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柳寒鶯A

    杜甫【登高】詩,按當時所用的韻稱“切韻”亦稱唐韻。按平水韻,屬上平十灰韻,包刮:“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韻同]梅枚玫媒煤雷頹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韻同]詼裴培盔偎煨瑰茴胚徘坯桅傀儡[賄韻同]莓開哀埃臺苔抬該才材財裁栽哉來萊災猜孩徠駘胎唉垓挨皚呆腮。”所以說【登高】詩並沒有出韻。

    至於杜甫【登高】詩為什麼稱為七律之第一,有以下幾點:這首詩的四聯都用了對仗,且本句中又有對仗,第一句“風急”對“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諧音‘青’)對“沙白”,第七句“艱難”對“苦恨”,第八句“潦倒”對“新停”,都是先在本句中自對之後,再與對句相對偶,有趣的是,第一句因為押韻,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無法完全相對,而在字義上卻對得天衣無縫。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之第一,即使僅從形式上看,也當得起此美稱。明代的胡應麟對本詩評論極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篇章法、句法、宗法,前無古人,後無來學”,又說“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於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髮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於尾閭之窟。”清人楊倫認為此詩“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甫七言律詩之第一”。

  • 2 # 今生我財

    這首詩的韻角是不是押韻,好多人已經說過了,不必重述了。

    想說的是,這種基礎的問題,自己查一下就可以了,別問。若是查了看不懂,那乾脆別讀詩了。

  • 3 # 南湖野客

    唐詩唐韻,哀、回、來、臺、杯都是一個韻部,當然是押韻的。不可以用現代的讀音來評判古詩韻腳押的對不對,這是個基本常識。另外,《登高》被譽為第一律,是因為詩意、意境、境界,與它是否嚴格合律關係不大。近體詩、詞、曲都有諸多體格、律法上的要求,但這些規範不應成為束縛乃至禁錮,讀詩寫詩還是要注重其內涵表達,切不可糾結於外在形式,那樣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 4 # 秀才啃詩詞

    杜甫《登高》只所以被文壇推崇為千古七律第一,不是今天詩壇幾個濫竽充數的楞頭青說了算的,他們就連評價這首詩的資格都沒有,不但不配給這首作品評頭論足,甚至玷汙詩聖名聲。咱們也就更無資格說長道短,妄加揣測了。不妨先看看古人對《登高》的定論讓自見長長見識再說。咱們先學習一下明代著名詩詞評論達人胡應麟先生怎麼說:"杜少陵《登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千鉤。通篇章法、句法、宗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還更進一步進行細評:"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無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於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鉤兩,毫髮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在注於尾閭之窟"。再看清代學者楊倫給《登高》之評價:"高渾一氣,古今獨步"。題主現在可以明白為何《登高》評為七律第一應該是實至名歸了吧!

    為了進一步證明《登高》的七律第一合理合法化,不妨先附於後,再作簡要賞析。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仄起平收式首句押韻】

    平仄平平平仄平【急為入聲字】

    渚清沙白鳥飛回。【押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白為入聲字】

    無邊落木蕭蕭下,【律詩奇數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不押韻】

    不盡長江滾滾來。【偶數句一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要求押韻】

    萬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老病獨登臺。【韻】

    仄平仄仄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濁酒杯。【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濁為入聲字】

    【註釋】

    渚:水中的小洲陸地。

    回:迴旋。

    百年:這裡泛指人的一生,並非專指一百歲。

    潦倒新停濁酒杯:因為杜甫己五十多歲,生活也比較窘迫拮据,而且身體多病,多方原因導致詩聖不得不戒酒。

    【簡析】

    據考本詩是詩聖在大曆二年,即公元767年秋穿寓夔州時所作。描述了自己秋天登高所見江山之景,借景而抒發了他獨自漂泊在他鄉孤獨無依的悲苦心情。因其集意境高遠,結構嚴謹,平仄對仗,對格律體秋毫未犯,也就是意境與格律皆獨步古今,故被評為七言律詩之冠的美譽。千百年來並無異議,獨領風騷。

    首聯寫夔州的具體環境。也就是詩人登高所見所聞。夔州向來以猿多著名。峽口獨以風大為特點。秋高氣爽之日,詩人登臨高處,時聞"猿嘯"之哀聲,在空谷傳響,哀囀久絕。並看到水中白色小沙洲,還有倦鳥歸來的畫面非常和諧。頜聯寫夔州秋天的悽清肅殺之氣,詩人高贍遠矚的秋景壯闊場面。他仰望蒼茫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木葉,又俯瞰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長江之水,借景抒情,抒發了自己悽苦情懷。其中"無邊"、對"不盡″,"蕭蕭″對"滾滾″,不僅符合律詩中間二聯的嚴格工整對仗。而且無限放大了落木和長江的鏡頭陣容。將枯葉隨風飄落時的形與聲,江水奔流時光洶湧澎湃的狀與雄描寫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而耐人尋味的是,首頷二聯雖然看似寫秋景卻不用一個"秋″字。詩聖駕馭文字的功力由此可見一斑。

    頸聯用一個"秋″字直抒胸意,"常作客″說明自己常期漂泊外地。而"獨登臺"則強調自己因悲秋而引起的孤獨無助又無奈的複雜的矛盾心情。尾聯詩人進一步把這人生的艱難困苦全部"怪罪″到"悲秋″頭上。是這無情之"秋"將自己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其實古人作詩相當含蓄、委婉。以詩聖的家國情懷及容易將這肅殺之"秋″,喻為當時唐王朝日漸衰落的實會現實,若是詩人春風得意,滿腹才華得以施展,能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以酬壯志。那他怎麼會寫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獨登”這樣低沉的詩句呢。那一定是比"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還樣豪放喜樂。

    【總結】

    統觀全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首聯彷彿一卷工筆描繪的丹青圖畫。將所見的具體景物從形、聲、色、態等多方面進行精雕細琢。頜聯實則如一幅寫生畫,將秋天肅殺的氣氛渲染的出神入化,惟妙惟肖。頸聯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分別加以敘述,寫出了悲秋詩人孤獨、病苦的悲傷心情。而尾聯則遞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疾病不減反增,日漸加重,暮年終日困頓潦倒的病因是大唐王朝逐漸走向日暮的社會現實。這也是詩人情繫國家、憂國憂民不憂己的高尚情操的最終體現。有人批評杜甫詩中常有"多病、老病″等詞語認為不妥,其實這就是外行人說的話,幾乎不懂詩家語,這些詞語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指自己本身年邁體弱,另一方面可理解為大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暗喻,其實是最高明的詩家語,如果你多站在杜甫的立場上想問題,一切都會明白的。記住詩貴在委婉含蓄朦朧美,如果太明白淺顯就同平常口水話一樣,就不是詩家語了,也算不得一首好詩了。

  • 5 # 獨倚梅花那樹

    不存在什麼第一句哀不押韻。翻看一下平水韻部上平十灰就知道,這首七律中的哀,回,來,臺,杯都是同一個韻部的。今人讀來不協韻律,是因為一些字的讀音古今有變化而已。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杜甫登高裡的回,杯與第一句哀不押韻,怎麼就成了第一律詩了?前言

    按照唐朝人的押韻標準,杜甫的《登高》當然是押韻的。這首詩是杜甫七言律詩中最優秀的作品質疑,但是不是第一律詩,當然有爭議,一家之言聽聽無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唐詩的押韻

    作詩用的韻書,公認最早出於隋朝的《切韻》。在此之前,詩人作詩按照生活中的口語押韻。

    《切韻》的出現,影響到了後來詩人作詩押韻的方式。在唐朝,作詩成了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之一,如何押韻自然要有書面確認的標準。

    《唐韻》就是以《切韻》為基礎改編的韻書。無論你的方言如何發音,作詩都要按照韻書來押韻。

    到了宋朝,又出現在《唐韻》基礎上新的改編版《廣韻》《集韻》《平水韻》等。

    杜甫的這首詩押【灰】韻,完全符合律詩的押韻標準。只不過,後來很多字的語音發生變化,所以當時押韻的字,今天讀起來可能不押韻了。還有原先平聲的字,後來可能變成了仄聲,當時仄聲字後來變成了平聲,所以後人讀起來平仄不協調。

    例如唐入宋,有些字已經發音產生變化,白居易有詩:請錢不早朝,宋朝是仄聲,成了孤平,但是這個字在唐朝是平聲。

    又如杜甫登高中,急,是入聲字(仄聲),今天是平聲。

    二、明朝人說 杜甫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詩壇地位,在其生前並不太高。他的七律第一稱號,也是明朝人的說法:

    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律第一也。(《詩藪》)

    明朝胡應麟在《詩藪》中說《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而且不僅僅是唐朝七律第一。

    杜甫雖然被後人所崇敬,但是第一這種名號,歷來就有爭議。

    三、嚴羽稱 崔顥黃鶴樓為七律第一

    早在南宋時,著名的詩人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就大家讚賞崔顥的七律《黃鶴樓》: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

    清代的毛奇齡、王錫編在《唐七律選》中更是評價道,《黃鶴樓》不是第一,誰敢說第一呢:

    此律法之最變者,然系意興所至、信筆抒寫而得之,如神駒出水,任其踸踔,無行步工拙,裁摩擬便惡劣矣。前人品此為唐律第一,或未必然,然安可有二也。《唐七律選》

    其實黃鶴樓連標準的七言律詩都算不上,上半首是古體詩的寫法: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四、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是七律第一

    在明朝時,還有人說不對,七律第一是沈佺期的這首詩: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玷催十葉,十年徵戌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這首《古意》在唐詩三百首中歸為樂府詩,但這首樂府詩用七律寫成。

    明朝大才子楊慎在《升庵詩話》說 :

    宋嚴滄浪取崔顥《黃鶴樓》詩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採取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堂”一首為第一。

    五、七律第一的爭議

    關於七律第一的爭議,可以看看明末清初的邢昉的觀點。他被王士禎評價為"布衣詩人第一",在對《黃鶴樓》和《古意》評價時,邢昉說:

    (黃鶴樓)本歌行體也,作律更入神境。雲卿《古意》猶涉鍛鍊 。《唐風定》

    邢昉說崔顥黃鶴樓原是歌行體寫法,以律詩形式表達入神妙之境界,沈佺期的《古意》還是有些雕琢之感 。

    楊慎則比較兩首詩的區別:

    二詩未易優劣。或以問予,予曰:崔詩賦體多,沈詩比興多。《升庵詩話》

    稱杜甫《登高》為第一的胡應麟,則評價說:

    “盧家少婦”,體格丰神,良稱獨步,惜頷頗偏祜,結非本色。同樂府語也,同一人詩也,然起句千古驪珠,結語幾成蛇足。(《詩藪》)

    胡應麟說沈佺期的《古意》有問題,起句如同千古驪珠,結尾成了畫蛇添足。

    邢昉則辯解道:

    “起語千古驪珠,結句幾成蛇足”,此論吾不謂然。六朝樂府,行以唐律,瑰瑋精工,無可指摘。(《唐風定》)

    他說沈佺期以唐律寫樂府,奇特華麗,工整精妙,你不要雞蛋裡挑骨頭。

    結束語

    回到題主的問題,杜甫登高是押韻的,押的是唐韻,當然也符合宋朝的平水韻。

    關於這首詩是不是第一,見仁見智,自己喜歡就好。文無第一,眾口難調,哪裡有什麼第一第二的標準呀。

  • 7 # wing246

    如果說杜甫〈登高〉七律中的"回"字與"哀"字不押韻,只能說是門隙窺豹,不見全貌。若以四聲為限的平水韻來衡量,"回"字:HUi為上聲,"哀"字Ai,為平聲,確是不押韻,但是在七律中首句不入韻是允許的,無傷大雅的。然而若以廣韻來讀回與哀這兩個字卻是押韻,而且朗朗上口。因為廣韻沒有四聲的侷限,只按聲調的喜怒哀樂,皍掦頓挫的音階合拍便可。可以說,如果用廣韻寫古體詩,由於字音沒有平仄的四聲限制,只要意境相沾,字音相同,所以極容易押韻。在下所寫的古體詩,也是因為拜廣韻所賜,可以說無韻不歡,否則,不寫也罷。詩的意境與韻味融為一體,才顯示出靈氣迫人,朗朗上口。在下出自心得,總結幾句胡言亂語,可供同好參考:

    熟練廣府話,詩韻易到家。

    可免四聲鎖,隨意賦詩華。

    意境通神秀,味顯文雅。

    若問何門道?此乃廣韻也。

  • 8 # 樂在其中14704485

    回,杯鄰韻可押。格律詩在唐朝才規矩成形,後人只有依樣畫葫蘆,很難超越。這首七律,中規中矩,鬱抑頓挫,成為杜甫的風格代表,世人崇之。至於是否第一,難以評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記好課堂筆記的重要性有哪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