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芳軍教授醫家談
-
2 # 0斬妖除魔0
堅決不會,我是中西醫研究生,就業難,待遇差,工作環境差,有時還不被理解。堅決不會,可能都不想讓下一代出生了,生活太苦
-
3 # 杏林中人
不會反對他以後學醫。
我和我物件都是某三甲醫院醫生。醫學教育是漫長的過程,隨便一個二本醫學院臨床招收錄取線都接近一本,名校就別提了,本科在校是5年,本碩連讀7年,本碩博8年,進入大學時會有很多課程和考試(臨床醫學的話),是其他專業幾倍,畢業時實習基本沒有工資,畢業後面臨培訓至少3年,等到他那時候可能是6年了,接下來面臨著晉升職稱等,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不大,只是過程很艱辛,前提是他有這個能力。所有臨床醫生最懼怕的絕對是醫療風險和醫患矛盾,在當前國情下,傷醫、殺醫事件比比皆是,同樣部分醫生惡劣行徑被曝光也屢見不鮮,再加之一些不良媒體的報道扭曲是非,造成了當前的醫療環境,再加之醫學過程的艱辛,所以很多同行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做醫生的。
我不會反對我的孩子學醫,我不會跟他說醫生很高大上,也絕不會說醫生這個職業是那麼的不堪,就像我高考填志願時我母親死活不讓,而我父親說“我沒有剝奪你選什麼專業的權利,那是你的自由”一樣,讓他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出狀元,先做人,後做事”就行了。
-
4 # Gundam老豆
答案很清楚,有關部門曾經做過調查,大約有10%強的醫生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學醫。這個比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偏低的。原因也很清楚:一是執業環境惡化,醫生的獲得感很低。不但收入都沒有傳說中的高,社會評價也低,甚至成了眾矢之的。全中國的醫院,家家有醫鬧,每家都有醫生被患者或家屬打傷的。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關於醫院、醫生的負面新聞,每年都有醫生被砍死!這個行業似乎成了社會戾氣釋放的視窗和新聞媒體發洩不滿的出口。大部分醫生都長時間工作,一年超過一萬小時的比比皆是。而且沒有加班費!至於照顧家人,輔導孩子基本是奢望。這樣的狀況,即使家長讓孩子學醫,孩子也少有意願的。
二是醫學學制長,成長週期長,見效慢!普通專業4年,醫學5年,比其他專業多學大概10門課。真是累到暴!而且目前本科畢業就業很難,大多數地方連縣級醫院都進不去,只能考研!畢業了還不是醫生,需要3年規培,考過執業證才能從醫。一切順利完成這一切也已經三十歲左右了,學其他專業的同學可能已經是單位的骨幹。已經過了最辛苦的磨練階段,而學醫的下面等著做5年住院醫,每年工作一萬小時以上,全年無休!人說“專業選的好,看看像高考”。是對學醫最真實的寫照。每個過程都要考試,每年都有考核。基本上四十歲以前別想休息。這就是為什麼人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原因。
就業的目的是為了生存,醫生只是一份工作,本沒有什麼神聖!目前社會發展迅速,新興行業層出不窮,選擇的餘地那麼多,醫學如此低的價效比,自然沒人願意學。
最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醫療行業的不確定性!人們都認為當醫生穩定,其實這是誤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醫療行業一直在改革。說難聽點就是折騰!從目前的政策看,醫院去編制、醫生多點執業、醫藥分離、行業市場化已是趨勢。這些政策對那些有能力,有技術的醫生可能是好事。他們可以去更好的醫院或私立醫院去賺錢。以後都是醫師學會、私人診所的天下。公立醫院的功能將無可避免的弱化,技術和裝置會越來越差。逐步淪為只看常見病保證基本醫療的場所。這對年青醫生的成長很不利。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古已有之。少一個能幹的少一個競爭對手。你辛苦工作的醫院可能明天就被什麼集團併購了,你可能變成為資本家賣藥的工具,為了每月那可憐的薪水看資本家的臉色。
情況大概就是這樣!說簡單點目前這個行業就是個坑。願意入坑的人要麼不懂行誤入歧途,要麼懷著對醫學的崇高信仰的,要麼是純粹的腦袋不好使!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醫療行業都難掩頹勢。儘管這樣,我仍然對致力於醫學事業併為之奮鬥的的人表示敬意!
-
5 # 健康生活之箴言
我不是醫生,我兒子去年中醫專業研究生畢業,現在三甲醫院上班是一名醫生。記得兒子8個月大的時候,由於母乳不足抵抗力較差,突然發起高燒還咳嗽不止,趕緊去醫院一查竟是肺炎。然後一連打了一週的吊瓶,孩子那時太小了只能打頭皮針,每次扎針哇哇直哭,讓人心裡非常難受。我們這些60後大多都相信中醫中藥治病和調理增強體質的作用,所以在病情穩定後就專門找到一個口碑很好的中醫大夫給鞏固調理。別人家的孩子吃中藥大多都很困難(有的根本就喂不進去),可我們家寶寶卻不抗拒,每次喂藥都很容易,而且效果非常好。從那次病好後就再沒有得什麼大病。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時常會感冒發燒咳嗽,但我們不願再看到他打吊針時痛苦的樣子,所以每次都會去看同一個中醫大夫,幾副中藥藥到病除。大人省時省力孩子輕鬆愉快,大家對這個中醫大夫都非常信任和滿意,一直追著她看病直到上小學(這個中醫兒科大夫小病號特別多,幾年間在市內換了幾處診所)。後來,身體越來越強壯很長時間沒長病,把那個好大夫給跟丟了(那個年代家裡還沒有電話)。再後來又跟著一箇中藥店的坐診中醫大夫看病,偶有感冒發燒咳嗽時,只吃中藥從不打吊針甚至吃西藥。兒子十分相信中醫中藥,而且吃上幾副藥很快就好,從不耽誤學習。當年高考選專業時,我們爭求他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了中醫的針灸推拿專業,五年後又讀了中醫內科研究生。從小對中醫療效的感受和認同,竟培養出了我們家第一代中醫大夫。我們做父母的很支援也很高興。8年時間,對孩子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我們付出了很多也很不容易,但這樣做是非常值得的!中醫是國粹,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才去傳承發展,不能後繼無人。也希望將來的孫子孫女傳承下去,把中醫藥發樣光大走向世界。(這也只是當長輩一廂情願而已)
-
6 # 天祥金羊
醫生護士是民眾敬仰的職業,是“上帝”派往人間的天使,為什麼不讓子女去從事這麼崇高的職業呢?救死扶傷是天使的責任,如果以此斂財就是魔鬼行為,天使與魔鬼只在一念之間。
-
7 # 心血管守護者貢鳴說
我是一名醫生,我的答案是:我會告訴他醫學事業的真相,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醫學科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所以有充足的空間可供年輕人去探索,發掘。從臨床醫學上看,已經從既往簡單的內外科,到其後的以更加細化的器官或系統區分專業,如心臟外科、神經內科,再後來就是以疾病為依據的亞專業分科,比如心臟內科的冠脈組、心電生理組、心衰組等等。專業的劃分越來越詳細,代表我們對疾病的研究、診治方法越發專業、特異。從基礎研究上看,已經從對人體解剖結構和器官功能的掌握,發展到分子水平,生命科學、基礎醫學、物理、化學、數學等知識,在這裡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一旦步入醫學的殿堂,你會發現立即沉入知識的海洋,需要不斷的動腦,學習、探索。而早期的基礎知識枯燥學習、記憶,也會逐步轉變為後期思索、研究和發現、創新,樂趣也就自然產生。對於職業選擇來講,簡單重複勞動是最無發展和價值的,而醫學恰恰相反。
其次,醫學實踐可給個人帶來成就感。醫生每當完成一臺精彩的手術、治癒一位患者,都會有很強的成就感。這是一種正性激勵,使得從業者獲得極高的心理滿足,並刺激他繼續完成更多更為複雜、更為有難度的工作。就像打遊戲,每通一關,都會換來更多的經驗值和遇到更強的BOSS,並在一次次的勝利或失敗中,最終成就自己的人生。
再者,醫學可以接觸各行各業的人,尤其是與各個行業的精英,交到很多不同領域的朋友,拓寬自己的人生經歷,豐富自身的閱歷。更能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拓展思路、增長見聞。
從更高一層面講,只要有人、有生命,醫學就不會是夕陽產業。無論從民族或國家的角度,醫療是國計民生的保障,是民生之根本,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基礎保障。一個國家是否能稱為強國,醫學水平和人民健康保障水平是起碼的衡量指標。中國在醫療花費上,是遠大於GDP增速的,因此隨著中國的經濟、國力進步以及國民素質、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國的醫學事業也會更加符合人類發展規律並越來越好。例如,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目前很多年輕人承擔的工作,未來可能需要中老年人完成,這就更需要這些人有健康的體魄,能夠承受相應的勞動強度。這就更需要醫學不但能治好病,更需要提高病癒後的生活質量。
轉過頭來說說另一方面。
學習週期長、知識難度大、成材率低是醫療精英教育的弊病(但如果不這麼篩選,給您看病的如果是“濫竽充數”,那吃虧的還是百姓本身),導致很多青年人望而卻步。
就目前的醫務工作者整體收入水平來講,並未像其他國家那樣,能夠步入高收入階層。使得物質層面上很難與付出畫上等號。
同時,職業風險巨大。無論是自身健康和安全保障上以及職業風險上,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但總而言之,都是與人在打交道。所以不但要有較高的自然科學素養,也要具備一定的社會科學能力,即需要較高的情商,周全的處理與患者、家庭、同事、行政管理部門的關係,這也需要再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透過學習和有意識的鍛鍊,不斷加強與人溝通的本領。(圖片來源於網路,不代表作者觀點!)
學醫難、從醫難、保持一顆初心堅持行醫更難,因為難,才挑戰!
-
8 # 雲聚雲散
我不是醫生,但我尊重醫生!在患者的眼裡,醫生是天使,是拯救人類生命的聖者!我覺得只有善良毅力和智慧並存的孩子才配得上學醫,也才能好好學醫,將來才能做一名好醫生。全社會都應該尊重醫生,給醫生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
-
9 # 花火1594賈老煥
我是近五十年的村醫,因歷史原因奮鬥了一輩孑也沒得到什麼財富,安排兒子上衛校走了個當時城鎮兵,到部隊一週作了連文書,後來我心耍讓他作衛生員,部隊領導讓他當士官保管員。結果他是選擇了自己本人職業。物件是搞醫的護士,這也很好一家幹多種事方便。我安排孫子這代不學醫不從醫也要找從醫行業的物件男的體力強幹爭錢的事,女的從醫心又細為家人及親朋鄉阾服務,保健康人生又繼承自己的事業。不然丟了我的奌經驗我真是傷心。同仁認為我的想法對嗎?
-
10 # 五號醫生吳昊
我是一名前臨床醫生,現在做醫療行政工作,我的愛人是個標準臨床外科大夫(女漢子的意思)。前兩天我們在暢享兒子未來發展的時候還真的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正好有這個機會,就跟大家一起叨咕叨咕吧。
醫療從業者對子女就業的態度我們這一代,子女承父母業的還是多一些。
我父母的那個年代醫療環境還是很好的,醫患關係並沒有今天這麼複雜,待遇也是同學歷中相對較高的水平。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在其打下的江山基礎上再進一步,有所成就,或至少混個溫飽,在工作建議上,都傾向於在本專業領域安排。
在東北,比較講人情社會,尤其是老一輩對下一輩的關愛上。從情感的角度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熟悉的環境去工作,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職場起步。
然而現在這種風向標似乎因為醫療從業門檻越來越高(我指的是頂級三甲醫院),醫患關係日益複雜,就業風險逐漸提高,很多的青年一代都表示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從事醫療行業。這個我是很理解的,也不想多說,這是目前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我的態度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醫療相關的工作。隨著中國就業安置形式日趨明朗化,很多之前所謂的人情、賄賂都不再是主流,父母能在這種歪門邪道上給予孩子的幫助已經日漸式微。這種所謂的“幫忙”也不再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
我始終認為父母從事的工作能讓孩子得到的更多是透過對行業內幕的瞭解而讓孩子在起步階段少踩雷,不跑偏。我甚至在幻想以後我兒子如果學醫,就會變成一進家門爸爸媽媽孩子三個人一起探討文獻,準備考試的場面,嗯,是不是有點變態了。。。
不反對他從醫有幾點:
首先醫生無論在什麼歷史時期都是受人尊重的職業,但前提是要為人正派,有醫風醫德。學醫的歷程很艱難,很考驗人,同時也最大程度的促使醫學生們保持正確的三觀,愛崗敬業。在這樣的大環境成長,我很放心。
其次,所謂的醫患關係緊張也是片面的,或者是暫時的。隨著我們社會醫療保障的不斷完善,患者對醫療健康認識的不斷提升,醫生自我道德修養的不斷修煉,未來的社會醫療環境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最後,我希望孩子能學有所長,學有所成。醫學是一個講究實力,務實不務虛的專業。有技術才有實力,有技術才有發展,期望他成為一個未來能自力更生,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
尊重孩子的意願我兒子現在自從看了閱兵之後,天天模仿著踢正步,戴著我留下來的軍帽說自己是解放軍。過一會兒又拿著我帶回家收藏的聽診器給我聽腸鳴音,說自己是是醫生。無論孩子以後如何發展,做父母的能提供的就是給予他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可靠的人生閱歷。至於是否學醫,是否參軍,我都會尊重他的想法,只要是正路,就一定會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期望我兒子茁壯成長~
在這裡你會得到細緻耐心的健康知識科普和專業深入的健康領域分析。
眾裡尋它千百度,還不如聽我來叨咕叨咕~
希望你們歲月靜好,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回覆列表
我是醫生,有個兒子,我建議過,但他不願意學醫,我也沒有勉強,因為我尊重他的興趣,也理解他的顧慮。
醫生的存在,是病患者希望的所在。選擇希望,保留希望,就應該先給予醫生、醫學以希望。
近年來的狀況,讓醫生心寒,讓學醫者卻步,這並不是正常社會的狀況,終究會引起大眾反思,重新給予醫生應有的尊嚴,給生命以希望。
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醫學功不可沒;而老人的增加,疾病也在增多,需要醫生治療照護的狀況自然也會增多。因此,我看好醫學的未來,看好醫生的作用。
如果我可以回到年輕時,再一次選擇,我還會選擇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