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黃烈平
-
2 # 天澤方圓之楊春順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的講法雖然不一樣,但是宗旨卻是一致的。說白了就是應該如何理解無中生有中的"無"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個"無"理解為是一種非物質的存在,那麼顯然物質來源於質量的源體,也就是說在整個宇宙中只有質量才是守恆和永遠不變的。如果我們要是把這個"無"理解為純粹的虛無,哪麼無中生有本身也是不能夠成立的。
-
3 # 宇宙探索
可以用“量子泡沫”(或者量子起伏)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
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絕對的“無”並不存在,“無”中也非常熱鬧,那裡有一定機率出現虛粒子,之所以叫“虛粒子”,是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極短,瞬間就消失了,這種粒子與我們如今見到的粒子(可以叫做實粒子)並無區別,只是存在時間極短,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
這種虛粒子是怎麼出現的呢?
依靠向“無”賒借一定的能量,然後把能量歸還給“無”並迅速消失,只要速度足夠快,大自然並不反對!這種虛粒子的不斷出現湮滅就是物質形成的基礎。虛粒子可以形成實粒子(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粒子),前提是有足夠的能量補給,但同時相應地也會產生負能量!
而我們熟悉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根本就是“無中生有”,強調萬事萬物誕生於虛無!同時,“無中生有”這種思想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被提出來,很多人或許無法理解“無”怎麼能生“有”呢?但如今量子力學給予瞭解釋!
事實上,“無中生有”或許是最好的宇宙起源的解釋,因為如果不是“無中生有”,不管任何”東西”製造了物質,最終都會有一個疑問:又是誰或者什麼製造了這種“東西”?如此迴圈永遠沒有盡頭!
-
4 # 易境2
物質是如何無中生有的?
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道生一”。道為無極,一是太極。無極生太極就是無生有。
無就是虛無,但並非是一無所有,還有一個無形~○的虛氣存在。虛只是氣的存在表象方式,氣也有質,只是氣作為宇宙中的最小的物質粒子,形態小到極點,人類的視覺無法企及,所以給我們人類的印象就是虛無。粒子存在於宇宙空間中是以螺旋運動的形式存在的。由於螺旋運動的方向不同就產生了+,-的差別。同時螺旋運動的的粒子本來含有以青,赤,黃,白,黑等五種顏色形成的層次差別,這樣一來在螺旋運動中就自然以其上的7種要素構成了不同層次,不同型別的粒子類聚現象,從而形成多種型別的粒子,為各類生命的種子,每一種類聚的粒子體都以+,-,中性三種極子組合成各種型別的單位體曰“量子”,隨著螺旋運動的發展,火就燥,水流溼,風從虎,龍行雲,必然會形成大範圍多層次,永珍紛紜的類聚現象,體現為朦朧的氣場象縹緲的遊蕩在空中,在宇宙螺旋大氣場效應的作用下,形成各種型別的微觀螺旋氣團而螺旋運動,隨著時間的積累,各類螺旋象體的速度加快,密度加大,重力增加,便自然凝聚成形,構成為時空中的各種物質。這種現象在傳統文化中就叫做無形氣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物質的無中生有過程就是這樣形成的!
但是氣的無中生有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凝聚生成物質的每一個基本單位必須是一個量子,且能夠產生某種能量大小的電磁輻射,輻射出光子,這樣它才能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能量凝聚體——物質。同時物質的效能也才能得到區分。
這裡單位“量子”的符號象數是三,輻射“能”的符號象數是五,也就是五行氣。所以物質的無中生有的現象,用傳統文化的話來講,就叫做“三五之道”!
-
5 # 灰太狼創客工作
完全顛覆你的宇宙觀:物質並不存在!
2017年10月8日
完全顛覆你的宇宙觀:物質並不存在!
(李鮒瑞)
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從那一刻開始產生了時間和空間,產生了恆星、天體、岩石、分子、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夸克……,宇宙空間充滿了物質。這些物質從何而來?宇宙大爆炸前一刻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
教科書告訴我們,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有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中子和質子由夸克組成……,人類一直在尋找最基本的粒子。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說”,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粒子,可是不到200年的時間,夸克、輕子、希格斯粒子……不斷被發現和提出,基本粒子總被新發現的基本粒子取代。基本粒子體積越來越小,物質似乎無限可分,“無限可分”也許是宇宙的基本特徵。我們驚訝地發現物質的內部如此空虛,完全找不到實體!
不要說基本粒子,至今還沒有任何人見過原子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有人說,掃描隧道顯微鏡不是已經看到了原子嗎?針尖上的原子排列清清楚楚。但我要告訴你,看到的並非原子真實的面目,而是原子對周邊的物質影響的輪廓。沒任何人看到原子裡的電子像行星環繞太陽那樣繞著原子核運動。
物質的內部找不到實體,那麼在我們這個多彩紛呈的世界看得到、摸得著的各種物質是怎麼回事呢?筆者認為,我們看得到物質,是因為光投射到物體表面,原子對其發生干擾,產生反射、折射、吸收等,引起了我們的視覺;我們可以觸控到物質,是因為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引起觸覺,這些都是透過“場”發生的作用,並沒有發生實體的接觸。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場”這個有趣的概念。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的時候就對磁鐵感到無比好奇,磁鐵為什麼可以隔空吸引鐵材料?到了中學教科書告訴我們,磁鐵產生磁場,吸引是透過磁場發生作用的。不但磁場如此,電場、引力場也如此。場就像魔術師一樣,可以隔空施力。場是什麼?愛因斯坦說場是魔鬼,愛因斯坦也不知道場是什麼。教科書告訴我們:場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形態。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在宇宙空間,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是透過引力場發生的,引力場的一個基本屬性,是對置於其中的有質量的物質產生引力,這個引力的發生並不需要實體的接觸。有質量的物質就會產生引力場,兩個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其實就是兩個引力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兩個磁極發生的引力或者斥力,是透過磁場發生的,無需實體接觸。磁場的一個基本屬性,是對置於其中的磁極產生引力或斥力。兩個磁極的作用力本質是兩個磁場的作用。
分子與分子之間有分子力,大於平衡距離表現為引力,小於平衡距離表現為斥力。分子力也是透過場發生,也無需實體接觸。兩個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其本質是兩個分子的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觸控到物體產生觸覺,是分子力作用的結果,是透過場發生的,沒有實體接觸。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向心力是電場力,無需接觸,其本質是電子的電場與核的電場的作用;中子與質子在原子核裡緊緊束縛,靠的是核力,核力也是透過場來發生沒有實體接觸,其本質也是核子的場之間的作用。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晰地看到:所有的力都是透過場來發生的,力就是場與場之間作用的結果,“接觸”從不存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物質”是“場的源泉”。“物質”是一個幫助我們理解“力”是如何產生的一個非常好的模型。但問題是,場的存在一定需要“源”嗎?在物質的內部找不到實體,就意味著場找不到“源”。場的存在或許本身就不需要 “源”,比如電磁波在空間的傳播,當我們把發射臺關閉後,電磁波仍然在空間傳播,此時已經不需要“源”,電磁波是電場與磁場相互轉化在空間的傳播,是最經典的“場”。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提出,物質並不存在,只有場。物質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事物規律的一個很好的模型,物質是人虛構出來的。
“物質”是一個完美的模型嗎?筆者認為並不完美,在微觀世界裡無法描述粒子的行為,比如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測不準、路徑不可知等現象,無法解釋,正因為無法解釋,所以誕生了量子力學之類的學科來描述其規律,至於為何有這些規律,這些學科並不能給出答案。微觀現象之所以無法解釋,是因為物質並不存在,根本就沒有什麼微觀粒子。那麼物質是什麼?筆者認為物質或許是場的一個疊加點,或者是場的數學模型的一個“奇點”。如果把一根繩子比喻為場,那麼在繩上打一個結,這個結也許就是物質。筆者認為:物質是場的一種形態。教科書認為“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是錯誤的,應該反過來,這是一個先有媽媽才有兒子還是先有兒子才有媽媽的問題。
有各種各樣的場,人類對場所知甚少。筆者認為探索場的統一理論比探索基本粒子更有意義。下面筆者對場做的一些論述和假設:
1、各種場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電場運動或者振動可以產生磁場,磁場運動或者振動可以產生電場;引力場運動或者振動會產生R場(關於R場筆者有一篇論文做專題研究)。
2、同性質的場會發生相互作用,產生力。比如兩個磁極相互作用,就是磁場與磁場的作用,磁場不能對一個靜止的電荷產生作用力,因為磁場不能對電場產生作用力。
3、快速振動的場會發生交替轉化,形成波,以光速傳播。比如電場或磁場快速振動就產生電磁波,引力場振動就產生引力波。
4、場普遍存在,儘管種類繁多,但本質一致,可以統一。探索場的統一與探索基本粒子意義相同。
5、場的頻譜圖:
場的頻譜圖
說明:
(1)場不振動時,場不會發生轉化;
(2)場做低頻振動,場發生轉化,比如磁場轉化為電場;
(3)場做高頻振動,場產生波,比如電磁波、引力波;
(4)場做超高頻振動,產生單一方向傳播的波,形成“波子”,比如光子。“波子”是筆者提出的一個概念;
(5)場做特高頻振動,產生物質,即產生基本粒子。物質是場高頻振動的結果,物質構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多彩紛呈的世界;
(6)場的頻率發生改變就產生能量,“能量”是場的頻率變化時產生的。可以用能量去改變場的頻率。
……
根據以上論述和猜想,筆者嘗試解釋一些問題:
1、宇宙的起源:場的一次劇烈振動,誕生了物質,誕生了基本粒子。
2、物質不能超過光速:場振動產生波並以光速傳播。物質是場振動形成的,物質只是場的一種形態,物質就是場,怎能超過光速?把一根繩扔出去,繩子上打的結會超過繩子的速度嗎?
3、引力波:必然存在的,引力場振動就會產生引力波。
4、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場振動形成微觀粒子,如果場的振動頻率偏移了這個粒子就消失了,當頻率復位了粒子又形成了。教科書經常描述微觀粒子在哪出現的機率大,“出現”這兩個字是不對的,應該用“產生”,微觀粒子只有“消亡”和“產生”,都是場的振動頻率不穩定出現“漂移”造成的。
5、量子糾纏:一根繩相隔一定距離打了兩個結,當一個結動了,另一個結是否也要跟著動?
6、聚變和裂變為什麼會產生能量?因為粒子由一個變成了兩個,或者兩個變成了一個,粒子的本質就是場,粒子改變了就是場改變了,場的頻率改變了,產生了能量。
相關搜尋
宇宙沙盤2
宇宙未解之謎
宇宙的盡頭
宇宙到底有多大
宇宙的奧秘
宇宙有多大
-
6 #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這個問題我說了兩句大家參考。
科學家費曼說過(大意);如果這個宇宙,或者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定律是統領其他一切定律的根本定律,那這個根本定律應該是“物質守恆定律”。
什麼意思?
簡明扼要的說;“物質守恆定律是統領一切定律的定律,是最基本的定律”,這句話是在說,人的認識,包括一切智慧生命對客體的認識,都必須有個起點,然後的一切都是在這個起點上出發才能用邏輯體系化的進行認知。或者換個說法;如果宇宙是因為有確定性而可知的,而不是因為亂七八糟毫無確定性而不可知的,那麼不管這裡的可知是部分可知還是抽象可知,這個宇宙都必須有一個基本的特徵:物質守恆!
物質守恆定律是一切邏輯和認知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說過,沒有物質守恆定律,那就沒有邏輯和認知。如果你非要拋棄物質守恆定律,那剩下的就只有開腦洞做槓精來抬槓了。
好了,因為物質守恆,所以物質是沒有“無中生有”這一說的。問“物質是如何無中生有的?”,類同於問“一加一為什麼一定等於三?”。其實小學生都知道,一加一不等於三,所以你問一加一為什麼一定等於三?這會讓人覺得很奇葩的!
一樣的,物質守恆,物質只能轉化,比如說從質量轉化為能量,或者從不依賴時空而描述的“原初奇點”模式,(經過宇宙大爆炸事件)轉變為與時空高度偶聯的,現在這樣的宇宙這般的模式,或者從液態轉變為固態,或者從某種粒子轉變為另一種粒子,等等等等,但不管物質如何轉化,如何轉變,如何變化多端,都是守恆的!物質不可能憑空消失,也不可能“無中生有”。物質守恆是宇宙的基本法則,是我們一切(有意義)認知的根本前提。
換個具體點的講法,如果物質不守恆了,那我們根本就無法相信,甚至無法知道宇宙大爆炸學說。宇宙大爆炸學說曾經有個對立的學說,叫做“恆穩態宇宙”學說。在哈勃發現宇宙紅移,證明宇宙在膨脹後,為了讓我們人類(其實主要是科學家們自己)的三觀不至於碎一地,為了讓宇宙是“穩定不變”的“恆穩態”,有許多科學家們提出了“恆穩態宇宙”模型。但這個恆穩態宇宙模型中致命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沒法解釋充填宇宙膨脹帶來的新空間的物質“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按著奧卡姆剃刀原理,一切這方面的解釋都違反物質守恆定律,而違反了物質守恆,那你也不用做什麼科學解釋了,乾脆我們直接玩“抬槓遊戲”吧,抬槓多有意思?何必再裝模作樣的討論什麼問題呢?!
好了,總而言之,物質是守恆的,沒有“無中生有”這一說。可以說,題主提出“物質是如何無中生有的?”,就是在本能上感到物質可以無中生有的這個“偽傳說”是靠不住的,是打爛了一切認知,因而肯定是錯誤的“偽傳說”。
最後我們再說一遍:物質守恆,物質永遠不滅,物質也不可能無中生有,物質守恆定律是一切邏輯和認知的前提與基礎,除了你打算給人抬槓的時候,或者喝高了打算放鬆放鬆邏輯的時候,這樣的特殊情況之外,其他時間都不要忘了“物質是守恆的”這個邏輯和認知的根本所在。
回覆列表
行星和恆星本質就是宇宙正負粒子之電磁效應,恆星透過電磁效把不規律的太空低能量粒轉化成高能量粒子→放出強大的光和能量→低能量粒子,如此迴圈為恆星太陽機理。也是恆星幾十億年永恆放能發光的秘密,並非氫聚變,超星星爆發創造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