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焦科技
-
2 # 毒藥君
《每分鐘120擊》講述了在九十年代初期,一個名為“ACT UP”的民間公益組織,為了同性戀群體的權益和艾滋病患者的未來,組織起來反抗爭取的較為激進的行為。
從客觀上來看,這些人有些無理取鬧,甚至存在對他人和醫藥部門道德裹挾的嫌疑。我們當然要承認,這個群體需要被平等對待,他們的處境也的確很糟糕,讓人感覺苦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直接推給社會和他人,簡單來講,醫療水平和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因為一個群體聲音大,我就完全順應他們去做,而且答應他們並不能完成的科研目標。
不過我們也得承認,這些還在在宣傳避免感染艾滋病上,還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值得鼓勵和感謝,也要承認,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對待生活的熱情,散發著青春的肆意與活力,也是十分感人的。正值青春年華,卻要承受凋零,這真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只能寄望於人們注意健康的親密方式,以及科學的發展。
-
3 # 小Q電影
《每分鐘120擊》是一部非常同志的電影
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初期 由於艾滋病肆虐
一個名為ACT的民間組織走到了公眾的視線之前
其中匯聚的除了同性戀群體外,還有身患艾滋病等待著醫療救助的病人
內森是剛剛加入了組織的新人,在這裡 他結識了名為西恩的活躍成員
西恩16歲那年什麼都不懂,和自己的老師有過一段戀情
因為沒有注意衛生 從而感染上了艾滋,緊接著他加入了這個組織
組織裡有像西恩這樣激進的成員,也有像女孩索菲那樣理性的成員
主席蒂博是一個好人,他經常帶著組織裡的成員去抗艾協會鬧事
因為協會不辦實事,只會做一些宣傳 搞些噱頭
根本就不把艾滋病人的利益當正經事做
這次的行動被索菲說成是一次失敗的行動
於是他們就從其他的地方準備進攻
討回艾滋病人的公道,緊接著組織成員來到了梅而頓製藥公司
這是一家黑心的公司為了公司利益,決定拖延發布艾滋病人的藥品
但是很多病人都沒有辦法等到那個時候,他們的病情惡化的非常快
晚一天釋出他們就多一分危險,主席帶他們來到了梅爾頓製藥
在公司裡到處扔血漿 貼標語 表達著成員的憤怒
他們闖入了梅爾頓高管的辦公室,跟他們表達著組織的意見
希望這樣那些高管會理解艾滋病人的心情
如果他們自己得病了,製藥公司這樣做他們會怎麼想
過了不久警察來了,把這些成員從製藥公司趕了出去,但是這些成員並沒有放棄宣傳
他們帶著安全套來到一所中學宣傳它的重要性
西恩為了證明同性戀是正常的當眾吻了內森,並且強調一定要用安全套
不用的話很容易被傳染艾滋,學校裡的老師同意他們的宣傳
他們也希望學校重視性教育,但是校長不這麼認為
他覺得學生都還是未成年,不應該接受這些教育
並且學校裡也不能有賣安全套的
後來因為西恩跟組織裡的一些人意見不合,他離開了組織 並且他的病情也開始惡化
而內森則在醫院裡照顧他,因為他很愛西恩
西恩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 ,他開始發燒 生活不能自理
他想回家住 可是他的身邊只有母親和內森了,在一天夜裡 他請求內森結束他的生命
在西恩的一再請求下 ,內森忍著悲痛給西恩注射了大量的嗎啡
讓他離開了人世 ,西恩離開後,組織裡的人都來悼念他
他們都非常傷心,看到西恩後都哭了起來
組織裡的成員決定幫西恩完成他生前的願望
把他的骨灰用到該用的地方
留了一部分骨灰給了西恩的母親
拿走了他八成的骨灰
撒在了法國高層的一次聚會上
將西恩的骨灰當作武器灑遍全場
在音樂中合成一支死囚之舞,那是每分鐘120擊的心跳
必須這樣跳 才能將剩餘生命的勃發張力,噴薄淨盡
讓他們知道艾滋病人的請求,政府一定要為人民辦事
不然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政府,人民也不會信服
只有社會的救助 才能讓這些深陷痛苦的人
拯救出來 生命很重要 值得被認真對待
-
4 # 小吳哦
絕對值得一看哦,這是一部讓人感同身受的“沉浸式”電影。 它的故事發生在艾滋年代,但羅賓·坎皮略沒有用現代眼光回顧得雲淡風輕,而是自始至終都帶著沉鬱的激情。LGBT觀眾彷彿只要縱身一躍,就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病魔的無情、社會的恐懼和人性的對撞。那些感動、羞恥、絕望、亢奮、焦灼、憤怒、歡笑、淚水和鼎沸,就像攪動生命的萬重浪,又像川流不息的動脈血液,每分鐘都在鏘鏘敲打心臟。
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也是一部非常“挑觀眾緣”的電影。它的前半部分是激盪的群體運動,後半部分是個體的愛、病、死,銜接兩者的是一段露骨而纏綿的同性床戲,接下來電影的節奏由疾轉徐,講述兩位男主角在病痛中相愛的故事,剪輯也充滿了詩意:巴黎公社的起義篇章和抗艾人士被銬起的畫面交疊在一起;上一秒是夜店輕舞飛揚的塵埃,下一秒變成病毒對細胞的入侵;觸目驚心、被鮮血染紅的整條塞納河;雪夜裡斷續如白煙的呼吸…就藝術性而言,《120擊》毫不遜色於《費城故事》。 它從一開始就是一群憤怒人們的集合。如果說之前的艾滋電影已經讓人們見識到這個群體如何對抗製藥公司、對抗政府機構、對抗社會偏狹,《120擊》則是讓人們看到了這群人如何對抗自己。
ACT UP內部的衝突和對抗是《120擊》塑造得最成功的地方。這部電影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它已經在同志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它提醒著依然可能被邊緣化、被汙名化、“存在即是原罪”的我們: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鐘120擊——因為只有每分鐘120擊,才能讓我們不受踐踏的活下去!
回覆列表
2017年對於LGBT型別的電影來說似乎是一個電影大年,多部此型別的電影皆獲得不錯的口碑。
其中《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和《每分鐘120擊》這兩部LGBT型別的電影陸續在十二月底一月初霸佔豆瓣熱搜榜。如果說前者是“清新優美散文氣質”,那麼後者便是沉鬱深刻的現實寫照了。
《每分鐘120擊》豆瓣評分8.4,爛番茄影評人新鮮度高達99%,觀眾打分爆米花指數83%。
二戰後同性戀禁忌鬆動。20世紀60年代同性戀解放運動興起,受女性主義和黑人解放運動等革命性團體的啟發頗深。20世紀80年代同性戀話題公開。
《每分鐘120擊》的故事背景被設置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60年代同性戀解放運動的興起,艾滋病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ACT UP這個組織1989年建立於美國紐約,這是一個致力於解決同性戀認同問題,並且保護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權利的組織。
影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
前半部分運用花哨的剪輯,著重刻畫組織和活動中的人物群像,導演將ACT UP組織中的成員設定成多種具有鮮明特色的人物性格。
在辯論和抗爭中,有人激進憤怒溢於言表,有人主張溫和穩中求進,有人默默地打著響指支援著他人的觀點。
雖然成員們的性格不盡相同,但所有人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激發政府對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重視、提高社會對邊緣群體的認知、敦促製藥公司的製藥進度、宣傳艾滋病的預防。
ACT UP群體為了平權激烈地辯論和頑強地抗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不僅如此,導演還將澎湃激昂的House舞曲作為背景音樂加入其中。
他們為自己起舞,他們敢於成為自己,他們不畏懼於無知的歧視,他們不屈服於病痛的折磨。
舞池中揚起的塵埃,縱使卑微,縱使終將墜落,卻也曾在燈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像是一個隱喻。
影片的後半部分則以Sean和Nathan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述了艾滋病對同志人群的影響,以及個體在疾病面前的凋零。
在對高校進行預防艾滋病的一次宣傳活動中,當一個直人女孩對同性戀群體冷嘲熱諷並且對其汙名化的時候,Sean故意當著女孩的面吻了Nathan,正是這個吻,這個驕傲的吻,這個與無知的歧視者對峙的吻,一瞬間擊中了Nathan的心。
他們在一起之前,Nathan就知道Sean被診斷為了HIV陽性,可能大部分人到這裡就望而卻步了,然而Nathan並沒有嫌棄他。
他們跳舞、他們快活、他們遊行、他們抗爭、他們向死而生。
青春的蓬勃、生命的質感,在疾病與死亡的映襯下更加閃閃發光。
生活在當權者不作為,藥物匱乏的艱苦年代,雖然Nathan把Sean照顧得無微不至,但終究還是逃不過Sean病情的惡化,他最終還是去世了。影片的結尾大家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骨灰撒在保險公司的盛宴上。
“無論手擎蠟燭,抑或高舉火把,都終究無法照亮所有死角,但總有些人不會輕言放棄,死也要把骨灰撒給你們。”
有的人在漫長的生命裡自以為是、無知、苟且地活,而影片裡的人就算死,也要藉助死亡的力量去增加對抗的勇氣,為拯救自己、無知者、不作為者、以及後來者。
導演為我們呈現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國的社會現狀和認知程度。
那個時候大眾性知識匱乏,同性戀被艾滋病汙名化,在無知的主流群體眼裡——艾滋病不過是上帝對同性戀的懲罰,只有同性戀才會得艾滋病,而異性戀是不會的。
現在是21世紀了。從1994年中國接入網際網路開始到2017年,90後是實實在在的從網際網路的三次大浪潮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到的資訊量早於前人很多,十多歲的時候便對多元的文化和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所涉獵。
得益於此,90後對自我的認知、對時代和世界的理解,在二十來歲的時候便有了一個雛形。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新一代的人對待性少數群體的態度較前人來說還是較為包容的,而90後的性少數群體本身較前人來說也更容易接納自我。
我在網上認識一對80後的GAY,名牌大學畢業,都是很優秀的人,然而他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面對自己和這個世界仍然有許多的不安和緊張,花了很多年才實現自我認同。
現在他們將近四十歲了,早已實現財富自由,他們唯一的夢想就是有生之年能在中國和彼此結婚。
我剛開始表示不解,真愛何須一紙婚約的束縛。
後來漸漸明白,合法婚姻能對雙方很多的權益進行保障,比如保障一方住院需要手術簽字這種愛人應享有的基本權利,比如保障年邁時一方先走,而另一方不必被迫搬出自己的家而流落街頭的權利。
這是最好的時代。
這也是最壞的時代。
仍然有一些擁護所謂的“政治正確”的目光短淺、自以為是的人,他們擁有莫名的優越感,他們只會用固有的三觀去批判異於自己的人,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的選擇暫時符合目前社會的規則和世俗的眼光,所以他們是“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
今天他們不僅不為性少數群體發聲,甚至主張歧視和封殺性少數群體,可如果未來的某一天,當他們的訴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的利益受到了威脅,那時候也不會有人為他們發聲,他們也將成為被歧視和漠視的人。
關於同性戀的問題,陳丹青曾有如下精彩表述:
動物也有同性戀,好幾種動物的同性關係比例非常高。人說:傳宗接代是“自然規律”,可是“自然規律”這句話根本就是人造出來的,然後給同性戀扣帽子,兼帶著也冒犯“自然”。
對同性戀反感的人也可能對其它事反感。有那麼一種人群會對凡是他不認同的事物反感。同性戀問題特別考驗一個人的意識形態和天性。所謂意識形態,就是指我們事先被灌輸的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政治觀。那些意識形態強的人會對各種事物反感,包括同性戀。他甚至還沒見到那個人,就會有一個立場,一種情緒,一種判斷,伴隨一整套例如“違背自然規律”之類大字眼,然後立即進入厭惡狀態,譴責狀態。我發現我不是這類人。
最後,我想澄清幾個誤區。
1、 同性戀不是戀童癖,戀童癖不是同性戀,戀童癖是犯罪。同性戀是兩個成年人在明確自己的性取向之後自願形成的戀愛關係,同性戀的性取向是同性,而不是年齡,它不侵害任何人。而戀童癖則是一個成年人對於一個缺乏社會、生理常識的未成年人的包含性行為在內的行為。由於雙方智力、能力、體力各方面的不平等,所以必然是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而且是明顯的侵害,並且將會對未成年人產生極大的身心負面影響。
2、 同性戀≠艾滋病。由於性交方式的差異,如果不採取安全措施,假設一方是HIV攜帶者,而另一方是健康的,就易感染HIV的程度來說,男同性戀>異性戀>女同性戀。換言之,不管你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如果你不懂得保護好自己,那麼你就有感染HIV的風險。
3、 感染了HIV≠短時間內必死無疑。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 HIV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的,而且國內自2003年開始便給所有HIV感染者提供免費的抗病毒藥物治療,這已經從人道主義的救助上升到一項政治任務了。如果感染了HIV,早發現早治療,持續按時服藥,保證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長壽命30——40年。
4、 若發現自己與HIV攜帶者發生了高危性行為,並不是無藥可救,只要及時並正確服用阻斷藥(暴露後1——2小時內服用藥物,效果最佳,72小時內服用,阻斷依然有效。)就能大大降低感染HIV的風險,千萬不要因為無知和害怕,錯過了最佳阻斷時機。無知者無畏,有了知識便會有所敬畏,很多事情也就不會去做了。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人們採取安全措施不再被人視為不信任,性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不再遭受異樣眼光,性知識和性讀本不再被無知者解讀為未成年的洪水猛獸。
長路漫漫,我為那些敢於成為自己,敢於直麵人生的人,打一個響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