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項羽不是被劉邦打敗的。而是被他自己打敗的。

    項羽屠城,殺降。民心已失。

    項羽深知楚漢爭霸,自己徹底輸了。他自刎烏江是一生最英明的決定。

  • 2 # 平陽侯

    不會,王安石同志早就下了結論。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很多人覺得項羽之敗像一頭掉進陷阱裡的猛虎,只是一次失誤罷了。

    其實大錯特錯。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楚漢爭霸,劉邦的將越來越多,項羽的將越來越少。項羽同志不用韓信,猜忌范增,英布反叛,可見他的領導水平實在不是一般的差。

    項羽戰敗的原因很多,但是項羽不反思自己的責任,反而一句“此天之亡我”簡單定性。

    這種人怎麼可能成功?

  • 3 # 權謀家

    項羽的失敗是確定的,及時跑過去度過烏江,也不會成功。

    首先是項羽的性格問題。項羽的性格,韓信曾經有過分析。對人表面大方,實際上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扣扣縮縮。不捨得各種財富。人漸漸,離心離得。

    其次是項羽的用人問題。項羽只有一個謀士范增而不能用。陳平和韓信這種當時一等一的人物,都曾經做過他的手下,都沒有留住。他對人才的識別。

    最後是項羽的管理能力。項羽分封諸侯,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他對集權制所帶來的好處根本不太明瞭。而且沐猴而冠,屠殺咸陽城。失去民心。

    所以說這三大方面的失誤,就算他回去也無法克服。這是他骨子裡帶來的。

  • 4 # 波力胖海苔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句話裡包含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然而縱觀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一定角度上來講,歷史不會改變,統一是大趨勢,符合民心,符合最基層百姓的根本利益。

    楚漢爭雄,垓下之戰,項羽被逼烏江,漢王劉邦決意要滅掉項羽,統一天下,項羽已無任何戰機,若項羽隻身渡江,回到江東歷史是否會被改寫,還需要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1.項羽渡江以後,把發展的根據地選在哪裡,彭城(今江蘇徐州)固然是個好地方,然已被劉邦給佔領。江東地域廣闊,發展空間很大,彭城已經不具備作為根據地的條件,那麼南京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熟悉中國歷史的應該知道,南京作為一個龍脈聚集地,易守難攻,但是自古統一都是由北向南一路打過去的,而項羽想要從南打到北難度可想而知,且在楚漢爭霸那個歷史年代,北方的經濟發展要好於南方,且快於南方。故受限於當時的地理條件,項羽在發展經濟上比劉邦有先天性的劣勢。項羽即使從新來過,實力也會大不如以前。

    2.項羽作為楚國貴族之後,回到江東肯定能迅速組織起有一定規模的隊伍。可新組織的隊伍的即戰力如何,經歷過這麼一次大敗仗以後,還有當初反抗暴秦時的戰鬥狀態和凝聚力嗎?是否還有當初“破釜沉舟”的勇氣,這也都未可知,不過從一定角度來看肯定不會達到以前那種軍隊的強度。再者,各路諸侯聽命於項羽的目的是什麼,又有多少真心的是跟隨項羽。就像三國裡面的袁紹領十八路諸侯去討伐董卓,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各路諸侯各懷鬼胎,別有目的,持觀望態度的較多。

    3.作為劉邦集團,是不可能給項羽太多的發展時間的,俗話說“一鼓作氣”。此時的劉邦集團人才濟濟,有蕭何、韓信、張良等一幫幹才,且軍隊士氣正盛,比然會乘勝追擊,早已謀劃了項羽一旦渡江的長遠戰略。劉邦雖然學問不高,但是頭腦聰明,善於聽取建議,志向遠大,出於戰略的角度也會一口氣拿下項羽的。

    4.項羽本人的失敗和自己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於性格這種東西,真的很難說,有時知道自己這方面的不足,也是很難能夠做到有效的改正。項羽能否有效的反思自己的在以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以後該怎麼做,我相信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渡,只是恐怕劉邦是不會給項羽太多時間的。

    5.說到底決定天下統一趨勢的還是民心,楚漢爭霸數年,民生凋敝,百姓期望能有個明主實現天下的統一,使廣大黎明百姓免於干戈戰爭,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是廣大百姓的最根本的利益。而當時劉邦已具備了這樣的條件,順應天下趨勢,符合百姓的需求,而項羽則是逆勢而上,只會讓更多的人捲入戰爭,讓統一大和平的時代延緩。顯然這是百姓們不願意看到的。

    總之,項羽即使渡江,也只是圖一時的苟安,延緩劉邦的統一程序,甚至造成江東諸侯格局,搞得民怨四起,百姓生靈塗炭,對峙的局面只是暫時的。天下終歸一統,而劉邦就是百姓期望的能夠實現天下統一的君主,畢竟對於百姓而言無論誰做皇帝,只要能帶來和平,帶來安定的生活,就是個好皇帝。

  • 5 # 農哥深耕人生

    這兩句話,恰恰是我為之嘆息的地方。

    要造反,要奪權,最有革命性最具爆發力的人群是農民,以及下層民眾。劉邦最有代表性。項羽出身貴族,自己就不堅定,又瞧不起出身貧賤的將領,剛愎自用,“江東才俊”未必會跟著他造反,畢竟這是拿腦袋做賭注。

    雖然“捲土重來未可知”,但是,“霸王別姬”傳千秋,歷史已經鑄就!

  • 6 # 禪城衛易

    歷史肯定會改變,但劉邦主天下依然極高機率,項羽無任何機會,他性格有很大缺失,雖有戰神般名聲,但身邊眾叛親離,只能靠不斷的戰場勝利來支撐,但已嚴重透支,垓下之戰他勸韓信三分天下,被拒,戰敗後戰神神話破滅,他也知窮途末路了,他在,不說劉邦,就算英布等曾經同路人都不會放過他,勢必將楚地變為焦土,所以自殺才是最好,劉邦,韓信,英布,彭越最終只能活一個

  • 7 # 大秦鐵鷹劍士

    項羽渡過烏江,想捲土重來是不可能的了,他的餘生只能是四處逃竄,最後被漢軍擒殺。楚霸王烏江自刎,還留得一個美名於世;如果被漢軍擒住了,裝在囚車裡遊街示眾,最後如韓信一般被宮女打死,那最後一點尊嚴也沒有了!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他前腳剛過江,漢軍後腳就追來了,免不了一場廝殺。就算項羽又聚積八千江東子弟兵,那麼以韓信只能,項羽還是免不了兵敗身亡,只不過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多增加了殺孽而已!

    楚漢強弱以分,勝負以定,項羽絕無翻牌的機會。劉邦韓信也不會容項羽東山再起,江東雖然多才俊,項羽也不會用人。楚國貴族也不會支援殺死楚帝的項羽,老百姓也不會跟著殘忍嗜殺的楚霸王!

  • 8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楚漢爭霸歷時三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政治謀略之高超,人物事蹟之傳奇,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

    劉邦/項羽

    決戰垓下之前,劉邦逢項羽必敗,至少有四次,劉邦險成項羽刀下之鬼:

    公元前206年,鴻門宴上,項羽彼時已經把刀架在劉邦脖子上了,卻因一念之差,被劉邦借如廁遁走;

    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外,五十六萬漢軍一夜之間被項羽三萬人馬全殲,劉邦在風沙掩護下才僥倖脫險;

    公元前204年六月,滎陽城下,劉邦與部下換裝後才艱難突出項羽重圍,死裡逃生;

    同年六月,劉邦在成皋又被項羽圍困,陷入絕境 ,遂被迫丟下部隊,孤身逃過黃河;

    直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終於在垓下等來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戰神”韓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沒有留給項羽任何機會,最終逼得霸王自刎烏江。

    項羽

    為什麼項羽勝了前面的九十九次,卻被劉邦贏了最後一次?

    于丹說,人最應該關注的是生命的寬度,而不是生命的長度。然而我認為,生命的寬度有時候是需要犧牲長度來實現的。

    我真的不想再回顧那個已經逝去了的三十一歲的生命。然而,歷史的塵埃卻無法掩蓋烏江邊那片溼漉漉的殷紅,他那健壯的身軀在被功利的人們撕碎時所散發出的血腥味還瀰漫在無邊的空氣中。

    我似乎剛剛從烏江邊回來,看到了那悲壯的一幕,其實,我知道,項羽是可以不死的,他應該再活下去,設若項羽渡過烏江,會怎麼樣呢?

    多少年來,人們都在為項羽不肯過烏江而爭論不休。不少人認為如果項羽過了烏江,重新開始,天下必將不一樣。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就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是事實上,即使項羽過了烏江,天下還會是劉邦的,只是在時間上有所延後。

    也許很多人會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項羽的軍事才能一點都不差,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筆者現從四個方面條分縷析,與諸君共同探討。

    首先,項羽作為秦末的一股強大的軍事勢力,說項羽是一代梟雄一點都不為過。項羽的軍事能力也不差,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大勝秦軍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一些文章中經常說項羽不懂謀略,試想,一個不懂謀略的人怎麼可能勢如破竹,大破秦軍?

    第一.項羽太過自負。

    作為一個武力驚人、在鉅鹿之戰中能以自己所帶領的楚軍以一當十、大敗秦軍的首領確實是很值得驕傲。但是也正是早年的這些成績再加上性格上的原因,致使項羽過分自信,最終導致後來的失敗。即使歷史再來一次,最終的結局也是一樣的。鴻門宴上,亞父范增一再提醒不能放走劉邦,若放虎歸山,將來必成大患,而項羽認為劉邦不足為懼,怎麼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呢?幾次三番都沒有下手,最終讓劉邦逃走。還有就是不聽下屬之言,充分利用關中這一優越的地理環境,鼎定天下。

    第二.項羽不會用人,太急於求成。

    項羽手下的人才剛開始還不少,但是項羽都沒能好好利用好這些人才,還把他們“趕”到了劉邦的賬下。例如韓信,雖然韓信剛開始還沒有名氣,但是他對戰爭的獨到見解是首屈一指的,項羽因予以重視,但是項羽沒有,而是封了他一個執戟郎中的小官。范增算是項羽賬下的頂級軍師了,但是對於范增的見解,項羽常常都有自己的看法,聽不進他人之言。導致范增最後負氣出走,死在半途,這樣做的後果是人才大量流失,此消彼長,難成勝局。

    范增

    劉邦曾深刻總結過用人之道,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張良

    第三.項羽殘暴冷血,大失人心。

    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軍,致使後面的秦軍和其他的軍隊都不敢投降,只能奮死一戰。項羽的殘暴導致民心所失,推翻秦朝後,百姓當然渴望一個明君聖主出現,帶給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殘暴之君會使百姓避之唯恐不及,又怎麼能傾心擁護呢?《史記》中,司馬遷就評價項羽太過暴虐殘忍。歷史證明,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第四.滅秦後,項羽一意孤行效仿周朝的分封制度,大封功臣。

    秦始皇之後,中央集權制才是歷史的正確走向。項羽作為舊貴族階層的代表人物,腦海裡的陳腐觀念根深蒂固,一心想要恢復分封制的輝煌時代。然而他沒有看到,分封制的侷限性在當時已很明顯,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分封成功,歷史又將重新回到分裂割據的時代,這顯然嚴重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相比之下,劉邦的起點並沒有項羽高,但是他一步一步小心經營,善用人才,在項羽面前懂得示弱,最重要的在於懂得利用民心,因而最終能由弱變強,建立大漢王朝。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項羽即使渡過烏江,重新開始,天下也不會是他的。

  • 9 # 螞蟻

    不會,18歲就打仗,沒有時間培養性情,沒過幾天正常人的生活,十幾年了,也許對他而言就是個解脫。如果他要天下,早就可以當天下的主人了,問題是這不是他想要的,自己女人死了,范增死了,兄弟背叛了,一切重來還有什麼意思?還有什麼追求的理由?不要都把人當做超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不是電影裡的人物,劇本隨便改,永遠不死不知疲憊。

  • 10 # 歷史風暴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邊項羽自刎而死)

    烏江亭長曾經這樣和項羽說:江東土地方千里,人口幾十萬,仍然可以稱王。

    可見江東地區人口並不多,估計也就有個三五十萬。如果項羽在這裡徵集一定的兵馬,招個三五萬人也就招個3-5萬人。

    再看劉邦當時的實力,除了江東地區,天下幾乎被劉邦所控制。當時的天下人口有1300多萬,劉邦治下最少也得有1000萬吧,也就是說劉邦的實力相當於項羽的20倍。

    (垓下之圍後劉邦的軍隊上百萬是沒問題的)

    以江東偏隅之地和劉邦全國之力作戰,項羽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項羽靠江東抵抗劉邦,只是推遲了失敗的時間而已。

    不過當時天下存在著一個變數!

    公元前200年,就在劉邦擊敗項羽之後的兩年。統一了北方草原的冒頓單于。率40萬鐵騎南下攻打代地。劉邦指揮大軍應戰被困在白登,差一點丟了性命。

    (白登之圍的冒頓單于)

    所以,如果項羽度過烏江招集兵馬與劉邦繼續作戰,只要堅持到公元前200年,就會憑空多一個盟友,冒頓單于!

    受到匈奴人攻擊後,劉邦如果不回師北上,北方大片的國土,就會淪入匈奴人之手。甚至他的後勤基地關中地區,也可能會被匈奴人佔領。所以他只能與項羽休戰,這樣項羽可以保全長江以南的地區。中國境內變成了匈奴、漢朝和楚國三大政權。

    項羽可以藉助這個機會休養生息。因為,劉邦比項羽大20多歲,時間在項羽這邊。

    很快,他將會會得到另外一個機會:公元前195年,劉邦病逝!

    南方還有項羽政權,劉邦不可能殺掉韓信等人,韓信等人也不太可能造反。但是劉邦去世後,以呂雉的能力也駕馭不了韓信、彭越、英布這些驕兵悍將。當時的皇帝劉盈又生性懦弱。漢朝處於主少國疑,群臣互相猜忌的狀態!

    項羽可以藉此機會大舉北伐,將天下奪到手裡。

    所以,假如項羽能夠渡過烏江,一定會東山再起,雄霸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代表一年12個月份的花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