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全史羅銳
-
2 # 翻倍小螞蟻
世界這麼大,也容許別人有不同意見,我猜想是因為《破陣子》的壓軸那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惹的禍嗎?
辛棄疾,“詞中之龍”,豪放派詞人代表,記得我們之前讀書的時候,《破陣子》是在初中讀的,還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高中學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其實相當精彩,最後一句當然是壓軸點明文章思想的,我覺得其實還是很健康的,人嘛,除了昂首高歌,也還是容許低頭吟哦的吧。
就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被認為辛詞第一的,最後一句還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總允許人家發表意見吧,不能都給統一用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其實,“有人”總是少數人,而且也不僅是《破陣子》被提議從語文教材中移除,我記得還有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是有不良影響,古人能夠怎麼說,為什麼不說你現代人人心不古,反而責怪我們當時寫詩不考慮你們現代人變壞嗎?
-
3 # 我話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我覺得最應該移除的是:杜牧的《山行》和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尼瑪寫的都啥啊,又是做愛又是出牆的。現代人人心不古,能怪古人嗎?
-
4 # 海哥說險
先看看辛棄疾的《破陣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
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
有家長提議移除破陣子的原因就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兩句,是在說忠於古代皇帝,是一種愚忠,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話說現在也沒有皇帝可以忠,現在能忠誠的是國家。畢竟移民美國,取得美國國籍後,第一件事就是宣誓忠於美國。古代忠於皇帝也沒有毛病吧。
如果讓這種詞都撤出課本,不得不說這種家長已經屬於腦殼不正常。你學了這首詞影響了你的心智?全國那麼多人學了這首詞,沒有見到誰說要去復辟一個皇帝來表衷心吧?
所以,靠一篇課文來影響心智的說法,就是在扯淡。
那些說《背影》裡面,橫穿鐵路違反交通規則的,也是腦殼有包的人,一邊要孩子學會孝道,學會感恩,學會愛父母;一邊又要把這些涉及父愛的文章移除。這種人才是心理已經有疾病的人。
動輒以不良引導上綱上線的,應該深思熟慮孩子的生活環境對他影響大,還是一篇課文影響大。別的不說,多少人是在工作後,或者當了父母后,才讀懂《背影》的。
-
5 # 藍山文案
要求把辛棄疾這首《破陣子》移出課本的人,顯然沒有讀懂詞的內涵,斷章取義了。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代表作,收入了中小學語文課本。詞中有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現在被一些人認為是體現了古人的“愚忠”,不合時宜,所以他們要求把它移出課本。
“了卻君王天下事”必須和後面的“贏得身前身後名”,聯在一起來解讀。重點在後面。其實並不是他們想的那樣,是為了君王去了卻天下事,這是對詞作的極大的誤解。
辛棄疾生於金國,歸於南宋,是著名的南宋愛國主義詞作家。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名軍事家。
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已經淪陷為金國之手的中國北方,他的祖父受家業所累,在靖康之難時沒能隨宋高宗南下。但是,他祖父從他很小的時候起,就帶著他遊歷山河,目睹民生,一直培養著他的愛國主義情操。
迴歸南宋之後,辛棄疾的仕途並不順利。幾經宦海沉浮,生前一度官至“樞密都承旨”,卻因為南宋朝廷的懦弱,始終壯志難酬。公元1207年,六十八歲的辛棄疾病逝。臨終前還在高呼“殺賊!殺賊!”。這首《破陣子》就是他迴歸南宋之後,閒居信陽時所作。詞的內容,描述了一個將軍,醒時借酒澆愁,夢中上陣殺敵的情景。
對於辛棄疾這首《破陣子》,有爭議的便是“了卻君王天下事”這一句。有人把它誤讀為:“為了”君王了卻天下事。其實,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瞭解君王的心願,平定天下的戰亂,讓我和君王都各得其所,贏得身前身後的榮譽。
辛棄疾的心願,不光是要了卻南宋皇帝的心願,同時也想要北伐統一中國。我們從他少年時代的經歷來看,他的祖父,本來在金國為官,他是透過發動農民起義,自己主動投奔到南宋來的。
辛棄疾在二十一歲血氣方剛時歸宋,從此由青年而至暮年,一生都未放棄抗金的理想。他一再上書,要求出兵北伐,至死還在叫著“殺賊”。他活了六十八歲,南宋朝廷想要偏安的心理,他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想殺賊,就不只是為了“君王事”。因為君王的心思太複雜,想戰又想和,辛棄疾最主要的還是想了卻“天下事”。
我覺得我們不能僅憑個人的好惡來判斷這一首詩詞所表達的內涵和情懷,我們應該讀懂這首詞的內涵,不能斷章取義。
-
6 # 張大諞閒傳錄
華人現在咋得了。我們再回樣版戲年代嗎?
若如此
1.電視不要播出模特秀了,穿太少了
2.國內不要開車了,常有交通事故
3.不要拍戰爭片了,太血腥
4.不要拍武俠片,太暴力
5.不要引進國外大片,容易被西方洗腦
6.所有紅毯不允許女星漏背,漏腿,露胸,太色情
再集體穿回綠軍裝
-
7 # 使用者9064115348293
這傢伙一定為金人後裔,或後金滿人後代,不然話那麼恨辛棄疾或,岳飛呢?此人如被重用,那將是亡國:亡民族之前兆也!!!!!
-
8 # 如今是老方
又是劍來又是弓,
大人豈能不心驚?
杯弓蛇影從來在,
一直都怕鬼敲門!
-
9 # 以為年少
嘉軒,詞中之龍,文壇千古,能與其比肩者寥寥幾人。
前半生金戈鐵馬,欲光復萬里河山,奈何一腔壯志都會錯了意。落寞失意的嘉軒將熱血都灑在了詞間,那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我淚眼模糊,此等為國為民,心憂天下之輩,竟然讓一群不知所謂的人評頭論足。
人人都說嘉軒豪放,我獨說嘉軒最過哀愁,不信你且看這首《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嘉軒之詞,絕無一點矯揉造作,大刀闊斧猶如滔滔江水直洩而出,仿若眼中耳中盡是金戈鐵馬廝殺之聲。到最後一句卻又是直轉急下,萬分悲情。都說不許英雄見白頭,可憐嘉軒白髮叢生卻始終報國無門。
他了卻的哪裡是君王的心願,那是淪陷區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心願,是國泰民安的心願。他哪裡是要什麼虛名啊!他只是想為這個國家,為百姓做點事呀!
不知那些想要移除嘉軒詞的人,當白髮叢生,是否還願意報效國家,上陣殺敵。此等為國為民,忠勇之人莫非還抵不過諸位鼓弄口舍之輩,可笑,可笑。
傳統文化的教育本就比較缺失,還是低頭好好做學問,不說弘揚中國文化,至少把它繼承。
-
10 # 使用者70654223733
我覺得全部改成英語教學,這玩意就不用教了,選啥都無所謂了!反正那幫人的孫子也不會認識他爺爺!連爺爺怎麼叫都不會!
回覆列表
中國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唐朝是詩的鼎盛時期,而詞的繁榮時期在宋朝。詩詞中的名人非常之多,有詩中之仙李白,千古詞帝李煜,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詞中之龍辛棄疾。辛棄疾文武雙全,心懷天下,寫的作品也是豪放大氣。我覺得辛棄疾最為經典的一首詞應該當屬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了。這首詩還被收進了中小學生課本,但是卻有人建議將這首詩移除課本,只因為其中7個字。
《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詞中有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現在被一些人認為是體現了古人的"愚忠",不合時宜,所以他們要求把它移出課本。"了卻君王天下事"必須和後面的"贏得身前身後名",聯在一起來解讀。往簡單了說,相當於"了卻你的事,嬴得我的名",重點在後面。其實並不是他們想的那樣,是為了君王去了卻天下事,這是對詞作的極大的誤解。
喝醉酒以後把油燈點亮,檢視自己的寶劍,在夢中彷彿回到了戰場上,聽到聲聲號角連成一片。在秋日的沙場上進行大閱兵,戰士們一邊大口吃牛肉,一邊聽雄渾的音樂,這些肉和音樂都能鼓舞兒郎們奮勇殺敵。將士胯下的馬兒在戰場上前進的速度,像寶馬一樣快,士兵手裡的弓箭也像驚雷一樣,讓人聽了振奮不已。多想再回到戰場上殺敵,幫助君主收復失去的大好山河,在戰場上立下功名啊。可是回頭看看,自己都已經滿頭白髮了。
很多學生在學習辛棄疾的詞時,也有不少的感觸,會自然而然的想象辛棄疾的處境,但近年卻有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的《破陣子》移出教科書,只因裡面7字,即"了卻君王天下事"。家長認為辛棄疾在這首詞中表現出了愚忠,帶給了孩子不好的價值觀。當時的南宋朝廷已經非常腐朽,對金國卑躬屈膝,毫無志氣,又何必效忠這樣的昏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代表作,收入了中小學語文課本。詞中有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現在被一些人認為是體現了古人的“愚忠”,不合時宜,所以他們要求把它移出課本。其實,提出這個要求的人,可謂是“不學無術”和“斷章取義”,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讀懂它。
“了卻君王天下事”必須和後面的“贏得身前身後名”,聯在一起來解讀。往簡單了說,相當於“了卻你的事,嬴得我的名”,重點在後面。其實並不是他們想的那樣,是為了君王去了卻天下事,這是對詞作的極大的誤解。
一、辛棄疾的這首《破陣子》講了什麼?
辛棄疾生於金國,歸於南宋,是著名的南宋愛國主義詞作家。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名軍事家。
宋高宗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在已經淪陷為金國之手的中國北方,他的祖父受家業所累,在靖康之難時沒能隨宋高宗南下。但是,他祖父從他很小的時候起,就帶著他遊歷山河,目睹民生,一直培養著他的愛國主義情操。
辛棄疾長到二十一歲時,聚集兩千人馬,參加了耿京領導的反金起義。後來耿京被叛徒殺害,他又以五十騎,深入敵方數萬兵馬當中,擒回叛徒,交給南宋朝廷處置,他也因此迴歸南宋。
但是迴歸之後,辛棄疾的仕途並不順利。幾經宦海沉浮,生前一度官至“樞密都承旨”,卻因為南宋朝廷的懦弱,始終壯志難酬。公元1207年,六十八歲的辛棄疾病逝。臨終前還在高呼“殺賊!殺賊!”
這首《破陣子》應該就是他迴歸南宋之後,閒居信陽時所作。詞的內容,描述了一個將軍,醒時借酒澆愁,夢中上陣殺敵的情景。
“醉裡挑燈看劍”這句,是說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撫今追昔,一邊飲著酒,一邊擦拭手中的兵器。為什麼要“看劍”呢?因為劍是他的老戰友,即使現在他不能上戰場了,他也要時常去撫弄它,擦拭它,讓它永遠光亮,不生鏽跡。
將軍一邊喝酒,一邊擦著他的寶劍。喝多了酒,不知不覺就醉倒了,進入了夢鄉。在夢中,將軍來到校場上“點兵”。時間是秋天,那牛兒名叫“八百里”,看我把它的肉烤得香噴噴地,分給士兵們。這時候,校場上響起了塞外才有的胡絃聲。
戰役打響了,士兵們騎著“的盧”一樣的快馬,衝敵人拉開弓弦,“砰”地一聲,如霹靂驚雷。一瞬間就解決了君王事、天下事,也贏得了彼此生前身後的榮譽。一剎那間,彷彿四方有旌旗在搖動,凱旋的歌聲歡天動地。
跟著,將軍醒過來了,才發現這只是一場幻夢,再看看鏡中的自己,頭髮都白了,哪裡有什麼功名呢?
二、人們對這首《破陣子》的一些誤讀
對於辛棄疾這首《破陣子》,有爭議的便是“了卻君王天下事”這一句。有人把它誤讀為:“為了”君王了卻天下事。其實,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瞭解君王的心願,平定天下的戰亂,讓我和君王都各得其所,贏得身前身後的榮譽。
辛棄疾的心願,不光是要了卻南宋皇帝的心願,同時也想要北伐統一中國。我們從他少年時代的經歷來看,他的祖父,本來在金國為官,他是透過發動農民起義,自己主動投奔到南宋來的。
辛棄疾在二十一歲血氣方剛時歸宋,從此由青年而至暮年,一生都未放棄抗金的理想。他一再上書,要求出兵北伐,至死還在叫著“殺賊”。他活了六十八歲,南宋朝廷想要偏安的心理,他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想殺賊,就不只是為了“君王事”。因為君王的心思太複雜,想戰又想和,辛棄疾最主要的還是想了卻“天下事”。
在古代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王就是古代主權的象徵。因此,辛棄疾把“天下事”和“君王事”並列。畢竟,無論宋朝皇帝想不想打金國,南宋與金之間的紛爭都是一個心腹大患。假如有一天,讓他領著一幫神箭手,騎著“的盧”一樣的快馬殺過去,消滅了敵人,豈不是一樁“一勞永逸”、“一舉兩得”的美事嗎?