於是,當北大營中的中國官兵在焦急等待跟百餘人的小鬼子幹一架的命令時,居然收到了不得抵抗的命令!嗚呼!

    也從此刻,華人以民族覺醒的姿態開始了抗擊外寇的光輝戰爭。

  • 7 # 魚羊悠揚

    今天是九一八。沒有九一八或許便沒有後來的七七事變九一八後偽滿成為了全面侵華的戰略基地,使抗日戰爭變得異常艱難。鋼鐵煤炭、大豆高粱無數物資源源不斷給本身貧瘠的日本全方面輸血。而傾注大帥一生心血的瀋陽兵工廠,作為亞洲最大的兵工廠,在日軍侵華期間供應了日軍彈藥消耗的七成。當時的人大多搞不清日本內閣、軍部、天皇之間的關係,九一八本是一場軍事冒險,因為軍部阻擾,少壯派提早十天發動了這一策劃兩年的事件。一邊是愛國公子一邊是石原莞爾等日本少壯派青年軍官。其實張學良是有才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和郭松齡奇襲石門寨,兵出秦皇島,大帥得以入住北京,說白了就是稱帝。當時奉系已經控制包括上海在內多半壁江山,不過大帥沒有曹操那種對兵多意盛的深刻領悟,奉軍大亂。亂世霸業,逆取順守。 如果在和平時期大部分事靠堆資源就行,能把握的事也很多。波譎雲詭的民國情況可就複雜多了,少帥一副好牌:當時的東北可謂兵強馬壯,已經擺好了架勢蓄勢待發。但少帥實非漢武帝 雄才大略,皇太極 鷹揚天下。他不具備地方王霸之才,甚至在政治上都偏顯幼稚而脆弱。千古功臣還是罪人,他只是個好人,張家父子大節不失。 另外諷刺的是七七事變時,九一八的始作俑者石原莞爾竟然成了最堅定的反戰派。他有三個預言:一華人將抵抗到底。第二日本必深陷泥潭。這些我們都知道了,最後一個預言叫最終之戰的。因為東西方巨大的文明差異,必有生死之戰。最終日本將以大東亞共榮圈對抗美國的西方世界取得勝利。大東亞共榮圈人們都很熟悉,關鍵是誰來主導,它的價值觀、規範、秩序如何安排,權利怎麼分配。其實就是我們老祖宗華夷文化圈玩剩下的。中華從來都是多元一體,相容幷蓄的強勢文化。大一統深入人心。這種社會基礎和文化根底背後的政治才是最堅韌強大的。倭國充其量勉強號稱漢唐文明的一支偏師,扛這杆大旗它們不夠格,我看G去擦皮鞋還差不多。畢竟人類命運共同體路很長......哎!九一八 九一八

  • 8 # 轉世輪迴追夢人

    六百日軍關東軍居然繳了十萬北大營東北軍的械,佔領瀋陽,如不是歷史確有其事,還以為是有人胡謅八扯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會產生熱,熱會產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