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籬高教

    考研的沖和穩,都是相對而言,挑戰潛能、追逐理想不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事求穩妥、量力而行也不是畫地為牢。考研的資訊收集至關重要。一般各校的研究生招生資訊網或研究生院網站都會有往年考研的招錄比情況,考生要格外關注學校的推免面試攻讀研究生情況,因為推免,即保送也佔招生指標。一些名校的熱門專業,保研比例非常高,這也意味著競爭會極其慘烈。有些專業,看似沒什麼人報,每年要不少調劑,似乎冷冷清清。其實很可能這些專業的專業課給分比較低,考生上線的非常少,不排除少數院校透過調劑生來改善生源質量。

  • 2 # 中公考研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理性擇校,拒絕盲目

      通常,我們在選擇考研目標院校的時候,最主要的不是看目標院校名氣是否夠大,而在於你所報考的專業在這所學校是否很強,學科建設是否受到學校的重視。

      首先,硬體方面的優勢,如豐富的圖書資料,先進的科學裝置等,這些在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已不是特別明顯的優勢,我們完全可以藉助網路等技術來彌補“普通高校”與“名校”的差距。其次,某些學校雖然不見得是“名校”,但在某些學科方面卻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上海大學的社會學專業,北京郵電大學的通訊工程專業,徐州醫學院的麻醉學專業,以及一些民族大學的民族學專 業等等。這類高校不是“985工程”的“名校”,有些甚至都不是“211工程”的高校,整體實力肯定不如那些綜合性的“985工程”“名校”,但他們的 “特色”專業在行業內卻有口皆碑,不比那些“名校”差。相反,有些“名校”總體實力很強,但卻不能兼顧所有專業均衡發展,致使某些專業發展停滯,甚至都不 如一些“普通高校”。再次,“名校”之所以為“名校”是因為這些學校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治學嚴謹,學習氛圍濃厚,但這並不意味著“普通高校”的學習氛圍 不行。相反,“普通高校”因為“普通”,危機意識更加深刻,學習的情緒更高,況且,是否願意學習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個人。

    二、選擇就業理想區域的學校

      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鍾情的區域,到自己打算就業的區域去讀研,無疑為自己留在這個區域存下了一筆不少的本錢。利用讀研的時間,多結交朋友,為自己踏上社 會搭建關係網,同時熟悉這個城市的文化,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想要在北京謀求發展最好報北京的學校,想要以後在上海工作就考慮上海的學校,要想在華東就 選華東的學攻,要想在華中建議選華中的學校。因為畢業以後異地找工作很費力,一方面有畢業論文要寫,不可能有太多時間跑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另一方面經濟上不 允許,不可能長期的住在外地找工作。

    三、選擇把握大能承受的學校

      從現實的角度上來說,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把握比較大的學校。如果要跨學校跨專業考研,一定要從自身能力出發,切不可好高騖遠。如果考生的專業基礎不足 以挑戰專業強的名校,本校就是上佳的選擇。再者,如果考本校也有較大的難度,考生可以嘗試比本校低一個檔次的學校。這點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但如果你考本 校失敗(特別是熱門專業),同時被調劑到別的你不喜歡的專業,豈不是得不償失?我們在選擇目標院校時,還需要考慮一下自身的經濟情況。讀研畢竟不能人人都 是公費(或者是全額獎學金),學校提供的生活補貼也不一定完全夠用,所以,我們在考研時不僅要考慮自己能否拿到報考院校的公費名額(或者獎學金),還要考 慮當地的消費水平,這樣才不至於在以後的讀研中因為自己的生計問題而無法專心學術,影響自己的前途。

    四、優先報考國家教委直屬高校

      優先報考國家 教委直屬高校,畢業分配限制要少得多,想去外企和各種的單位,公司單位都沒有障礙。報考屬於某些部委的學校要慎重,因為以後畢業分配只能在這些部委內部的 單位中進行,想跳出這些部委,你得付出一些的代價。而且,討厭的是,聽起來熱門的專業,在這些部委的高校中就可能就不是你想象的熱門專業,而是‘變了味’ 的熱門專業,專業面非常狹窄。如電子工程在北理工,北航可能就是導彈和雷達。好專業只不過是不好說出口的專業換上好聽的名稱,把你騙過來發現上當也晚了。

    樹立正確擇校觀,從以下方向選擇院校 

    一、歷年報錄比

      你瞭解一所高校首先就要去了解這所學校的招生人數、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這些資訊在學校公佈的招生簡章裡就有提到。而報錄比就是錄取人數除以報考人數,這一資料直接反映出某專業的火爆程度。有些高校的專業火爆程度可以達到幾十個人去爭搶一個名額,那麼面對這樣火爆的專業,同學們要考慮好,除非對自己的實力特別有信心,不然都教授建議大家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二、歷年推免名額

      這個資料是最容易被歷年考生所忽略的一個數據,因為大家都在關注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有的學校的推免名額幾乎佔了招生人數的一半,這種情況下,留給我們統考學生的機會就更小了,所以,千萬不要忽略掉這個重要的資料

    三、你的競爭對手

      除了以上兩點需要大家注意,還有一點就是你的競爭對手的學習水平也是應該值得你去關注的,你在和一群什麼樣的人在競爭?他們的水平是怎樣的?你的學習水平在他們中間佔據了一個什麼位置都是你要考慮的,肯定有的人會問了,應該如何去了解你的競爭對手?這就需要你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了,調動自己強大的資訊挖掘能力,到你目標院校的貼吧和論壇去逛一逛,你會很容易就發現你的競爭對手,還有一些學習交流群,不妨都加入一下。

    結合自身狀況選擇,增加成功率

      相信每一位選擇考研的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夠笑到最後,成為大贏家。既然如此,同學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就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的學習情況,不要只看學校的名氣,有的學校固然很好,但是未必是適合你自己的。考研並不是一錘子的買賣,都教授還是建議大家要理性選擇。當然,如果你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和充足的準備去征戰名校,那麼就放手一搏,不給自己的青春留下遺憾。

  • 3 # 中小升學圈

    好一點的學校,建議最好考取985/211,學校就是通向大企業的敲門磚,普通大學的研究生甚至比起985/211的本科生也不佔優勢

  • 4 # 考研東住佛小仙女

    好學校真的能給求職者帶來光環。我導師說:考研如果選個普通學校,那更像是在讀大五;選個名校,才能讓自己實現質的飛越。考研選擇哪所學校,主要取決於你考研的目的。如果你只是想拿個研究生學歷,那就考個容易些的學校;如果你想透過考研讓自己“翻身”,那麼就拼一下考個好學校。

    1.考研的學校選擇,取決於你的目的

    如果你只是想拿個研究生學歷,那就考個容易些的學校;如果你想透過考研讓自己“翻身”,那麼就拼一下考個好學校。如果你想以後留在高校工作或者作科研,那肯定得考個985了。

    2.對於二三線城市的工作來說,不一定非要985高校的研究生

    我在煙臺,很多山東當地的學生會選擇在山東讀一個研究生,畢業以後考公務員或者當老師,都是不錯的選擇。

    現在一些三四線城市來說,好學校的本科足夠,有些教師、公務員、醫院和銀行等在當地待遇較好的工作需要研究生學歷,那麼在本地讀一個普通本科學校的研究生就足夠了。

    3.考研考到好學校,能給你帶來什麼?——好學校真的能給求職者帶來光環

    多數想考研的同學是因為想透過讀研來讓自己翻身,比如從普通二本三本學校考到985/211學校,那麼你就得拼一下了。

    好學校能給你帶來什麼?帶來的是好平臺、寬視野和好老師。

    經常有學生問我,為啥二本三本學校的學生求職時會遭到歧視?我說如果你把分數考得高高的,沒有人會歧視你,相反,如果你和北大清華的學生分數接近,如果你是面試官,你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北大清華的學生吧,而且能招到好學校的學生,對於招聘單位來說也是臉上增光的事情。

    4.好學校究竟好在哪裡?

    研究表明,其實北大清華的學生與普通本科學校的學生智商相差並不大,真正的差別更多的體現在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方面。好學校究竟好在哪裡?

    好學校能帶來優良的校風學風。在清華北大,真的是混子很少,在一流學校,你真正能體會到什麼叫比你優秀的學生還比你努力。我的本科學校也是985,在那裡,理工科學生整天不是待在自習室就是泡在實驗室,而文科同學也是經常在圖書館或者其他地方討論問題開展實踐。

    好學校有好老師。在我的研究生學校,真的是上課的任課老師都是以前在課本里出現過的人,各個都是大牛。比如陳力丹老師的課,不光教室裡沒有空座位,甚至連樓道里都能坐的滿滿的,而且老師的學識,眼界和胸襟,真的是讓人敬佩和學習。

    好學校的能帶來好平臺。比如一些好學校有與歐美國家名校交換的機會,其能提供的學科競賽也更多,實驗室等條件也遠遠好於普通高校,能推薦的實習機會也會更多更好。比如當一些二本學校的研究生都還在花幾百塊錢買論文時,四川大學的學生已經在做國家級專案發sci高水平論文了。

    好學校培養的學生視野更開闊。我讀研時發現周圍北大清華人大的學生真的是視野很開闊,不僅專業基礎紮實,而且看待問題的思路十分開闊。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討論新聞自由的問題時,我的同學們已經開始實證研究邊界移動對新聞自由的影響了,高下立現。

    4.即使北大一個宿舍的上下鋪,差異也會很大,如果你不上進,那讀再好的學校也沒用

    讀研這個事,也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讀研三年的收穫如何,完全看你個人。

    就想我讀研期間的兩個室友,我有個北大的室友,每天只學習兩個小時,幾乎很少去圖書館,卻拿到了全年級第二名的好成績,她下鋪是個非211學校的女生,每天學習接近12個小時泡在圖書館,卻最終在班裡成績倒數。北大女孩的學習思路確實很好,對於作業經常能做出深度、做出新意、做出好成績。

    5.即使在本校讀研,有上進心,三年一樣會有質的改變

    換句話說,即使你讀研時去了一個不大好的學校,如果你努力,也可以發高水平論文,如果你上進,也可以在實踐、理論和學術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讀研時導師經常說,作為研究生,要時刻謹記自己是在讀研一,而非在讀“大五”,新的階段要有不同的態度,一味停留於量的積累,讀研便毫無意義。在好的學校,導師經常說要培養學生的“野心”,有了這份野心,在求學過程中,少了一些仰視,多了平視,既能看到學術問題的優點,也能跳出問題看到缺點,並在此基礎上思考自己是否有可能超越大牛們,能不能做到思維比大牛還清晰,說理比大牛還透徹,翻譯比大牛老師們還精準。導師常說,有了野心,人在才會變得更加挑剔,而這種挑剔,才會讓你自己不斷產生質的飛躍。

    所以,讀研期間,你的學術水平、事業和理論知識能否得到質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在你個人。不論自己最後是求穩考了個普通的學校,還是力求上進拼了一把選擇985,都要好好努力讓自己不白過這三年。

  • 5 # 燕園終身學習

    題主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所謂的“好一點的學校”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從考研的實際情況來看,概括地說,考研學子基本都傾向於報考一個比自己本科學校要好一些的院校,普通本科喜歡報考211,211喜歡報考985,985排名比較靠後的喜歡報考排名靠前的985學校,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從這種意義上說,考研,具有群體性的“考個好一點的學校”的傾向。從實際結果看,大體而言,這種群體性傾向也基本成為了現實,很多普通本科學生考研211學校成功,而普通211及985考研更好一些的學校成功。

    所以,考研實際上基本就是一個“向上走”的過程,對於很多人來說,本科學校或者本科學校同一個層次的學校往往只是“保底”,而考研的心理期望,往往都是要比本科學校高一個層次(或者強一些)的院校。

    如果題主說的“好一點的學校”指的是上面所說的這種群體性的比本科院校高一個層次的學校的話,這根本就不應該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於普通本科背景的學子而言,考研的目標院校提升一個層次到211是很有必要的,道理不言而喻。除非本科背景本來就不錯,本來就是比較強勢的211甚至本來就是985的,自然也可以“求穩”,報考一個和自己本科背景差不多的學校即可。

    如果是一個本科背景較差的學子,比如三本學子,而你口中“好一點的學校”是指的211甚至985高校,那麼,這個目標跨度就比較大了,成功的希望並不很大,考慮“求穩”,退而求其次,比如換一個普通一本或者相對比較好考的211,這種“求穩”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主張積極進取,認為既然決定考研,還是需要有衝勁,我們當然不能好高騖遠,不能明明起點較低,偏偏要去死磕超過自己能力範圍、自己基本夠不著的一流名校,但我們也不能太過保守,純粹為了求穩而最終考了一個很不滿意的學校,而造成遺憾。

    我曾經接觸過好幾個普通本科背景的學子,他們都考研成功,但都是進的普通院校,幾乎無一例外地,他們都遺憾於自己考研時候的“保守”,有人甚至想放棄讀研而重考,不過最終沒有重考,可以想像,他們讀研的過程難免懷有遺憾。

    當然,目標高一點,也會伴隨考研失利的風險,這是難免的,因此,需要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不能選擇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的目標。

    如果個人確實認為“求穩”最重要,考研成功最重要,自然也是可以考慮報考難度相對很小的目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的本質是什麼?你對人生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