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祥如意鄭先生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en: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漢學,有爭議)。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國學大師有:

    胡適、王國維、馮友蘭、陳寅恪、梁啟超、錢鍾書、程千帆、鍾敬文、馬一浮、康有為、張岱年、劉師培。

  • 2 # 雲中飛245

    什麼叫國學?國學包括思想、哲學、歷史、醫學、地理、術數、星象、建築、音樂等等!在古代這些都是大學問,現在想學懂這些可不容易!想成為國學大師就更難了!

  • 3 # 九微札記

    國學,是一種時下熱門,表面上人人都知道,實際上沒人真知道的奇怪產物。它的歷史很短,出生於清末,距今不過百年左右。

    01最初的“國學”面貌——與“西學”相對

    光緒年間,西方文化對中中國產生劇烈衝擊,出於“救亡圖存”的目的,官方與民間不約而同有所動作:

    廟堂之高,張之洞提出“中學”概念,推進新式教育體制改革,在接受西方科學知識的同時,強調學習傳統經典,“以免拋棄中學根柢”,導致“中國必不能立國矣”。

    江湖之遠,章太炎、劉師培等人於1905年在上海成立了“國學儲存會”;高旭、李叔同、柳亞子等人於1912年成立國學商兌會……他們要“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

    02“國學”的內涵——傳承“傳統文化”

    1925年設立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提出,“先設國學一科,其內容約為中國語言、歷史、文學、哲學等”。院長吳宓說“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胡適在北大《國學季刊·發刊詞》稱國學是“研究中國過去歷史文化的學問”。

    由此,“國學”的內容呼之欲出,既非經學、也非諸子,而是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具體包括義理之學、考據之學、經世之學、詞章之學等,可謂淵博。

    03誰是“國學大師”?

    既然國學知識如此浩瀚,誰能堪稱“大師”呢?想必街頭巷尾琳琅滿目的國學機構中的所謂“大師”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吧。

    如果以“國學”論,恐怕當代已無大師,最後的大師或許是民國那些大家,如章太炎先生一輩同仁吧。

  • 4 # 鑑水漁翁

    國學,這詞內涵太廣泛,就是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宗教考古醫學,統稱國學。國學大師,這稱呼,應該是近代才有的名詞。意指在文化各個領域都有研究建樹,知識廣博的人。歷史上,蘇軾算一個,魯迅算一個,其它的,都是炒作。現在,撿垃圾的都被炒成大師,你就知道大師這兩字有多賤了。

  • 5 # 紅塵一笑201

    在漢字基礎上,演化發展出來的一切優秀社會文化學科、就叫國學。而能延續發現發展、普及領略其精華者便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 6 # 水流芳2019

    什麼是真正的“國學”?什麼是國學大師?

    “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是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

    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現代的“國學大師” 當首推章太炎、陳寅恪、錢穆和錢鍾書。

    以往對“國學”的釋義,大致有以下幾種:

    (1)“國學”即“中學”

    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但因有“西學”一說而提出與之對應的“中學”並不周全,因為與“中學”相對應的概念應是“外學”,而“西學”則僅僅是“外學”中一部分,並不能涵蓋日學、印度學等等所有“外學”。另外,因世界各國學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學之分,用“中學”這樣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誤解。

    (2)“國學”即“國粹”

    這一釋義,是針對“中學”提法太籠統、寬泛而另提出的。但顧名思義,“國粹”即國家學術文化之精粹。“國學”與“國粹”不論外延或內涵其實都不一樣,硬把兩者等同起來,無疑與事實不符:因為“國學”並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

    因此,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範化。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主張這一說法的人,實際上認為中國傳統學術一切皆“粹”,因而把傳統學術一籃子兜進了“國學”的筐子裡。

    (3)“國學”即“國故”

    這一釋義,是針對“國粹”一說太籠統,又鑑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

    “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一詞。1919年初,新舊文化激烈交鋒,北大較保守的學者創辦《國故》月刊以“昌明中國故有之學術”。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雜誌撰文,針對“抱殘守缺”、“追摹國故”的傾向而提出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整理國故”。所謂“整理”,並非限於考證、訓詁,還包括了評判價值、探尋因果。

    他們既以現代觀念發掘、闡揚古學,又強調清理“國渣”,打倒“偶像”。曾經將“國學”、“國粹”和“國故”並用、互換的章太炎,後來覺得“國故”比“國粹”妥帖,便把其闡述“國學”的第一部著作名之為《國故論衡》。甚至有人用“國故”取代“國學”,併發起了“整理國故”的運動。

    (4)“國學”即“即中國固有之學,係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亦即“中國學”

    這一釋義,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這一釋義,起初當以章太炎和鄧實等表述得比較明確。

    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

    又說:“夫一國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國有獨優之治法,施之於其國為最宜,有獨立之文辭,為其國秀美之士所愛賞。立國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於其一國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習其文辭。苟不爾,則不能立於最高等之位置。而有以轉移其國化,此定理也。”

    鑑於上述缺陷,有的學者嘗試從內涵上重新釋義《國學》,如宋定國教授在其《國學三部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這樣的闡釋:“國學”是“中國學術”或“中華學術”的國內簡稱,是研究中國即中華民族之傳統學術文化之源、流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以推動中國和世界學術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為目的的科學。並明確了以下幾點:

    第一、“國學”作為“中國學術”或“中華學術”之簡稱,不僅包括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為各個民族所共有的傳統學術文化,還應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各個民族所特有學術文化。這樣,就與清末民初所談論的“國學”區別開來:當時所說的“國學”不僅不包括其它民族的特有學術文化,而且提倡“國學”最積極的“國粹派”,還有強烈的排滿情緒。同時,這一釋義也與海外所稱謂的“漢學”區別開來:海外人士所說的“漢學”有時泛指中國學術文化,正如他們把“漢文”泛指“中文”,把“漢醫”、“漢藥”泛指“中醫”、“中藥”一樣。

    第二、“國學”的研究物件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源、流;

    第三、“國學”所著重揭示的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四、“國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中國和世界學術的進步和發展。

    依據前面所述“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從張岱年先生所認可的起碼標準看,“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而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應該是道德文章者流中的佼佼者。”

    依據這樣的標準,我們人為在近現代的中國,比較符合這個標準的代表人物當屬梁啟超、章太炎、陳寅恪和錢穆。

  • 7 # 使用者71209434313

    現在還有什麼高人?一群馬屁精而已。振興國學是一段時間以來非常熱鬧的口號,回頭看花錢不少,機構林立,電視、報紙和媒體鼓吹,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非是將古董重新粉飾一番,會有什麼新意?會有什麼高人?

  • 8 # 楊哥之翩翩舞

    真正的國學,就是把歷史傳統文傳中的精華提煉出來,變成人人易懂的白話文,然後揉合世界各國的精髄文化。在這種整合的優秀文化薰陶下,使人民的壽命、精神衛生、心理、創造力、人格、邏輯思維能力,都上升到世界排名前列。

    那麼整合這種優質文化並宣傳的大師,就是真正的國學大師。

  • 9 # 應用國學改變命運

    國學是曾經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千年鼎盛的源動力。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入世的智慧可以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出世的智慧可以導人超凡入聖。

    國學大師應該是通達中華文化的人,諸子百家思想緣生緣滅瞭然於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遊刃有餘的將百家思想應用於實踐併產生價值。

  • 10 # 塵飛揚007

    國學——指引中華民族在各個領域正確生活,管理,有序傳承的一套完整思想理論體系。

    至於說大師,應該是在這套體系裡面有自己見解並得以論證的個體。近代似乎沒有這樣的大師。有的只有偽大師。因為沒看見有著作廣為流傳,被人奉做金科玉律。

  • 11 # 覃思齋

    所謂“國學”,不是一個科學概念,其實是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學。

    所謂“國學大師”,是指在傳統文化學領域造詣很深、富有創見、有經典著作傳世的學者,譬如章太炎、黃侃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說出一種最能代表你家鄉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