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強是個極品
-
2 # 阿涵的日常生活
關於風向,要了解它,卻不要低估它。它與水產養殖的關係總是“說不清,理還亂"的。常聽到“人定勝天",卻又有“天意難違”,這些矛盾之處總讓人有著幾分哭笑不得。中國科學家竺可楨透過不斷記錄氣候變化,並分析了光、溫度、風向,留下寶貴的氣候資料。雖然他有針對性地(以農業為主)"管了天"。所以在對蝦養殖中,會遇到的風向有東風、西風、南風、北風和東南風、東北風、西南風、西北風。其實就是“管天吃飯",而不是“看天吃飯“。
雖然說風向支配對蝦養殖,但養殖戶就得主動化解其特點對水產養殖帶來不利的影響,時刻留意天氣預報,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諺語說:南風吹暖北風寒,東風多溼西風乾。
一、據觀察蝦塘的水色因為東風而變,一夜可變為倒藻,此風向十分低壓,也會令水色變成茶色水一樣。在《無題》詩中記錄了“東風無力百花殘",雖然詩句因事而起,但可見東風無力百花依然殘。事實上東風並非無力,只是詩人加入了“人為作用"。從大自然變化中,東風的產生正是夏秋交替和秋冬交替時,而百花殘原因在於天氣轉冷時。對蝦養殖遇到東風后就要加大氧份投入,如等到蝦色變紅再來加氧已經遲了。
二、春季冷、暖氣流交匯頻繁,互有進退,不僅形成潮溼(回南天)、濃霧和小雨的天氣。空氣的溼度會加大(易返潮),時而有風向的轉折(北風多見),於是就有“南撞北"之說。一旦形成“南撞北”這種天氣(返底耗氧)對於對蝦養殖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南風在3級以上時尤其要留意風向轉折,據觀察突然來個“南撞北",對蝦的活動猶如醉駕一樣,其反應十分遲鈍(對蝦缺氧所致),最終“休克"而死。預防"南撞北”的措施,發現“大南風"時,有“突然水濃或水的混濁度加劇時”現象時,及時改底增氧,避免水質耗氧過快,迅速變壞。
三、每年在春季的二、三月份會出現南風天,直到清明節過後或4月15日過後,南風天才正式結束。在南風天潮溼的天氣,很容易會滋生細菌,引發真菌感染。所以這期間養殖對蝦預防真菌感染變得十分重要。養殖前期做到"增氧,抑菌,解毒"相當重要,多見剩料(幼蝦不適口)時進行有益菌拌料投餵,適時解毒:既防止剩料汙染塘底,又可減少有毒物質;養殖中期做到"增氧,消毒,解毒",多見水的混濁度加劇(轉水)時進行適當消毒,往後解毒:既能減少有害菌,又能減少有害物質;養殖後期做到“增氧,潔底,解毒",多見水的粘稠度增大(老化)時進行多次改底,往後解毒:進一步調整藻菌平衡。據觀察養殖中期加強增氧,是促進對蝦快速生長的方法之一,有些養殖戶認為食料量未達到預期,水質還不會變差,可以少開增氧機或少投增氧劑,面對高密度的養蝦模式,少開增氧機帶來的情形:水的流動性變差,有害藻有害菌的暴發便有機可乘。“水流不腐,朽木不雕“也證明了好的水質需要一定的流動性。
四、強對流的天氣,整體來講,一共分為六種天氣情況,即雷雨大風、雷暴、龍捲風、短時強降水、冰雹以及颮線。很顯然,這六種天氣情況都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程度的災害。它們所帶來的危害僅次於地震、洪澇及颱風,排在第四位。面對強對流天氣的高發期對於對蝦養殖更是一次又一次挑戰,老生常談的是多留意天氣預報,做足增氧,提前改底,提前補充微量元素,適時停料等,尤其是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此期間保護好自身安全就十分重要,尤其是強颱風天,避風比管理蝦塘重要,時刻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決不能低估風力。
五、除了東風,南風(含東南風、西南風)外,在《攤破浣溪沙》一詞中記錄了“西風愁起綠波間",這已經是入秋的氣候了,對於原本嫩綠的水質一旦遇上西風,彷彿一陣子變老了。所以在對蝦養殖中,遇西風,既要解毒又要肥水,進一步抵擋西風對水質的“傷害”。
六、北風(含東北風、西北風)儘管冷,它卻帶給對蝦養殖的好處:水溫低,細菌不易滋生;天氣穩定時間長,水質波動不大,通過冬棚來養殖對蝦,儘管對蝦長速慢,但成功率提高了。猛烈的北風會掀起底泥,又稱"翻底”,從而導致蝦塘的有害菌或有害物質擴散,所以提前改底(消毒)增氧是預防擴散的必要措施,正如給某個嚴重的傷員止血一樣,明知流血多了就會休克,先止好血才包紮。據觀察有些養殖戶往往要見到"測料罾”堆積了一層淤泥,才進行改底(消毒)增氧,這時候算是"棋差一著”了。因此提前做好措施(如時刻關心天氣及時應變)總比遇到問題時再做措施好得多;遇到問題時做了措施總比什麼措施也不做好得多。
七、無論刮什麼風,當“人算不如天算”時,只有提前做好預防才會"有備無患“。"天災人禍”是一種”惡毒的折磨”,對於天氣變化引起的對蝦應激,如颱風前後、悶熱天氣和陰雨天氣。既要重視和預防,又要及時減少對蝦的應激反應。
-
3 # 柴刀L
就本問題而言,以廣東沿海地區養殖對蝦為例,
第一個問題:如何測定風向。
1,首先第一想到的是天氣預報,如今的天氣預報已經越來越準確,有非常強的參考價值。
2,也有專業的風向風力測定儀。
3,實際操作中,天氣預報,對於漁業生產者來說,肯定是密切關注;風向測定儀也比較少人去用;因為實際風向,會受到建築物、山地、高坡等地形地勢的影響,而養殖對蝦的農戶非常明白自己魚塘的東南西北方,也非常容易測定方位,透過觀察蝦塘水面波紋、樹草擺動的方向即可判斷風向。
4,廣東的大體風向主要是東南季風和西北季風,東南風,即為東南方向吹來的風,這個定義要清楚。西北風亦然。這是為主的兩大風向,但不排除區域性地區出現其他不定風向,這個主要是地形地勢建築物影響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風對養殖品種的影響。
這個問題,我大體分成兩部分來進行闡述:優勢和劣勢。
優勢:
1,有風的吹動,水波盪漾,水體流動,特別是有Sunny的天氣,可以為水體帶來大量溶氧。可以節省增氧機的使用時間,節省電費。在這裡要註明一下,我們對蝦養殖中使用的不論是水車式、葉輪式、底部增氧、微孔增氧等一些常規機械式的增氧裝置,基礎原理都是透過增加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達成更多的氧氣融入水中,風吹水動,水變成一波波盪漾起來,那麼就是增加了水體表面面積,也就是增加了水體表面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2,透過觀察風向的變化,可以判斷接下來天氣的變化,結合天氣預報,可以為對蝦先做好對應的保護工作,例如保證水體溶氧,提前做好改底淨水以及增加對蝦抗應激能力的工作。養殖對蝦的其中之一的核心,就是防重於治。提前對天氣變化的預知和判斷非常重要。
劣勢:
1,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廣東的颱風,直接登陸廣東的颱風每年有4-5個,間接有影響的超過10個,每一場颱風,要麼就是直接對蝦塘設施電力設施等產生毀滅性的打擊,那麼對對蝦的打擊更是毀滅性的,要麼至少也是對對蝦產生非常大的應激,對對蝦魚塘水質和溶氧等產生非常壞的影響。對蝦,這麼小體型的養殖品種,養殖密度也比較高,對天氣變化的以及導致的水質變化的抗應激能力是非常差的,很容易造成對蝦缺氧、中毒、應激偷死等死亡,同時可能還會引發很多的併發疾病。颱風,也是東南季風;而當我們廣東吹西北季風時,也就意味著天氣將要降溫了,要進去秋冬季節,晝夜溫差加大,一方面,日溫差變大,對蝦又產生應激了。二方面,溫度開始下降,水溫也開始下降,對蝦的採食量也開始下降,生長速度必然下降,活性變差,影響生產效益和進度,增加養殖風險。(備註:例如南美白對蝦,最佳生長水溫是22°C-35°C。)
2,還有一個風的變化值得注意,因我以廣東為例,而廣東養殖對蝦的地方以沿海為主,那麼沿海地區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風向變化,海陸風!(這個具體可以去查詢,在這裡不做過多解釋)。這個海陸風主要是晝夜海水與陸地溫差不同所導致的,導致白天和晚上(一般到半夜轉變風向)風向的改變,這種風向改變不會像颱風那麼猛,但是,風向的改變,加上對蝦池塘上下層的溫差變化,會導致池塘上下水體對流加快甚至劇烈,也會引起池塘返底、水體缺氧、對蝦應激等問題,那麼直接影響的就是對蝦的健康,和養殖生產的效益。
今天就先將這麼多,各位大神,可多多交流。
回覆列表
1. 養殖水池中要測定哪些重金屬含量?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汙染形勢日趨嚴重。因受到工農業生產的“三廢”影響,水質狀況不斷惡化,目前水產品安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而要保證水產品安全的關鍵是水質安全和養殖中所使用的飼料安全,水質安全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是水中重金屬含量。目前,要求檢測的重金屬主要有鉻、鎘、銅、砷、汞、鉛、鋅、銻、鐵、錳等。檢測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測水質的儀器直接測定,另一種是用化學分析方法測定。
2. 養殖水體的汙染與危害有哪些?養殖水體的汙染可分為病原體汙染、需氧物質汙染、植物營養物質汙染、無機物汙染和有毒化學物質汙染等幾種型別。水體汙染對養殖產業的影響分為顯性影響和隱性影響兩種。所謂顯性影響,是指影響很快就能表現出來,如受到病原體汙染、需氧物質汙染、植物營養物質汙染等汙染後,養殖水產品會很快生病,甚至死亡,嚴重影響養殖水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使養殖人員很快就會發現,並採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損失。最可怕的是隱性影響,汙染程度輕,時間長,養殖品的生長速度變慢,甚至不影響生長速度,但有害物質在水產品體內累積,甚至平時養殖品根本不出現汙染症狀。如微量的重金屬汙染,平時養殖產品看不出來有什麼異樣,人們認為是安全的,長期食用後,這些汙染物透過生物鏈的作用而逐步在食用者體內產生富集,人們體內重金屬含量不斷增高,達到一定量後便會導致各種不治之症。居住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下游地區的一些農民長期食用受到鎘汙染的河水灌溉生長的稻米和繁殖的水產品,鎘汙染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逐漸積聚,引起鎘中毒,造成“骨痛病”。得病初期,患者只感到腰、背、手、足等處關節疼痛,以後發展為神經痛。患者走起路來像鴨子一樣搖搖擺擺,晚上睡在床上經常痛得喊叫,這種病被稱為“痛痛病”,又稱為“骨痛病”。
3. 養殖中的三基點溫度是指什麼?水產品是水生生物,其生長髮育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能量保證,而環境溫度(水溫)是伴隨其一生的最重要的能量場,水溫的變化直接決定水產品的生長髮育和生活習性,所以,人們關於水溫對水產品生長髮育的影響研究較多,其中最基本的是關於“三基點溫度”的研究。所謂“三基點溫度”,是指一個具體養殖品種的一個具體發育階段對溫度的適應程度指標,分別為生長髮育的上限溫度,即超過這一溫度,生長髮育將受到抑制;最適溫度,即在這個溫度附近,對生長髮育最有利,生長髮育最快;下限溫度,即低於此溫度,生長髮育將受到影響。
4. 如何科學利用氣象條件進行池塘養殖管理?(1)在設計池塘面積的大小時,首先要考慮當地常年的平均風速,一般風速為3~5米/秒時可以設計30000~40000平方米的池塘。如果池塘面積過大,則平時風在池中形成的浪大,會攪混水體,嚴重影響養殖品的正常生長髮育;但若面積過小,風對水體擾動不夠,池中上、下水體不能及時擾動,會形成池水分層,上、下層水質不均,則中、下層水體會汙染嚴重,容易造成生活於底層的養殖品因缺氧而死亡等。另外,進水口一定要建在盛行風向的方向,這樣有利於池中汙染物自動向排水口集中。(2)在設計池塘的深度時,要考慮溫度的季節差異和降水特點。如果養殖時間短,養殖期間溫度變化不大,則可以淺一點;反之,養殖季節長,溫度跨度大,則必須建深池。同樣,在降水比較少的季節,可以建淺一點,反之,則要建深一些。(3)放養密度主要由水體大小(不是水面面積大小)、養殖品種、養殖目標和生產管理能力決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整個養殖過程中主要災害性天氣可能的影響,對不同養殖品種是不一樣的。如在養殖中國對蝦時,必須計算低氣壓時水中溶解氧所能承受的最大養殖密度。(4)飼料投餵時一定要注意晴好天氣多投、勤投;陰雨等不利天氣少投甚至不投。(5)水質管理的關鍵是看天管理。不同季節影響水質的關鍵因素不同,如夏季關鍵是高溫、強降水、颱風、低氣壓等,春秋季關鍵是強降溫。對不同的災害性天氣應採取不同的對策,如強降水來臨前要預降池水水位,加強巡塘力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不溢池、不浮頭、不泛塘等。(6)看天收穫是對傳統農業的一種評價,其意思是一定要在不適宜生長髮育的天氣條件來臨之前收穫。因此,要根據養殖品種的特性和當地氣象臺站的中長期預報確定一個氣候收穫期,在氣候收穫期內以養殖效益最佳為原則適時收穫。
5. 養殖虹鱒需要什麼樣的天氣條件?虹鱒魚苗下塘溫差不宜超過 2℃,魚種所需溫度差不宜超過4℃。生長水溫範圍為0~25℃,最高不超過30℃,較適宜的水溫範圍為10~20℃。6. 養殖甲魚需要什麼樣的天氣條件?甲魚從11月下旬到次年3 月底,溫度在10℃以下,即潛入泥沙中越冬,進入冬眠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透過10℃時它即從冬眠中出蟄,開始活動覓食;氣溫在15℃或以上,水溫在15~20℃活動完全恢復正常,大量攝食,生長迅速。人工孵化溫度在30℃時需50天,26℃時需55天,23℃時則需80天。7. 養殖羅非魚需要什麼樣的天氣條件?羅非魚生存最適宜的水溫為26~35℃,最高不超過40℃。當水溫降到13~14℃時行動遲緩,10℃時開始死亡。8. 養殖泥鰍需要什麼樣的天氣條件?泥鰍從受精到魚苗孵出在平均水溫25℃的條件下需24小時,20℃時3天孵化,孵出的魚苗長成3~4毫米。生存時池塘水溫控制在25~30℃,最適宜水溫為25~26℃,30℃以上即停止攝食,鑽入土中。9. 運輸魚苗需要什麼樣的天氣條件?魚苗運輸水溫為25℃時適宜。在水溫10~15℃條件下,魚桶裝水約250千克,裝運平均體長2.7釐米的魚苗10000~15000尾,運程6~12小時成活率為90%;水溫31℃,魚桶裝水250千克,裝運平均體長2.4釐米的魚苗4000~6000尾,運程16小時成活率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