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七談歷史
-
2 # 甲申以後風雲逸紀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開館編纂,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四庫全書》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從編纂的背景、原因、體例和經過,到成書後的安置、重校和流佈等,都備受當代學界的關注。圍繞這部叢書所展開的研究蔚然成風,形成了所謂的“四庫學”,而關於《四庫全書》纂修的功與罪的討論,也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陳垣先生在《〈四庫全書編纂小史〉批註》一文中透過對《咫進齋叢書》所收禁書目錄的統計,指出禁燬的書籍“總計二千九百九十五種。其間雖多重出之本,然互勘剔除外,尚應有二千餘種。若論冊數,則所毀者不知其幾十萬也”。由此,陳垣先生認為,“《四庫全書》之編纂,其功罪實不相掩”。在我看來,至少從書籍的整理、儲存和傳播的角度看,編纂《四庫全書》的過錯是大於它所具有的功勞的。雖然四庫館臣也曾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數百種失傳的書籍,但是畢竟清代距今的時代較近,《四庫全書》所收錄的書籍在今天絕大多數都能看到不同的版本,甚至是多個版本。也就是說,《四庫全書》利用叢書的優勢收羅、裒輯書籍,從而防止單行的書籍散失、亡佚的功用並不顯著。但是,它的編纂,對當時書籍的損毀和破壞,其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並且非常巨大。顧頡剛先生在評價《四庫全書》的纂修時,一方面認為它“萃四千餘年之文化,以成歷代典籍之大觀,甚盛事也”,但是另一方面也指出其弊病:“惜乎學術其名,芟刈其實,去取之際,率狃主觀,以故網羅雖富,而珍聞秘笈之橫遭(屏)[摒]斥者乃難悉數。惟其寓禁於征,故錮蔽摧殘靡所不至,其淪為灰燼者又不知幾千萬卷也。試盱衡《四庫》所入,忌諱略攖,即予點竄,刪削更易,多失厥真。夫其禁者則散焉佚焉,其米者又殘焉偽焉,書之厄運,豈非秦火而降一大事乎!”從設館開始編纂《四庫全書》到書成後的重校,被統治者視為“違礙悖逆”的書籍,面臨銷燬、抽毀、刪削的命運,大量地遭到損毀和破壞。顧頡剛先生將這種有計劃、成規模地毀損圖籍的行徑與秦始皇焚書的殘暴相比擬,是很恰當的。
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文化史上的公案,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正視《四庫全書》纂修過程中古代書籍遭到的損毀和破壞,並且盡最大可能予以修補和復原。對於遭到禁燬的書籍,目前已經有若干禁燬書籍的出版和書目的整理;一些被刪削的書籍,也得到了重新的校對和訂正。但是,依然還有不少遭到刪削的書籍未得到相應的關注和修復,這就需要我們對《四庫全書》纂修及重校過程中刪削書籍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揭示其中的表現、緣由與危害,從而為進一步開展古籍整理的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四庫全書》卷帙浩繁,到底有多少被收錄的書籍曾遭到刪削,確切數目實難考證
-
3 # 讀史自省
在歷史意義上,《永樂大典》絕對比《四庫全書》影響大。光是《永樂大典》採擇和儲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不過3000多種,壓根沒有可比性。只可惜《永樂大典》這部民族的瑰寶,由於種種原因儲存下來極少,實在是中國文化領域的曠古的損失。
輝煌的《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它儲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的編纂特點1.《永樂大典》修書過程中,對收錄書籍未做任何修改,採用兼收並取方式,保持書籍原始容。
2.完整的《永樂大典》單冊,高50.3釐米,寬30釐米,用明代營造尺永樂大典 來量,高一尺五寸六分,寬九寸三分。開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儀和氣魄。
3.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採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著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可謂煌煌鉅製。
4.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籤,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說明這冊書的卷數。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裡面用墨筆題寫這一冊所屬的韻目,又低一字註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幾冊。如果手裡有一部當時通用的《洪武正韻》的話,按圖索驥,就能十分方便地從一萬多冊《大典》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5.《永樂大典》的3億7千萬字,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館閣體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大典中所繪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麗工緻。
6.從《永樂大典》的殘本上,還可以看到其中的插圖,這些圖畫全部採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永樂大典》的重大意義《永樂大典》由於卷帙浩繁,參加纂修人員眾多,因此前後體例不一,前後錯互舛誤之處,亦在所難免,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巨大價值。
《永樂大典》的最大貢獻在於儲存了中國明初以前各種學科的大量文獻資料。其中重要的文獻如西晉杜預的《春秋釋例》、唐林寶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代醫學名著《蘇沈良方》、《博濟方》、《傷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賴《永樂大典》才得儲存下來。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秘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如道教在元朝經歷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元朝的統治者幾乎燒燬了所有關於道教的書。到了明代,流傳於世的道家經典不足宋元時候的三分之一。而《永樂大典》則最大限度的記載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經典。《永樂大典》像這樣的還有很多。
《永樂大典》的下落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
正本命運
明朝嘉靖年間重錄《永樂大典》後,有關大典的記載就很少見了,特別是永樂正本的下落更是撲朔迷離。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於戰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怎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還有重現於世的希望,要不然怎麼會突然間杳無音訊的呢?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實在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如何亡佚的?至今還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副本命運
副本流傳至清代,並沒有受到重視。到雍正年間,《大典》才由皇史宬移藏到翰林院,一些學士和編修官才得有借閱機會。乾隆初年清代學者全祖望考中進士後,被分到庶常館學習,曾有機會見到這部書,大加稱讚,並抄出《宋元圖經》等海內孤本若干種,並且寫了一篇《抄永樂大典記》,詳記其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政府纂修《四庫全書》,此時《大典》已缺佚兩千餘卷,但仍從其中輯出佚書五百餘種,其儲存文獻資料的巨大價值,可見一斑。道光以後,清室日趨衰敗,官吏乘機盜竊,《大典》逐漸流失損壞。但《永樂大典》最大的厄運,還在此後。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燒劫掠,許多寶貴的文物喪失殆盡,《永樂大典》也同樣遭到浩劫,部分被燒燬,部分被搶走,所餘寥寥無幾,言之令人痛心。剩下的約400冊零本被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機構收藏。即使是這樣,《永樂大典》這部奇書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資料和文物價值而受到學者們的青睞。
現存的《永樂大典》現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161冊,另外美國國會圖書館還藏有40冊,英國各地包括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等存有51冊,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等存有5冊,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和南韓舊京李王職文庫亦有蒐集,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則存有62冊。
-
4 # 小付Vlog實錄分享
這個現在在哪裡並不知道。要說影響到主要看的是它的內容。給世人留下了什麼好處?我們記住的都肯定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好處越多對我們的影響越大。
-
5 #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我有以下觀點。
1、規模比較①四庫全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
②永樂大典儲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
結論:分析如下如果成規模相比四庫全書勝利✌️
2、內容相比:
①四庫全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大浩劫,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燬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
說是修書。其實是異族人對漢民族的統一,對整個滿族人文化進步而推動。其實很多正規歷史毀於清朝,文化鼎盛時期,清朝是最末尾的,不如唐宋。
②再說永樂大典,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是窮苦孩子出身,對漢文化,對漢民族貢獻十分巨大。沒有經過你的改動。《永樂大典》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每韻下列單字,每字下列各項文史記載,儲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
3、資料的真實性,
①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清代統治者利益相關的明朝人的文學和歷史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羶腥”犯忌,改作“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說是他的尊稱。這兩句的格律也應作“仄平”,兩個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為“宋主”並不涉及音律問題;“寄奴”二字也與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虜”等了無關涉。那麼為什麼還要改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看到就感到彆扭,因此即使沒有“違礙”之處也要改。
②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儲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儲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裡。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儲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終上所述:規模最大的是四庫全書。但是很多東西由清朝當權者改動太多。很多真實性已經不能分辨。所以內容,永樂大典完勝。所以<四庫全書>規模更大 ,但<永樂大典>資料更真實.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四庫全書》影響最大。
原因:
其二,就內容來看《四庫全書》於清朝乾隆年檢修訂,前後歷時十三餘年,字數累積八億有餘。由360多位學者高官主編,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永樂大典》是大明永樂年間由皇帝朱棣先後命解縉和姚廣孝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永樂帝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時間晚於《永樂大典》,所以內容上肯定會有所借鑑,所以內容上也會更加優於《永樂大典》。
其三,《永樂大典》在日後的儲存度不夠,流傳工作做的不夠好,受到戰爭等不利因素影響很大。
綜上,《四庫全書》影響遠大於《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